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望舒被稱爲什麽詩人?謝謝

雨巷詩人。

戴望舒(1905年11月15日-1950年2月28日),男,名承,字朝安,小名海山,浙江杭州人。後曾用筆名夢鷗、夢鷗生、信芳、江思等。中國現代派象征主義詩人、翻譯家等。

戴望舒能在文學史上留名最大的原因是他所創作的優秀的詩歌,他本人也在二十年代末和三十年代初因爲其風格獨特的詩作被人稱爲現代詩派“詩壇領袖”。

1927年,他的詩《雨巷》顯示了新月派向現代派過渡的趨向,而1929年所創作的《我底記憶》則成爲了現代詩派的起點。

《雨巷》中,詩人用象征性的意象及意象群來營建抒情空間,傳達内心情感,并且融會了中國古代詩歌,尤其是晚唐五代纖弱婉約詩詞的藝術營養。不僅如此,這首詩在藝術上的成功之處還在于它的和諧的音律美。

現代派象征主義詩派的起點詩

擴展資料:

戴望舒詩歌中的憂郁情思爲基點,詩歌中所蘊含的既有古典意味的生命感受。首先,戴望舒的愛情詩在表現愛情的隐私性以及表現愛情時多運用女性意象方面,明顯地受到晚唐詩人的影響,從某種意義上甚至可以說是對溫、李詩歌相思主題的現代連釋。

同時,愛情成爲詩人人生體驗的主要内容之一,這體現了戴望舒詩歌的現代性。綜言之,戴望舒的愛情經曆是現代的,愛情特質是現代的,但他所賦予的表現形式卻是古典的、傳統的。

戴望舒詩歌中的悲秋主題深受中國古典文學的影響,詩人以詠秋的傳扮兆統題材來呈現現代人寂寞與青春煩憂的感傷情懷,加強了詩歌的審美張力。而理解隐藏在悲秋主題背後的死亡意識則能更好的理解詩歌中的憂郁情正滑感。

分析戴望舒的《緻螢火》等詩篇,我們還可以發現詩人的死亡想象與書寫方式屬于典型的道家文化系統。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廳清租百科——戴望舒

中國現代文

20世紀20年代,以李金發爲代表的象征派詩歌,主要模仿19世紀末期以波特萊爾、魏爾倫、馬拉往規徑查些獨美、藍波爲代表的法國早期象空講征主義,拒絕描繪客觀現實,忌諱直抒胸臆,而熱衷于使用種種怪誕的意象,試圖通過象征、隐喻、幻角臉規想員師胞魚無她圍覺、暗示等手法來表達詩人對于生活的主觀看法和内心情緒,形成詩歌整體上的跑筆晦澀難懂和神秘感,渲染了一種頹廢、迷惘的情緒。
20世紀30年代以戴望舒、卞之琳、何其芳等爲代表的現代派詩人,主要受法國後期象征派詩影響,強調“用現代的詞藻排列成的現代詩形”,來表現“現代人在現代生活中所感受的現代情緒”;強調通過大量象征意象的隐喻、暗示來表現主觀情緒。由于這一時期的現代派詩人大都有着深360問答厚的中國古典文化嚴而修養,在各自的詩歌創作中,都有意識地借鑒了中數鍾打簡空國古典詩詞中的傳統意象,并融會傳統文學的已經營造、氣氛渲染的手法,再加以優美的語言,創作出了一批中西合璧、純詩化的現代派詩歌。這些是李金發等人力定葉育控異在創作中随意組合意象,導緻整體冷布械緻孫加上支離破碎、怪異隐晦的詩風所不及的。
20世紀40年代“九葉詩派”的幹晶易滑出現意味着新詩現代化探國劇抗二索的深化。詩人們在艾略特、葉芝等歐美詩片福讀聚引己處群穩在人影響下,用強勁的生命力和主體意識連接起現實人生和詩歌藝術,逼近曆史吧歡使應繼礎費把令斤現實而又深入自我心靈;在藝術表達上注重用知識振排是思辨來表現感性認識,注重思想性與藝術性。
中國現代白話新詩所經曆的這三個階段,都深深地打上了歐美詩歌的烙印,是現實主義、浪漫主義、現代派等各種流派的融合。在這三個階段中,逐漸由對西方現代派詩歌的完全模仿、移植到逐步民族化、本土化并最終成熟,實現完全中國化的過程。同時,後階段的詩歌對前者的詩歌都有一定的借鑒,如“九葉詩派”是對象征詩派和現代詩派的延伸,也是其拓展和深化

380
标簽
顯示驗證碼
沒有賬号?注冊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