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知名的漫画家自画像?

达芬奇 自画像

在显而易见中寻觅隐匿,可以激发沉睡在我们身体里最原始的猎捕直觉和嗅觉。如埃德加·爱伦·坡那封遗失的信中所言:真实,其实就在我们眼皮底下,我们看不见它,却正是因为它太明显。哪怕一点细小的遮掩就足以让我们寻它不见。

伦勃朗自画像

对于自画像而言,便是如此:当画家用画笔自我呈现的时候,犹如说道:“看,这就是我!”可是真的如此简单么?事实远非如此,我们甚至可以断言,能够只用于表达“真实”的自画像其实少之又少。那些画家笔下的一幅脸部特写,或者全身像的描绘,无论其有意与否,总会让我们满心期待并充满好奇地去寻觅画像所隐藏,或者说作者在大胆表达的同时却试图隐藏的那些微小。

莫奈 戴贝雷帽的自画像

在那些伟大的画家中间,有些却是绝无意隐藏的,相反,其竭力向我们倾诉其所想表达的内容,他们所画的那些传世佳作让我们无不惊叹和追索其真正的含义。而正是这些我们所追索的含义似乎才是画像的精髓和生命所在,而最值得我们留心的,是那些画笔挥舞时不经意间流淌出来的些许执着与凝重。

如果说自画像的起源是指画者细致与不加修饰地留下自己的面貌特征(好比签名),那么随着 In assistenza(一种意大利早期自画像风格)的出现,一切都有所改变。在这种作品中,画家在其画像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特视角,着实让观者眼前一亮。

约翰· 辛格· 萨金特 自画像油彩画布 70 cm×53 cm 1906迪克里乌弗士画廊

需要首先明确的是,从那个时期开始,知名画家们中间初现权贵并自成新兴的社会阶层,同时,对艺术家的定义也不再只是简单的装饰品创作者,所有这一切的变化亦非一朝一夕所能发生,所以当创作场景出现并被画者引入构思的时候,这个时期的艺术家们会很快融入其中并以其独有的观察视角将其纳为己有并描绘出来。

亨利·马蒂斯扮搭 自画像

文艺复兴时期,是对创作构思和对早期画家作品创意再发现的时期,同样也是各种新探索、新尝试的时期,更是自画像艺术自成一体的时期。那些对古希腊罗马的艺术传承的再发掘,使我们对人与人所在的世界进行了重新审视。正如列奥纳多·达·芬奇在意大利数学家帕乔利经典名著《神圣比例》中所绘的经典插画,人逐步变为了万物主宰。同样,透视法的重新定义和玻璃制镜子的出现,再加上自14世纪末开始威尼斯艺术文化的流散与传播,人们对独立自画像的出现有了具体认识和新的思考。

同样是那个时期,哲学上的主体和客体开始相对而立敏缺慎,而对其深入的思考也拉开帷幕。

一、毕加索,在死前想要表达什么

正是因为毕加索,才让我对那片隐藏在画布后面的世界产生无比好奇。他的那些数量众多的自画像很显然,各自不同却又个个传神,如同他的其他作品一样,其“各个时期”作品变化广泛,这些作品,我们苦心收集、整理,使他们之间连接完整,正如同一部电影放映由始至终一般。而这所有作品的总和,更好比一幅巨幅画面活灵活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映照出这位画坛巨匠的人生和他眼中的世界。

毕加索最后一幅自画像作于1972年

毕加索的自画像年代起始于1896年的西班牙巴塞罗那,即他15岁的青少年时期,止于1972年的法国穆然,即他92岁离世的前一年,在这些画像后面,毕加索仿佛一直在寻找着什么,对此,作为这位绘画奇才的挚友和知己皮埃尔·带的话让我们更加心中了然:“毕加索,那时候仍每天坚持绘画,直到有一天其第一次有了对死亡的预感,转而便开始了新一轮的自画像创作……显然,他被这来日无多,并无法用其手下的画笔表达完所有想要表达的现实所困扰不已。”

因此,当死亡临近的时候,这位传奇巨匠倾其心血于对自己的自画像创作上来。

我们不禁要问:到底是因为什么让他如此这般的迫切?让我们再来听听皮埃尔·带是怎么说的:“毕加索,在他1923年第一次受访时,并桥敬未曾说过:‘我不是在寻找,而是在发现。’这其实是1926年以后的误传而已,他其实是这样说的:‘当我绘画创作的时候,我为的是展现我所发现的,而不是我所正在寻找的。艺术本身,创意并不足以支撑所有,如同西班牙语里的一句俗语,爱情,需要用行动表达,并不仅仅是简单的冲动,只说不练并不算数。艺术,虽是一种虚构,它却能让我们看清事物的本质,那最终让我们接纳并真正领会其含义的本质。’”

出自这位天才级画家之口的一段精辟归纳,连同他那些接近人生终点而创作出的传世之作,到底是要让我们“接纳并真正领会”什么含义,其本质又是什么?

二、画自己,为了认识自己

答案,却是梵高给了我们。这位勇敢的画者,信奉世间从来没有什么不可能,在他写给弟弟特奥的信里说道:“但愿你懂得我对于艺术真挚的理解”,“想要抓住艺术的本质,这需要时间的检验和卓绝的刻苦。”

自画像(油画) 1889年 梵高

梵高,或与毕加索形成某些对比。率直却饱受磨练的梵高或许并无过人的天赋异禀,但他在仅约十年间的绘画生涯中,不懈地努力和发掘自己,提高技艺,尤其在自画像方面,如同在不富饶的土地上开垦并辛勤耕耘,从而最终收获丰盛的果实。其第一幅画像完成于1886年的巴黎,尽管他穷困潦倒更无章可循,但他还是迷恋上了让他从此一发便不可收的自画像创作。在主动要求被关进坐落在法国小镇圣雷米的一座疯人院后,他的最后一幅作品亦完成于那里。

一次他给特奥的信中写道:“虽然不易,但如果有一天我能画好自己的肖像,那我就能轻松画出这世间其他红男绿女的肖像了。”接着在1889年的9月,他又写信补充道:“人们常说能够看清楚自己不易,我对此深信不疑,而想要画出自己亦不轻松!”

当面对这世间红男绿女,挥笔已如信手拈来时,梵高开始了其对绘画“艺术本质”的追求以及其对自己的重新认识。不得不说,这是个艰难的过程。在这短暂的时期内,他完成了39幅自画像,我们不难觉察到,这其中的一些画卷,其实是在试图掩盖那些画家难以用语言倾吐的秘密和不轻松。

三、映照在池水面上的“艺术”

古老,如同日出时被沙石遮住的第一道光影,亦如生命之泉畔,人或动物依水而栖,当自己的形影被倒映出来的时候,这如同自画像般的身影开启了人类对艺术思索的漫长历程。

我们应该感谢文艺复兴时期首屈一指的艺术理论家和思想家莱昂·巴蒂斯塔·阿尔伯蒂给我们带来的这静谧般地启示,他在1435年其绘画理论之论述《De Pictura》中写道:“人类史上首先进行绘画的,应该是那个变成水仙花的那喀索斯(希腊神话人物,因自恋死后变成水仙花)了,因为如果说绘画犹如是艺术之花,那么关于那喀索斯的古老传说对于绘画本身的出现而言就再贴切不过了。如果那不是映照在池水面上的倒影而启发而来的‘艺术’,真是想不出绘画到底还能是怎么来的了。”

莱昂·巴蒂斯塔·阿尔伯蒂

阿尔伯蒂,建筑师、数学家、音乐家、雕塑家,当然也是画家,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性人物,无疑把整个绘画艺术的出现归功于自画像,他更是同时期中的第一个创作自画像的画者之一,在自己画笔下的伟岸轮廓里,无不展现其从此认定为艺术家们所特有的高尚和新贵气质。

四、塞尚:绘画,其实是在用画笔思考

当我们徜徉在人类艺术思想的历史长河畔,无论是相对客体意识的形成,还是相对主体意识的诞生,“这是什么?”无不困扰着我们。这个因水面倒影而带来的惊异……带来了启发所有哲学思想源头的思考,正因为这主体眼中的“客体”, 其很快便推演到了“我到底是谁?”的问题上来。至此,我们联想到了著名的苏格拉底箴言乃至整个古希腊思想的缩影:“看清你自己(用心,而不是用眼)。” 这句镌刻在德尔菲圣殿屋瓴上的箴言,提示着人类应摆正自己和天地宇宙间的关系及地位。当我们说自画像的发展历程和哲学中主客体的认识过程之间的界限模糊不清,在此可见一斑。

自画像(油画) 1875年 保罗·塞尚

因此,阿尔伯蒂作为理论家和思想家,对此有更清晰的阐述:“绘画艺术,正是艺术之花。”正如阿尔伯蒂身后五百年,另一位画家、思想家塞尚,用他那挥舞不尽的画笔,向我们证实“绘画,其实就是在用画笔思考”。

五、那喀索斯和马尔叙亚斯

当那喀索斯的神话故事被回归现实意义,其实它远比我们一般认为的更丰富和具有色彩,这里我们同样要提到马尔叙亚斯的传说,因为这两个神话间对立出了截然不同的两种关于自画像的功用:痴迷而死和剥皮而亡(希腊神话故事,马尔叙亚斯因为吹笛比赛被剥皮)。

对于那喀索斯传说,如果我们能更准确地理解它,其与把自画像简单归结成自恋产物的结论相去甚远。具体说来,民间存在着几种关于此古老传说的经典版本,其中便有奥维德和保萨尼阿斯的版本,两个版本中都绘声绘色地讲述了寓言中的俊美男子由于在清澈冰凉的泉水池中看到了自己,从而被自己的美貌所俘获不能自拔,爱上自己又不能自已,最终死去的故事。

山林女神与那喀索斯

于是在弗洛伊德理论的驱使下,藉着这传说,精神分析理论便得出了对相关主体构成的自恋症的定义,得出自恋人格是仅对其自身存在感而沉迷的不完整认知。

可是,那些造诣最深、对艺术本质理解最彻底的自画像创作艺术家们,却始终忠诚于这神话故事轻轻拂过后留下的,显然被奥维德或保萨尼阿斯的版本所忽略的真实含义:“如果他不(用眼睛)看自己。”这也是先知提瑞西阿斯在那喀索斯出生时回答他父母对于自己的儿子能活多久的焦虑所给出的答案。

亨利·方丹·拉图尔 自画像

原来,我们到此其实面对的不只是一个人是在“恋我”或是“忘我”的简单事实,而是关于寻找自我以及对自我的认知,无视身旁世事的烦扰,平静而真挚地等待生命逝去的人生态度。

因此,我们看到了两个那喀索斯:一个是被自己俊美的外貌迷惑,而另一个是被其个体存在的神秘而纠结。先知口中的预言,正格外地印证了苏格拉底说过的“看清你自己(用心,而不是用眼)”所蕴含的深刻意义。“如果那喀索斯不(用眼)看自己”,他也许就不会死……

彼得·保罗·鲁本斯 自画像

对于像我们这样血肉组成的世间凡人,通向永恒不灭的道路被就此指明,那些真实、真挚的艺术家们如高更或梵高都取其行之。在死亡面前,在这最后一期的自画像中,旷世奇才毕加索亦如同寓言里的野兔般奋力奔跑,不为别的,正是为了在其不多的来日里,用其手下的画笔,用心表达完他所有想要完成的表达。

在滚滚流动的艺术潮流中,肖像画作为人物画中独具风味的一种形式而流传下来。在国内外众多著名大师的笔下来自,更是涌现出不少杰出作品360问答,令世界眼前一亮,让我们来看下吧!《蒙娜丽莎》达·芬奇▲1503年-1506年 莱奥娜多·达·芬奇 意大利 77cm×53cm 板 油彩 巴黎卢浮宫藏说到肖像画,存大家脑海以一定会不由自主地出现《蒙娜丽莎》,这是一幅享誉世界的名画,也是达芬奇的辉煌艺术成就之一。在画中,一位有产阶级妇女形象被塑造得惟妙惟肖,她姿态端庄优雅,笑容温柔微妙,尤其是她奇妙妩媚的神韵,使人物的魅力被展现得淋漓尽致。蒙娜丽莎背景中消失的蓝天、她嘴角神秘莫测的微笑与她不见的眉毛更是为这幅第做照叫况读之远灯变画蒙上一了层神秘的面纱,至今仍被许多艺术家不断地考证着。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成功地塑造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一位城市有产阶级妇女形象。据记载晚试刻做社婷宗陈,蒙娜丽莎原是佛罗伦萨一位皮货商的妻子,当时年仅24岁。画面中的蒙娜丽莎呈现着微妙的施条关植脱优菜危水控笑容,眉宇间透出内心的欢愉。画家以高超的绘画技巧,表现了这位女性脸上掠过的微笑,特别是微翘的嘴角,舒展的笑肌,使蒙娜丽莎的笑容平静弦官素洲排安祥而又意味深长。这正是钱界势者落求值马古代意大利中产阶级有教养的妇阶引夫定酒唱女特有的矜持的美好表现,不少美术史家称它为”神秘的微笑“。《戴珍珠耳环的少女》维米尔▲1665年 约翰内斯·维米尔 荷兰44.5×39cm 布油画 荷兰海牙莫瑞泰斯皇家美行略宪困改影妈然植术馆 藏《戴珍珠耳环的少女》是17世纪荷兰画家约翰内斯·维米尔的代表作品。被称为北方的蒙娜丽莎。与同时代的男神伦勃朗画风不同,维米尔放弃宗教、历史题材,更愿意贴近生活,更专注于市井百姓的日常,以家庭妇女的肖像画为主,特别是忙碌的女仆。该画描绘了一名身穿棕色衣服,佩戴黄、蓝色头巾的少女,气质超凡出众,宁静中淡恬从容、欲言又止的神态栩栩如生,看似带有一种既含蓄又惆怅的、似有似无的伤感马获干百孩表情,惊鸿一瞥的回眸使她犹如黑暗中的一盏明灯,光彩夺目,平实的情感跟销形精肉矛顶九也由此具有了净化人类心灵的魅领路友革想省接官力。该画采用了全黑的背景,十分烘托少女外形轮廓,似乎她江依变金将取风议汉算唱是黑夜里的明灯,微微的光彩,不夺目不耀眼,十分温和。画面之中构成强烈视觉效果。《珍珠女郎》柯罗▲首孙占困外曾界师搞氧简1868-1870年 柯罗 法国 70cm×55cm 布 油彩 巴践老黎卢浮宫藏这幅油画作品在世界名画中位列第七,是一副用色优美的肖像油画。画中的迅水或年轻模特身着意大利的民间服饰,面部没有微笑的表情,仿佛是凝视、沉思这什么。在她美丽的头发上,戴着用树叶编成的花环,而在阳光下,树叶的阴影投影在她殖草清的额间,仿佛是一颗镶嵌着的光泽饱满的珍珠。这虽是一个错觉,却包含着对这幅画的真理性的判断。这幅肖像标志着柯罗在人物画上的风格的衡定统一性,那就是始终以和谐和完整的艺术形象,使画面产生诗一般清新、浓郁的气氛,也如他的风景画那样。《割掉耳朵后的自画像》梵高▲1889年 梵高 荷兰 51x45cm 布 油画 伦敦 考陶尔德艺术学院画廊藏梵高是印象派的著名代表艺术家之一,他的画风中融合了东西方的艺术画法与浓烈的个人气质,画风具有鲜明的特色。割掉耳朵后的自画像这幅画创作于1888年的二月,是梵高给后人留下的第一幅展现自己在阿尔勒的精神状态的自画像。画中的人像有着高高的前额,一个挺挺的鹰勾鼻,但他的双颊下陷,颧骨突出,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梵高的这一幅自画像,是他自身性格的映射于剖析,毫不掩饰地展现出了他性格中与众不同的一面。《海伦娜·弗尔曼肖像》鲁本斯▲1620-1625年 鲁本斯 比利时 79cm×54cm 布 油彩 伦敦 国立美术馆藏《苏姗娜·芙尔曼肖像》英文名Portrait of Susanne Fourment,常被译作《海伦娜·弗尔曼肖像》,画中的人物是鲁本斯第二任妻子的姐姐。鲁本斯非常喜爱这第二个妻子,他晚年的许多重要作品都以她为模特儿。不仅如此,他还画了妻子的姐姐苏姗娜·芙尔曼许多肖像,这幅便是他最成功的一幅。这幅画的色彩极为漂亮和生动,线条也十分流畅。和他的主题性绘画一样,凡人体形象,都画得骨质健壮,过于肉感,皮肤细嫩,扭捏作态。这是鲁本斯笔下的妇女形象的特点,可能是他所处的上流社会环境,迎合上层贵族的审美要求,所以他笔下的人物,尤其是妇女几乎都是贵妇人。在这里画家还刻画了形象的性格特征:她的眼神流露出一种乐观幸福的样子,构图严谨,色彩对比强烈;服饰显示了她的贵族身份,但不傲气;从这幅肖像上,观众可以感觉到这位画家所寄托的那种与禁欲主义完全绝缘的生活热情。《无名女郎》克拉姆斯柯依▲1883年 I.N.克拉姆斯柯依 俄国 75.5cm×99cm 布 油彩 莫斯科特列恰科夫美术馆藏这是一幅颇具美学价值的性格肖像画,画家以精湛的技艺表现出对象的精神气质。画中的无名女郎高傲而又自尊,她穿戴着俄国上流社会豪华的服饰,坐在华贵的敞蓬马车上,背景是圣彼得堡著名的亚历山大剧院。究竟”无名女郎”是谁,至今仍是个谜。画家在肖像画上创造了一种新的表现风格,即用主题性的情节来描绘肖像,展示出一个刚毅、果断、满怀思绪、散发着青春活力的俄国知识女性形象。《教皇英诺森十世肖像》委拉斯贵支▲1650年 迭戈·委拉兹开斯 西班牙 141cm×119cm 木板油画 罗马多利亚潘菲利美术馆 藏这或许是委拉斯贵支最为杰出的一幅肖像,画面中的人物是1644年登基的罗马教皇。在当时人的笔记中,这位教皇似乎从来就没有给人们留下过美好的印象,甚至他还被认为是全罗马最丑陋的男人。据说,他的脸长得左右不太对称,额头也秃秃的,看上去多少有点畸形,而且他的脾气也是暴躁易怒。然而,就是这样一个难看而阴郁的人,在委拉斯贵支笔下却成为一个绝佳的描绘题材。1650年,委拉斯贵支再次来到意大利,为教皇留下了这幅珍贵的肖像。画家选择了教皇正襟危坐的情景,这与他的身份很相称。整幅画面采用了单纯的色调,看上去如同一曲红色的变奏。肉红色的皮肤、血红色的嘴唇、闪着缎面光泽的主教披肩、头顶的小红帽、座椅靠背上的红色天鹅绒、暗红色的背景,这一切营造出了一种奇异的效果,让人觉得如果主教张开嘴,那么他的唾液也一定会是红色的。透过紧锁的眉头和直逼向我们的眼睛,可以让人大胆去猜测他的性格:敏感、狡黠、阴险,事实上,当画像最终完成的时候,教皇多少有些尴尬地不置可否,他虽然收下了作品,但却没有将它摆放出来,面对这张举世闻名的杰作,他本人只做了一句评价:“实在是太像了!”《拉斐尔 自画像》拉斐尔▲1506年 拉斐尔 意大利 45cm×33cm 板面油画 佛罗伦萨乌菲齐美术馆藏拉斐尔是文艺复兴美术三杰之一。拉斐尔善于肖像画,在拉斐尔的《自画像》中,画家所描绘的自己瘦瘦的脸庞,有着温婉而卷曲的头发,给人以柔弱的感受;而那唯美细腻的眼眸深处,更是有一丝不易察觉的忧郁和迷茫有意无意间望入观画者的内心,让人心悸。拉斐尔在23岁时绘制了这幅自画像。23岁本应是青年人的年纪,可画中的人物看起来总像是个少年一般,俊美、忧郁、恬静、平和。1520年春 ,拉斐尔已患重病 ,仍在绘制《基督显圣》,虽未能完成,但出自其手的部分仍气势磅礴、光辉照人,表明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在不断探索、丰富和完善自己的风格。《亨利·怀特夫人》约翰·辛格·萨金特▲1883年 约翰·辛格·萨金特 美国221cm×139.7cm布 油彩 华盛顿科克兰美术馆藏27岁的萨金特创作的这幅《亨利·怀特夫人》肖像已经显示出画家成熟的艺术技巧和独特的绘画风格。他以严谨的写实技巧描绘肖像的全貌,运用洒脱的笔触与简洁、精练而透明的色块创造肖像上那种英国式的高雅,这种高雅的形象正是萨金特的肖像画个性所特有的艺术趣味。该肖像被描绘得极其精细,夫人身上的长裙,从整体看显得银光闪闪,但都是一种较为灰暗的色调,因而有一种透明感。怀特夫人被描绘得举止端庄、冷静凝神,具有丰富的内涵。深色的背景使整个服饰富于节奏感,并且和谐统一。这种表现形式的肖像:高雅、光泽,有形有神气,在当时极受贵夫人们的欢迎。但是评论家舒尔兹认为萨金特追求表现的光“不是印象派的光,他不分析光谱,从任何意义上来说他也不是一位色彩专家,相反的他倒是墨守成规的明暗画法。”这幅肖像是“一幅稳健派的作品,是她最初画的上流社会的人物肖像中出色的一幅”。完整的形式、精湛的技巧为画家赢得了声誉。《伊拉斯谟肖像》汉斯·荷尔拜因▲1523年 荷尔拜因 德国 42cm×32cm木板油画 巴黎卢浮宫藏荷尔拜因艺术的最大成就是肖像画,画面中的人物表现得精致、结实有力、个性充分,而画家自己的想象和爱憎却完全收敛了。现实性表现得很充分,细节之处处理得精到且有说服力。他最成功的作品是他为伊拉斯谟画的3幅肖像,如今分别藏于巴塞尔、巴黎等地。伊拉斯谟既是他思想上的老师,也是他事业上的引导人,因此他笔下的这位学界泰斗令人觉得可亲可敬,荷尔拜因完美地塑造了体现他学者的性格和思想的艺术形象。以现藏巴黎的那幅为例:画中伊拉斯谟侧面而坐、全神贯注于写作,姿态表情与背景陈设皆饱含安详、冷静与文雅的气氛,虽只是一幅侧面半身肖像,但典型地反映了当时时代的特点。从荷尔拜因长期为伊拉斯谟写生作画、底稿甚多的情况看,他最后选定伊拉斯谟侧身而坐、垂目凝神的典型姿态是经过长期观察的,而在这极富表现力的姿态上,他对面部皮肤、写字的手部的刻画不仅力求细致,而且近乎于精密,笔调与设色的柔和,衣帽与背景挂毡的色调完美的结合,从而使此画真而不俗,全而不杂,成为西方最著名的肖像画之一。

340
标签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