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议超现实主义艺术对现代设计的影响
试议超现实主义艺术对现代设计的影响
超现实主义的艺术实践是内在于人,而且是以人的精神活动为依据的,是以人为出发点的,是人自身主观存在的反映,强调表现人潜在的意识,从而创造出新颖的、震撼的、激动人心的作品。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试议超现实主义艺术对现代设计的影响,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关键词: 超现实主义;自由写作;创意思维;传统艺术
一、超现实主义艺术的起源
超现实主义是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文艺流派之一,产生于本世纪二十年代的法国。它的先驱达达主义是一种极端形式主义的文艺流派,它以本格森的直觉主义与弗洛伊德的下意识说为基础,否认理性的作用,否认客观现实,追求“超现实”,着力开发人的心灵的秘密及梦幻世界。具体来说,超现实主义者要在文学与艺术中表达人们的头脑在无意识状态时的活动,提倡采用“自动写作”的策略。
二、超现实主义艺术的发展
超现实主义是基于现实主义而产生的。在文学艺术范畴,现实主义是对生活的表现和反映,其特征是真实、客观的再现。而超现实主义的核心是脱离现实世界,回到原始状态,强调人类的下意识或无意识活动,以感性替代理性思维。它反对一切既定的艺术主张和观念,尝试将现实观念与本能、潜意识与梦的经验相融合,实现“梦与现实的统一”。
三、超现实主义艺术对现代设计的影响
(一)超现实主义对当代摄影艺术的影响
纯艺术类别的超现实主义摄影,一直以来是超现实主义艺术家长期摸索的。包括完美的构图、梦幻般的故事情节、让人叹为观止的光影艺术效果等。
超现实主义经历了一个世纪的沧桑,它不是在苛求我们利用它作为一种表现艺术的手法,更多的是给我们指明一种态度,一种深思的方式。超现实主义摄影也是一样的,它不仅仅是表现自己梦中压抑的情感,同样也是一种对摄影艺术的态度。因此,只有用心的作品才能打动自己、打动观众,只有思想才能令技艺不朽。
(二)超现实主义对平面设计的影响
超现实主义对设计的影响首先是意识形态和精神方面的,它揭示了人类直觉和本能的方面,并且通过艺术创作表达这种意识。在所有已知的深思方式之外,这些不受常规限制的思维启迪人们的创作灵感。
米罗创作的平面设计和他的纯艺术作品有许多类似的地方,他善于用主观创造的物象,如点、线、面等。这样的画面也可以联想到一些现实形象,但这些形象并不是根据自然出发而作的写实性描绘,罩拆拆而是根据内心的感觉、幻象描绘出来,米罗的平面设计表达了一定的精神状态和内心世界。因此,超现实主义在观念上、在创造性上对平面设计的影响甚大。
(三)超现实主义对当代图形设计的影响
超现实主义在现代图形设计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创意思维模式的应用和表现策略的应用,简单的说是“想”和“做”这两个方面的应用。
1、创意思维模式的应用
排除理性和逻辑思维的干扰,就成了这些非理性主义者认识世界的先决条件物枣。超现实主义绘画中非理性的认识和策略对于现代图形设计的创意思维模式的培养和形成作用重大。
2、创意表现策略的应用
非理性意境的表达策略对现代图形创意设计的作用既表现在构形策略上也体现在表现技法上,超现实主义绘画将抽象意境与具体实物相结合,组构出视觉冲击力强而作用深远的视觉画面。超现实主义画家达利等人的出现为图形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现代图形设计乃至现代艺术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超现实主义对广告设计的影响
超现实主义广告的常用表现手法:
1.梦想、梦境和梦幻。
2.拼贴、重组。
超现实主义强调远离或者超越现实,深入到人的精神领域,因此它的创作主题都是从人的潜意识中唤起的幻觉中吸取出来的。夸张、变形、支解、重组、错位、倒置、叠印等,都是超现实主义试图表现人们潜意识的手段。超现实主义将视角伸入人们内心深处御携,挖掘并表现欲望、梦想、幻觉等心理活动,使作品达到前所未有的震撼、警醒或抚慰的效果。
(五)超现实主义对服装设计的影响:
超现实主义风格的服装不仅仅只是一个穿着的衣服,它本身也是属于超现实主义的艺术载体。超现实主义风格的服装通过面料、款式、图案、色彩以及一些配饰将相互间没有关联的对象结合在服装当中,形成了一个新的服装现实,体现了浓厚的.超现实主义艺术气息。
(六)超现实主义对环境艺术设计的影响
环境艺术创作过程中的两个重要的而且是密不可分的环节就是思维与表现。我们在环境艺术设计创意过程中遇到理由,有一条很好的解决途径,就是借鉴绘画艺术创作的方式策略。超现实主义绘画艺术具有的反常规的幻想式的创作手法无疑可以为环境艺术设计注入一股新的能量。
四、结论
安德烈·布列东认为,潜意识是自动产生的,是一种纯粹的心理活动,它反映了人的灵魂深处的许多秘密。人只有表达了自己的潜在意识,才有可能对自我达到完全的认识,也才有可能解释现实世界中的所有动因。
事实充分证明了超现实主义运动的创始人安德烈·布列东的预言:“超现实主义在我之前就已经存在,我坚信在我之后它依然存在。”
扩展资料:
现实世界受理性的控制,人的许多本能和欲望受到压抑,能够真正展示人心理真实和本来面目的是现实之外那绝对而超然的彼岸世界,即超现实的世界,这就是人的深层心理或梦境。打破理性与意识的樊篱,追求原始冲动和意念的自由释放,将文艺创作视为纯个人的自发心理过程,这些都是其基本特点。
作为一种思潮得到确立,是此派理论家布列东于1924年在巴黎发表第一篇“超现实主义宣言”以后。在宣言中他给超现实主义下了定义:“超现实主义,名词。纯粹的精神自动主义,企图运用这种自动主义,以口头或文字或其他任何方式去表达真正的思想过程。它是思想的笔录,不受理性的任何控制,不依赖于任何美学。
发展历程
准备时期
达利作品《达达派的蒙娜丽莎》(1919-1924)
达达主义:一战期间出现的现代派文艺流派,也叫早期超现实主义。领袖是罗马尼亚人特里斯唐·查拉。
最初是从绘画领域开始的,1913年,杜尚把一个自行车座倒置在一张凳子上。被奉为达达的先驱。1919年,杜尚在达·芬奇名画《蒙娜丽莎》的印刷品上为蒙娜丽莎添加了小胡子并重新命名,于是《L.H.O.O.Q》诞生了。
1916年,许多知识分子不愿进入“血腥的屠宰场”而避居瑞士,一位德国作家鲍尔在苏黎世组织了一个“伏尔泰小酒店”俱乐部。2月8日,罗马尼亚人查拉将一把裁纸刀插进一本德法辞典,然后在刀尖所指的那页上随意用“达达”作为流派的称号,Dada,儿语,意思是“马”。用它作为文艺活动的旗号,并无任何意义,又恰恰反映了他们对世界的看法:一切都具有偶然和不可知性,也就是毫无理由、毫无意义。
查拉的宣言给达达的定义“自由:达达、达达、达达,令人抽搐的痛苦的号叫,一切对立物、矛盾、怪诞和不合逻辑的事物的交织,这便是生命”。“让每个人叫喊吧:有一件摧毁性的、否定性的伟大工作要完成。清除吧,扫荡吧。”虚无主义、无政府主义。达达的精神破坏一切,否定一切,甚至包括达达自身。
法国:布勒东、苏波、阿拉贡号称“三剑客”,1919年3月在巴黎办了一份名为《文学》的杂志,取名文学是种反讽,其宗旨是反对一切文学传统。同年开始接触达达主义。1920年,查拉来巴黎组建了法国的达达主义集团,三人全部加入。在1922年宣布“抛弃达达”。
宣言
(1924-1929)
1924年布勒东发表第一篇《超现实主义宣言》。以布勒东为首,阿拉贡、艾吕雅、苏波等形成声势浩大的潮流,与达达不同,他们有理论、有奋斗目标、有比较成功的作品。
同年在巴黎格勒奈尔街15号,建立了常设机构“超现实主义研究办公室”,提出以生活本身为原料,欢迎一切追求创新、和现实生活不和谐的人。
同年还创办了机关报《超现实主义革命》杂志,在上流社会眼中是“世界上最无耻的一份杂志”。出版了十年。
传单、小册子,《一具死尸》,讽刺刚去世的法朗士:“随法朗士而去的,是人的一些奴性。让我们把埋藏诡诈、传统主义、爱国主义、机会主义、怀疑主义、现实主义和懦弱的那一天作为节日来欢庆吧。”
逐渐转向法国共产党,比如阿拉贡,内部分裂。
鼎盛时期
(1929-1941)
1929年12月,布勒东《第二次超现实主义宣言》,“纯化超现实主义”。阿拉贡事件,1930年阿拉贡参加苏联举行的第二届国际革命作家代表大会,结果没有捍卫超现实主义路线,导致与布勒东的决裂。
参加西班牙内战。
组织十几个国际超现实主义展览会。
大量作品问世。
被二战打断。
战后时期
(1946-1969)
1947年,布勒东召集巴黎举行的国际超现实主义博览会,重振旗鼓。
拓展为世界现象,延伸到各个领域。
1966年,布勒东去世,让·许斯特接替,1969年宣布解散。
;
超现实主义对中国现代陶艺发展的影响
八、梦幻的世界–超现实主义艺术
“超现实主义,阳性名词:纯粹的精神的自动性,主张通过这种方式,口头地、书面地或以任何其他形式表达思想的实实在在的活动。思想的照实记录,不得由理智进行任何监核,亦无任何美学或伦理学的考虑渗入。
哲学背景:超现实主义的基础是信仰超级现实,这种现实即迄今遭到忽视的某些联想的形式。同时也是信仰梦境的无穷威力,和思想能够不以利害关系为转移的种种变幻。它趋于最终地摧毁一切其他的精神学结构,并取而代之,以解决人生的主要问题。某花波硫内如究”
在1924年的《第一次超现实主义宣言》中,安德烈·布雷东(An来自dr’eBreton)思失重干道部候地步对超现实主义(Surreal盾绍最待酸耐式ism)作了上述定义。布雷东是超现实主义的理论旗手,他提出的“超现实主义”一词来自阿波利奈尔(Apollinaire)的剧本《蒂蕾丝娅的乳房》。该词表达了布雷东及其追随者在这场文艺360问答运动中的追求,那就是超农手物起言乡德的直义自然的、无意识、无理性的精神自由。
弗洛依德所创立的精神分析鲜副儿学说,对超现实主义艺术容举讨看武轴标她振放具有重要意义。这一学说揭示了国着问校料行讲接查沉睡于人们心底、不被人们的意识所触及,但对人们的行为具有决定意义的所谓无意识和省镇让娘治叫个乐潜意识。根据弗洛依德的观点,梦是无意识、潜意识的等严一种最直接表现形式,是本能在完全不受理性控制下的一种发泄,它剥露了人的灵魂深处秘而不宣的本质成感合玉今生复这好夜频。而艺术创作也如同梦幻一般,是潜意识的表现和象征。以此为源,超现粒夫抗死安专移构黄实主义艺术家们强调梦幻的万能。他后编走们认为,梦幻能显示“生命永恒”的“彼岸”,只有用梦幻纠正现实,改变现实,才能推倒通往“彼岸”的墙,达到神妙的超现实的境界。
超现实主义的先驱人物,可推那位被归为“形而上”派的画家基里柯。他的作品创造了现代艺术中为求翻最令人心动又最令人不安的梦幻景象:广场、拱门、楼宇、寒月,运家具的空车、玩铁环的女孩,所有的一切仿佛舞台布景般凝固在死寂的光线中。这些偶然而荒诞的内容令人不安。然而,形象之间这种奇怪的冲突及清澈的气时走硫息又让人感到一种神奇而特别的魅力。他画中的那种宛如舞台的、平坦的地面,后来成为许多超现实主义绘画的“标准空间”。这是一块中性的地方,在这里,互不相容的东西相装伟和既皮小若见遇在清澈的光线下,一如那位名叫立微仍陈导举系系洛特雷阿蒙的作家所言,“像一台缝纫机和一把阳伞在手术台上偶然相遇那样地美。”
超现实主义艺术家全力追求的正是这种梦幻效果。他们的美学信条是布雷东在《第一次超现实主义宣言》中所提出的,“不可思议的东西总是美的,一切不可思山宪图材议的东西都是美的,只有不可思议的东西才是美的。”“美可能使人震惊,也可能不使人震惊。”这样,达利带来的那种荒诞不经的梦的世界确乎十分地美–挂在树上的软表、被肢解了的躯体、可怕背景上的骷髅骨架,等等。那种通过可以识别的变形形象营造出的梦魇般的场景,看起来既精细逼真,又遥远陌生。这种风格被称为自然主义的超现实主义(Naturalistic Surrealism),其代表画家除达利外,还有马格利特等人。超现实主义的另一种风格被称为有机的超现实主义(OrganicSurrealism),以米罗为代表,追求幻想的、与生命力相关的抽象画面。
首次超现实主义画展于1925年在巴黎举办,翌年举办了第二次。此后,在巴黎、哥本哈根和特纳里夫、伦敦、纽约等地有过多次重要展览。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中断了该运动的蓬勃状态,不过由于其成员分散到了世界各地,战争倒也间接地扩大了它的国际影响。战后,在巴黎、纽约等地先后举办了国际性展览会。除了组织各种活动外,超现实主义团体还充分运用杂志、报刊等媒体及传单、小册子等手法来传播其观念。1966年9月28日,超现实主义运动的核心人物布雷东去世,这使团体失去了极其重要的凝聚力量。1969年10月4日,许斯特在《世界报》发表最后一个超现实主义宣言《第四章》,指出“超现实主义运动已经没有任何内部的一致,我的一些朋友和我本人于二月份决定将它放弃,它和我们再也没有关系。”曾经轰轰烈烈的一场运动至此结束。不过,其影响力绝不会因此而烟消云散。事实上,超现实主义运动对20世纪美学观念有着重要影响。
在具体阐述超现实主义艺术之前,有必要对达达(Dada)运动作一扼要梳理,因为这二者之间的联系确实十分紧密。可以说,达达在精神上和艺术手法上为超现实主义艺术的出现作了必要的准备。没有达达,超现实主义几乎没有可能发展。
达达运动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产物。在这场席卷欧洲的战争中,瑞士因其中立国之态而成为最佳避难所,接纳了众多逃避战火的文化、思想界青年。1916年2月,在瑞士苏黎士的“伏尔泰酒店”举办了一场音乐、戏剧、诗朗诵及造型艺术展并行的独特晚会。晚会上,一把裁纸刀在一本法德辞典中碰巧点中的名词“达达(法语中原意为玩具小木马)”成为他们一切活动的代名词。达达,这个被玩世不恭地找出来的偶得之词很快便声名远扬–它成为这场与破坏、疯狂、虚无主义、愤世疾俗密切相关的运动的标签。
战争使人们在思想上和情感上产生更多共鸣,因而几乎是同时,达达运动还在纽约、巴黎等地出现。在美国纽约,达达的风云人物是杜尚和毕卡比亚;在德国柏林,达达的核心是胡尔森贝克;而在巴黎,达达则以文学界力量为主,它的主力是阿拉贡、布雷东等人。此外,达达运动还在科隆、汉诺威等地发生。达达的范围扩及世界各国,然而其组织却是一盘散沙。一如那些不胜枚举的宣言,达达展示的是杂乱无章和惊世骇俗。总体上说,它是从无政府主义和虚无主义出发,以各种讽刺手法甚至恶作剧形式对一切艺术形式的挑战和攻击。它产生于混乱,又致力于创造混乱。在破坏一切的同时,也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打破现成品与艺术品、创造者与欣赏者、艺术与生活之间的界限。从1922年起,达达派的内部分歧变得日益明显。1923年,达达宣告解体,应验了他们自己所述的预言,“达达派也要消灭自己”。
在达达派的众多组织中,纽约达达因马塞尔·杜尚(Marcel Duchamp)的存在而显得令人瞩目。杜尚1887年生于法国布兰维尔的一个温馨家庭,兄妹六人中有四人致力于视觉艺术。他早年曾做过图书管理员,接受过短期绘画训练。从1906年离开军队至1912年,他尝试过印象派、野兽派、立体派等各种风格。1912年他因其作品《正在下楼梯的裸女》而一举成名,并因此带来订画要求。不过杜尚对此不感兴趣,他说,“不,谢谢,我更喜欢自由。”1915年,他来到纽约,和毕卡比亚一起成为纽约达达的精英。事实上,早在达达名称出现以前,杜尚就表现出明显的达达精神。他的作品总是独特、大胆、充满狂想。他用锡片、铅丝、油彩、粉末等非传统材料和全新技法进行创作,还用自行车轮、铁锹、梳子等现成品做成雕塑,甚至让现成品直接成为作品。他把署有R·Mutt之名的小便器送至1917年的纽约独立艺术家协会展览,题名为《泉》。这种标新立异让人有种玩笑开过了头的感觉,它遭到了以前卫自诩的组委会气急败坏的拒绝。
与《泉》一样著名的恶作剧是他1919年回法国后所搞的若干幅“带胡须的蒙娜丽莎”。在达·芬奇那件举世闻名的《蒙娜丽莎》彩色复制品上,他用铅笔给这位美人加上了式样不同的小胡子。于是,美人的神秘微笑立即消失殆尽,画面一下子变得稀奇古怪、荒诞不经。《L.H.O.O.Q》是这批“带胡须的蒙娜丽莎”中最为有名的一幅。L.H.O.O.Q是法语elle a ehaud au cul的快读谐音,暗喻画面形象是淫荡污浊的。在这里,杜尚将达·芬奇的经典名作当作公然嘲讽的对象,展示了他真正渺视传统、无视约束的品性。他把反艺术推向了极致,给后继的艺术运动以新的启迪。
对于超现实主义者而言,杜尚是一个极具魅力的人物。他的“姿态亦具有超现实主义的意义……表现了先于后来的超现实主义者的思想。从艺术角度看,超现实主义者几乎没有超越出这种思想。”(《世界艺术百科全书选译Ⅰ》,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第297页。)达达开拓的新的视觉艺术领域成为超现实主义艺术最为直接的根源。
雷尼·马格里特(Rene Magritte,1898-1967)是超现实主义画派中的重要一员。他生于比利时,曾就学于布鲁塞尔美术学院,探索过立体主义和未来主义艺术风格。后加入超现实主义画派,创作出一批离奇的幻觉画面,如燃烧的石头、有裂缝的木质天空、鞋和脚的奇妙关系、珍珠里的女人面孔、瞪着一只人眼的火腿片……他早期的超现实主义作品往往将互不相关的事物奇怪地并置在一起,让人想起十几年前基里柯的试验。而后他又致力探索事物本身的包含与被包含关系,将不同的东西以某种奇妙的过渡联系在一起,如由脚往鞋的变化。他还用名画去尝试变体,把法国古典主义画家大卫所作的《雷卡米埃夫人像》中的人物更替为棺材。
《错误的镜子》作于1928年,描绘了一只人的眼睛,及投射在这只眼睛视网膜上的蓝天白云。在马格里特看来,人的眼睛只是一面错误的镜子,因为它所得到的只是自然的幻影,而不是自然本身。世界上没有眼睛看得见的“真实”,因此绘画的“真实”只是图解了人眼睛的幻觉而已。这真是一个让人颇觉怪诞的理论。在马格里特作品中,梦幻的感觉并不由于变形和歪曲,而是由于不可思议的奇怪并置所产生的冲突。事实上,超现实主义者所追求的那种“痉挛性的美”就隐藏在那种精密真实的场景的表皮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