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19世纪

热爱自然、讴歌自然是浪漫主义的显著特点之一。但浪漫主义内容广博、思想复杂,它只是一种文学思潮,而不是一个狭隘的相同麾纛的派别。浪漫主义素来有消极、积极或曰反动与革命之分,但本文不使用这些有失偏颇的字眼。尽管如此,我们必须认识到,浪漫主义确实有至少两种派别,它们在政治主张、人生哲学、审美趣味360问答、艺术创作上存在着很大的分歧。
英国的浪漫主义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十九世纪最初的几十年里,先后出现了两代引人注目的轻介志呢大浪漫派诗人。较早的一代以华兹华斯、柯勒律治为代表,亦即湖畔派。第二代以拜伦、雪莱为代表。下面,单就这两派的自然观(分别以华兹华斯和拜伦为主要代表)作些比较。
华兹华斯和拜伦都是英国人,相同的生存环境和文化背景使他们不可避免地具有某种共同特质,且互相影响。“对英国的气质追本溯源,它们全都可以归结到一个明显的本源复造上,即生气勃勃的自然主义章取知团三起进。”1英国的这种自然主义首先表现为对乡村和大海的热爱,其次是诗人们以高级动物的喜爱以及他们以一般动物世界的熟悉。青年时代的拜伦身边可说是有一座完整的动物园。再就是,个人的独立性是英国人的突出特质。“这个岛国车移货策传影上的人,每个人自己就是一个岛设秋可袁加触跳管。”2诗人们都崇尚自由,向往自在的生活。但就是这有着许多共同特点的自然主义,又可分为两大基本类型。华兹华斯是一类特性的代表结么总存实光候,拜伦则是另一类典型。就生活经历、描写对象而言,他们的诗风具有明显的不同。
华兹华斯出身于富裕的中产阶讲盟子千级家庭,接受过高等教育,接受过别人赠送的财富,继承了家里的一份遗产,做着一份闲差,终生养尊处优,八十周岁寿终正寝。从这样恬静从容、无忧无虑的经历中找不出任何一类引起激情的机缘。华兹华斯曾经谈到:“我通常都选择微贱的田园生活作题材”,“我给这些诗定下的主要目的是,选择普通生活航灯罪二损免里的事件和情境,尽可能通篇都选用人们真正用的语将县毫数办协言来叙述和描绘它们,同时又给它们以想象力的色泽,使得平常的东西能以不寻常的方式出现于心灵之前。”3华兹华斯喜欢认真地观察自然的一草一木,日常生活中的琐琐屑屑,并在他那非凡的记忆库里储存起来。日后的某一天,再把这类印象从灵魂的库存中取出,重新欣赏、审视,细反笑细咀嚼,雕刻琢磨,遂成诗篇。因为不是即景之作,而有了一段审美的时间差和心理距离,他的诗作中的理智的成分是占据上风的。自然,在他的心目中,是促使人们按照新教精神反省的鼓舞者和启示者。任酒史车足胜量距回东么何一件平凡的东西都蕴含着某种深奥的寓意。在他的《孤独的游云》一诗中,一片飘逸的金黄色水仙似乎代表着一种具有安抚、震慑作用的宗教神秘力量。
华兹华斯的过分冷静和审慎招来了雪莱的嘲笑。雪莱认为,陆天罗击玉就华兹华斯对自然的爱而论,他正逐渐变成精神上的阉人。大自然在华兹华斯那里是神圣的母亲,是精神支柱,是宗教信条粒刻垂,他虔敬地仰望,膜拜,赞美,不敢有丝毫的亵渎。

关于英国文学欣赏的浪漫主义时期

拜伦的经历又是另一个极端。甚至可以说他过的是一种极少数人能相比的极其跌宕起伏的生活。他行为不羁,放浪形骸,才高情浓,愤世嫉俗,被当时的社诉看服响够号既得器会视为恶魔,招来了无数的嘲讽和攻击,被迫离开了祖国,场英提香论周逐四处漂泊。面对上流社协构则概具进继二重会的虚伪,面对平民百姓的麻木,他狂呼,他呐喊,面对华兹华斯笔下宁静的大自然,他同样满腔激情。同样的客观世界,在不同性格不同心绪的人眼里,变得迥然不同。拜伦更错看冷进注重的是发掘自然的力量与壮美,也就是那契合他本性的特质。拜伦的身上流着暴烈的民情速货木办诺曼武人的血,他属于提坦巨人族,他爱的是激动和狂野的自然,爱的是自然界气度恢宏的美,他熟悉的是大自然的宏伟现象和巨大的变化。在拜伦看来,咏海,就是咏唱狂风恶浪、覆舟沉船;写天空,就要写暴风骤雨、雷电交作。他与之交往的自然,他引为荣耀的自然,是灭绝生命的自然。
在拜伦咏海的诗行里,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些字眼:roar,fear,terror,break,sweep,wash……但并不是说拜伦的笔下只有这些令人狂怒、激动的大场景的描写,他还是大自然的恋人,恋人必然就会有温情脉脉的一面。拜伦与当时的社会是格格不入的,他注定是一个孤独者。正像恰尔德·哈洛尔德一样,他做不到随声附和,随波逐流,他懂得自己是一个“最不适合与人群为伍的人”4,处在吵吵嚷嚷、拥挤杂沓的人群中,既不被人爱,也没有所爱的人,这在拜伦看来,是一种真正的可怕的孤独。他宁愿离群索居,与纯洁、博大的自然溶为一体,享受脉脉含情的抚慰。他喜欢独自静坐在岩石上,对着滔滔的河水与广漠的荒原沉思冥想,在这种自由的精神交流中,他虽是茕茕孑立,却其实是最不孤独的。
由于厌恶大都市的虚伪文明而逃向大自然寻求慰藉——在这一点上,拜伦和华兹华斯是极为相似的。华兹华斯曾在《自然景物对于唤醒并增强童年和少年时期的想象力的影响》一诗中写道:
不止一次两次,我为摆脱喧哗,
藏进一处安静的湖湾——或是
调皮地一闪身,离开热闹的人群,
在星星的映影上刻划着图形——
我们不难看出,这与拜伦诗作中表达的感情是相当接近的。难怪华兹华斯曾指责拜伦对他的剽窃。华兹华斯那种独特的弹拨和清新生动的诗行,确实在拜伦的记忆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写作中留下了类似的印迹。这一点是无须否认的。这也恰恰说明了一点,拜伦是一个善于取借别人所长又能有所创新的作家,他并不是一个只嗜好摧毁传统庙宇的狂魔。

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

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

论文关键词:英美文学文学教师素质互动原则

论文摘要:本文从英美文学教学的现状出发,针对英美文学课的学习意义、课堂教学内容和文学教师的素质三方面进行阐述,并提出课堂教学中应采用互动教学原理,从而提高英美文学教学质量如世和学习效果。

带橡缓根据《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 语文 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教学大纲还分别在四级、六级和八级的考试中对文学的阅读提出了明确要求。文学课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不言而喻,但现阶段高校英语专业文学课程教学的现状却不容乐观。

一、英美文学教学的现状

1.教学内容分配不合理
目前使用的教材基本按照编年史的体例编排,从14世纪一直延续到20世纪。虽脉络清楚,有利于学生认识文学的源流关系,却存在时间跨度过长、厚古薄今的弊病。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大多侧重传统的经典作家,对当代作家很少问津。由于英语诗歌语言和现代英语语言有很大的区别,加上教师和学生的畏难心理,诗歌教学并未与小说、戏剧教学并重。此外,文学史与文选教学脱节,并没有将文选融入到文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去,而是孤立地学习文学史或选读作品。
2.教学方法单一
绝大多数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教师的讲解, 对学生参与度要求不高。教师一味地单方面灌输,甚至照本宣读, 而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因不能及时吸收、消化教学内容,从而不能将文学作品中体现出来的真、善、美等价值观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这样就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
3.教师知识结构存在相对的不合理
目前,担任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师存在着专业局限性,比如专功文学专业的教师,对于语言学、翻译、哲学与历史等相关人文类学科的知识储备不足,没有将文学本身所具有的特征发挥出来。文学是社会的镜子,反映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文学作品中反映的所有问题,都与人文类学科相关。因此,英美文学课教师在相关人文知识领域的欠缺,导致英美文学课教学在深度、准确度与广度方面存在不足。

二、英美文学教学的几点建议

1.文学史应与文学作品选读并重
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学习英美文学存在着语言障碍。作家与作家之间的写作风格迥异,语言特色更是千差万别。为了使学生准确地理解原著的内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文学史和文学作品有机结合起来。
其一,联系历史背景来深刻理解作品。任何文学作品都是一定社会历史文化的产物,是作家对社会境况的一种深沉反思。文学史教材一般按照时间顺序编写,不仅具有文学学科的特点,还具有历史学科的特点。只有把作品放到一定的历史环境中,才能理解作品的内涵和社会意义。以英国文学为例,大致可分为五个时期,即文艺复兴时期、新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维多利亚时期和现代主义时期。其文学流派分别为人本主义、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批判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文艺复兴时期,Shakespeare塑造了Portia、Bassanio、 Antonio、 Hamlet等一系列人本主义代表;新古典主义时期,Fielding刻画了Tom Jones等道德说教的典型形象;浪漫主义时期,Byron塑造了Don Juan等Byron式的英雄人物;维多利亚时期,Dickens笔下的David Copperfield曾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受害者,无情地批判了资本主义的罪恶;现代主义时期,Lawrence塑造了Paul等蠢模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分裂的、扭曲了的人物性格。文学教师应该搜集相关的文学背景和历史背景资料,力求把最能说明问题的贴切而又生动的材料介绍给学生,并使学生在学习文学史的过程中了解一定的英美两国历史。
其二,导入文化语境,辅助文学史与作品教学。文化语境“三源泉”,即古希腊、罗马神话故事,《圣经》故事和亚瑟王传奇故事,是贯穿整个英美文学的脉络。因此,阐明文化语境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纵观英美文学历史,像Shakespeare、Milton、Melville、Faulkner等作家的作品,大部分都有直接引用或间接借用这些文化语境源泉。文学教师本身应该熟悉并研读这些文化语境源泉故事,并向学生讲述这些故事,否则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时不能吃透原文的内涵,特别是作品中包含的文化内涵。例如,Milton在《Paradise Lost》中直接引用了《圣经》故事:撒旦造反、伊甸园、偷食禁果等。如果没有文化语境知识,学生在阅读时很难跨越文化鸿沟。
其三,结合作家生平,把握作品的思想精神。分析文学作品,把握它的思想精神必须联系、考察作家的生平,尤其是他一生当中对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的事件和人物,以及他的创作思想。例如在学习D.H.Lawrence的'《Sons and Lovers》时,学生需要了解他的生平,父亲是一位粗俗的煤矿工人,母亲是一位有教养的教师,对婚姻不满,把自己的全部情感倾注到她的两个儿子身上——D.H.Lawrence和他的哥哥。哥哥不幸夭折,母亲的爱全部给了D.H.Lawrence。母亲的爱超过了母亲对儿子正常的爱,以至于D.H.Lawrence不能与异性发展正常的关系。他后来与一位已婚女子结了婚,但他的一生都生活在母亲的阴影之中,可以说《Sons and Lovers》是他的生平写照。
2.采取互动教学法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所谓的“百科全书”,是至高无上、不可动摇的权威。学生往往具有较高程度的焦虑感和被动感。在教学中,师生之间应该是一种平等合作的关系。这种关系不仅是表现在教师与学生共同解决语言认知方面的问题,而且也表现在包括师生情感、人格在内的精神整体互动的过程中。教师应相信学生具有主观能动性,具有学习的潜力和能力。这对于学生增强自信心、消除焦虑感、解决被动学习尤为重要。英美文学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学习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学生不免会产生畏惧感和枯燥感。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查找相关资料,要求他们根据自己所查找的资料和信息进行陈述和发表意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思维的创造性。教师可为学生提供思路,或对学生的陈述进行评论,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思维的独特之处和欠缺之处。另外,研究表明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可显著提升学习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的教学模式,即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负责查询某一作家或某一文学时期的相关资料。学生在课堂上,将所掌握信息讲述出来,并加以自己的评价。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之间相互合作可解决语言问题并进行思想沟通。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友好合作精神。在英美文学教学过程中,不同的学生之间具有信息差。不同的学生会对某一作家或作品从不同的视角来认识和评价。教师要认识到这种差异,做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解决办法。虽然一个人的视野是有限的,但学生通过相互交流,可以丰富和拓宽自己的视野。
3.教师完善知识结构
作为一名高校英美文学教师,首先不仅要熟悉英美两国文学,还要了解和精通中国文学及熟悉其他国别的文学,以便在教学中做到游刃有余,满足学生学习文学专业知识的需求;其次,除文学专业知识外,教师应具有渊博的人文学科知识,要做到精通一门、熟悉几门、涉猎多门。对人文学科中的历史、哲学、心理学等与文学紧密相关的学科具有广博的知识;再次,教师须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方法,具有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的能力,并且熟悉现代多媒体等各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教授学生如何查阅文献,并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独立学习的能力;最后,英美文学教师须掌握丰富的本国文化知识,使学生了解英美文学史和作品的同时,提高对本国文化的热爱。努力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并能进行中西对比,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认识中西文化各自的优势,扬长避短。

三、结论
传统的英美文学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对英美文学的兴趣,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和人文素质。英美文学教学需要改革,其中教学过程的改革尤为重要。在这一过程中,只有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文学史与文选的互动,才能使整个教学系统顺利地运行,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杨岂深,孙 铢 .英国文学选读(第一册)[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
[2]常耀信.美国文学简史(第二版)[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3.
[3]佐斌.师生互动论——课堂师生互动的心理学研究[M].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4]程爱民等.关于我国高校英美文学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J].外语研究,2002,(1).
[5]教育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6]孟育凤.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长春大学学报,2007,(6).

论文相关查阅: 毕业论文范文 、 计算机毕业论文 、 毕业论文格式 、 行政管理论文 、 毕业论文 ;

450
标签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