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抽象艺术审美需要价值标准
为什么抽象艺术审美需要价值标准?
一个朋友的观点:我觉得每个看抽象画的人都有自己的理解,不应该设立标准和好坏,抽象画的魅力就在于自由。
我是这样回答的:审美是有差异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审美观点。但是,审美不是价值,比如,一张临摹和抄袭的画也很美,但是没有价值。审美是自由的,但是价值是不自由的,必须有大家认同的价值标准,每个人的价值标准不同,但是一定要寻找一个共同辩扒接受的价值标准体系,以此来甄别画的“好裂搭和坏”。就如同看自由体操和跳水,外行看看都很美,但是在裁判的眼中,差异就大了,就是这个道理。
在比赛场地,你是无法讲所有的运动员都评冠军的,必须有高低。于是就必须打分决定。艺术也是这样,在审美环节,可以随心所欲。可以独立自由地喜欢A或者B。但是一但肆灶拿到学术的层面和市场的层面,就必须选择,决定学术与市场的潜力,就不能单凭个人的审美,而且必须有一个价值体系来评判,这样才能确保选择的画在未来是经得起历史和市场考验的。
几乎在所有的审美者那里,都持有抽象艺术是个性的自由独立的艺术,每个人都能够看到自己的审美这样的观点,和杜桑的一切都是艺术,博依斯的人人都是艺术家的观点一样。他们都只是审美观点,不是价值论观点,所以,这样的审美是不能够决定价值的。价值必须是一个体系,全面评介艺术品的表现。
抽象艺术带给人们最大的困惑就是“看不懂”、“不知道好坏”。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是要讲清楚却并不容易。不同风格、不同图式的抽象艺术怎么区分出它们的“好坏”一直是一个难题。即使有些专业的抽象画家和理论家,碰到这些问题大多采用避而不答的策略,或者答非所问。《中国抽象艺术学》的一个主要贡献就是试图建立一个相对科学的审美价值标准体系,对抽象艺术进行技术解构和量化分析,从多维视角观察和鉴别抽象画,尽量做到客观、真实和公正。抽象艺术价值标准为六个方面,原创(创新)、审美、精致、中国元素、中国人文精神和艺术家资历。六个坐标、六个视角,就可以将不同风格抽象艺术的审美和价值标准统一到一个框架中来。审美和价值标准的建立可以让更多希望“看懂”抽象画的人,能够根据“标准”,“按图索骥”地勾画出抽象艺术的“好坏”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