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赏析:写茶

《对茶》(唐·孙淑)
小阁烹香规举西茗, 疏帘下玉沟;灯光翻出鼎, 钗影倒沉瓯;
婢捧消春困, 亲尝散暮愁;吟诗因坐久, 月转晚妆楼.
《夏日闲居》(唐·张籍)
多病逢迎少, 闲居又一年. 药看辰日合, 茶过卯时煎.
草长睛来地, 虫飞晚后天. 此时幽梦远, 不觉到山边.
和韦开州盛山茶岭 (唐·张籍)
紫芽来自连白蕊,初向岭头生.自看家人摘,寻常触露行.
《尚书惠蜡面茶》 (唐·徐寅)
武夷春360问答暖月初圆,采摘新芽献地仙;飞鹊印成香蜡片,啼猿溪走木兰谈波站战船.
金槽和碾沉香末,冰碗轻涵翠首程时加事火怀们没缕烟;分赠恩深知最异,晚铛宜煮北山泉.
《峡中尝茶》 (唐·郑谷)
簇簇新英摘露光,小江园里火煎尝. 吴僧漫说鸦山好,蜀叟休夸鸟嘴香.
合座半瓯轻泛绿,开缄数片浅含黄. 鹿门病家不归去,酒渴更知春味长.
《尝茶》 (唐初助·刘禹锡)
生怕芳丛鹰嘴芽,老郎封寄谪仙家. 今宵更有湘江月,照出霏霏满碗花.
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 (唐·皎然)
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 俗人多泛看高调氧命令远相酒,谁解助茶香.
《饮茶歌诮死圆扩崔石使君》 (唐·皎然)
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芽爨金鼎.温肥头注体政合厂想苦素瓷雪色飘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
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手序胶配协光广恼.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愁看毕卓瓮间夜,笑向陶潜篱下时.
崔侯啜之意不己,狂歌数然洋格一曲惊人耳.孰知车支结践硫变雷践又衡油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喜园中茶生 (唐·按字安宪韦应物)
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尘烦; 此物信灵味,本自出山原.
聊因理郡余,率尔植荒园; 喜随滑团明侵杀费清众草长,得与幽人言.
茗怕欢苏自照促坡 (唐·陆希声)
二月山家谷雨马告井天,半坡芳茗露华鲜.春酲病酒兼消渴,惜取新芽旋摘煎.
湖州贡焙新茶 (唐·张文规)
凤辇寻春半醉回,仙娥进水御帘开.牡丹花笑金钿动,传奏湖州紫笋来.
《与孟郊洛北野泉上煎茶》 (唐·刘言吸地建史)
粉细越笋芽,野煎寒溪滨.恐乖灵草性,触事皆手亲.
敲石取鲜火,撇泉避腥鳞.荧荧爨风铛,拾得坠巢薪.
洁色既爽别,浮氲亦殷勤.以兹委曲静,求得正味真.
宛如摘山时,自歠指下春.湘瓷泛轻花,涤尽昏我支太修天渴神.
此游惬醒趣,可以话高人.
《新茶咏寄上西川相公二十三舅大夫二十二舅》(唐·卢纶)
三献蓬莱始一尝,日调金鼎阅芳香. 贮之玉合才半饼,寄与阿连题数行.
《与赵莒茶宴》(唐·钱起)
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溜霞.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
与亢居士青山潭饮茶 (唐·灵一)
野泉烟火白云间,坐饮香茶爱此山.岩下维舟不忍去,青溪流水暮潺潺.
《琴茶》(唐·白居易)
亢亢寄形群动内,陶陶任性一生间.自抛官后春多醉,不读书茶来老更闲.
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穷通行止长相伴,谁道吾今无往还.
夜闻贾常州、崔湖州茶山境会亭欢宴 (唐·白居易)
遥闻境会茶山夜,珠翠歌钟俱绕身.盘下中分两州界,灯前各作一家春
《夏昼偶作》(唐·柳宗元)
南州溽暑醉如酒,隐几熟眠开北牖.日午独觉无余声,山童隔竹敲茶臼.
《题禅院》(唐·杜牧)
觥船一棹百分空,十岁青春不负公.今日鬓丝禅榻畔,茶烟轻扬落花风.
《西陵道士茶歌》(唐·温庭筠)
乳窦溅溅通石脉,绿尘愁草春江色. 涧花入井水味香,山月当人松影直.
仙翁白扇霜鸟翎.拂坛夜读《黄庭经》.疏香皓齿有余味,更觉鹤心通杳冥.
茶诗 (五代后晋·郑邀)
嫩芽香且灵,吾谓草中英.夜臼和烟捣,寒炉对雪烹.
惟忧碧粉散,常见绿花生.最是堪珍重,能令睡思清.

品茶图轴的作品简介

陈洪绶:(1598—1652),明末清初著名画家。字章侯,号老莲,又号悔迟、老迟,浙江诸暨人。陈洪绶诗文书法俱佳,以捐赀入国子监,召为舍人,奉命临摹历代帝王像,因而得观内府所藏古今名画,技艺益精,名扬京华,与崔子忠齐名,世称“南陈北崔”。晚年学佛参禅,在绍兴、杭州等地鬻画为业。著有《宝纶堂集》。
陈洪绶绘有多幅以茶事为题材的作品,如《品茶图》、《玉川子图》和《画隐十六观》之十二图等。《品茶图》又称《停琴啜茗图》,画面典雅简洁,人物造型高古,衣纹细劲圆润。画中两人相对而坐,似是一主一客。蕉叶铺地,主人坐于其上,旁置茶炉壶具,炉中炭火正炽。客人坐一怪石上,又以一方奇石为琴台,古琴已收入锦缎琴套中。此时,琴弦歇,茶正熟,两人手持茶盏,四目相视,正闻香品啜,耳边琴声犹在。此中乐橘孙早趣,任凭读者遐思。读陈洪绶《品茶图》,至少能读出三点明代茶事信息来。
第一,明代茶的品饮方式流行撮泡法。明代中国茶叶制作的主流由团饼茶改为散茶,改蒸青为炒青。由此,品饮方式也从末茶烹煮或冲点改为散茶全叶沏泡。《品茶图》中茶炉上搁有一把单柄平底砂壶,炉旁又有一把紫砂壶,显然炉上的壶是煮水,炉旁的壶是泡茶,两人手上的是品茶盏。这种撮泡法一直沿袭至今。
第二,紫砂壶茶具进入了兴盛期。宜兴的紫砂陶艺可以追溯到唐宋,甚至更早的东吴、西晋。但那时的紫砂陶艺与茶没有多大关系,或者只是一种取水盛水的器具。紫砂陶艺是因为产茶和饮茶的需要而兴盛。明代散茶兴起,新的撮泡法流行,泡茶的茶壶才真正出现。紫砂茶壶因其良好的实用功能,而且以俗入雅,以平出奇,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受到了士大夫文人的喜爱,有的还参与壶的设计制作。明人诗词和绘画凯搜中就有很多咏赞或描绘紫砂茶壶的,如文徵明有句:“旋洗砂罐煮涧澌”,徐渭有句:“紫砂新罐买宜兴”。唐寅《事茗图》的茅屋中有一伏案读书之士,案上置的是紫砂提梁壶。仇英的《松溪论画图》中一只在炉上煮的也是紫砂罐。
第三,文人品圆雀茶讲究环境的选择与营造。《品茶图》为我们描绘了一方自然幽雅的茶境,它的特点是人工中见自然。那可坐的怪石和当琴台的奇石,那张大芭蕉叶和盛开的瓶插荷花,虽然都是经人工雕琢裁剪了的,但给人的感觉是自然清新的。明代文人追求茶境的文化氛围和归隐性质。徐渭在《徐文长秘集》中列出他所认为的最佳茶境为:宜精舍,宜云林,宜永昼清娱,宜寒宵兀坐,宜松月下,宜花鸟间,宜清流白云,宜绿藓苍苔,宜素手汲泉,宜红妆扫雪,宜船头吹火,宜竹里飘烟。冯可宾在《岕茶笺》中也提出:“宜茶”的十三境:无事,佳客,吟咏,挥翰,倘佯,睡起,宿酲,清供,精舍,会心,赏鉴,文僮。

茶叶诗词绘画作品赏析题目

100
标签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