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表现主义
德国新表现主义画家虽然各具特点,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便是自觉地将自己的艺术创造与德意志观念紧来自密相连。他们抓住德国的创伤,试图探索德意志文化的根基。 早在60年代,尽管还鲜为人知,但德国的表现主义已经开始复兴,或可以说新表现主义开始萌芽。东德的维尔纳·蒂布克和维利·西特的作类比预品已开此先河,他们的作品混合了毕加索、古图索和德国第二表现主义的特征,尽管内容粗俗,但却是强有力的政治宣传和交流的媒介。同时,出生地在东德却因“政治不成熟”被子驱逐的巴泽利兹,在西德也开始以他的个人画耐什毫要苦流展向人们展现这种新的艺术风格。它们奠定了德国新360问答表现主义思想上的基础,这就是不可能保持脱离政治的态度,而是或多或少地在自己的作品中表现对民族命运和政治风云的反映,这对80年代德国新表现主义画家产生了影响。德国新表现主义的六位代表性艺术家:安塞尔姆·基弗、乔治·巴塞利茨、约尔格·伊门多夫、西格玛·波尔克、马库斯·吕佩尔茨、A·R·彭克。 马库斯·吕佩尔兹(Markus Lüpertz ,1941-)是长吃速我川德国20世纪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德国新表现主义代表人物之一,于1941年生于莱辛贝格/伯门。七岁时随父母迁居西德。在西德,他从1956-1961年先后在克莱菲尔德和杜塞尔多夫的艺术学院学习。21岁的吕绍阻老古血将佩茨到了西柏林并开始活看北算南了他所谓的“颂赞绘画晚从随粮武础轻月够组”。1964年,他与他的艺术家同事在柏林共同创办了一间画廊。同时,他继续展现他的“颂赞绘画”,这种绘画对他来说,就是意味着结构形式与颂赞表现的合一。70年代中期“颂额父照顾差系赞绘画”被其他结构形式,如身左“巴比伦-建筑”或是“斯提取史劳利庆尔(风格)-绘画”所取代。画黑兵希知老春复而简家总是使用不同的技德印改操盐巧进行创作。从1981年始他开始从事雕塑,1995年他的雕塑艺术达到高峰。自1974年吕佩尔茨开始从事教育事业,并从1986年以来一直是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的教授。他创作的精品系列绘画是90年代的“没有妇女的男人-帕西待纸法尔”。吕佩尔兹获得过众多奖项和赞誉,其中包括德国艺术协会的克林特奖,现生活工作于德国杜塞尔多夫和卡尔斯鲁乐两地。 而约尔格·伊门多夫的《德国咖啡馆》系列则通过分割的画面表现出对德国分裂的批评态度。 被公认为德国当代最重要的美术家的安塞尔姆·基弗的作品中出现了更浓厚而微妙的政治内容。70年代他就创作十形怀座了一系列神化战时德国冒险行为胶奏之缩的作品,既含讽刺,又有歌颂。80年代基弗反复表现的主题是对大屠杀的记忆。相比之下,战后出生的费廷的作品政治内容较少,人们从他的作实深晚品中感受到的是一个画家自由自在的生活在他存在的社会,既便如此,他也一直抗议柏林墙的存在。对于新表现主义伟画家来说,艺术不是用来装全沿控她有运起蒸饰的手段,而是经过棉酒运影激无周密思考的宣言。这也决定了在表现手法上他们必须要打破传统,选择最适合表现自己内容题材的物质材料来突出主题,如基弗就常用稻草、铅等材料,从内容到表现手法上都突出和表现个性,展示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只是近几年来,这种过于激进的趋势有所减缓。 50年代出生的画家们,如彼得·舍凡利耶、托马斯·辛德勒的作品比起他们的前辈来显得有所克制。他们更喜欢离奇、充满诗意的题材,作品更强调线条、趋向古典意味,这可能一方面是由于师长光芒四射使他们另辟蹊径。另一方面不关心政治也与当代青年游戏人生、寻求刺激的态度有关。是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和西欧兴起的美术思潮,它的苗头最初出现在联邦德国。1980年联邦德国在威尼斯双年展中陈列的作品被人们称作新野兽主义或暴力绘画,它们的特点是运用绘画语言表达强烈的感情。1981年秋,5位联邦德国画家在纽约举行展览,对美国艺术界震动很大,在美国出现了学习这些德国画家表现语言的思潮,被称为新表现主义。新表现主义之所以对美国画家有吸引力,是因为在60年代后期,现代派思潮开始进入沉寂阶段,70年代已经没有原先前卫派的锋芒,新表现主义的画家们在原来表现主义的基础上,参照了未来主义﹑形而上画派的表现语言,吸取了50年代以来一些流派的手法,使现代艺术具有新的反叛精神。新表现主义的表现手法是抽象表现主义的,它采用了色面绘画的色面层次组织,也采用了最少派艺术的直接表现法和波普艺术的形象。他们的作品没有具体的题材内容,追求自由表现﹑自由联想,强调感情的率直﹑天真。从某种意义上说,新表现主义的出现是对美国60~70年代中缺乏感情的冷漠表现的反拨。在德国新表现主义画家中最有名的是G.巴泽利茨,他的色彩鲜明,追求笔触的自由表现,常在画面上出现头朝下的人物形象;A.R.彭克是从民主德国移居到联邦德国的画家,用鲜明的色调表达内心的感情,在稚拙的表现中追求一种自由幻想的情趣;S.波尔克,把表现主义与波普手法相结合,并赋予诙谐﹑幽默的趣味,作品融绘画﹑雕塑于一体;J.伊门多夫在细节的写实,在整体上追求虚幻效果;A.基费尔有时在照片上驰骋想象,有时把油画﹑木刻等多种技法结合起来,造成壮阔的景色;M.吕佩尔茨似受P.毕加索等人的影响,创造超现实的意境和讲究笔触趣味。在美国的新表现主义画家群中,D.萨勒和J.施纳贝尔最负盛名。
注重事物内在本质的新表现主义
作为一种国际性艺术风潮,新表现主义在义大利被称为超前卫艺术,在法国被称为自由具象,在美国被称为新绘画艺术。它是以20世纪初的表现主义为楷模,同样以表现自我为主旨,在画面和情感方面显示了对表现主义的回归倾向,但在思想、题材、技法上则不尽相同,且新表现主义在表达方式上更为晦涩和抒情、打破了旧表现主义的情感单一性。可以说新表现主义在继承与延伸传统的同时又存在着割裂,更是对波普艺术、观念艺术、极少主义的一种反叛,在这或许该称之为思想内涵的层面上, 历史早已为其定下了基调。 二战后的德国笼罩在巨大的战争阴影之下,千疮百孔的心灵因背负沉重的罪而无暇落寞,同时作为冷战最前线的担惊受怕以及对于美国文化的浅显和波普化倾向的抵触,使德国努力从自己的悠久文化传统中寻求慰藉。 但德国艺术中对民族性的探索被纳粹问题所抑制,西德艺术家很自然地抛弃了纳粹时期的官方伪古典艺术和东德 *** 所推崇的现实主义,后来这一抛弃推展到所有现实主义。 艺术家必须找到自己创作的立足点,而他们对现代艺术并不熟悉(现代艺术被希特勒贬为堕落艺术并于1937年被禁止), 便从与现实主义艺术大相径庭的抽象艺术入手,恢复表现主义传统并接受新表现主义的称谓,是以为其反纳粹反权威的体现。虽然新表现主义的拥护者认为追求民族性的德国艺术家并不是民族主义者,只是在修辞方式上有些排外,特别是在面对美国艺术时。不过应该承认的是,新表现主义是德国政治危机和恐怖主义混合构成历史环境的产物。 大多数新表现主义艺术家出生于二战时期,这一代人并不具备世纪初那些前卫艺术家的革命精神,而变得现实得多,他们不在乎什么惊奇的艺术手法和孤高的理想,在创作观念和技法层面表现出了相容并包、拿来主义的态度,在具象艺术的基础上结合现代主义风格独特的表现力,从视觉符号、形象特征、历史经验、政治行为以及材料技法等不同方面各自进行搬用和综合,同时着力挖掘留存于民间传说、象征、神话和文化史诗中的德国浪漫传统, 展示了当代绘画的多元可能,开辟出绘画中一个自由的新天地。 在此意义上,表现主义提供了形式的另一种可能性,即自我表现(包括内容、形式上的自由选择和个性的释放)。一般说来,表现主义并不是一种固定的模式,亦非一种可以直接参照和搬用的形式, 但它具有深刻地表现精神的气质。艺术家们很少把形式和风格作为自我目的来对待,而是更多地关心情感,对形而上学的、伦理的、宗教的、社会的以及心理学方面的观点也不乏兴趣;对他们而言艺术和生活从认识上来讲是一致的。 因此表现主义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精神与观念上。故而同样地,新表现主义艺术家们不满足于对客观事物的摹写,要求进而表现事物的内在本质,要求突破对人的行为和人所处环境的描绘而揭示人的灵魂,要求不再停留于对暂时现象和偶然现象的记叙而展示其永恒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