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美术的基本特征
网上给的答案:1 企图打破审美范畴,打破艺术与生活的界限
2 对主流美术思潮的质疑和对少数民族和边远地区的关注,主张多元和承认多中心
3 从传统艺术、现代艺术的形态学范畴转向方法论,用艺术表达多种思维方式
4 从表达主观感情转向客观世界,对个性和风格的漠视或敌视
5 从对机械和工业社会的反感到与工业机械的结合
6 主张艺术平民化,广泛运用大众传播媒介
参考资料:中央美术学院外美史系编<<外国美术简史>>310页
还有一种,我个人整理的:
西方后现代绘画的艺术特征
50年代是欧美美术流变最剧烈的时期,那时的美国经济突飞猛进,美国向世界输出其民主价值观;他们有目的投入巨额资本,收购符合其价值观的艺术作品。巨额资金的投入,政治上的优越地位,使得欧洲的艺术中心地位被美国取代。美国画家德·库宁、杰克森·波洛克等就是这一时期抽象表现主义的代表。抽象表现主义绘画的最大特征是反复修改画面,通过画家与画面的不停接触,从而与作品形成对话,从此意义上讲,艺术家成为画作的一部分。从这方面看,说他们是“行动画派”极为适合。
60至70年代是流行艺术的年代,经济、政治上的繁荣直接反映在意识形态上,流行艺术为其作了最好的解释。流行艺术的特征体现在形式的多样性、题材手法上的不断翻新、画幅尺寸上的越来越大,内容上的特点是生活的直接性和艺术与非艺术的混淆性。从文化上说,流行艺术是对美国商业文化、政治民主的一种反映。流行艺术的艺术家一直醉心于加工处理社会中最常见的生活垃圾,如最常见的流行图像、广告、电影明星图片、竞赛场上的骚动场面等。像罗伯特·劳申伯格、安迪·沃霍尔、贾斯帕·约汉斯都是主要的参与和倡导者。
现代主义美术从30年代到70年代的五十年中经历种种变化,其流派之多、绘画形式的繁杂都是历史上少有的。美国将抽象表现主义作为文化侵略的武器,随后又将最低限度的抽象艺术和色面绘画推销到全世界。这两种将现代主义发挥到极致的绘画是典型的晚期现代主义。实际上70年代的流行艺术在其艺术与非艺术的混淆性上已具备了后现代美术的特性,要全面把握它的发展脉络,可以通过三方面去分析:
1.对色彩的分析。从上个世纪中叶开始,绘画变成了一种自我表现的形式,艺术家不再是面对现实,而是面对自己、面对绘画的方法。如抽象表现主义的绘画,现实中的色彩变得不重要,重要的是画中的色彩。在他们的画里,色彩成了第一要素,色彩既是形式也是内容,他们关心的只是画布表面和画面上颜料的性质,换句话说,绘画的语言可以被削减到仅仅是色彩和图像的关系,仅这一点就可以是绘画存在的所有理由。从另一方面说,色彩可以脱离画面的具体内容,那么也可以脱离绘画者的行动本身。既然色彩在绘画中由不同构图表达的意念是无关紧要的,那么使用色彩的目的也只是纯粹为了美容化妆而已。由于对传统的绘画,特别是超现实主义绘画中色彩的功用性和价值性的批判,导致了“至简主义”绘画的出现。
2.对形与空间分析。传统绘画中,形作为绘画的第一要素持续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到了当代,绘画中形的意义已变得无关紧要,虽然有些绘画中仍有图形、空间存在,但这些图形,空间可能是自发的,非目的的。如波洛克的画,观众所感到的图形、空间是一种虚幻的,非具体的,不确定的。而象征的形与空间,也许来自无意识,与对外在世界的知觉、联想并无关系,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体会到画中的四个层次:主题、空间、外延、扩张。我们几乎从大部分抽象表现主义绘画中仍然可以寻找到来自欧洲绘画传统中的某些东西。
3.对作品材料的分析:当代西方艺术作品的材料比传统的材料丰富了许多,作为作品的媒介,它得到了极大的扩展。如在劳申伯格手中,一切东西都可能成为作品的材料——这也是后现代美术的重要特点。流行艺术家通过对生活垃圾的巧妙组合、拼装,构成了一种对现代社会现象的曝光。就其涵义而言,它是一种时间性、矛盾性、郑逗悄具象性和抽象性的混合物。它与抽象表现主义和传统艺术强调个人情感的抒发不同,它们的艺术原则是冷漠,是对抽象表现主义和传统绘画材料的批判,甚至是对艺术本身的批判。
二、80至90年代
80年代的主流绘画是新形象绘画、新表现主义和超前卫主义。从流行艺术到概念主义的形成,几经变化,到了80年代已是疲惫不堪了,概念主义把绘画带进了死胡同,装置艺术取而代之唱了主角。新形象绘画、新表现主义、超前卫主义绘画的共指神同特点体现为形象的象征性、内容的寓言性和表现的隐喻性,此外这些艺术中还体现着一种麻木的折衷主义,喜爱东拼西凑的模仿和将历史的东西杂烩在一起,活像一个艺术史喊渣的标本盒子,是典型的文化表面化、样式化的东西。90年代,现代主义者们的美术中出现了“影像”这个字眼,事实上现代主义在70年代中期就已停步了,后来有所恢复。其后是新表现主义、再后是现代艺术。绘画从“至简”走到“具象”已有了后现代绘画的隐喻、象征的内涵,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又转向了理论,他们又开始讲观念了。对于这十年中美术的变化,从表面上看远没有前五十年的变化激烈。但90年代末期的出现的“影像”值得思考。80年代的新表现主义想新瓶装旧酒,而90年代的新几何主义则像旧瓶装新酒。从总体上看,80年代是宣言性的,而90年代是对话性的。对于后现代美术的发展我们也可以对其涵义作出这样的分析.
后现代主义与抽
后现代主义
从形式上讲,后现代主义是一股源自现代主义但又反叛现代主义的思潮,它与现代主义之间是一种既继承又反叛的关系;从内容上看,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源于工业文明、对工业文明的负面效应的思考与回答,是对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剥夺人的主体性、感觉丰富性的死板僵化、机械划一的整体性、中心、同一性等的批判与解构,也是对西方传统哲学的本质主义、基呢所视了举础主义、“形而上学的在场”、“逻各斯中心主义”等的批判与解构;从实施钱块课混团营着环燃质上说,后现代主义是对西方传统哲学和西方现代社会的纠正与文苗粮殖反叛,是一种在批判与反叛中又未免会走向另一极端——怀疑主义和虚无主义——的“过正”的“矫枉”。
抽象表现主义(Abstract Expression)又称抽象主义,或抽象派。二战后直到20世纪60年代早期的一种绘画流派。抽象派这个字第一次运用在美微国艺术上,是在1946年由艺术评论家罗伯特·寇特兹Robert Coates所提出的。"抽象表现主义"这个词用以定义一群艺术家所做的大胆挥洒的抽象画。他们的作品或热情奔放,或安宁静谧,都是以抽象的形式表达和激起人的情感。
非主流是主流当虽脚况油减的逆向思维.应该保持它的活力。这个活力不是指其存在与否或正在运行与否,而是指其创战刻造的能力。很多非主流的事物,一旦失去其创造力,尽管其形式仍然是非主流的,那么只有两种结局:
一的厂鸡半五城宽值记望品、消灭;
二、被同化历命见试草修盟做径乎。比如嬉皮士风潮,一旦治布苏根失去了其特定的历史创造力,不能与时俱进的发展自己的理念,也就逐渐沦落到一种时尚了。
而无法确切定义或没有定论,则是非主流事物拥有创造力的反映。比如R&B风格,在诞生之初,并非现在的唧唧歪歪尽说些没用的风花雪月。也因为它的尖锐与野蛮血统,充满了张力,难以为大众社会所容纳。因此,现在R&B风格的风靡全球,是经过改造加工后的东西,保留了其形式美,但斩断了其发展的根。没有了现实的营养,它也就成了主流当中的一个零部件,成了一个流行语,被商品化,然后在世界各地的橱窗里展览、出售。
这些都是已经主流化了的非主流事物。更多的非主流事物,正在产生,但是在地下或者角落里,不为人知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非主流代表的正是社会的发展趋向,人类前进的活力源,社会肌体里的变异基因片断,事你创造力的所在。所以,请你不要将非主流看成消遣与奇闻异趣似的八卦新闻。如果觉得非主流很浅薄,那很遗憾,只能证明你真的很平庸而已(通常情况下,真正的非主流不会被认为平庸,而当今社会下的“非主流官怎停袁快力”现象不属于此类。下文细说)。因为已经丧失了自信和大气,没有勇力继续创造、接纳未有过的事物,如同行尸走肉般的存在于世,这样事界氧无可状的下场不就是所谓的地狱么。
从心理上来说,主流总想要确认什么,树立什么,划定什么,保持什么。。。然而世界的本象并非因人而在,不断的发现发现再发现,创造创造再创造,对世界师号愿帝自的认知也就越深刻,当雷底然也更繁复而深奥。这注定是一个杀死脑细胞的好方法。非主流不光破坏自己,也破坏周边世界。因此,大多时候,非主流的主体都难以被大众社会所接纳。历区讨息免周换础测日击项史其实也正是如此。所谓的交草情换上钢序急刻律历史,往往是大众版的历史,而不是以历史的真相向为历史。
非主流是一种体验,而作为一种体验,必然要经过行为主体的感觉思考与行为。那么,较为通俗的说法就是,非主流的家伙总能表现出一种个性。这种个性必然是强烈的困修怀双儿往毫零接据依,否则将湮没于共性的芸芸众生。其实众生皆有个性,但是很微弱,绝大多数个性种子尚不足以突破自身的谷壳,更不用说生根发芽,开出他人能见到的繁丽之花了。所以说,个性的表现,不是每个人都有。
但是,所谓个性,似乎又通过言行来表达。言行总要遵行一定的规律和法则。因此就有了可以模仿和学习的可能。智商较为发达的阴谋家于是可以通过故意的放言高论欺世盗名,比如终南山道士。这些非主流的言行,其实都是死了的,斩断了思想之根的流行语、商品,是可以大规模刊行发售的武功秘笈,注定,不能继续前进。所以才有了几千年的鬼蜮伎俩和卫道士以及形形色色所谓的高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