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现实主

超现实主义(surrealism)是在法国开始的文学艺术流派,源于达达主义,并且对于视觉艺术的影响力深远。于1920年至1930年间盛行于欧洲文学及艺术界中。探究此派别的理论根据鲜银问术是受到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360问答影响,致力于发现拿人类的潜意识心理。经脱级少排李因此主张放弃逻辑、有序的经验记忆为基础的现实形象必跑西处控做,而呈现人的深层心理中的形象世界,尝试将现实观念与本刑孩语由轴抗能、潜意识与梦的经验相融合。它的主要特征,是以所谓“超现实”、“超理智”的梦境、幻觉等作为艺术创作的源泉,认为只有这种超越现实的“无意识”世界。才能摆脱一切束袁波类衣江欢宽刘算武续缚,最真实地显示客观事实的真面目。超现实主义给传统对艺术的看法有了巨大的影响。也常七封银场还苗留约比被称为超现实主义运动。或简称为超现实。
达达派之后,法国产生了一个近代艺术史上影响力最大的画派——超现实负派,此派从达达派发展而来,但事实上要对此两流派的时代作明确区分,则相当困难。因其演变过程并没有明确的在造型艺术上出现。不过,如果因此所把达达派精神与超现实派的本质视为同一,则是一大谬误。达达派扬今投财品措排副底春虽成为超现实派诞生的温床,但超现实派多少还是承受了19世纪的浪漫主义及象征主义的遗产,另外还吸收了新京杆已除入九雷话互续轴的要素。现在我们谈超现实主义发生之年代,都是根据宣言文字的发表时间作区分,无法在艺术作品上对产生年代作正确说明。
在理论上,超现实主义艺术运动的发起者是两位作家,布列顿世欢扬土境甲和阿波利奈尔。超现实一词是诗人阿波利奈尔首用的,原是哲学上两军某致宣歌事士的术语,最初称为“超自钟祖奏核着然主义”,后来才用于绘画上。1924年,布列顿发表了第一篇超现实主义宣言,1928年发表了一篇重要论文《超现实主义与绘画》其思想的基础是在求取人间想像力的解放。布列顿对超现实主义的定室笔银观耐义是:“超现实主义,名词。纯粹的精神的自动主义,企图运用这种自动主义,以口语或文字或其他的任何卫应散续渐五方式去表达真正的 思想过程。它是思想的笔录,不受理性的任何控制,不依赖于任何美学或道德的偏见。”布列顿又说:“我相信,在表面上被认为矛盾的两个状态,将来是有办法解决的,那便是梦与现本决夫角套实的统一。那可以说是绝对现实的一种,也可以说是超现实的一种。”从这宣言中可以明了超现实主义是追求梦与现实的统一,并且是以人类为对象作为表现的范围。布列顿在文章中要求人们注意那些可能与文学超现实主义有联系的艺术家,其中有马蒂斯、德兰、勃拉克和毕加索。实际上这些画家并不符合布列顿对超现实主义所下的定义:纯粹的心理自动。但他所推祟的另一位画家基里柯则可能是最早的超现实主义画家。基里柯从1911年到1915年一直住在巴黎,他的画很受阿波利奈尔的赞赏,阿波利奈尔在1918年写的剧本《蒂里西亚的乳房》冠以“超现实主义戏剧”的副标题,最早使用了“超现实主义”这个术语,他对基里柯的看重显然是注意到了基里柯画中那种超验的精神与内心世界的表现。
给予超现实派最大的启示是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精神病心理学教授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和下意识心理学的理论。从整体上说,超现实主义作为一个艺术运动,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还是有非常密切的联系。超现实主义的精神与思想领袖布列顿有过学医的经历,他在读了弗洛伊德的著作后,立即领会到精神分析与达达派的无意识表白之间的关联。精神分析注重对梦想、幻想和幻觉的分析,并把白日梦作为一种可能的艺术创作方法加以诱导。依此而从事于下意识的梦幻的世界的研究,与自然主义相对立,不受理性支配而凭本能与想象,描绘超现实的题材,表现比现实世界更真实的,比现实世界的再现更具重大意义的,想像领域中的梦幻世界。
此派的画家们可举出阿尔普、米罗、艾伦斯待、达利、马松、基里柯、克尔诺、坦基、马格里特 、夏卡尔 等。他们以布列顿的“自动的活动、无意识的自动作用(Automatisme)和梦幻世界的采求”展开创作,部分也受哲学家柏格森(H Bergson)的影响,在思想上企求打破心物二元的宇宙观,建立一元化的形而上学,因此他们任意表现梦与想象,很多奇异的变形与线条令人无法了解。他们的创作活动自由自在的安排在一种时空交错的世界中,毫不受空间与时间的束缚。
但是,如果用布列顿的这种视觉形象来解释超现实主义绘画的话,还只说明了超现实主义绘画的一种主要风格,即以达利、马格利特、德尔沃为代表的风格。这种风格以精细的细部描绘为特征,通过可以识别的经过变形的形象和场面,来营造一种幻觉的和梦境的画面。它的来源是卢梭、夏加尔、思索尔、基里柯及19世纪的浪漫主义艺术。它企图运用弗洛伊德所下的定义,创造一种不受意识和理性控制的形象。但是其作画的过程实际上与写实画法没什么区别的理性过程,因此这种风格又被称为自然主义的超现实主义和古典的超现实主义。另一支超现实主义的绘画则是以米罗、马宋等人为代表,他们追求作画过程的无意识性,以致在画面上出现纯粹受心理作用支配的意象,最终结果总是充满幻觉的和具有生命形态的抽象画面。因此,它又被称为有机的超现实主义或绝对的超现实主义,这一倾向与达达主义者和某些未来主义者所从事的偶然机遇和无意识行为的试验有关联。
自布列顿于1924年发展宣言后,1925年6月在巴黎举办了首次超现实主义画展,参加者包括毕加索、阿尔普和克利等人,他们显然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超现实主义画家,只有恩斯特在他的达达主义的拼贴中首次尝试了具有超现实主义倾向的作品。1926年超现实主义者组织了超现实主义画廊,1936年和1947年他们先后在伦敦和巴黎举办了重要的展览。曾一度风行欧洲的超现实主义热潮虽于30年代之后渐趋式微,但这一运动并末消失,并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仍然具有一定影响。因为二次大战前很多此派画家从巴黎到美国,所以超现实派绘画从欧洲影响到新大陆。此外,其影响力扩及戏剧、舞台装饰、摄影、电影、建筑、雕刻等艺术领域。
超现实主义致力于探索人类经验的先验层面,力求突破合乎逻辑与真实的现实观,尝试将现实观念与本能、潜意识与梦的经验相揉合,以展现一种绝对的或超然的真实情景。超现实主义运动以其充满幻想色彩和异国情调的奇特风格,对20世纪美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刘法民的美学论文

《巴赫金“怪诞可以孝唤无恐怖感”质疑》《美与时代》2014年7月下,28-30页。
《“怪诞”与“怪”异同新论》《美与时代》2013年11月下,18-22页。
《莫言与怪诞》《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3年5期152-157页
讲座《莫言与怪诞》视频,中国国家图书馆2013年5月 (3集90分钟),载《中国讲座网》 。
《怪诞感分析》《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社会科学版专刊,第59-64页
《“怪诞”与“荒诞”》《外国文学研究》1999年第4期,第11-18页
《怪诞理论在中国》《江西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第5期,第1-6页
《怪诞的构成方法》《江西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增刊,第1-5页。
《怪诞与优美、滑稽、崇高、悲剧——审美形态学比较》《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1期,第1-5页
《怪诞形态论纲》《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4期,第12-17页
《丑恶与滑稽融合 可怕与好笑共生——西方的主流怪诞理论》《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2期,第1-6页
《文学怪诞的研究方法》《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1期第77-81页
《怪诞价值论》《洛阳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1期第55-58页
《审美形态学视野中的王小波怪诞描写》《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1期第85-91页
《雨果的“grotesque”理论名曰“怪诞”而非“滑稽丑怪”》《外国文学》2005年1期,第108-110页
《雨果的“grotesque”理论名曰“怪诞”而非“滑稽丑怪”》人大复印资料《外国文学研究》2005年6期,第58-61
《怪诞艺术的审美功能与审美特扰码征》《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2期,第81-85页
《马格里特的艺术智慧》《美与时代》2006年1月,第44-45页
《当代丑艺术的辨析与批判》《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2期,第71-75页
《丑艺术不等于恶心艺术》《文艺报》2006年3月2日,第4版
《怪诞的美学研究与兴起》《哲学动态》2006年11期,第57-60页
《怪诞的美学研究与兴起》人大复印资料《美学》2007年第3期,第24-26-33页
《反常态艺术的评价标准》《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2期第105-108页
《当代恶艺术的辨析与批判》《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4期,第95-99 页
《简谈“怪诞”与“荒诞”的区别》《高师论坛》第二卷,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第325-331页
《马格里特怪诞绘画研究》《美与时代》2008年第5期114-119页
《论马格里特绘画的怪诞特色》《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85-89,93页
《论马格里特绘画的怪诞特色》人大复印资料《造型艺术》2009年第1期,第85-90页
《怪诞美术的评价标准》《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106-109页
《怪诞的演变形态》《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77-83页
《史记>情节的怪诞特色》,《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78-82页
《论艺术吸引力生成原理》《美与时代》2010年缓慎哪11月(上)
《“怪诞”与“怪”》《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2期

360
标签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