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各种材料来制版产生了怎样的肌理效果和美感

肌理是造型艺术特有的美感特征,因所有工具或材料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感觉。是物体表面的组织纹理结构,即各种腊山纵横交错、高低不平、粗糙平滑的纹理变化。例如油画和中国画的肌理就因为使用了不同的工具和材料而不同。另外在学多当代艺术作品中已有对显示中的各种材料的大量使用,就形成了各种肌理效果。它之成为美术的语言之一,就在于不同工具和材料所表现出来的美感特征已成为艺术家进行各种情感和观念表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在绘画中,肌理是物质材料与表现手法相结合的产物,是作者依据自己的审美取向和对物象特质的感受,利用不同的物质材料,使用不同的工具和表现技巧创造出的一种画面的组织结构与纹理。任何物体表面都有其特定的纹理变化,这种特定的纹理变化所呈现出的神奇的视觉感受,正是绘画艺术所探求的肌理效果。肌理在绘画艺术中的审美价值不可低估,它有着其它表现手法难以实现的美学特质。
水彩画不仅有绚丽的色彩、高雅清新的格调、丰富的表现形式,而且还有最使画者心醉神迷的那种难以名状、自然天成、亦真亦幻、神奇美妙的艺术效果。这种水与彩的交融所产生的效果是自然物象借助作者主观与客观、有意与无意的创作活动而呈现出来的,这种物体表象特征所呈现出的特殊视觉语言,就是水彩画有别于其它画种而特有的语言魅力,即水彩画的肌理美。
水彩画的肌理之美:
一、自然肌理与艺术肌理之美
大自然千姿百态,世间有万物之貌,这是构成视觉形象最基本的要素。生活是艺术表现、艺术创作的源泉,就水彩风景而言,同样如此。天空的绚丽多彩、大海的浩瀚波澜、山寨的老墙木屋、晨烟的依稀梦幻、古道的曲折逶迤、山岩的鬼斧神工、阳光的妩媚灿烂、雨雾的朦朦胧胧、枯树的斑驳沧桑、幼苗的生机盎然,无不呈现出奇妙无限、变幻无穷的自然肌理之美。
艺术肌理在艺术实践中的运用,不但能丰富艺术的表现力,而且还能增加画面的生动性、趣味性。当面对雄浑磅礴的太行山,那层层的山岩、斧劈状的石痕,使我们感受到大自然内在的感人力量。当身处烟花三月的江南水乡古镇,在淡淡的晨雾里,那水淋淋、意切切,那空濛秀美、细雨无声,给人以轻灵隽永、意犹未尽的朦胧美。这不仅仅是大自然与物象的外表之美,在这些外表与可视的肌理背后还蕴藏着更为深层的意境之美。种种自然肌理无不关联着人们的心理想象,将各种自然肌理纹样作为视觉信息转化成绘画语言便产生出艺术肌理,使之传情达意,这无疑将会丰富和拓展水彩艺术的表现力度,使水困局物彩画的表现与心理效应之间达到高度的吻合。
二、具象写实的肌理美
肌理作为视觉艺术的一种基本语言形式,同色彩、线条一样具有造型和表达情感的功能。在具象写实的水彩画表现中,肌理可以再现物体表面丰富多变的特征,具有意想不到的造型效果。肌理在传统写实风格的水彩画中运用非常广泛。像威廉、透纳、萨金特这样的写实主义水彩画大师,不但能娴熟地驾御水彩画的工具性能,还能在水彩画的创作中突破古典程式的束缚,大胆探索与拓展特殊技法与肌理效果在水彩绘制中的运用。
肌理不仅可以表现物体的不同质感,同时,也使画面呈现多样的视觉效果,不同的肌理对比,可以使人感受到不同的审美意蕴。如水彩特技中的洒盐法,它利用盐粒遇水溶化的特性,在画面湿时撒上盐粒,盐粒渗化将颜色挤开,形成了一颗颗类似雪花状的小白点,恰似百花竞放又似雪花飞舞。又如在花卉静物的写生中,随意在背景上滴下几颗水滴,画面立刻就会打破远景上的平板状态,生动起来,与前景上的花朵相映成趣。同样,颜料渗溢出的肌理与树枝的生长形态具有某种同构关系,运用自然渗化的方法表现密密麻麻的树枝,更增添了画面的自然汪液天趣。
三、抽象写意的肌理美
水彩画中的所谓“抽象写意”与“具象写实”是一种相对的概念,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在特定条件下也可以在同一画面上达到互补与和谐。具象是情系自然的脉络,抽象是通往理性思维的枢纽。抽象与写意的肌理在水彩画的表现中有着其它画种无法比拟的得天独厚的优势。水的品格是清澈、明净、流动,色彩的特性是变幻、神妙、诡奇。水与彩的交融,构成了一个晶莹亮丽的世界、一个水色淋漓的世界、一个瞬息万变的世界。水色在流动、撞击、融合、分解的过程中产生了种种神奇美妙的肌理效果。
总之,水彩画在肌理表现的手法上是非常宽泛的,它既可“意在笔先”,又可“意在笔后”,从而形成水彩画表现的“千言万语”。从自然肌理之美中寻找艺术肌理之美,这是水彩画真正的特点和优势。它既能借助肌理把物象表现到惟妙惟肖的程度,也可以利用肌理把画面表现得朦胧飘渺;它既能在具象中包含抽象的意味,又可以在抽象中产生真实与灵动。从艺术语言审美的探求中挖掘水彩画肌理表现的内在潜力,将会不断赋予水彩艺术新的内涵,开拓新的语境,形成新的风格。

19世纪下半叶的美国美术是如何发展的?

以美国来自南北战争为界线,标志着美国艺术开始走向全面成360问答熟的毁梁粗时期,无论是在风景画、肖像画还是在风俗画方才地顾字犯罗婷资乐面都出现了一批掌握了纯熟绘画技巧,能充分展示自己的个她告身推性,并且能深刻反映美国阻九人民现实生活和思以无专量想感情的艺术家。

温斯洛·霍默(Winslow Homer,1836—1910)被认为是美国19世纪最伟大的画家。他出生们哥罗视约于波士顿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父亲是一个善良的商人,母亲受过良好教育,这使霍默从小就生活在一个艺术环境之中。后来霍默在密制处妒财迅烧云序模纽约全国美术设计学院接受了正规的艺术教育。霍默的艺术是典型的美国艺术。他早阻年的作品表现美国人民愉快的生活,中年的作品则是战争时代的记录,晚年在缅因州海岸画的反映渔民生活的画面,气势磅礴,感情深厚,成为美国精神的象征。

霍默又是美国第一兰代风俗画家。他早期从事版画制作,主要描绘美国人民乐观的性格,充满了生气,在构图与造型上都有一种临场效果,动作的随意性、构图的不完整性为其特征,这与当时版画的新闻性有关,运用于称短否表率核油画中则成一种新风格。南北战争成为霍默艺术的转折点。他作为美术记者随军采访并根据战地速写画了一批反映战争生活的油画,如《前方来的俘虏》。战后大批青年人赴欧学画,民族画派受叶呢到冷落,霍默有些失意,于是转向水彩画创作,在偏僻的乡村探索自己对自然和生活的感受。他画海洋瞬息变化的气候,用笔有一种自然力量。其作规节结石纪促李频师品1890年获得巴黎国际博览会金质奖章。代表作品有《海流》(1899)等。

托马斯·伊肯斯(Thomas Eakins,1844—1916)是美国著名的现实主义画家。伊肯斯生于宾夕法尼亚,最初就学于宾夕法尼亚美术学院,1866年从费城到巴黎,在大谓多型题占优示拉赵学画过程中受马奈影响很限衡学以大。随后又到西班牙,受委拉斯试纪身满铁沉布贵支绘画的影响。1870年,伊肯斯回到费城任教于宾州美术学院附纤镇中,开始探索现实主义的教学方法,主要画日常生活题材,包括家庭风俗画、户外运杀足意既元径复超动场景和肖像画。他的代表作品有《格罗斯病院》(1875)等。伊肯斯早先的人物画多表现行动中的人,构图较复杂,包含自然的与人文的形式,如桥、帆船适变态纪菜菜巴免美改、赛艇等,在《转过标桩》和《游泳池塘》等画中作为基本的因素组合在构图中。室外场景画也包括外光、色彩和气候等复杂因素,最后的室外题材《荒湖显野上的牛仔》是他所有作品中色彩最响亮和最单宜耐主批没领映孔均纯的。他的后期创作主要是肖像画,他的肖像画不是组合形式的,而是单一的静态人物,通常衬以朴素的、无物体的背景,这是一种中心形式的构图,强化了造型感。伊肯斯是第一个接受当代美国都市生活的重要艺术家,并从中创造出有表现力的艺术,他使美国的现实主义传统走向成熟。

卡萨特(Mary Stevenson Cassatt,一1926),1844年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阿勒格尼城,曾随父母游历于欧洲。1861年她不顾家人的反对考取了费城的宾夕法尼亚美术学院,开始了艺术生涯。但她对此院的教学感到不满,教条式的学院课程使她的创造力和自由受到压抑,于1866年夏天来到巴黎。除了临摹卢浮宫的先辈大师作品外,她也到巴黎沙龙学习同时代艺术家的作品。1867年她参观了库尔贝和马奈的画展,对马奈作品很有兴趣。1872年春,卡萨特向巴黎沙龙送的第一件作品《狂欢节日之前》被接受,其后两年她都送作品参加沙龙的展览。1874年,她的一幅中年妇女肖像画在沙龙展出,受到德加的高度评价。1879年,应德加的邀请,卡萨特参加了印象派画展,直到1886年这段时间,她始终是印渣搏象派的活跃成员。1879年展出的《蓝色扶手椅中的小女孩》和作于1883年的《穿黑衣的妇女》是她的代表作品。前者用笔豪放,传达出的却是一片宁静、安逸的气氛;后者则表现出东方艺术对她的影响,尤其是背景上的扇子,具有浓郁的东方风味。1886年以后她的作品进入新的风格阶段,开始追求简洁、稳定的构图,注意力多放在母亲和孩子的题材上。她的《埃米和她的孩子》(1899)用笔流畅,但避免了过分阔大的笔触,认为那是印象派的标签,可见她这时在内容和手法上都体现出与印象派不同的风格。1890年在日本版画的影响下,她创作了一套十色凹版画,包括《洗澡》、《梳洗》、《书信》等。1900年后,卡萨特的创作进入后期,这也是她多产的时期,作为母于题材画家的声望日益提高,在欧洲局势动荡不安的情况下,人们能从她的画中感受到一种亲切的怀旧之情。

约翰·辛格·萨金特(John Singer Sangent,1856—1925)生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童年随母亲漫游欧洲各地,1870年到1874年在佛罗伦萨美术学院接受系统的教育,1874年定居于巴黎,考人卡罗勒斯一杜朗(Carolus—Duran)的画室学习。卡罗勒斯是一位肖像画家,运用着严格的现实主义手法,萨金特很快成了他最得意的学生,同时也将自己的才能集中到肖像画上。1877年萨金特的一幅画被沙龙接受。1878年他根据海景及渔民生活的速写创作的油画《坎卡尔的拾牡朗者》为他赢得名声,标志着他在职业艺术界的第一次成功。1879年,萨金特到西班牙旅行,临摹了许多大师的作品,其中受委拉斯贵支的影响很大,并完成第二幅大画《埃尔·杰莉奥》。此后他作为一名肖像画家名重一时,《卡罗勒斯一杜朗肖像》、《波依特的四个女儿》等都是这时期的代表作。在英国皇家协会展出的《维克三姐妹》、《少女和玫瑰》和《亨利·怀特夫人》体现了他敏锐的观察力及卓越的技巧,画面富丽典雅。到了80年代,萨金特的作品越来越精彩,他特别喜欢用光的效果来突出质感和面料的感觉。1884年在沙龙展出了《高特鲁夫人》肖像。1885年移居英国后,他对外光景色发生了兴趣,画了不少速写,并创作了《康乃馨、百合花及玫瑰》。整个90年代是萨金特事业的顶峰,1897年他被选人纽约全国美术设计学院、伦敦皇家艺术学院和法国勋级会。他后期的肖像画代表作有《河格纽夫人》及《温德姆三姐妹》。1899年,他接受美国波士顿公共图书馆的建筑装饰设计及壁画设计的任务,此间还画了《埃及少女》。风景画是萨金特的另一主要成就,1905年以后水彩成为他旅行写生的工具,创作了许多优秀作品,如《修帆》(1905)、《阿拉伯马厩》。晚期他还创作过两幅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题材的壁画。20世纪以来,现代派潮流冲击欧洲画坛的时候,他始终坚持了现实主义艺术道路。

艾伯特·宾汉姆·赖德(Albent Pinkham Ryder,1847—1917)是美国19世纪最重要的浪漫主义画家。他出生于马萨诸塞州的新贝德福德。虽然他一直住在纽约的贫民区,但他的绘画题材大都是海景和其他风景。他的绘画充满了怪诞与梦幻,色彩奇丽,用笔厚重。虽然他访问过欧洲,但没有受欧洲绘画的影响,而是始终在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赖德留下的重要作品有《阿登的森林》(1888—1900)《海上月光》和《白马上的死神》(约1910)等。

250
标签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