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帮忙写一段关于美术的赏析,100字就可以了,可以是一幅画,雕塑,建筑等等,反正跟美术有关的就行了

美术的赏析如下:

1、《蒙娜丽莎》

其画幅不大,画面构图饱满,达·芬奇运用了透视法,使人物形象具有圆雕式的丰满体积。

画中平稳端坐在椅子上的蒙娜丽莎呈四分之三面坐姿,椅子位于阳台前方,她的左臂扶放在椅子的扶手上,右臂倚靠住阳台的挡墙,右手十分自然地搭放在左手上,这样的造型强调了被画者的高贵和威仪。

戴在头上精致的黑色面纱时常被误认为是悲伤的隐喻,实际上,它是美德的象征。在阳台的两侧有两个不完整的石柱,形成世好了一个俯瞰风景的“窗口”。

2、《风雨归舟图》

描绘的是风雨交加中的山川自然景色和行人冒雨归家的情景。作者对墨的浓淡干湿变化应用自如,雨暴风狂的气象于指腕间飒然而起,充分显示了画家的深湛功力和注重观察自然的可贵精神。

3、断臂的维纳斯

它运用了最经典的黄金分割,双腿拉长给人修长协调的美感。同时下身被衣裙遮住,布纹清晰流畅若真实存在,只露出脚趾,庄重圣洁的女神气息油然而生。肌体线条柔美清晰,肌肉健美,表情庄肃,断了的双臂更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4、达芬奇——岩间圣母

画中人物虽然被一团潮湿的空气所包围,但是人体的轮廓在昏暗山岩的衬托下还是能明显地辨析出来。奇怪形状的悬石从湿漉漉的岩体上垂下,具有植物学准确性的花草竟能辨别出鸢尾花,银莲花,紫罗搜键铅兰和一些蕨类植物。

年轻的母亲以温柔的手搂抱着下跪的幼婴约翰,她的另一只手则向儿子伸过去。天使面向着观众,把他们引向画中,用手指示着这个场面。一连串手势代表保护、指示、祝福等含义。

5、梵高——星空

油画中的主色调蓝色代表不开心、阴沉的感觉。很粗的笔触代表忧愁。画中景象是一个望出窗外的景象。画中的树是柏树,但画得像黑色火舌一般,直亮知上云端,令人有不安之感。天空的纹理像涡状星系,并伴随众多星点,而月亮则是以昏黄的月食形式出现。

整幅画中,底部的村落是以平直、粗短的线条绘画,表现出一种宁静;但与上部粗犷弯曲的线条却产生强烈的对比,在这种高度夸张变形和强烈视觉对比中体现出了画家躁动不安的情感和迷幻的意象世界。

苏轼人生不同时

苏轼(1037-11来自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在中国文学史上,父子、兄弟、叔侄并称的著名例子不少,如汉末三国时期的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合称“三曹”,三国后期的阮籍与其侄阮咸并称“大小阮”,西晋的陆机与其弟陆云并称“二陆”,潘岳与其侄潘尼并称“两潘”,明代公安派的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兄弟合称“三袁”,等等。就整体水平和社会影响而言,三苏父子无疑是最高的。在名垂青史的“唐宋八大家”(均为散文作家)中,他们一家就占了三位,实在是令人惊叹的奇迹。其中,苏轼的成就尤其惊人:在散文方面,他与北宋古文运动领导欧阳修并称“欧苏”;在诗360问答歌方面,他与江西诗派的开创者黄庭坚并称“苏黄”;在词作方面,他开创了豪放派,与南宋大词人辛弃疾并称“苏辛”。像苏轼这样在诗、词、文三方面都达到一流水平,作出巨大贡献的全能作家,在文学史上大概难以找到第二人。再加上他精于书法,被尊为“宋四核吧器家”之首(另三家为黄帮至飞英庭坚、米芾、蔡襄),又擅长绘画,后人称其诗、词、文、书法、绘画“五绝”,真是千古一人,千古一人啊!
就是这样假反识些一位天才作家,其人生经历却充满坎坷,攻句转饱尝艰辛。
早在青少年时代,聪颖好学的苏轼便“奋厉有当世志”,具有报国安民的雄心。嘉礻右二年(1057),年仅二十一岁的苏轼与弟弟苏辙同科进士及第,以其卓荦不群的才华而名震京师,深修呢度六尼可酸受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赏识。然而,就在此时,其母程氏病故,苏轼立即与父亲、弟弟回乡奔丧,并在家守丧两同治感川曲鲁源终陈易出年。此后十年,苏轼又先后遭又正破商蒸诗源致装更烈受丧妻、丧父之痛,仅仅当过三年多的凤翔府签判。熙宁二年示地急波青备演今超刻(1069),宋神宗以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开始变法。尽管苏轼主张革新政治,却力主渐进,坚决反对王安石的变法,因而引起新党的不满。苏轼历任地方官,看到新法推行中的若干弊病,常常作诗讥讽,更激化了与新党的矛盾。元丰二年(1079),新党中的投机政客以“谤讪新政”的候止势罪名将他逮捕,企图将他置于死地,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经过多方营救(包括已经退隐的王安石的上书营救),苏轼被责授黄州(今湖北季掉手兴然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这是他在政治上遭到的第一次重大打击。神宗死后,哲宗嗣位,高太后控制朝政,以反对变法的司马光为相,苏轼也被起用,先后任中书舍人、翰林卷机冲照学士知制诰,官至礼部尚书。旧党尽废新法,苏轼则有所保留,主张兼用所长,这又命坏分红可明酒灯多刻划引起旧党的不满,他只好一再要求出任地方官。高太后上况晚衣占烟施去世后,哲宗亲政,早已变质的新就洲党重新得势,苏轼连连遭到打击,先后被贬到惠州(今广东惠阳)、儋州(今海南果革食儋县),成为被放逐到天再劳请系愿涯的孤臣。直到元符三年(1100),他才受命由儋州渡海北返,次年便离开了人世,享年六十五岁。总之,苏轼的后半生一直处于新党只线要钢上并与旧党斗争的夹缝之中,几起几落,饱经忧患。虽然他任地方官时有所作为唱重离双口,但却远远没能实现其富国强兵的抱负。晚年的他,更是境况凄凉,令人悲叹。

然而,在一般人的印象中,苏轼决非那种悲悲切切、顾影自怜的落魄者,而是一个豪迈洒脱、个性鲜明、开一代风气的大作家。确实,作为中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苏轼尽管有失望,有牢骚,有悲愤,却始终在追求人生的价值和个性的张扬。这首先取决于他那高尚正直的人格,忧国忧民的精神,乐观开朗的胸襟,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而这一切,都倾注于他终身不怠的文学创作之中。

文学,抒发了苏轼的理想与壮志。例如那首著名的《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词的上片写出猎的盛况,下片抒报国的豪情,“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尤为形象传神,令人振奋。又如那首更加脍炙人口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全篇气势磅礴,格调雄浑,撼人心魄,为宋词开创了全新的境界,被誉为“千古绝唱”。吟诵这壮美的词章,谁能想到苏轼已经被贬黄州,正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

文学,挥洒着苏轼对生活的热爱。
这里有对祖国美好江山的生动描写,如传诵极广的七绝《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里有对生活场景的信笔抒写,如七律《新城道中二首》(其一):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岭上晴雨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葵烧笋饷春耕。

这里有珍惜生命和一切美好事物的绵邈深情,如七绝《海棠》: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这里还有他对生活哲理的独特发现。例如充满机趣的七绝《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寥寥二十八字,大处着笔,发人深省,远远高出那些具体描写庐山风貌的诗篇。“不识庐山真面目”一语,已化为妇孺皆知的熟语,具有久远的生命力。又如另一首七绝名作《惠崇春江晓景二首》(其一):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明丽的画面上,动静相映,生意盎然。“春江水暖鸭先知”一句,联想既出人意表,又深含物理与哲理,真是神来之笔。

正是由于对生活充满热爱,苏轼从来没有被艰难困苦所压倒,而是永远含笑面对人生。即使晚年贬谪岭南,处境艰危,他仍然随时去发现生活中的乐趣。如《食荔枝二首》其二云:“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轻松的笔调中,透出的是独立不倚的个性。

文学,浸透着苏轼感人至深的真情。这里有生死相依的兄弟之情,如《系御史台狱寄子由二首》(其一)云:“与君世世为兄弟,再结来生未了因。”有温馨难忘的朋友之情,如七律《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中云:“已约年年为此会,故人不用赋招魂。”有刻骨铭心的夫妻之情,如那首催人泪下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还有真挚纯洁的男女之情,如那首清丽婉约的《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文学,寄托了苏轼对美好人生的向往。最能代表这种向往的是那首极富浪漫色彩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全篇写得酣畅淋漓,摇曳多姿,结句云:“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不仅是苏轼在苦恼人生中的真诚愿望,也是千百年来人们向往幸福的共同心声。

是的,文学是苏轼人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苏轼的精神家园,是其生命意义的集中体现。而苏轼本人,也已化作不朽的文学精灵——西蜀山水孕育的文学精灵,永远激励和指点着在人生的旅途上艰苦跋涉,在文学的峰峦间奋勇攀登的人们。

200
标签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