象征主義文學的特點?
象征主義文學是起源于1勝許劉魯壓藝展邊文9世紀中葉的法國,并于20世紀初期擴及歐美各國的一個文學流派來自,是象征主義思潮在文學上的體現,也是現代主義文學的一個核心分支,360問答主要涵蓋詩歌和戲劇兩大領域,其影響力一直持續到今天。西方主流學術界認爲象征主義文學的誕生是古典文學和現代文學的分水嶺。法國詩人夏爾·波德萊爾和美國詩人愛倫·坡是象征主義的先驅。盡管“象征主義”一詞最早出現于1886年,但波德萊爾和愛倫·坡早在19世紀中葉的創作就最初涉及到了一些象征主義的理念。19世紀80年代中期在法國正式打出旗号的象征主義是對以孔德爲代表的實證主義哲學和以左拉需克項況害守林他朝爲代表的自然主義文學的列驗衆連使田乎反撥。在象征主義者看來,實證主義隻知機械的論證實際事物之間的因果關系,自然主義強輸急互興地則側重遺傳和環境對人性形成的影響,這些都無法揭露藝術的本質。象征主義者們主張發掘隐匿在自然界背後的理念世界,憑個人的敏感和想象力來創造超自然的藝術。尼采、弗洛伊德和柏格森的思想可以看作是象征主義的哲學基礎。象征主義者在題材上側重描寫個人幻影和内心感受,極少涉及廣闊的社會題材;在藝術方法上否定空泛的修辭和生硬的說教,強調用有質感的形象和暗示、烘托、對比、聯想的方法來創作。肉種七此外,象征主義文學作品多重視音樂性和韻律感。作爲一個國際性的文學思潮,項導象征主義在各個國家、地區的發展特征不盡相同,這涉及到各個國家民族氣質、文化傳統以及作家個人氣質等等複雜因素。法國的象征主義比較精純,而英美的象征主義則顯得比較駁雜。象征主義文學在詩歌領域内的成就最高,諸多20世紀最偉大的詩人都可被歸于象征主義普勝情參記巴創混詩人之列。此外象征主義在戲劇領域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象吧功否陸院四院金值足征主義戲劇象征主義的理念在19世紀90年代進入歐洲的戲劇領域延們與宜攻爾。比利時的莫裏斯·梅特林克(1862-1949)被認爲是第一位象征主義創選劇作家。1890年,旅居巴黎的梅特林克發表《闖入者》,标志着象征主義戲劇的誕生。該劇以抽象的概念“死亡”爲題,沒有具體的情節或環境,完全颠覆了傳統的戲劇叙事風格。1892年,梅特林克發表多幕劇《佩萊亞斯和梅麗桑德》,在歐洲劇壇引起轟動。該劇根據中世紀騎士故事改編,以大森林坐細專連己角然軍爲背景。女主人公來曆不明,統專于住一切情感的發生都是不自覺的。全劇營造了一種凄涼而美麗的情女筆應夠題刑括既畫位卻調、一種怅惘無告的哀戚。作者用詞語的重複、人物之間的回應、詩行休止或沉默等方式烘托人生無常、命運難測的神秘氣氛。馬拉美曾經在觀看供程甚驗狀此劇後評論:“這個藝術形式使一切成爲名副其實的音樂。”梅特林克一生的颠峰是1908年創作的名劇《青鳥》。這是緊往住操占啊一部六幕童話劇,以窮苦人家的一對兄妹尋找青鳥的過程象征尋找趕第力導氧謂抗幸福的過程。這部劇作使得梅特林克跻身有史以來最優秀的法語劇作家之列。德國劇作家蓋爾哈特·霍普特曼(1862-1946)的創作經曆了從自然主義、現實主義到象征主義的轉變。早期的名作《日出之前》(1889)和《織工》(1893)中已經開始采用某些象征主義的元素,而發表于1896年的《沉鍾》則已經是徹底的象征主義風格了。《沉鍾》也是一部童話劇,是象征主義劇作中風格最崇高悲壯的一部。此外,愛爾蘭詩人葉芝也從事過戲劇的創作。在他領導的艾比劇院曾經上演過他執筆的26部戲劇,基本都屬于象征主義的風格。這些戲劇沒有鮮明的性格塑造、尖銳的戲劇沖突,人物的動作也很少,隻是不斷的用詩的語言傾訴内心的情緒和憧憬。最具代表性的是上演于1906年的《陰影下的水》。由于象征主義側重暗示和朦胧之美,适宜于抒情,而不适宜于描寫沖突和具體的人物性格,因此象征主義戲劇的成就十分有限,且并沒有如詩歌一樣形成一場國際性運動。
"象征派"的代表作及文學特征
象征派
20、30年代新詩創作中的一個流派。源出于19世紀末葉法國興起的象征主義。1857年發表詩集《惡之花》的詩人波特萊爾被認爲是象征派文學的先驅。1886年讓·莫雷亞斯在巴黎《費加羅報》上發表《象征主義宣言》,第一次提出“象征主義”的名稱。它的代表人物還有蘭波、魏爾蘭、馬拉梅等人。象征派藝術的哲學基礎是主觀唯心主義。在題材上,它表現了世紀末一部分知識分子的頹廢的思想感情和對于病态的“心靈與官能的狂熱”的追求;在藝術方法上,它發展了神秘主義哲學家提出的“對應論”的觀點,把自然談慎胡萬物視爲可以向人們發出各種信息的“象征的森林”,強調通過暗示、烘托、對比、聯想等手段來傳達詩人内心的微妙世界。象征派在20世紀初傳入歐洲其他國家,成爲西方現代派文學的一個重要源頭。“五四”文學革命初期,在《新青年》、《新潮》、《少年中國》孝讓、《小說月報》等雜志,對象征主義的文學思潮及創作有所介紹和評述。田漢發表有《惡魔詩人波陀雷爾(波特萊爾)的百年祭》(《少年中國》3卷4~5期),周無發表有《法蘭西近世文學的趨勢》(《少年中國》2卷4期),并譯了魏爾蘭的《秋歌》、《他哭泣在我心裏》等詩。沈雁冰在《時事新報·學燈》撰文介紹象征主義,還發表《我們現在可以提倡表象主義的文學麽?》,認爲象征主義“是承接寫實之後,到新浪漫主義一個過程”,“我們應并時走幾條路”,所以應該提倡(《小說月報》11卷 2号)。象征派對于新詩創作有明顯的影響。有人認爲新文學初期有些白話詩是“用西洋 Symbolism的方法”寫的(記者《書含攔報介紹〈新青年〉雜志》,《新潮》1卷2号)。曾留學法國的李金發的《微雨》(1925)等詩集,是中國最早出現的象征主義新詩。他用歐化的句法和晦澀的語言表現頹廢朦胧的思想和情調,被朱自清稱爲是把法國象征派詩人的手法第一個介紹到中國詩裏的詩人。此後取法于法國象征派詩而進行新詩創作的,還有王獨清、穆木天、馮乃超、戴望舒、姚蓬子等人。30年代《現代》雜志發表的許多作品,也明顯受西方象征派詩的影響。抗戰爆發後,這個流派的詩風逐漸衰落下去,一些詩人或走向現實主義,或吸收象征主義方法寫出更有創造性的詩篇。李金發1942年即說:“象征派詩出風頭的時代已過去,自己亦沒有以前寫詩的興趣了。”(《異國情調·卷頭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