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举例说明现代派与新月派和象征派的关系
我国新诗人中像郭沫若、鲁迅、周作人、宗白华、田汉等在五四初期写的一些诗都不同程度上受过象征主义的影响,在采用象征主义手法方面都作过一些尝试,这一切,都为20年代中期中国象征诗派的正式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中国新诗中象征派的形成,大约在20年代后期,以李金发的《微雨》《食客与凶年》《为幸福而歌》为标志。具有代表性的诗人,还有穆木天、冯乃超、戴望舒、王独清、梁宗岱、冯至、卞之琳等,他们大都师承法国象征派波德来尔、魏尔伦、马拉美等。象征派诗歌创作在30年代上半叶,一直盛行,1936——1937年达到高峰,人们把它当作现代派诗歌的代表。
在三十年代,以艾略特为代表的西方现代主义思潮进一步冲击中国新诗坛,一些优秀诗作融化了艾略特及其长诗《荒原》的创作意识与审美追求。戴望舒的《深的闭园子》就表现了“荒原意识”,何其芳的《古城》突出了“荒原”意象。卞之琳在《〈雕虫纪历〉序》中说,他在1933~1935年的诗作与艾略特的写法“不无关系”,《古镇的梦》《古城的心》可以为证。这些诗人被称为“现代派诗人群系”。
现代派是由新月派和象征派演变而成的新诗流派。它是一股追求“纯诗”的文艺思潮,在三十年代中期达到高潮期。从诗歌本身内部的发展角度讲,它首先是对“象征派”诗歌的扬弃。事实上,从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的中国式的现代派诗歌中,象征主义诗歌,在新诗发展中的作用是显著的,它与这里所说的三十年代的 “现代诗歌的崛起”,四十年代的“九叶”诗人,新时期的“朦胧诗潮”,都有内在的联系。三十年代“现代派”诗歌代表戴望舒与象征主义之间就有密切联系。开始写诗时是在1922年到1924年间,内心里反对当时通行的“自我表现”的说法,1925年到1926年,他因为学习法文而直接读了象征派魏尔伦的作品,从其中找到了对抗当时主流诗歌(如郭沫若的创作)“坦白直说倾向”的出路。同时兴起的李金发等人的诗歌也给他留下了深刻影响。但他又不满于李诗的神秘和看不懂、不满意他的险怪和过分浓郁的异域情调。他的目标是再现与移植法国象征派的优秀特征,有鉴于李诗得失,他写诗力求克服过分险怪与神秘性,所以读他的诗比读李诗要好懂,境界要具体一些。
现代派诗的兴起同时也有新月派的影响。新月派在它从前期到后期的十年发展中,以浪漫主义为主,但也渗透了不少现代主义的因素,犹其是后期新月派诗人的作品中,现代主义色彩更醒目,在他们的诗中,常通过暗示和象征构建一种隐晦的艺术境扒纳早界。闻一多先生的《奇迹》,整首充满隐喻和象征的意义。朱湘、邵洵美、陈梦家等诗人的作品中,现代主义特色更明显。同时,现代人的错综意识,大都市的繁杂病态,诸如现代人的疏离感,茄液冷漠的世界,孤立无援的处境,生活中的崩坏丑恶,都在新月诗人的作品中大量涌现。新月诗人曾大力倡导新诗格律,也带来形式上的危机,在探索过程中,他们认识到“诗感”才是诗歌心脏的跳动,只有把握诗感,才可能避免落于形式主义的窠臼,所以注重现代情绪中的韵律,表现富于质感的意境,为思想寻找客观对应物,显示出向现代主义归附的趋势。致力于“纯诗”实践的现代派诗人,一方面挣脱了新月派春雀所倡导的“格律”的束缚,创作自由体裁,以意象表现为主;一方面继承和发展新月诗人的现代主义特色,催生了一个新的诗歌流派。
西方象征
众所周知,1917年前后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为中国文学的现代化带来了360问答动力与契机。而以概明毛若弱罗新文化运动为背景的五四文学革命则是中国文学现代化进程开始的标志。“文学革命既是文学发展自身孕育的结果,是社会变革与社会转型的产物,而外国文艺思潮的影响,则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外因。”①
“当拉创月烟端细‘象征主义’是现代主义文学运审青见张语翻动中最早的一个流派,它的出现,是欧美传统文学和现代派文学的一个分界线。”操就②它首先兴起于19世纪中少犯来运叶的法国,后来波及欧美诸国,杆更免板今查并如极况故兴为一代诗风。象征主义背紧则乱运动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从19世纪中叶到世纪末,主要代表诗人有魏尔伦、马拉美和韩波。1886年,法国青年诗人让·莫补距粮达论探雷阿斯正式提出了“象征主义晶化很”这个名称,并发表了《象征吃江阳商杨式主义宣言》。前期象征主义主要兴盛于法国,体裁则主要是诗歌。后期象征主义始于20世纪初,到20年代繁盛一时,并由法国传播到欧美各主要国家,这一时期的象征主义同意象派合流,且吸收了同期其他一些现代主义流派的表欢临半最毛米何头末现手法,呈现出新的斗考青初料守的特点。此时的象征主义也由诗歌扩展到了戏剧等其他领域。主要代表诗人有:瓦雷里;艾略特、庞德;叶芝;里尔克等。爱伦·坡·波德莱尔被认为是象征主义文学的先驱。梅特林克是最有名的象征主义停支脱消制帮另战省戏剧家,他的代表作有《青鸟》等。
象征主义的基本主张是诗歌应当表现自我的“内心梦幻”,反对再现现实,并强调要努力捕捉一瞬间的感受和幻觉。在表现方法上,他们反对直陈其事和直抒胸臆。他们善于运用象征、暗示和自由联想,以构成一种朦胧、银灰、谜语般的艺术风格。
象征主义在五四时期传入中国后,因其手法与中国传统散刑次造袁拿队诗歌有着明显的一致之处,所以家兵更易被中国作家接受。如周作人就认为“象征是诗的市要最新的写法,但也是最旧,在中国也‘古已有之’”。③兴、隐喻与象征之间有很多相通之处。因此,“除了大城市节奏、工业性比喻和心理学上的新奇理论之外,西方现代诗里几乎没有任何真正能叫有修养的中国诗人感到吃惊的东西。他们干措脸设必钟烈设笔图一回顾中国传统诗歌,总觉得许多西方新东西是似曾相识。这足以说明为什么中国诗人能够那样快那样容易地接受现代主义的风格技巧。这也说明了为什么他们能够有所取舍,能够驾驭和改造外来成分,而最终则是他们的中国品质占宽呼善举引审安食了上风。”④
按象征主义对中国诗歌不同发展阶段的影响,具体而言,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早期象征诗派
早期象征诗派以李金发出版于1925年的诗集《微雨》为起点,活跃于20年代中后期,主要代表诗人有:李金发、穆木天、王独清以及姚蓬子、胡也频等。
李金发的《微雨》、《食客与凶年》、《为幸福而歌》三部诗集都可视为象征主义力作。李金发将诗视为“个人灵感的记录”,主张写诗“不怕人家难懂”,“不希望人人能了解。”“只求发泄尽胸中的诗意就是。”正因其诗歌语言的晦涩难懂,读他的诗如同“猜谜”。
他的诗歌比喻奇特,“记忆”有着粉红色的颜色,甚至会发出奇臭。“衰老的裙裾发出哀吟。”“我的灵魂是旷野的钟声”……他还创造出了一系列独特的意象,并致力于这些意象的奇特组合和其暗示的力量。如;能溅出血来的死叶,夕阳之火等等。
总之,李金发的诗深受象征主义的影响,形式新奇、怪异、突兀。
王独清的《圣母像前》以“漂泊、颓伤、死亡、坟墓”这些象征主义的母题作为其诗歌的基本主题,更多地渲染了病态感情,抒写了异国情调。
穆木天、冯乃超则注重追求声音与颜色的朦胧美,讲究音乐与形式的美感,视其为情绪和心灵的形式。蓬子的《银铃》、胡也频的《也频诗选》等诗集都带有浓厚的象征主义色彩。
(二)“现代派”诗歌
1932年5月,施哲存创办文艺刊物《现代》,诗歌在这一杂志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刊发了戴望舒、施哲存、李金发、何其芳、徐迟等人的大量诗作。这些诗在题材选择、审美趣味、语言风格及艺术表现手法方面都有相似之处。以刊物为中心,形成了一支以戴望舒为领袖的较稳定的诗人群,即人们通常所说的“现代诗派”。现代派诗人主要受到了前、后期象征派诗歌的影响,追求隐藏自己和表现自己相结合的朦胧美。在表现方法上注重隐喻、象征、通感等手法的运用。诗歌意象繁复、内涵丰富、组合奇特,有“意象抒情诗”之称。
戴望舒的诗作吸取了象征派的某些表现手法,与李金发的过分晦涩与难解不同,他的诗虽也同样注重暗示,但并不难理解,反而具有一种朦胧的美,委婉地展现了诗人的主观心境。《印象》与《古神祠前》都将不确定的复杂的主题隐含在各式意象里,读起来回味无穷。《我的记忆》中的意象都取自日常生活,如烟卷、笔杆、酒瓶等,拉近了与读者间的距离。从《我的记忆》后,戴望舒着重于描写感觉的复杂性,并赋予感觉以丰富的心理内涵,写出了自己的微妙感受。即如他曾评价法国后期象征派诗人果尔蒙的诗“有着绝端的微妙–心灵的微妙与感觉的微妙、他的诗情完全是呈给读者的神经,给微细到纤毫的感觉的。”⑤
此外,何其芳的《汉园集》、《预言》往往通过一个客观的象征体来抒写主人公的内在情感,且还有法国象征派追求音乐美的特质。后期的《古城》、《夜景(二)》以后,则具有了艾略特诗歌的某些相似特点。从卞之琳的《鱼目集》、《汉园集》中我们也可看出他同样也受艾略特的影响较深。
(三)“九叶”诗派
“抗战爆发后,现代诗人群急剧分化,现代诗潮就越过了‘黄金时代’而走向衰落,其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则为40年代的‘九叶诗人’所继承和发展。”⑥“九叶”派的主要诗人有:辛笛、陈敬容、杜运燮、杭约赫、郑敏、唐祈、唐湜、袁可嘉、穆旦。
他们以《诗创造》和《中国新诗》等刊物为重地。他们的诗歌更关注人的精神世界,反对一味地主观抒情,倾向诗歌转向内心。如穆旦的《活下来》,唐祈的《三弦琴》等,都展示了人的精神世界。
在艺术上,他们致力于新诗的“现代化”建设,努力使诗成为现实、象征、玄学的融汇体。在语言上,他们借鉴了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表现技巧,增强了诗歌语言的韧性和弹性,丰富了中国新诗语言的表现力。“九叶诗歌的出现,使中国新诗中现代主义诗歌进入了一个总体成熟的阶段,大胆地借鉴西方现代派诗歌的同时大胆消化和创新,则是他们成功的内在机制。”⑦
“九叶”诗人有共同的思想艺术倾向也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和独特风格。穆旦是其中风格最浓烈,也是最有成就的一位诗人。他先后有《探险队》、《穆旦诗集》、《旗》等诗集问世。“穆旦对生命意识的自觉感悟与理性沉思中,又交织着他对人类命运、历史沉浮和民族忧患的沉思,使他的诗以痛苦的丰富和感情的严峻著称。”⑧郑敏偏爱描写静态,从中体会生命情趣,如《金黄的稻束》。陈敬容则长于动态描写。杜运燮在《滇缅公路》中赞美了坚忍的民族精神。
总之,象征主义对中国现代诗歌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值得我们一再研究,从中汲取营养。不管是对过往创作成果的研究、经验的总结,还是对今后的创作、理论方面的指导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注释:
①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12.23.
②陈慧.西方现代派文学简论.花山文艺出版社.1985. 41.
③周作人.《扬鞭集》序.周作人散文第2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 263.
④王佐良.风格和风格的背后.人民日报出版.1987. 83.
⑤戴望舒.西莱纳集·译后记.戴望舒诗全编.浙江文艺出版.1989. 236.
⑥朱栋霖.丁帆.朱晓进.中国现代文学史 1917-1997(上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15. 304.
⑦⑧陈维松.论九叶诗派与现代派诗歌.文学评论.1989.第5期.
参考文献:
⑴吕周聚.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中国化的内在规律探寻.文学评论.2001.第4期
⑵陈慧.西方现代派文学简论.花山文艺出版社.1985.
⑶朱栋霖.丁帆.朱晓进.中国现代文学史 1917-1997(上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⑷吴中杰.吴立昌.中国现代主义寻踪.学林出版社.1995
⑸肖同庆.世纪末思潮与中国现代文学.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⑹唐正序.陈厚诚.尹鸿.20世纪中国文学与西方现代主义思潮.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
⑺赵乐甡.车安成.王林.西方现代派文学与艺术.时代文艺出版.1986
张红,浙江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06级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