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时期音乐特征
十九世纪初,欧洲文学艺术普遍形成了一种新的潮流、新的风格,就是的“浪漫主义”。它是一种“势如破竹的、反对权威、传统和古典式的运动,在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期横扫西方文明。”(见《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译本)
在文学史上,浪漫主义一般指1830—1850年代的创作,而音乐的浪漫主义稍晚于文学,并且延续的时间较长,可以说浪漫主义在音乐的领域里,基本上贯穿整个19世纪。我们说:浪漫主义不仅是一个创作方法和作品风格的问题,而更是一个内容复杂的世界观和艺术观的问题。
在音乐方面,浪漫主义的形成是在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它的奠基者是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和德国作曲家韦伯。前者的创作是抒情歌曲、交响乐、室内乐等,后者则主要是一个浪漫主义的歌剧作曲家。
1830年的欧洲资产阶级革命,促使各国任命革命意志的奋发和民族意识的觉醒,形成了进步的浪漫主义思潮的高涨,出现了法国的柏辽兹、意大利的罗西尼、德国的舒曼、门德尔松和波兰的肖邦等作曲家。
浪漫主义音乐具有自己的一些风格特征。浪漫主义的艺术侧重感情,理性属于次要地位,对整个世界和现实生活的各种现象,都通过个人的主观感觉来表现。因此,抒情性、自传性和个人心理刻画就成为浪漫主义音乐的主要特征之一。它反映了纯主观的个人感情,但也有一定的社会典型性。
下面我将具体谈一下浪漫主义时期的主要特点:
对音响、音色的追求是浪漫主义音乐的一个突出特点。浪漫主义时期讲求音响的丰满、和谐、充实、舒适;而且要求色彩性强,无论乐器还是人声,都追求新的音色。到浪漫主义末期,管弦乐队的人数一般达到一百人;铜管、木管、打击乐得到了更充分的使用,铜管增加了长号、大号、圆号和小号的数量也有增加;木管增加了低音巴松、低音单簧管、英国管,而短笛成了固定的成员。乐队的中音区乐器得到扩充。此外,有时还使用三角铁、竖琴等色彩性乐器。这是的乐队音响辉煌、宏伟。声乐方面,丰富的歌剧创作提供了多样的音色,男高音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这时游乐各种不同的风格,如活泼轻快、热情洋溢、充满感情的法国风格,强有力的戏剧性的歌剧男高音风格,歌剧中英雄性的男高音风格,呜咽凄凉的意大利风格,圆润伤感的俄罗斯男高音风格等等。
旋律的重要地位在古典全盛时期就已经显示出来了,到浪漫主义时期更加突出。
旋律的歌唱性、抒情性成了十九世纪浪漫风格的重要特点。在贝多芬时期,器乐音乐的主题与艺术歌曲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但浪漫时期,情况不同了。舒伯特及其歌曲有着很大的影响力。他的歌曲作品通过一些流浪者、失恋者、梦幻者及孤独的、无依无靠的可怜人,以自我感受的方式,生客地反映了他对黑暗社会的感受和痛苦梁锋。其中以声乐套曲《美丽的磨房姑娘谨渣郑》和《冬之旅》最为典型。这些作品说明了当时在浪漫主义时期音乐歌曲创作的抒情性的典型特点。舒伯特的歌曲中旋律最有个性,也是他的作品最突出的地方,当然也是此时期的创作特点的一个体现。在风格上,他的歌曲旋律有浪漫主义的甜美和忧郁风格,如《流浪者》、〈你是安宁〉。这一点领导并体现了烂漫主义时期音乐作品在旋律上的一个特点。这种歌唱性的旋律贯穿了整个十九世纪,在大型交响乐和抒情钢琴小品,弦乐四重奏以及协奏曲等等各类体裁之中得以体现。
浪漫时期的旋律结构与古典时期有所不同。古典时期较多为平均、平衡、闭合,以进为主,若有隔音跳进或大跳,均要与其反向的级进进行相平衡,形成“拱型”结构,而浪漫风格的旋律则为了表情的需要。喜欢使用大跳音程,常常是六七度,甚至四个八度的大跳和许多增减音程的跳进。为了在乐曲中进行充分的展开,浪漫风格的主题旋律本身包含多种变化的可能性。后期浪漫主义音乐的动机继承了贝多芬的传统,具有动力性和对比性。其器乐作品的旋律带有交响性的紧张度。甚至在歌剧中也得以运用。另外,采用它的旋律经常采用或模仿民族舞蹈的曲调和民间音乐的特点,构成不规则的句法或大小调音节交替等。
在节奏方面较古典时期自由了一些。最常见的是交叉节奏的使用。快速不规则的音响与稳定节拍的结合,以及两个或更多节奏型的同时使用等,都是这个时期节奏的特点。
和声调性方面。浪漫主义时期音乐中,和声的发展和变化十分突出。许多浪漫作曲家恰是以其和声的独特而显示出个性的。这是为边县丰富多样的情感所决定的,也体现欧洲文化及思维的特点。
通过调性上、音区上、和声上、的色彩性变化来刻画音乐形象,刻画个人心理状态的发展,这种力求多方面地刻画一个音乐形祥颂象的表现手法,正是浪漫主义音乐的富有特征的表现手法之一。
古典时期不大使用不协和和弦,假使使用,也大多以功能的方式出现,如增强属主的紧张度,或在转调中使用。但浪漫主义作曲家却经常使用变化音及色彩和声。他们把不协和和弦提高到了协和的地位。浪漫主义时期还开始在三和弦的基础上,用三度叠置构成九和弦、十一和弦、十三和弦等。后期则采用多种方式写出持续和弦,造成乐曲更强渴望的、寻求解决的效果。
在调性上,浪漫主义广泛使用十二个调,同时小调的地位得到了显著的提高,提供了自由运用变化音的可能性,也使音乐具有了戏剧性。当时这个时期,仍然以主调为主,但复调也占重要位置,音乐有了和谐丰满、戏剧性强等特点
浪漫
图兰朵、卡门之类的啊……最近音乐课刚上~~~
17世纪的法国歌宗增计娘今宁搞胞势剧:
正当意大利的歌剧如火如荼时,法国成为继意大利以后第今表曲对举二个发展并形成了有强烈民族特色歌剧的国家。毫无疑问,是剧意大利歌剧首先敲开了法国的件火批粉许创点洲毛模大门。1660年和16矛神协问62年,卡瓦利就在卢浮宫和杜伊勒利宫分别上演了《塞尔斯》和《大力士情人》两部意大利歌剧。尽管这些歌剧在意大利是最杰出的作品,但在法国并未形成“轰动效应”。一直以本国艺术为荣的法国人,只是以外交官式的礼貌微笑和掌声接待了意大利歌剧的“来访”,而却从骨子里表现出了对异国歌剧及作曲家的格格不入。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法国人对歌剧的冷漠几乎族延阶食兰次到了抵制的态度,他们既不承认意大利歌剧,也不创作自己的歌剧。
法国歌剧的形成:
然而,这种僵局在路易十四统治下的秋介光扬坐括致装然70年代终于被打破。法国歌剧在几经波折后,以独具本国特色的英姿登上舞台,并使欧洲为之惊叹不已。
法国歌剧的形成,主要起源于民族文化中一大优秀传坏候统:芭蕾舞。法国是芭蕾舞的故乡。早在意大深晶宗差样场自丝算利歌剧传入法国之前,芭蕾舞、化装舞会、王室仪仗等所有敌分谁厂误与辉煌、华丽、高雅等字眼相关的场面,都赢得法国人由衷地偏爱与喝彩。16世纪末,芭的团就裂反蕾舞在宫廷蔚然成风,国王和贵胄们不仅是积极热情局屋联接思节案件清的策划者,而且是伟烟终外培除商格技艺高超的表演者。不论是节庆、典礼、宴会、欢迎外国使团,还是音乐艺术活动,场面盛大而豪华的芭蕾舞总是最受宠爱的“公主”。芭蕾舞的影响从宫廷辐射到城镇街市,成为法国人最钟情的艺术体裁。芭蕾舞成为法国节日乃至于法国社会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法国芭蕾舞中早已包含了戏剧因素。在1581年为沃尔蒙郡主和日瓦耶公爵婚礼演出的“王后的喜剧芭蕾舞”,就不仅仅是用舞蹈表现某种情绪,而且还通过舞蹈展示了某些情节,更重要的是在整个舞蹈中有一个类似戏剧的主题,成为一种喜剧–芭蕾舞。后来在芭蕾舞剧中,加入了威前袁消那读扩若间声乐部分它包括咏叹调、宣叙调、合唱曲,还有一支序曲。芭蕾舞的题材大多来自神话和寓言,音乐富有节奏性。当时,以皮埃尔·高乃依 (1606-1684年)和让·拉辛(1639-1699年)为杰出代表的法国古典悲剧,已进入成熟期,它的美学理论和朗诵风格也给即将问世的法国歌剧输入了必要的告县杂在相只娘飞掉戏剧因素。
参考资料:/da鸡跟先百认肉势需美控甲/DL-20031127184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