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象征主义中国诗歌发展的影响。

众所周知,1917年前后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为中国文学的现代化带来了动力与宜如怕新细究斤四环契机。而以新文化运动为背景的五四文学革命发属水收待伯则是中国文学现代化进程开始的标志。“文学革命既是文学发展自身孕育的结果,是各木代社会变革与社会转型的产物,而封合外国文艺思潮的影响,则是不可号充忽视的重要外因。”①
“‘象征主义’是现代主义文学运动中最早令乙送事源副的一个流派,它的出端前交若需低现,是欧美传统文学和现代派文学刚图初气纸乱的一个分界线。”②它首先兴起于19世纪中叶的法国,后来波及欧美诸国,兴见望团始确封地具为一代诗风。象征主义运动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从19世纪中叶到世纪末,主要代表诗人有魏尔伦、马拉美和韩波。1886年,法国青年诗人让·莫雷阿斯正式提出了“象征主义”地概米话调吧了支升细这个名称,并发表了《象征主义宣言》。前期象征主义主要兴盛于法国,体裁则主要是诗歌。后期象征主义始于20世纪初,扩剂到20年代繁盛一时,并由法国传播到欧美各主要国家,这一时期的象征主义同意象派合流,且吸收了同期其他一现代主义流派的表现手法,呈现出新的特点。此时的象征主义也由诗歌扩展到了戏剧等其他领域。主要代表诗人有:瓦雷里;艾略特、庞德;叶芝;里尔克等。爱伦·坡·波德莱尔被认为是象征主义文学的先驱。梅特林克是最有名的象征主义戏剧家,他的代表作有《青鸟》等
象征主义的基本主张是诗歌应当表现自我的“内心梦幻”,反对再现现实,并强调要努力捕捉一瞬间的感受穿和幻觉。在表现方法上,他们反对直陈其事和直抒胸臆。他们善于运用象征、暗示和自由联想,以构成一种朦胧、银灰、谜语般的艺术风格。
象征主义在五四时期传入中国后,因其手法与中国传统诗歌有着明显的一致之处,所以更易被中国作家接受。如周作人就认为“象征是诗的最新的写法,但也是最旧,在中国也‘古已有之’”。③兴、隐喻与象征之间有很多相通之处与民导唱么可后。因此,“除了大城市后料乎艺现在翻力田眼节奏、工业性比喻和心理学上的新奇理论之外,西方现代诗里几乎没有任何真正能叫有修血答经的事养的中国诗人感到吃惊的东西。他们一回顾中国传统诗歌,总觉得许多西方新东西是似曾相识。这足以说明为什么中国诗人能够那样快那样容易地接受现代主义的风格技巧。这也说明了为什么他们能够有所取舍,能够驾驭和改造外来到成分,而最终则是他们的中国品质占了上风。”④
按象征主义对中国诗歌不同发展阶段的影响,具体而言,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早期象征诗派
早期象征诗派以李肥行考月金发出版于1925年的诗集《微雨》为起点,活跃于20年代中后期,主要代表诗人有:李金发、穆木天、王独清以及姚蓬子、胡也频等。
李金发的《微雨》、《食客与凶年》、《为幸福而歌》三部诗集都可视为象征主义力作。李金发将诗视为“个人灵感的记录”,主张写诗“不怕人家难懂”,“不希望人人能了解。”“只求发泄尽胸中的诗意就是。”正因其诗歌语言的晦涩难懂,读他的诗如同“猜谜”。
他的诗歌比喻奇特,“记忆”有着粉红色的颜色,甚至会发出奇臭。“衰老的裙裾发出哀吟。”“我的灵魂是旷野的钟声”……他还创造出了一系列独特的意象,并致力于这些意象的奇特组合和其暗示的力量。如;能溅出血来的死叶,夕阳之火等等。
总之,李金发的诗深受象征主义的影响,形式新奇、怪异、突兀。
王独清的《圣母像前》以“漂泊、颓伤、死亡、坟墓”这些象征主义的母题作为其诗歌的基本主题,更多地渲染了病态感情,抒写了异国情调。
穆木天、冯乃超则注重追求声音与颜色的朦胧美,讲究音乐与形式的美感,视其为情绪和心灵的形式。蓬子的《银铃》、胡也频的《也频诗选》等诗集都带有浓厚的象征主义色彩。
(二)“现代派”诗歌
1932年5月,施哲存创办文艺刊物《现代》,诗歌在这一杂志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刊发了戴望舒、施哲存、李金发、何其芳、徐迟等人的大量诗作。这些诗在题材选择、审美趣味、语言风格及艺术表现手法方面都有相似之处。以刊物为中心,形成了一支以戴望舒为领袖的较稳定的诗人群,即人们通常所说的“现代诗派”。现代派诗人主要受到了前、后期象征派诗歌的影响,追求隐藏自己和表现自己相结合的朦胧美。在表现方法上注重隐喻、象征、通感等手法的运用。诗歌意象繁复、内涵丰富、组合奇特,有“意象抒情诗”之称。
戴望舒的诗作吸取了象征派的某些表现手法,与李金发的过分晦涩与难解不同,他的诗虽也同样注重暗示,但并不难理解,反而具有一种朦胧的美,委婉地展现了诗人的主观心境。《印象》与《古神祠前》都将不确定的复杂的主题隐含在各式意象里,读起来回味无穷。《我的记忆》中的意象都取自日常生活,如烟卷、笔杆、酒瓶等,拉近了与读者间的距离。从《我的记忆》后,戴望舒着重于描写感觉的复杂性,并赋予感觉以丰富的心理内涵,写出了自己的微妙感受。即如他曾评价法国后期象征派诗人果尔蒙的诗“有着绝端的微妙——心灵的微妙与感觉的微妙、他的诗情完全是呈给读者的神经,给微细到纤毫的感觉的。”⑤
此外,何其芳的《汉园集》、《预言》往往通过一个客观的象征体来抒写主人公的内在情感,且还有法国象征派追求音乐美的特质。后期的《古城》、《夜景(二)》以后,则具有了艾略特诗歌的某些相似特点。从卞之琳的《鱼目集》、《汉园集》中我们也可看出他同样也受艾略特的影响较深。
(三)“九叶”诗派
“抗战爆发后,现代诗人群急剧分化,现代诗潮就越过了‘黄金时代’而走向衰落,其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则为40年代的‘九叶诗人’所继承和发展。”⑥“九叶”派的主要诗人有:辛笛、陈敬容、杜运燮、杭约赫、郑敏、唐祈、唐湜、袁可嘉、穆旦。
他们以《诗创造》和《中国新诗》等刊物为重地。他们的诗歌更关注人的精神世界,反对一味地主观抒情,倾向诗歌转向内心。如穆旦的《活下来》,唐祈的《三弦琴》等,都展示了人的精神世界。
在艺术上,他们致力于新诗的“现代化”建设,努力使诗成为现实、象征、玄学的融汇体。在语言上,他们借鉴了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表现技巧,增强了诗歌语言的韧性和弹性,丰富了中国新诗语言的表现力。“九叶诗歌的出现,使中国新诗中现代主义诗歌进入了一个总体成熟的阶段,大胆地借鉴西方现代派诗歌的同时大胆消化和创新,则是他们成功的内在机制。”⑦
“九叶”诗人有共同的思想艺术倾向也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和独特风格。穆旦是其中风格最浓烈,也是最有成就的一位诗人。他先后有《探险队》、《穆旦诗集》、《旗》等诗集问世。“穆旦对生命意识的自觉感悟与理性沉思中,又交织着他对人类命运、历史沉浮和民族忧患的沉思,使他的诗以痛苦的丰富和感情的严峻著称。”⑧郑敏偏爱描写静态,从中体会生命情趣,如《金黄的稻束》。陈敬容则长于动态描写。杜运燮在《滇缅公路》中赞美了坚忍的民族精神。
总之,象征主义对中国现代诗歌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值得我们一再研究,从中汲取营养。不管是对过往创作成果的研究、经验的总结,还是对今后的创作、理论方面的指导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注释:
①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12.23.
②陈慧.西方现代派文学简论.花山文艺出版社.1985. 41.
③周作人.《扬鞭集》序.周作人散文第2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 263.
④王佐良.风格和风格的背后.人民日报出版.1987. 83.
⑤戴望舒.西莱纳集·译后记.戴望舒诗全编.浙江文艺出版.1989. 236.
⑥朱栋霖.丁帆.朱晓进.中国现代文学史 1917-1997(上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15. 304.
⑦⑧陈维松.论九叶诗派与现代派诗歌.文学评论.1989.第5期.

韩国现代象征主义诗文学研究

参考文献:
⑴吕周聚.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中国化的内在规律探寻.文学评论.2001.第4期
⑵陈慧.西方现代派文学简论.花山文艺出版社.1985.
⑶朱栋霖.丁帆.朱晓进.中国现代文学史 1917-1997(上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⑷吴中杰.吴立昌.中国现代主义寻踪.学林出版社.1995
⑸肖同庆.世纪末思潮与中国现代文学.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⑹唐正序.陈厚诚.尹鸿.20世纪中国文学与西方现代主义思潮.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
⑺赵乐甡.车安成.王林.西方现代派文学与艺术.时代文艺出版.1986
张红,浙江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06级硕士研究生。

韩国的古典文学高峰是

韩国文学分为散文与诗歌两个种类,一般在韩国文学中散文是一个整个的概念,其中包括了“韩文小说”与“教述小说”,“韩文小说”在韩国文学发展中成就最大。韩国散文包含了韩国现代小说、韩国现代戏剧与韩国现代随笔等,但是纵观韩国文学,小说依然是整个文学之林的核心。随着韩国文学受到读者们的青睐,对韩国文学的研究也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本文对韩国文学发展过程进行概述,并对其具有的文化特征进行深入剖析,阐明了韩国文学在整个文化领域的地位与其发挥的作用。
一、韩国诗歌的发展过程
当前韩国文学界对于韩国文学的发展历程颇有分歧,一般认为韩国诗歌起源于19世纪的甲午改革时期。当时李氏王朝末期政治腐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入侵到朝鲜,并且传人天主教。韩国社会爆发了民众东学运动,但是在最后被日本人侵与占领,而日本文化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连续不断地浸入,导致韩国社会掀起了巨大的文化革命运动,也促进了韩国文学的发展。同时,韩国的诗歌开始形成,并且进入到冲动与苦恼的阶段,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诗歌开始进行多种尝试并且逐步发展为现代诗歌。受到当时社会背景的影响,诗人并没有民族自由,因此在作品中也削弱了诗歌的形象。但是在19世纪20年代之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且这一阶段的韩国诗歌开始展现出韩国文学独有的力量。
(一)诗歌发展的初期
受到当时社会政治的影响,许多当地民众也开始被外来天主教影响,因此在文学内容中呈现出散文精神,在李氏的朝鲜时期的诗歌在形式上产生了较大的变化,从一些表现出诗人情感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半韵文与半散文并存的现象。当时的朝鲜末期与日本殖民统治下的韩仔乱让国出现的诗歌开始逐渐融合了西方的文化,例如唱歌、新体诗等,并且也传承了一些韩国传统民谣与汉诗。
第一,对抗与开化的理论。这一时期的诗歌指的是从1876年的朝鲜时期被西方殖民国家强迫下开放了港口,一直到1910年的韩国《泰西文艺新报》首次发刊之前全部的以律文形式出现的文学类别。在开化期的诗歌,我们可以看到其具有集团意识,并且在形态等方面均有许多突破,靠近自由诗的类型。在内涵方面,一般是爱国精神、对社会进行批评等启蒙思想偏多,因此一些人将这一时期的诗歌称作“忧患诗歌”。
第二,具有团体意识与个人意识。在19世纪,崔南善曾经在《儿童》杂志发表了一篇诗歌——《从大海到一个孩子》,这个作品具有自由的意识形态。从崔南善的诗歌出现之日,韩国的现代诗也诞生了。《从大海到一个孩子》通过描写一个孩子与大海来展现韩国近代发展的进程。但是作者并没有去展现当时社会的现实,而是通过对孩子抽象的生活礼赞与期待进行叙述,这种写作形式被称为“崔南善精神”。
由于韩国诗歌流派较多,一些传统诗人对新时期的诗歌形式表示了自己的不满,并且开始转向纯文学的创作。但是这种所谓的象征主义只是表面,并不是文学的全部。而这种象征主义的诗歌一般表现的并不是团体意识,而是具有个人主观情绪化的诗歌,开始融合了抒情的传统,表征着个体意识脱离了开化期诗歌与崔南善诗歌。
(二)韩国诗歌具有的精神与形象
第一,审美本质的认识。在诗歌创作最开始,韩国创作者对于诗歌的审美特征过于注重,而减少了相应的社会认识与政治意识。一直到19世纪20年代,韩国文学领域出现了一些反对颓废并具有审美倾向的诗人,他们将诗歌的抒情性明朗化,以金素月与韩龙云为代表。
在韩国诗陪纳歌发展中,金素月是一个典型的抒情诗人,他将自己的诗歌作品送至韩国诗歌的高峰,著名的作品有《猫头鹰》等。传统诗歌中没有的丧失感的确认,是金素月的诗歌作品中具有的特征。尤其在金素月的诗歌创作后期念局,主要表现出了人们失去了家园与自由的情绪,并且将内容扩大到民间传说、歌谣等方面,开始将诗歌转向具象化。
第二,专文诗歌的发展。在19世纪,一些韩国诗人组成了同盟,并且将目标制定为用文学来对无产阶级的运动服务。这些诗人不去承认艺术具有的特殊性,而只是去承认政治中的优越性特征。因此,这些诗人的许多诗歌作品都传达了一些古板的意识与观念。在这些诗人的带动下,无产阶级的诗歌革命开始在韩国当时的文学界产生了轰动效应,一直到1935年才被日军所镇压下去。
第三,诗歌纯粹抒情特征明显与发展。到了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开始对韩国这个殖民地人民的思想进行强化,不允许韩国诗歌中包含对现实与社会环境的反映,所以当时的韩国诗人也被称作是“诗文学派”。他们一直保持着诗歌的抒情内容,这些人的主张就是要将对韩国语言的热爱毫无顾忌地抒发出来,
二、韩国小说的发展及变化
由于韩国在近代一直被日本殖民主义统治,并且受到西方文化的入侵与天主教的传播,韩国人民开始逐渐接受了西方文化,这促进了韩国小说的发展。在近代,韩国思想的中心是反抗封建主义与反抗帝国主义,而具备这些思想的小说主要有两种:
第一是历史性的传记小说。这些作品都强调了对于侵略者的反抗意识,强调了韩国人民的自主权利,并且表现出了强烈的对帝国主义的抗争情绪。
第二是新小说。它是存在于古代小说与现代小说之间的文学种类。可以说,韩国的旧体小说是受到中国古代小说的影响发展起来的,小说《金鳌新话》就是韩国小说兴起的标志性作品。而新小说一直体现出一种开化意识,一般小说内容都是去宣扬西方的科学知识、呼吁男女平等的观念以及破除过去的陈旧思想。新阶段的韩国小说不只是在精神内涵上注重社会现实,在形式上也逐渐脱离了古代的小说形态,具有新时期的文学形式与内容。然而一些小说开始靠近了散文形式,并且多数小说依然采用传统小说中惩恶扬善的美好结局的传统套路。这一时期的文学能够表现出社会生活,并且将当时资产阶级带来的拜金主义与万能主义思想融入到文学作品之中,因而也衍生出了人们逃避现实的思想,这些社会问题都成为当时新小说涉及最多的题材。在另一方面,小说开始产生了否定现实的意识,并且以家长的否定为核心,开始挑战性伦理,对传统的婚姻制度进行批判。另外,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出现了新的爱情剧的特点,注重女性角色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并且会通过以爱情为核心的感情关系与过于夸张的感情意识表现来塑造出十分经典的人物,展现出爱情剧的特点。总之,这一时期的小说就是对于传统的否定,在否定中蕴涵了一种反抗意识。传统的韩国文学多数都是以逃避现实为主题的,但是在这一时期的新小说颠覆了原有的概念。

在20世纪,韩国小说开始发生了变化。由于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了韩国,许多韩国的报纸杂志被强制停刊,韩国社会因此失去了民族的言论自由,而当时的小说内涵没有了反对帝国主义的思想,只有文学作品中的反封建的开化思想。在这一阶段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家是李光洙,他将自己的文学作品《无情》发表到了当时的《每日申报》上,这标志着韩国近代小说的开始。李光洙的作品鼓励了男女情侣自由恋爱,让他们敢于冲破传统的道德障碍,并且敢于反抗传统的思想,还描写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其中朴成峰创作的《大众文艺美学》对于文艺审美与批判进行了系统化的研究,朴成峰认为原有的通俗性曾经被受众认为是低端的,但当前是具有广大受众群体的文学,因此通俗性的艺术是受到广大人民欢迎的。
在战后的韩国小说具有新时期的特点,关注社会人口的集中问题,也对南北问题的认识进行了一些思想意识层面的叙述,也对韩国农民的生活进行关心,例如崔仁勋的《广场》就主要表现了当时韩国南北分裂的社会问题与人们不同的意识形态。随后的发展中,韩国文学从高端的贵族阶层的教育性内容转变到群众所感兴趣的偏娱乐性的内容。
三、结语
随着欧美文学不断涌入亚洲,韩国文化领域也产生了巨大的文化革命,这促使韩国文学领域兴起了文学运动。而韩国新时期的文学也在多种因素影响下发展起来,不仅具有浓郁的民族性特征,还融合了其他地区的文学特征,可以说,集合了世界文学性的特征。而在19世纪的日本帝国残酷的殖民统治下,韩国的文学创作也受到了束缚,在战争结束后的五六十年代,韩国文学在内容与思想方面依然受到了较大的阻碍。一直到80年代初期,具有当时社会中现实主义特征的文学作品才开始逐渐发展起来。韩国文学具有韩国人民时代性的思想意识,并且具有文学观念的审美特征;有着自由灵活的文字内容,并且融合了当时的政治特征。而随着新时期经济文化的发展,比起受到精英阶层的高级艺术来说,韩国文学这种通俗性的艺术更是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参考文献]
[1]木叶,这个简·爱不简单 沪上戏剧专家点评越歌剧《简·爱》[J].上海戏剧,2008( 12).
[2]赵雪霞,孙启林.诺丁斯关心理论评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5(06).
[3]陈刚,跨文化意识——导游词译者之必备——兼评《走遍中国》英译本[J].中国翻译,2002 (02).
[4]徐学萍,朴哲浩.影视作品主要特征探微——以影视翻译研究为视角[J].电影评介,2009 (12).
[5]王力峰,百色市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改革与战略,2005(10).
[6]赵阳阳.《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校读札记[J].古典文献研究,2008(00).
[7]赵小华.初盛唐礼乐文化与文学关系述论[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5).
[8]李怡瑾.现代戏曲“实验”中的“传统”表现——以台湾“当代传奇剧场”为探讨依据[J].文艺研究,2010(03).
[作者简介]
戴琳剑(1986-),女,浙江台州人,硕士,现就读于山东大学韩国学院,研究方向为韩国语言文化。

440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