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个古诗词经典诵读的视频素材?
苏轼作品四首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注释】丙辰:宋神宗熙宁9年(1076年)。达旦:直到天亮。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天上宫阙:指传说 中月中宫殿。不胜寒:冷的使人受不住。转朱阁:月光照射入红色华美的楼阁。绮户:雕花的窗户。照无眠:照着有心事不能入睡的人。婵娟:美人;这里指月亮。
【简析】这是一首中秋词。抒发诗人对千里之外的兄弟子由的怀念没陵。词的上片,因问月而展开幻想,在幻想 中他回到仙境,但最终还是眷念人间,但是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苦闷。下片因月而引出离别的思绪,把人 的悲欢离合与月的阴晴圆缺相比,说明事物没有十全十美,最后以“千搜基里共婵娟”的乐观旷达的祝愿结 束。全篇笔法曲折多变,虚实结合,情景交融,说理通达,情意深厚。
江城子
苏轼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
【注释】乙卯:宋神宗熙宁8年(1075年)。千里孤坟:苏轼之妻王氏埋葬于四川,当时苏轼在密州,相隔 几千里。鬓如霜:两鬓全白。言自己饱经沧桑,衰老得很快。小轩窗:小室的窗前。轩:只有窗槛的小 室。短松岗:种植小松树的山岗,指王氏墓地。
【简析】这是一首悼亡祠。漫长的十年过去了,诗人对亡妻的怀念极其深沉,上片抒写自己的哀思,诉说十 年来的苦难生活,而致“纵使相逢应不识”,才四十岁就白头了。下片通过梦境写相思之切,梦中相逢之 悲,最后写“明月夜,短松岗”下的孤坟,反映了“无处话凄凉”的苦痛。全篇采用白描手法,流露诗人 怀念亡妻的真情实感,句句沉痛,字字悲哀,动人肺腑。
临江仙
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仗听江声。
长恨此生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世察谨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注释】东坡:原是黄州的一片荒地,苏轼曾在此开垦耕种,并仿白居易在四川忠州东坡垦地事迹,取名 为东坡。鼻息已雷鸣:已经熟睡。鼻息:鼾声。营营:来往不停,这里指为名利奔忙。縠纹:形容水中 的微波。江海寄余生:把今后的岁月寄托于漫游、归隐的生活中。
【简析】这首词写于永丰五年。苏轼被贬黄州后,住在临皋亭,后来又在东坡建一小屋,取名雪堂。这首 词是写他从东坡雪学堂夜饮后回归雪堂的情景。抒书写他内心的愤懑的情怀,表现了他对现实的不满和 要求精神的解脱。 在夜深人静的荒凉大江边,诗人“倚仗听江声”,从谛听大自然的声音中,悟到人生的真谛,希 望摆脱人生的得失荣辱,寻找自由的生活。“江海寄余生”一语,读来似是消极情调,实际是表现了诗 人在逆境中对自由的追求。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顾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墙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身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注释】念奴娇:词牌名。大江:指长江。风流人物:为人所仰慕的杰出人物。故垒:旧时的营垒。周郎赤壁:周瑜破曹操的赤壁。周瑜二十四岁时为吴国中郎将,人称周郎。乱石穿空 :陡峭不平的石壁直插 天空。公瑾:周瑜的字。小乔:周瑜的妻子。纶巾:有青丝带的头巾。故国:指赤壁古战场。华发:花白 的头发。樽:酒杯。酹:祭奠时把酒浇在地上或水上。
【简析】这首歌词时是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贬于黄州时写的。词中描绘祖国壮丽的江山,咏叹古 代英雄人物的业绩,抒发诗人怀古之情,表达了他的政治理想,但也流露了自己功业未就的苦闷。 词的开头,一声“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就豪情洋溢。而“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的描绘,把赤壁景象写的雄奇险峻,有声有色。在“江山如画”的壮阔背景中,又突出了 “雄姿英发”的青年将领周瑜的形象。“小乔初嫁了”两句车,写周瑜的风流英俊,“羽扇纶巾”两句, 写周瑜的从容潇洒,指挥若定,在谈笑风生中取得赫赫战功。而“故国神游”之后,则抒发自己的感慨。 全篇把写景、咏史、抒情三者融合在一起,气势豪迈,历来被认为是苏轼豪放词代表作。
如何进行
在我国浩瀚的传统文化中,一篇篇风格各异、精彩纷呈的古诗文,就像是海洋里一颗颗明亮纯洁的珍珠,高贵典雅,璀璨夺目,打动着人们的心灵,扣击着读者的喜乐悲愁。诵读教学,在古诗文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认为古诗文的课堂诵读教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创设情360问答境,营造气氛,引领学生进入诗文创设与所诵读古诗文相应的特定情境,可以帮助学生快速进入所诵读作品的氛围,更能直观地感性地让学生对作品有一个准确的第一印象。特河孔致放社护细构扩散定情境的营造往往具有暗示性、提示性,它是让学生直达作品核心的一种有效方法,用这种方法运用于教学,有较好的效果。
在教学《归去来兮辞》时,笔者先播放伴着鸟鸣水声、弥漫着田园气息的音乐作为背景,接着以鸟鸣声婉转悦耳,音乐声悠扬动人。这来自天组施使决容航细籁般的声响,仿佛让人置身于美妙的让人忘掉一切的大自然的怀抱中导入以自然美景、抒情言志的话题,然后朗读回草非蛋单欢右元未绿杀顾借自然美景来抒发心志的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描写月光荷叶的段落,再串起殖选待哪宽名历速同样有月光荷叶意象的王维的《山居秋瞑》,接着以《山居秋瞑》是一个世外桃源而引出陶渊明,由此走进陶渊明。这时再教学《归去来兮辞》中对自然美的诵读鉴赏,学生对所抒感情的领悟就会变得顺理成章,这都得力于情境的营造。而且这种营造特定氛围时,注意把单篇诗文放入景计场灯头同样写此景此情的大背景中的方法,可使学生更全面更深刻的重工段直缺进行理解,感悟也就更深刻。
二、品味物象,体悟意境,深入作者情感世界鉴赏诗歌时应首先抓住物象,品味物象特征以及物象中所寄寓的情感。例如张可久的《清江引·秋怀》:西风信破装爱律诗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我们不难找出其中的物象:西风、北雁、红叶、黄花、芭蕉、雨声。这些物象可以归纳出凄凉、萧瑟的景物特征,透过景副立检川物特征,我们可以窥见作者因自己般限南功名未尺销就,辗转反侧的愁思。
意境是诗歌意象通过艺术组合而创造出来的。诗歌的意象组合成生活场景段要帝,通过这个生活场景,或表现为喜,或表现为悲;或表现为激昂,或表现为哀怨
杜甫的《登高》通过诗人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测穿快威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陵基游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不读不足以品味其沉郁顿挫的情感。无边落木萧萧下球益宽流,不尽长江滚滚来。如泣如厚准象集察诉、飒飒有声的落木,滚滚而来、阶据距结呼咆哮不止的长江,读时脑海中必显现一幅壮阔、沉郁悲凉处制松的画面,一种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悲苦之感怎不顿生心底!三、传授方法,加密拿识卫语强训练,培养学生诵读能力在指导学生诵读时,应适时地传授他们一些具体的诵读方法。比如,在音调强弱方面,表示悲壮、快乐、斥责,或慷慨的文句,句子的头部应加强;表示不平、热忱或确信的文句,句子的尾部宜加强;表示庄重、满足或优美的文句,句子的中部宜加强。在韵味缓急方面,含有庄重、敬畏、谨慎、沉郁、悲哀、仁慈、疑惑等情味的文句,宜缓读;含有快活、确信、愤怒、惊愕、恐怖、怨恨等情味的文句,宜急读。叶圣陶说:这些规章,都应含着文字所表达的意义与情感,所以依照规律吟诵,最合乎语言的自然。
同时,在课堂教学中,诵读的形式要变化多样,可以交替使用散读、齐读、指名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等方式。另外,为了激发学生的诵读激情,还可以组织诵读比赛。
总之,在古诗文诵读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经常性地对学生进行专门指导,授之以法,加强训练,使学生们形成敢于和乐于高声而有感情地诵读的风气和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使学生真正学会诵读。
四、质疑解难,鉴赏评价,激发学生创造思维不论是采用各种方式导入特定情境,以增强诵读效果,还是饱含锋凯激情地诵读演绎作品,它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学生与作品的同振共鸣,深入体验与感悟,质疑解难,从而达到深刻理解的鉴赏评价,让学生独到的见解得以亮相,有个性的发现得以张扬。这个环节是整个诵读课最光彩夺目的亮点,是诵读教学要达到的高潮。
笔者在教学《琵琶行》时,在通过诵读体悟架起通向学生与作者心灵的通道后,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性思维被激发了:对精彩的音乐描写起什么作用?三次月亮的描写是否多余?诗歌的悲伤是怎样一层层表现出来?大家唇枪舌剑,激烈争论,智慧的火花在这时四处迸射。问题越争越明,越争理解越深入,这时抓住精彩的音乐描写这一段落所蕴涵的的复杂曲折的情感,串连起琵琶女身世谜底的揭示,连带起诗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内心触动,顿时作品所表现的主题豁然开朗。这时三次月亮这景物描写的不同作用,情景交融手法运用的用意,全在这学生的辩论鉴赏诵读中变得了然于心。这时再次进行诵读,作品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人物形象的感知,全在这琅琅书声中得到升华。
诵读古诗文,它的显性效果容易被人重视,但实际上它对学生的隐性教育更为重要,更为长远。伴随着对语言文字的学习、推敲、运用,学生的思想情操、审美情趣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熏陶,学生在无形中提高了人文素养,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了完美的人格。正如魏书生所说,从思想到行为,从行为到习惯,从习惯到命运。我们深信,随着学生思想认识的逐步加深,他们自然会把思想认识转化落实到行动上,最终养成良好的习惯,创造出美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