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雪兆丰年如何品赏古画雪景图?

前一阵古城大雪,瑞雪兆丰年,大家心中都充盈着喜庆和欢乐。其实,皑皑白雪,在中国文化与书画中一直有着独有的地位与审美:庄子笔下有与冰雪相关的天际真人“姑射仙子”;“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则是唐代柳宗元的诗境……

面对冰清晶莹的雪世界,古代文人墨客从来不会忘记伏案捉笔。本期,我们专门精选了中国古代绘画中的一些雪景经典之作,从塞北积雪到秦陇飞雪,从北京紫禁城到睢阳梁园,从九峰雪霁到南唐初雪,尺幅之间,无不记录了一段段雪中佳致,充分展示了中国画的情趣和精彩,也充分展示了古代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雅致情怀

雪景画是古代画家为中华民族留下的宝贵遗产,在中国古代绘画中,以雪景悔吵为题材的绘画数量众多,涉及山水、花鸟以及人物等各画科。就山水画而言,雪景山水是最受人喜爱和最有影响的碧晌侍题材之一。据文献记载,水墨雪景山水为唐代王维首创。从五代、宋元到明清,历代许多画家对雪景山水都颇有会心处,并在创作实践中不断探索,或深得王摩诘之遗意,气韵简淡,意境悠远;或自出机杼,独具风神。

塞北积雪 孤寂悲凉

南宋梁楷的《雪景山水图》

南宋梁楷《雪景山水图》,现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梁楷也许就是在某日大谨差雪之后兴之所至挥毫画下《雪景山水图》,整幅画都给人风雪交加迎面扑来的感觉。天色沉沉,两位着胡装的男子牧马归来,近处虬枝枯叶,远处皑皑山雪,一派严寒中的肃杀之气。梁楷以细致笔法刻画了近景,却以淡彩渲染远处的天空、山峦和厚重的积雪,荒凉、寒冷、阴郁、萧瑟像被风雪刮出了画框,直扑人面,此画可谓南宋院体山水画的经典之作。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的《天山积雪图》是清代扬州画派代表人物之一华岩的作品,边塞行旅是他经常表现的画作题材。此画设色对比强烈,构图简洁大胆。天空被描绘得极度晦暗阴霾,似有乌云压顶,随时会降临一场新的暴风雪。天山雪峰陡峭洁白,给人深深寒意,山脚下一个身披大红斗篷的单身旅者,牵着一匹骆驼,在冰雪之中向前行进。一只孤雁横空掠过,旅者和骆驼双双举头仰望,瞬间流露出游子的思乡别绪。前路漫漫,人物情绪就如低沉的天空一般孤独阴郁。画面意境含蓄,衬托人物孤寂的内心世界。冷暖色调的对比,和人物、骆驼夸张的造型,都让画面传达的孤寂悲凉的情绪更突出而有震撼力。

京城之乐 梁园雪景

隐现招贤纳能的美好愿望

《弘历雪景行乐图》是清代意大利画家郎世宁与当时几位著名的中国宫廷画家合作的一幅作品,现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画面描绘的是北京紫禁城内乾隆皇帝与众皇子新年在宫苑赏雪的情景,雪、树、楼、人,刻画非常细致,充分体现了西画写实技法在中国画中的融合应用。

清代,另有以楼阁工笔山水著称的袁江创作了《梁园飞雪图》,现由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这幅画的建筑物刻画工整精巧,色彩鲜艳,充分发挥了作者以自然山水为依据,并加上想象的古代著名建筑物的独特绘画风格。梁园本是在西汉梁国都城睢阳城内为梁孝王刘武营造的规模宏大的皇家园林,后成为文人心中敬仰倾慕的文学圣地。袁江想象着冬日雪景中的梁园胜景:气派的殿堂,通明的灯火,豪华的宴筵,文人雅士在大雪纷飞中于殿阁里觥筹交错,起坐喧哗。画面里的梁园银装素裹,建筑物细密繁华的文饰和绚丽斑斓的色彩,隐现着天下文人所向往的梁孝王刘武时期招贤纳能的美好生活。

另外,古人因下雪天而无法出行时,也会关注天地间微小生物,一枝、一花、一鸟,以此陶冶性情。北宋时期李迪的《雪树寒禽》,明代吕纪的《雪景翎毛图》等画卷,充分展示了古人赏雪景时的心情和雅致,以及对生命万物的珍视和热爱。

北宋画家、绘画理论家郭熙简介,郭熙山水画作品有哪些?

人物生平

出身平民,早年信奉道教,游于方外,以画闻名。熙宁元年召入画院,后任翰林待诏直长。山水师法李成,山石创为状如卷云的皴笔,后人称为“卷云皴”。树枝如蟹爪下垂,笔势雄健,水墨明洁。早年风格较工巧,晚年转为雄壮,常于木粉丰厂今此先款海范巨幛高壁作长松乔木,曲溪断崖,峰峦秀拔,境界雄阔而又灵动飘渺。存世作360问答品有《早春图》《关山春雪图》《窠石平远图》《幽谷图》等。子郭思纂集其画论为《林泉高致集》。

擅长山水。出身布衣,好道学,喜游历。善画,初无师承,后在临摹李成山水画中受到启发,笔法大进,亦能自放胸臆,笔势雄健,水墨明洁。画山石多用卷云或鬼脸皴,画树如蟹爪下垂。熙宁(1068-1077)间为图画院艺学,后任翰林待诏直长,成为宫廷画院重要成员。于画论方面亦有建树,总结出对四季山水的审美感受及山水构图三远法等。创作调接矛映念星置诗研冷鲁活动旺盛的时代正是宋神宗在位的熙宁、元丰间(1068-1085年),深受神宗的恩宠,有“神宗好熙笔”,“评为天下第一”之说。

艺术特色

工画山水寒林,宗李成法,山石么况准用“卷云”或“鬼脸”皴法,画树枝如蟹爪下垂,笔力劲健,水墨明洁。布置笔法独树转经起改才放一帜,早年巧赡致工,晚年落笔益壮,常于高堂素壁作长松巨木、回溪断崖、岩岫f绝、峰峦秀起、云烟变幻之景。

社会评价

神宗赵顼曾把秘阁所藏名画令其详定品目,规积层夫郭熙由此得以遍览历朝名越形优语名画,“兼收并览”终于自成一家,成为北宋后期山水画巨匠,与李成并称“李郭”,与荆浩、关仝、董源、巨然并称五代北宋间山水画大师。郭还精画理,提倡画家要博取前人创作经验并仔细观察大把纪自然,他观察四季山水,有“春山淡冶如笑,夏山苍翠如滴,秋山明净如妆,冬山惨淡如睡”之感受,在山水取景构图上,创“高远、深远、平远”之“三远”构图法。

主要作品

《宣和画谱》著录御府藏其作品有《奇石寒林图》《古木遥山图》《烟雨图》《晴峦图》《幽谷图》《平远图》等30件。传世作品有时结线倍织敌间专官失元丰元年(1078)作《窠石平远图》轴,现藏故宫博物院;《幽谷图》轴藏上海博物馆;《溪山访友图》轴藏云南省博物馆;《树色平远图》卷藏美国大都会美术馆;《早春图》轴、《关山春雪图》轴均藏台北故宫博物院。著有画论《林泉高致》,为其子郭思纂集,为中国第一部完整而系统地阐述山水画创作规律的著作。

作品欣赏 《窠石平远图》

北宋 郭熙 绢本设色 纵120.8厘米 横167.7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郭熙作为北宋著名山水画家, 十分强调画家对自然景物的观察研究。他深知自然山水体速衡执难貌结构的规律及其在四时、朝暮、风雨、明晦中的变化特征, 而且还特别强调画家如何去发现和塑造山水的优美艺术形象:“山形面面看, 山形步步移”,角度不同而呈现千姿百态。此画画深秋清旷之景, 神韵独绝, 树石画法与《早春图》颇为相似, 细部描绘较简略。

《早春图》

北宋 郭熙 绢本水墨 纵158.3厘米 横108.6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郭熙能画出“远近浅深、四时朝暮、风雨明晦之不同”。此所下画表现冬去春来,大地复苏时细致的季节变化。章法上兼有高远、深远、平远,层次分明,画中虽无桃红柳绿的景色,却已传达出春回大地的信息。

《山村图》

北宋 郭熙 绢温去相置本淡设色 纵109.8厘米 横54.2厘米 南京大学藏

此府们节通质答世相践假图于夏季山野风景中穿插村落。哥阿前立幅正中是峥嵘巍峨的巨峰,山势奇险,烟蔼浮现,其下为两山夹峙的峡谷,下部平坦错盐要满的毛补落方花由处建有山庄及亭阁,山

麓浅沙平岸有渔船停泊,山水中点缀乘轿的士大夫及朴野的渔夫山民,虽寥寥数笔,但人物神情动态跃然于绢素。此图虽无款识,但似卷云状的山石和壮健的笔墨正是郭熙本色,画中山峦林木郁郁葱葱,展现的是“夏山苍翠而如滴”的风貌。

《幽谷图》

北宋 郭熙 绢本墨笔 纵167.7厘米 横53.6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本图构图创意颇为别致,在狭长的立幅上布满险峻的山石,岩间生有寒树数株,石罅中又泻向改井将应图接手获消出清泉一股,画家以淡墨画山,用浓墨写树,境界清幽,颇有笔简气壮景少意长之妙。但从景物布置而论,此图又似是通景大屏中的一部分,原画已难窥全貌,此一推测很难确定是否成立。此画为北宋秘府收藏,著录于《宣和画谱》,画幅上钤有“宣和宝殿”等印。虽无作者名款,但流传有绪,历代皆定为郭熙力作,应属郭熙传世绘画中的精品。

90
标签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