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紀的巴洛克藝術在繪畫方面
正确答案:魯本斯
魯本斯
巴洛克和洛克克時期的藝術家及其作品
巴洛克:巴洛克早期重要的音樂形式是單聲部歌曲(相對于前一個時期複調音樂而言)以及與此相聯系的體載歌劇與清唱劇,強調語音與音樂的緊密結合,在歌劇中還有布景的效果。
巴洛克建築是17~18世紀在意大利文藝複興建築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建築和裝飾風格。其特點是外形自由,追求動态,喜好富麗的裝飾和雕刻、強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橢圓形空間。
巴洛克一詞的原意是奇異古怪,古典主義者用它來稱呼這種被認爲是離經叛道的建築風格。這種風格在反對僵化的古典形式,追求自由奔放的格調和表達世俗情趣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對城市廣場、園林藝術以至文學藝術部門都發生影響,一度在歐洲廣泛流行。
是洛可可吧:人們通常用來裝飾的奇特的漩渦性和貝殼形而得名。流行于18世紀的法國。此風格中布歇的作品搭腔用來描繪王室成員、貴族、貴婦人的奢侈生活和情趣。
夏爾丹的作品表現下層市民生活。
音樂的巴洛克時期通常認爲大緻是從1600年至1750年,即從蒙特威爾地開始,到巴赫和亨德爾爲止。
1750年,對位法大師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與世長辭,标志着巴洛克巅峰的對位法音樂的終結,也标志着巴洛克時代的終結。之所以稱這一時期爲巴洛克,是由于一時期音樂表達的技術及方式基本上有它一定程度的共同點,所以用此名詞來标志,并無特殊的意義。巴洛克(Baroque)一詞來自法語,追本溯源是葡萄牙語barroco,意謂形态不圓的珍珠。是巴洛克末期評論家們在評論此一時期的音樂時所首先使用的,而且一般含有貶意,指粗陋曲、奇異的、誇張的音樂。巴洛克之後古典主義時期的音樂家們趨知激衫于将音樂語言簡化和規範化,在他們看來,巴洛克音樂過于誇飾而不夠規範。
因此巴洛克一詞被評論家用來指十七世紀及十八世紀前期的藝術及音樂作品。現在,随着時間的推移,我們可以用更爲深入和細緻的曆史眼光來看待這一時期的音樂,巴洛克不複有粗陋和毛糙的含意,但是比之巴洛克前後的音樂作品,它确實存在着誇飾和有些不太規律化的特征。文藝複興時期的藝術講究清晰、統一和協調。但至十六世紀末期,藝術中感情的因素日益增加,明淨清澈和完美的形式被表達感情的需要所壓倒。
在美術中可以從卡拉瓦喬(1573-1610)的色彩濃烈的、戲劇性的繪畫中看到。在音樂上我們也早已從馬倫齊奧、傑蘇阿爾多的牧歌以及道倫德的古歌曲中看出端倪,而他們的下一代則更往前發展了。要制造出這些強烈的效果,必須發展一種新的音樂風格。一般地說,文藝複興時期平穩的複調音樂已不适合新時期所需要的特色。巴洛克時期最重要的創造就是“對比”的概念。文藝複興時期的音樂進行流暢,各個聲部(通常爲四至五個聲部)相互交織,同步進行。1600年以後這種織體日漸少用,隻有在教會音樂中才能見到,這是因爲教會音樂受傳統及固定的禮拜禮式所束縛,因此是最爲保守的。
“對比”可以表現爲各個不同的方面:音的高與低;速度的快與慢(快與慢的段落對比或快慢聲部間的對比);力度的強與弱;音色的不同;獨奏(唱)與全奏(合唱)等等。所有這些都在巴洛克時期的音樂結構中存在,各有它們的地位。許多巴洛克時期的音樂家使用協奏曲或複協奏曲形式(此詞本身意味着明顯的對比因素),這種形式的基本特點是織體的變換,有時用一個聲部(獨奏)或幾個聲部,有時用較大的群體合奏。最明顯而強烈的對比是當時出現的一個新的體裁叫做“單聲部歌曲”(monody),它是一種獨唱歌曲,大緻是在上面有一個流暢的人聲聲部,配以琉特琴或羽管鍵琴的伴奏,伴奏的進行較爲緩慢,這一體裁的代表人物(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創造者)是作曲家兼歌手卡奇尼(Caccini,約1545-1618)在他劃時代的作品《新音樂》(Le nuove musiche)歌集中,人聲的旋律依循歌詞的意義,變化極大,在節奏和織體上可以從很簡樸到非常富有裝飾性;而且又與幾乎固定不變音型的伴奏聲部形成對照。
卡奇尼屬于佛羅倫薩的“卡梅拉塔會社”(一個由音樂家、詩人、貴族組成的團體)成員,他在十六世紀七十至八十年代接觸到将古希臘音樂中表現感情的觀點加以再創造的概念,這個團體遵循這個概念采用了“單聲部歌曲”的形式。上述“伴奏”這個詞,在鉛賣文藝複興時期音樂中幾乎不用考慮,作爲一個觀念,它屬于巴洛克時期,它意味着樂器聲部之間的地位不同。
事實上巴洛克音樂最重要的特征是它的伴奏部分即通奏低音。通奏低音演奏者在羽管建琴或管風琴(或撥弦樂器琉特琴或吉它)上奏出低音聲部,上面标出數字指示他應演奏的填充和弦。通奏低音經常由兩個人演奏,一人用大提琴(或維奧爾琴或大管)一類可延長音響的樂器演奏低音聲部,另一人演奏填充和弦。
這種使用通奏低音的織體是:上面一個人聲或樂器的旋律聲部,底部是一個低音樂器,中間填以和聲,這是典型的巴洛克音樂的風貌。上面的聲部也常有用兩個的,有時是爲兩個歌手寫的,有時是兩把小提琴(此時即稱三重奏鳴曲),此種結構在巴洛克音樂中也很典型,特别是通奏低音不能或缺,說明由低音産生和聲的概念對于巴洛克音樂是如何重要,是它的中心。這個概念的出現并不突然,在十六世紀中已有将低音聲部區别于複調音樂中上面其他幾個聲部線條的,但隻是到了巴洛克時期這種風格才清楚地确定下來。
與上述的變化一起,而且是有關的,是放棄複調(更精确地說,複調音樂成爲一種老式的方法,幾乎隻用于教會的某一類音樂中)。重視和聲必然導緻在一首樂曲中出現和聲進行的若幹終止點,這些終止點稱終止或收束,是由于某一種标準的一系列和聲進行而形成的。與此相關的是節奏的進行,在聲樂中,旋律要表達歌詞的情感,必須按照(甚至誇張)語言的自然節奏;在器樂中(包括一些聲樂,特别是合唱曲)有用舞蹈節奏的。由于低音用了舞蹈音樂的節奏型,加速了調性感覺的發展以及向某一個特定的音進行的趨向性。
與此同時,新樂器種類的出現加速了這個進程,其中最重要的樂器爲小提琴族系。當時維奧爾琴的發音适合複調音樂的清晰但卻缺乏節奏的動力感,而小提琴潔淨明快的運弓以及其演奏輝煌技巧樂曲的能力适合演奏舞蹈節奏的音樂,與單聲部歌曲相比更有發揮技巧的能力。聲樂風格與器樂風格的交替進行是典型的巴洛克的手法,巴洛克音樂中有這樣兩種不同風格的交替進行是爲了新奇和效果。
巴洛克早期重要的音樂形式是單聲部歌曲(相對于前一個時期複調音樂而言)以及與此相聯系的體載歌劇與清唱劇,強調語音與音樂的緊密結合,在歌劇中還有布景的效果。單旋律音樂中不使用對位,其形式是由旋律與低音相結合發展起來的,如分段歌形式,回族曲結構,在反複出現的低音聲部上的變奏。在樂器方面也有相應的發展,如适合于演奏通奏低音組合的樂器,以及替代維奧爾琴族系的小提琴等,小提琴族系樂器更靈活而且能演奏較高的類似人聲的音域。
洛可可風格
洛可可風格是一種建築風格,主要表現在室内裝飾上。18世紀20年代産生于法國,是在巴洛克建築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洛可可風格的特點是:室内應用明快的色彩和纖巧的裝飾,家具也非常精緻而偏于繁瑣,不像巴洛克風格那樣色彩強烈,裝飾濃豔。德國南部和奧地利洛可可建築的内部空間非常複雜。
洛可可裝飾的特點是:細膩柔媚,常常采用不對稱手法,喜歡用弧線和 S形線,尤其愛用貝殼、旋渦、山石作爲裝飾題材,卷草舒花,纏綿盤曲,連成一體。天花和牆面有時以弧面相連,轉角處布置壁畫。
爲了模仿自然形态,室内建築部件也往往做成不對稱形狀,變化萬千,但有時流于矯揉造作。室内牆面粉刷,愛用嫩綠、粉紅、玫瑰紅等鮮豔的淺色調,線腳大多用金色。室内護壁闆有時用木闆,有時作成精緻的框格,框内四周有一圈花邊,中間常襯以淺色東方織錦。
洛可可風格反映了法國路易十五時代宮廷貴族的生活趣味,曾風靡歐洲。這種風格的代表作是巴黎蘇俾士府邸公主沙龍和凡爾賽宮的王後居室。
具體的:
巴洛克藝術特色及其代表人物
巴洛克1)是17世紀廣爲流傳的一種藝術風格,它的名稱由來,說法不一:A.一說來自葡萄牙或西班牙語,意思是不圓的珠子.B.又一說來自意大利語,有奇特,古怪或推論上的錯誤的含義。C.這個名稱在當時含有貶義,是18世紀古典主義理論家對上一個世紀一種藝術風格的稱呼。(2)巴洛克藝術産生于16世紀下半期,最早産生于意大利,是爲教會服務,被宗教利用的.(3)具有以下特點:<1>豪華的特色:既有宗教的特色,又有享樂主義色彩。<2>是一種激情的藝術:打破理性的和諧,具有濃郁的浪漫主義色彩,強調藝術家的豐富想象力。<3>強調運動:運動與變化是巴洛克藝術的靈魂。<4>關注空間感和立體感。<5>綜合性:強調藝術形式的綜合手段。<6>濃重的宗教色彩:宗教題材在巴洛克藝術中占主導地位,遠離生活和時代的傾向。(4)巴洛克藝術大師貝尼尼:A.意大利巴洛克藝術中最著名的雕刻家,建築家,畫家。B.《大衛》:表現了運動中的人體和不可遏止的激情。C.《阿波羅和達芙娜》:表現了運動中的人體,人體輕盈,優美,有一種乘風向上的感覺。D.雕刻頂峰的是:聖德列薩祭壇:描寫的是一個宗教傳說,帶有世俗的色彩,反映了作者的人文主義思想,表現了人類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渴望。E.肖像雕刻:反映了世俗的情趣。
代表洛可可雕刻最高成就的是受蓬帕杜夫人賞識的兩位藝術家:皮加爾和法爾科奈。
讓-巴蒂斯特·皮加爾(1714~1785)訪問過意大利,是争取羅馬大獎——王家繪畫雕刻學院爲優秀學生提供赴設在羅馬的法蘭西學院進修而設立的競賽獎,失敗之後自費去的,足見他對意大利藝術的向往。他在羅馬作的《系鞋帶的墨丘利》小稿,在他1741年回巴黎時,爲他赢得進入王家繪畫雕刻學院成爲院士的榮譽,而且以此稿完成的雲石像連同他的另一件作品《要墨丘利傳信的維那斯》一起,被路易十五當作禮物贈給了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他爲蓬帕杜夫人工作了十年,以她爲原型作寓意像的《妝扮友誼之神蓬帕杜夫人像》和《愛神擁抱友誼之神》非常精彩,他把這位藝術保護人表現得既高貴又親切,既聰慧又迷人,他有别于同代雕刻家的地方是他也追求其它藝術風格,如在他去世前完成的《拔刺少女》,追随希臘古風,爲他一生的創作畫出句号。他的這一面,在其學生烏東的藝術中得到了發揚。
與皮加爾齊名且是對手的艾蒂安——莫裏斯·法爾科奈(1716~1791),也和皮加爾一樣出自讓-巴蒂斯特·勒穆瓦納門下,也在羅馬大獎争奪中敗陣。但他安心留在法國而未赴意大利“朝聖”。他終于成爲洛可可雕刻最傑出、最典型的代表人物。他曾受命于蓬帕杜夫人,領導了著名的賽夫裏陶瓷工廠,又接受俄國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的委托作《彼得大帝騎馬像》。
法爾科奈的靈氣和秀氣,無人可及,他把法蘭西雕刻的優雅柔美風格推到了頂點。他鑿下的年輕女性,個個都是嬌小玲珑,苗條婀娜,風流妩媚,充分體現法蘭西的品格,而且她們不再是吉拉東的甯芙,雖然嬌美卻尚不許凡人觸動,而是以玉溫香馨的青春之體在邀人愛憐了。法爾科奈的作品不但造型生動,而且人物情态豐富細膩。蓬帕杜夫人的時代造就了他。
洛可可風格是宮廷藝術,它起源于上層社會的需要。大部分制造這種藝術品的工匠在個人生活中是與它完全無緣的。比如塞夫裏皇家瓷廠的瓷器,被用于國家的社交場合,就像今天的英國皇家将它們用于歡迎來訪的外國元首的國宴上。洛可可裝飾風格本身就成爲這種盛宴場合的特色。塞夫裏瓷器的設計由國王親派的法爾科奈、布歇等藝術家完成,具體制作的工匠們沒有錢也不能在日常家庭生活中使用它,隻有那好趕時髦、朝三暮四的貴族使用。
這種制造和消費特有循環圈,促成了貴族互相攀比的風氣和設計走向極端奢華的兩種現象。18世紀堪稱是馬車的黃金時代,達官貴族都擁有代表自己權勢和等級的馬車,相互攀比、競相争豔。具體表現爲:選用最上乘的木料做骨架,馬車的款式奇異,以曲線居多,紋樣多以植物爲主,穿插一些優美神話故事爲題材的裝飾畫,色調常以紅、黃爲主,再以金色統一整體,以昂貴的造價獲得華麗氣氛。這充分顯示出貴族的審美情趣,同時,我們也爲匠師們用自己的智慧和雙手創造出如此精妙的作品而贊歎不已。
我們從現代的角度審視18世紀的洛可可藝術,應該說蓬帕杜夫人是那些喜歡豪華風格者的代表人和組織者,有“衆望所歸”的特征。所以,才有洛可可風格作品出現後在貴族引起“共鳴”的時尚。也可以說,貴族們崇尚華麗的風氣,誘發了洛可可藝術。當時上層社會的男男女女無不熱心并親自參加工藝活動,以至于這些舉動有的達到令人譏笑和荒誕不經的地步。16世紀,當衰敗的瓦盧瓦王的國王查理九世答應送給西班牙國王一支他親自制作的槍時,那位西班牙大使爲之驚詫不已。18世紀,路易十六的妻子瑪麗成天抱怨他的丈夫沉湎在他的作坊中,甚至無暇顧及妻子,路易十六在他的作坊中潛心鑽研的是鍾和鎖的奧秘。在這兩例中我們似乎瞥見了那些把命運強加于他們身上的角色不相适應的悲劇性人們。這些人在體力勞動中發現了一個聊以自慰的世外桃源。但這對于不理朝政的帝王來說卻是不祥之兆。
另外,洛可可風格也在17、18世紀的法國音樂作品中發生影響,但遠不如在造型藝術上那樣顯著。法國作曲家F.庫普蘭所作、深受國王路易十四欣賞的許多室内樂和哈普西科德曲,多玲珑纖巧,裝飾華麗,與當時的建築式樣、室内修飾以至于家具構成等各方面在風格上頗有共同之處,這些作品常被認爲是洛可可風格在音樂上的早期反映。法國作曲家 L.-C.達坎所作的許多哈普西科德曲也多帶着洛可可色彩,特别是命名爲《杜鵑》的更爲典型。法國作曲家 J.-P.拉莫所作的許多芭蕾舞曲,以和聲手法新穎著稱,在風格上也屬于洛可可一類。
洛可可風格迅速地由法國流傳至歐洲各國。在德國,G.F.亨德爾和巴赫等一代人的某些作品中,也都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如亨德爾的《彌賽亞》中一些裝飾富麗的複調寫法,J.S.巴赫的《勃蘭登堡協奏曲》中某些變化多端的片段甚至在J.海頓和W.A.莫紮特的一些逗人喜愛的輕松小品中,有時也還存在着洛可可的餘音。
意大利作曲家D.斯卡拉蒂留下的 600多首哈普西科德曲都非常精緻,裝飾富麗,是具有明顯的洛可可風格的作品。這種風格延續至18世紀路易十五時代達到高潮,18世紀後期逐漸消亡。
風靡一時的奇想多變的洛可可風格随着蓬帕杜夫人的亡故而終止,被路易十五另一情婦杜巴利夫人倡導的新古典主義而取代。但是,洛可可風格的璀璨之處,自有它超時代藝術生命力所在,現代人都公認它是19世紀下葉新藝術運動的前奏。而那些幸存的藝術精品,至今還散發着光芒,并向人們述說着那個歲月的時尚和人們不知道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