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艺术史要略4.2——外国音乐

因为备考的原因,最近在学习张维青主编的《中外艺术史要略》,这本和大多数妖艳的艺术类图书不一样,简洁概述了文学、戏剧、美术、音乐、影视五大艺术门类,勾勒了中外艺术创作的大致景观。它的目录无比简洁粗暴:按艺术门类分篇,中、外分章,依据时间线梳理。

我新建了个文集,同步梳理书本再加上有趣的例证,一共10篇要略,和大家讨论点所谓艺术的事儿。这是第8篇。

从单词“music”开始说吧,这个词儿源于“muse”即缪斯,是宙斯的九个女儿,这些象坦租明征着高贵与智慧的女神分别掌管着文学、戏剧、音乐等高雅的文艺活动。蒙昧的古希腊时期,音乐本身被认为充满神性。古希腊在公元前6世纪就出现了集体性的节庆活动和比赛,往往伴随着丰富的音乐表演,但音乐不仅存在于民间祭祀,还是诗、舞、乐三位一体、诗歌吟诵总是伴随着音乐的。此时的乐器主要有弦乐(里拉琴和基萨拉琴)和管乐(阿夫洛斯管)。

艺术概论中哪里讲到了巴洛克时代

罗马征服希腊靠的是骁勇好战、纪律严明,他们的性格与文化特征决定了罗马音乐缺乏古希腊音乐中的高雅情调,而以大型化与直白化为特点,集体性的军乐和游行乐在当时十分普及。只从罗马的圆形剧场就可以想象他们的演出规模之大和娱乐的刚需。在罗马宏大奢华的同时产生于奴隶等受压迫阶级的基督教逐渐兴起,成为人们精神拯救的工具,主宰了之后中世纪的大部分时期。中世纪音乐以格里高利圣咏为代表,另外产生于11世纪后半叶的《罗兰之歌》是现存于世最著名的英雄业绩歌。

音乐理论方面毕达哥拉斯是西方第一个用自然科学观来解释音乐现象的人,把音程分为协和与不协和两种,八度、五度、四度这三对协和音程的理论对西方后来的音乐发展起到了重要型衡作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针对音乐对人的心智、伦理价值取向的影响发表过看法。到中世纪时音乐家认为音乐的美归于形式的力量和遵循和谐,波埃修斯据此把音乐分为由高到低的“天乐”、“人乐”和“器乐”三个层次。中世纪还有了八个教会调式好“ut”到“la” 的六声音阶。之后有人在六声音阶的唱名中加入了“si”,丰富了音阶体系。

中世纪后在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下,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有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英国由于地理位置独特,音乐从来都与民间风格息息相关,倾向于丰满的音响、主调风格,15世纪初的英国音乐作品主要收集在手抄曲集《奥尔德霍尔藏稿》中,包括147首复调音乐作品。另外在文艺复兴早期,集中在北欧勃艮第地区的作曲家开创了音乐艺术先河,被称为“勃艮第乐派”,迪费的《最近玫瑰开放》就是这类歌曲的代表。

16世纪后人文主义在各个领域的影响扩大,西欧的音乐发展方面各个民族开始注重自身音乐风格的独立,展现本国的鲜明特色。意大利出线了其特有的牧歌,是以较高水准的诗歌为词谱写的复调歌曲,内容常表现为伤感和爱情,风格较贵族化,韵律自由,代表作曲家有科斯坦佐·菲斯塔、卡洛·杰苏阿尔多等;法国则有独具风格的“法国尚松”,以雅内坎的《云雀》、《亲切的吻应保存在那里》为代表;德国、西班牙和英国的民歌题材分别为“利德”、“维良西科”和“琉特琴歌曲”。

文艺复让告兴晚期欧洲教会爆发的宗教改革十分重视音乐的作用,德国为压制罗马教廷的掠夺性扩张势力而开始了宗教改革运动,一位神学教授马丁·路德引领了这场运动,同时将音乐的改革作为重要的部分让教仪音乐更容易被民众接受,亲自创作了《上帝是我们坚固的堡垒》。针对这场改革罗马天主教自身也做出了被称为“反宗教改革”的回应,其中最著名的教会歌曲是帕莱斯特利那的《。马尔切利教皇弥撒曲》。

文艺复兴时期还改进发展了各种乐器管乐中竖笛和肖姆管都形成了从低声部到高声部的成套乐器,可以获得在这些音域中统一的音色。管风琴也做出了音色改进。键盘乐器主要有羽管键琴锲槌键琴,弓弦类乐器维奥尔琴已经接近近代的提琴,音色纯净优美。音乐理论方面威尼斯做出了很多贡献,尤其是扎利诺所著的《和声基本原理》,在音乐理论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接下来的巴洛克时期追求新奇繁复和夸张的装饰性,以致最初对巴洛克音乐的评价多带“和声混乱、旋律刺耳”的贬义,后来人们才逐渐对它有了恰当公正的认识。说起来这一时期的歌剧最值得一提,这种产生于佛罗伦萨的戏剧形式具有很强的表现力,虽然《达芙妮》是第一部歌剧,但《尤丽迪西》是迄今为止保存最完整的一部歌剧,蒙特威尔第的《奥菲欧》、斯卡拉蒂的《光荣的胜利》都是意大利著名的歌剧,很快这种音乐体裁在欧洲大陆上传播开来,德国、英国和有古着深厚古典芭蕾传统的法国相继发展了自己的歌剧形式。另外,巴洛克时期其他的大型声乐体裁还有清唱剧、康塔塔等。

因为追求奇巧精致,巴洛克时期的器乐创作蓬勃发展,键盘乐器有管风琴和古钢琴,古钢琴又分为前文提到的羽管键琴锲槌键琴,分别适用于音乐会和室内演奏,奏鸣曲和协奏曲也充满活力,代表作有《四季》、《异乎寻常》等。在器乐发展的前提下,中世纪以来最伟大的总结者——巴赫出现了,从小学习小提琴和中提琴的巴赫在父母去世后跟随哥哥学习古钢琴,他把各种巴洛克音乐体裁的特点都发挥到极致,声乐上他创作了《农民康塔塔》、《b小调弥撒》等,器乐创作上更有《戈德堡变奏曲》、《平均律钢琴曲集》等等作品,被称为“近代音乐之父”。亨德尔则是同时期另一位处于顶峰的大师,创作主要体现在歌剧、清唱剧和器乐创作上。

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被称为“古典主义时期”,前古典主义时期奏鸣曲和交响曲是器乐创作的重心,正歌剧改革后,佩格莱西创作的《女仆作夫人》又标志着喜剧的诞生,让歌剧在日常的取材中活跃于民间。经过前古典主义的酝酿和积累,古典主义引来了风格成熟时期,在维也纳乐派的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三位大师的努力下,古典主义音乐走向了西方音乐文化的高峰。其中海顿被称为“交响乐之父”,莫扎特歌剧最突出的成就是《费加罗的婚礼》、《唐璜》、《女人心》和《魔笛》,贝多芬最著名的交响乐是第三、五、六、九交响曲。

19世纪的欧洲风云变幻,各类型思想和观念层出不穷,法国大革命、欧洲民主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过程中,大部分人的在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并最大程度的张扬,思想和文化领域中出现了一股强烈的浪漫主义思潮,贯穿了整个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反对秩序、平衡和理性,崇尚自由与激情,作品中往往带有强烈的主管感情色彩,最初兴起于德国和奥地利,韦伯可以被称为德国浪漫主义歌剧的创始人,第一部作品叫做《自由射手》;奥地利的舒伯特被称为“歌曲之王”,一生写了600多首歌曲,印象深刻的是在《大侦探福尔摩斯》里,布莱克伍德公爵就很喜欢舒伯特的《鳟鱼》。钢琴创作颇多的舒曼、以交响乐为代表的柏辽兹、著名作曲家门德尔松、波兰浪漫主义的杰出代表肖邦······浪漫主义在这些大师的创作中达到顶峰,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法国大歌剧如《恶魔罗伯特》、抒情歌剧如《浮士德》、轻歌剧如《地狱中的奥菲尔斯》和法国最重要的歌剧之一《卡门》等作品将法国歌剧带上一个超过当时意大利的歌剧境界,直到罗西尼、威尔第(《茶花女》)、普契尼(《蝴蝶夫人》)等一批伟大的歌剧作曲家出现,意大利歌剧才重新焕发出新的生命力。19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初,东欧和北欧还出现了民族主义音乐,每个人的名字都让人抓狂的俄罗斯“强力集团”,捷克的斯美纳塔、挪威的格里格、芬兰的西贝柳斯等等都是民族乐派的杰出代表。

进入20世纪初,法国的印象主义音乐(以德彪西的《牧神午后》等为代表)和奥德的表现主义音乐(以奥地利作曲家勋伯格和他的学生贝尔格、韦伯恩为代表)打破了大小调一统天下的局面,向西方长达300余年占据主导地位的调性音乐发出尖锐的挑战。到20年代,新古典主义崛起(以法国“六人团”的《画家马蒂斯》等为代表),试图在复古的道路中取胜。几乎同时,20世纪的民族注主义作曲家开始把探索的目光投向民间,在传统和现代之间寻找新的突破点。

20世纪下半叶的西方音乐,流派和风格日趋繁复。其中序列音乐是最先引起人们重视的音乐流派,关键人物是法国作曲家梅西昂,代表作有《末日四重奏》等;偶然音乐则与序列音乐相反,尽可能摆脱对音乐形式、创作手法或作品演出的控制,只对有必要加以控制的部分作出限定。另外,电子音乐作为20世纪后半叶的重要流派,泛指一切由电子装置(如合成器、计算机、录音带等)产生对音乐创作提出了新的问题,扩大了声音的范围和性能,赋予音乐在新时代的新特征。

外国音乐史也就到这里啦,10篇梳理进入后期,越来越觉得人类在兴亡交替的时代中何其渺小和孤独,音乐似乎是唯一贯穿始终的慰藉,无声的世界也许可怕,但特殊时期有声只能无声的高压环境更让人愤慨。再建议一遍直接插入音乐,这篇文就可以让大家听边看啦(<( ̄ˇ ̄)/

一篇文章绝不足以概论,有大神愿意讨论的话,评论区热烈欢迎!

巴洛克时期的艺术包含哪些方面

解释一:
巴洛克艺术是16世纪后期开始在欧洲流行的一种艺术形式,不仅在绘画方面,巴洛克艺术代表整个艺术领域,包资论总世右要括音乐、建筑、装饰艺术等,内涵也极为复杂。但最基本的特点是打破文艺复兴时期的严肃、含蓄和缩封电老备损项误括温围均衡,崇尚豪华和气派,注重强360问答烈情感的表现,气牛教般助氛热烈紧张,具有刺人组非数见衡吧无耳目、动人心魄的艺术效果。

亲波技立解释二:
巴洛女段外变建轮解候集经克艺术
巴洛克是17世纪广为流传的一种艺术风格。它的名称由来,说法不一,一说来自葡萄牙或西班牙语,意思是不圆的珠子;又一说它来自意大利语,有奇特、古怪或推论上错误的手阿办车调整问味含义。总的来说这个名称在当时含有贬意,是18世纪几米失古典主义艺术理论家对于粮再上一个世纪一种艺术风格的称呼。古典主义者认为巴洛克是一种堕落瓦解的艺术毫,只是到了后来,才对巴洛克艺术有了一个较为公正的评价。巴洛克组切慢脚上考振火价空只艺术产生于16世纪下半期,它的盛期是17世纪,进入18世纪,除北欧和中欧地区外,它逐渐衰落。巴洛文艺术最早产生于意大利,它无剂疑与反宗教改革有关,罗马是当时套另吸教会势力的中心,所以它在罗马兴起就不足为奇了,可以说,巴格克艺术虽不是宗教发明的,但它是为教会服务,被宗教利用的,教会是它最强有力的支柱。概括地讲巴洛克艺术有如下的一些特点:首先是它有豪华的特色,它既有宗教的特色又有享乐主义的色彩;二是它是一种激情的艺术,它打破理性的宁静和谐,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非常强调艺术家的丰富想象力三判呢兰危是它极力强调、运动,运束仍所用确红动与变化可以说是巴洛克艺术的灵魂;四是它很关注作品的空间感和立体感;五是它的综合性,巴洛克艺术强调艺术形式的综合手段,例如在建筑上重视建筑与雕刻、绘画的综合,此外,巴洛克艺术也吸收了文学、戏剧、音乐等领域里的一些因素和想象几复兵色正各愿究;六是它有着浓重的宗教色彩,宗教题材在巴洛克艺术中占有主导的地位;七是大多数巴洛克的艺术家有远离生活和时代的倾向,如在一些天顶画中,人的形象变得微不足道,如同是一些花纹。当然,一些积极的巴洛克艺术大师不在此例,如鲁本斯、贝尼尼的作品和生活仍然保持有密切的联系。
巴洛克艺术是指(16世纪)后期开始在欧洲流行的一种艺术形式,不仅在绘画方面,巴洛克艺术代表整个艺术领域,包括音乐、建筑、装饰艺术等。

解释三:
巴洛克艺术
一、巴洛克艺术概念
1、意义与背景
巴洛克艺术(Baroque art)是十七世纪欧洲的艺术风格,初发源于17世纪教皇统治的罗马,那时意大利是欧洲艺术中心,但在巴洛克后期,欧洲艺术中心移转到法国,它并没有明确的艺术风格,只能算是一种爱好和时尚。
文艺复兴意味着平衡、适中、庄重、理性与逻辑;而巴洛克却意味着运动、追求新奇、热中于无穷、不安和对比、以及各种艺术形式的大胆融合。巴洛克艺术一反文艺复兴艺术的平静和克制,而表现为戏剧性、豪华与夸张。
十七世纪欧洲强权扩张,掠夺海外殖民地累聚巨富,生活上提倡豪华享受,因此对建筑、音乐、美术也要求豪华生动、富于热情的情调。
十七世纪欧洲有新旧教的权力之争。旧教势力用暴力镇压信徒,再积极利用艺术思想形态——巴洛克,去迷惑、征服人心。
巴洛克艺术不排斥异端的感官喜悦,亦忠实于基督教的世界观,故亦是「基督教化的文艺复兴」。
2、词源与含义
巴洛克一词的来源可能有三: 意大利语的baroco,指中世纪繁缛可笑的一种神学讨论;意大利语的barocchio,指暧昧可疑的买卖活动;葡萄牙语的barocco,指畸形的珍珠。三词皆含悖礼怪奇之意,因此从十八世纪的建筑师责难十七世纪那种复杂而考就的样式,生气地称它为「荒谬的、奇怪的、巴洛克的」称呼之后,巴洛克这一词就被相沿成习了。
学术研究中,确定巴洛克艺术地位的是德国艺术史家沃尔夫林(H.wofflin),他的著作《文艺复兴与巴洛克》(1888)、《美术史原理》(1915),前者指出巴洛克是继文艺复兴之后的主要流派,并对其形式特点作了分析和历史考察。后者认为巴洛克风格可作为每一文化或文明进入后期阶段的特征,使之具有更为普遍的意义。
二、巴洛克艺术的表现
建筑

西方都市计画的历史是从巴洛克时期开始的,那时最醒目的建筑物是教堂与宫殿。建筑师认为建筑物是根据许多要求塑造成形的一个独立的总体,所以巴洛克建筑通常看来就像一尊大型雕塑。
把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画成平面图,其共同特点是正方形、圆形和十字形;而巴洛克建筑的典型特征是椭圆形、橄榄形以及从复杂的几何图形中变化而来的更为复杂的图形。
用规则的波浪状曲线和反曲线的形式赋予建筑元素以动感的理念,是所有巴洛克艺术最重要的特征。文艺复兴建筑如同现代建筑一样,是以简单的、基本的比例和相互关系为基础;而巴洛克建筑不再崇尚那种含蓄的逻辑性,而是追求令人感到意外的、如戏剧般的效果。例如:
米开兰基罗助手维纽拉(Vignola,1507-1673)和戴拉‧伯达(G.della porta C.1537~1602)在1568~1584年间完成的罗马《耶稣教堂》,被公认为是从样式主义转向巴洛克的代表作。这座教堂内部突出了主厅和中央圆顶,加强了中央大门的作用,以其结构的严密和中心效果的强烈而显示了新的特色。因此,耶稣教堂的内部和门面,后来都成为巴洛克建筑的模式,又可称为「前巴洛克风格」。
十七世纪早期巴洛克建筑代表是马德诺(C.Maderno,1556~1629),在1607~15年完成米开兰基罗未完成的《圣彼得教堂》(1607-15,罗马梵谛冈,另有专属网站详细图片解析),他用戏剧性的方式强调正门,例如由扁平的方柱变为半圆柱,再变为四分之三圆柱,使建筑的立体塑形复杂多变,动态强烈。他所设计凸出的门面或深凹的门面,都使得教堂和前面广场上的空间能更进一步的连接起来。
十七世纪盛期巴洛克建筑最伟大的大师是贝尼尼(G.L.Bernini,1598~1680),以雕刻家而兼精建筑,在1624~33年间完成置于圣彼得大教堂内的青铜华盖,是一座高达二十九公尺的巨型幕棚,以四根螺旋形雕花大柱支撑盖顶,雄伟而又华丽(很像布景装饰)。又为圣彼得大教堂设计了门前双臂环拱形的广场和柱廊(1657),使它成为西方最的广场建筑之一。
波罗米尼(F.Borromini, 1599~1667)是盛期巴洛克另一位建筑大师,喜用凹凸多变的曲线和多种几何形体的复杂交错,从整体布局到细部安排,都能独出新裁,代表作如四泉的《圣卡罗(S.Carlo)教堂》(1665~67,罗马),被誉为巴洛克建筑的典范。
除以上罗马地区外,意大利北部的杜林(Turin)地区也有相当发展,瓜里尼(G.Guarini,1624~83)建的《圣布小教堂》(1668~94)圆顶,表现天堂的穹窿,给人一种飘渺无尽永恒的幽思。
西欧诸国的巴洛克建筑又结合各地的特点而各有所长,如英、法等国带有较严谨的色彩,例如巴黎凡尔赛宫(1669~85,鼠标点选可看到360度外观旋转图),德国南部则华丽辉煌达于极致,西班牙及其统治下的拉丁美洲也是巴洛克的沃土之一。

雕刻
巴洛克雕刻有时是建筑的一部份,艺术家表现真实人间的技法臻于成熟完美,例如根据主体的男女老幼来表现人的皮肤外观,卷发、衣饰、织物的质感都很逼真。动势的展现是其最重要的特点,人物不再被雕成静止或休息的姿态,而总是处于运动之中。
最著名的是贝尼尼(Gian Lorenzo Bernini,1598~1680)的名作《圣泰雷莎(St.Theresa)之幻觉》(1645~52,罗马圣马利亚教堂),是宗教性和官能性的结合,欣赏这类雕像要搭配建筑、绘画一起观看,以产生视觉上的幻觉。这种风格也影响西欧各地。其它名作如《四河喷泉》(局部图,1648-51,罗马Navona广场)、《大卫》(David,1623-24,大理石, 高170 cm,Galleria Borghese, Rome)。
法国巴洛克雕刻大师有:

普杰(P.Puget,1620-94)的《克罗托那的米罗》(1671~83,巴黎罗浮宫)。

柯塞沃克(A.Coysevox,1640~1720)的《勒布兰半身像》(1676)、《路易十四半身像》(1680,凡尔赛宫)。

绘画
宏伟壮观,充满动感,精湛的透视变奏(如前缩法),戏剧性的构图,起伏波动,体现无限的空间,加以理想光的对比,使画面产生统一协调如舞台布景的效果是巴洛克绘画的特色。
意大利

卡拉瓦乔(Caravaggio,1573~1610),是巴洛克绘画的先驱,作品的特色是利用光线以获得画面戏剧性的效果,也利用明暗表现法以衬托真实的空间感,并舍弃细节的描写。他对自然的态度是直观的,以粗野或纯朴的市民为模特儿作肖像画。他更在静物画上另辟蹊径。代表作有《在以马杵斯吃晚餐》(1601,,伦敦国家画廊)、《埋葬基督》(1604,梵谛冈美术馆)、《水果篮》(静物, 1596,46×64.5cm,米兰,谙布罗西阿纳美术馆)、《酒神》(1597,佛罗伦斯乌菲兹美术馆)。个性狂野、暴躁、易怒,命短,他要脱离陈规,重新思考艺术,风格上被称为「自然主义者」。

卡拉契(Carracci,1560~1609),勤练古典美,代表作祭坛画——《圣母哀悼基督之死》(1603,92,8 x 103,2 cm,伦敦国家画廊),画中光线照耀在救主形体上,与整体引发观者情感的手法,都属巴洛克式的,构图简单和谐,有点感伤性,但避免提醒人们有关死亡的恐怖和受难的痛苦。

130
标签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