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800——10

新鲜的刺激

——《搏击俱乐部 Fight Club》摄影分析

《搏击俱乐部》无疑是一部具有浓重超现实色彩影片,和David Fincher以往影
片一样,关注人物心理责稳变决员角层面的剖析,内容上表现了主人公人格上的极端分裂。
导演不惜用两个演员来扮演一个人精神的不同侧面,在尾声之前,观众甚至会
一直认为这是两个不同的人物,在影片的摄影造型方面,创作者就更加注重给
观众的视觉冲击力,来自创造出独特的视觉形象。

景:漠然的,现实主义的风貌

晋中古风摄影作品赏析论文

为了表现主人公G枯燥的循规蹈矩的日常生活,场360问答景如公司、飞机客舱、
咖啡厅,日景气氛中的光线反差较小,并且不刻意追求光线的变化,给人
的视觉感受是比较平淡的。值得注意的是,摄影师刻意把这些场景的色彩
处理成高调的视觉效果,在环境以及人物同运服装色彩的选择上,主要以不带
色彩倾向的白色和灰色为主,整命优之体画面的色彩偏绿色,并且模仿在荧光灯
的照明下,由于灯光光谱不完整、色彩还原不佳的效果,以视觉的单调感
受来表现主人公内心世界的乏味和麻木不仁。
尽管摄影师希望以日景气氛的常规来衬托夜景气氛的超现实,又由于本片
大部分内容是在主人公的内心独白下叙述进行的,因此在处理日景气氛时,
摄影师在追求平淡无奇的造型风格之前提下沙秋雷七,又不可避免的带上了一些表
现的意味,以响应志专充整个影片的强烈的主观色彩市考才材卷。
举例来说,影片开始史众跟不久,G用旁白描绘他无聊透英政止儿顶的日常工作,我湖们看
到他面部表情的大特写,他的脸被办公室的荧光灯勾勒了一个侧逆光,
暖黄色的光在他的洋松术台输亲测获脸部有规律的闪烁,一亮一灭的,看起来具有非常强烈
的戏剧效果。接下来镜头反打他的老圆针利主观视点,前景是一台打印机在来回摆动,
光线一亮一灭,在不远处有两三铁式湖罗属始个公司职员各自站在自己打印机前,
脸上都被打印机的光照得一亮一灭的。
这种设计使得画面各个角落都有相似的光线进行有规律的闪烁,
造成了一种韵律,成为枯燥生活的催眠剂——使人麻木不仁。
在这里摄影师无疑是把打印机的光效进行了夸大,利用这种明显不
实的造型感来突出这些镜头的主观性,利用光线运动的规律性,
给观众传达了一种滑稽的感受。这种光线设计光源方向是真实有依据的,
看起来是非常现实主对他妈算改二阶架延诉义的,创作者根据这个现实生活的依据进行了夸大
——我们知道,打印机的这种光线实际上非常微弱,在日常照明条件下,
并不可能引起人物面部照明光线的变化,创作者把它夸张地作为一个戏剧
性的光线元素来使用,令观众觉得亦真亦幻。

析饭景:不规则的,超现实主义的风格

占影片很大比例的夜景气氛场景中,摄影师Jeff Cronenweth希望
在影像风貌上呈现一种非明友款保服混破什常规的、超现实主义的风貌。
因为该句影绿义紧其爱鸡夜景气氛用来表现的是搏击感斤绿俱乐部的打斗场面载喜以及G常规生活之外
的场景,旨在突出主人公人性中疯狂黑暗的一面——当然也正是对于
主人公来说更为精彩的生活体验。
和影片色彩单调的日景气氛相比,夜景中的色彩极为丰富。
众所周知,夜景气氛下通常摄影师都会采用一些类似轮廓光或者逆
光的照明方式将人物与背景分开来增强画面的层次与景深感,而这
部影片似乎故意要让人物与背景融在一起。这样处理所造成的视觉
效果是,让观众更加注重环境中的整体的气氛,而不是让人物更加
抢眼,特别是在夜景气氛当中,这种比较混沌的视觉效果,有些像
是梦境般的让人分不清楚自己身在何方。
影片中主要人物的人脸的亮度也非常低,一般在曝光点以下1—1/2档,
这在以往的好莱坞影片中是不多见的。也许其他影片中有个别的镜头
或是场景敢于这样处理,但是大段的篇幅都是如此处理的情况恐怕就
更少了。观众需要仔细看才能辨别出片中大明星的神情,但是特别之
处在于:尽管人物的面部亮度很低,摄影师却特别强调眼神光,因此
呈现的视觉效果是在黑暗的气氛中主人公幽灵般的眼睛,这似乎是强
迫观众必须通过这唯一的窗口来洞察人物的内心世界。
影片中经常出现的、男主人公组织搏击俱乐部的打斗场面中,呈现出
来的是一种低照度条件下的阴暗的视觉风格。
G和泰勒第一次单独打斗是在一个酒吧门口的停车场。酒吧门口挂着
一个荧光灯,它成了场景中的主要照明光源,而门口的墙上还有一两
盏旧式的路灯,微弱的灯光在人物后景的墙上造成一个个小的光区,
点缀着背景。
画面整体的效果都是低调的,我们只能通过被灯光照亮的墙壁分辨出
两个主人公的身影,G西服里面的白色衬衫和泰勒亮闪闪的皮夹克让
我们看清楚他们的动作,潮湿的地面反射着灯光,亮度也刚好衬托他
们的身形。
在搏击俱乐部初具规模后,打斗场景被转移到一个酒吧废弃的地下室,
房顶都是一些横七竖八的水管子,灯光昏暗。在打斗过程中,聚集在打
斗者周围的人,我们仅仅可以分辨他们的身形,并不能确切的看到他们
的表情。因此他们变成了打斗场面变化着的背景,涌动着,造成视觉上
的不安定和混乱感。
在这样的场景中,整体呈现了一种黑暗的影调,因此画面的细节和层次
都显得尤为重要。在胶片的选择上,除去影片少部分的日景场景,影片
都用了KODAK公司的5279VISION500T的高感光度胶片来拍摄,以利于捕捉
低照度的影像魅力,使用高感光度胶片可以在同样的照度下获得更大的
景深,以此可以提高暗部细节的清晰度。
观众刚好可以辨认出他们,这样的大反差画面有助于给观众视觉上以
较为强烈的刺激,更好地突出搏斗中创作者希望给予观众的残酷感受。
画面也注重局部反差控制,为了观众分辨出用动的人群的轮廓,摄影
师又利用墙壁的亮度衬托人群,以两者之间微秒的亮度差异来使人群
的轮廓清晰又不会脱离背景。
《搏击俱乐部》是一部疯狂离奇的电影,虽然拍摄于七年前,但是现在
看起来仍然令人吃惊和充满新鲜感的。大胆的影像更是无懈可击,它体
现了好莱坞年轻一代摄影师对于影像创作上的大胆尝试,并有着以往大
片里并不具备的研究和思索价值。
***
图片链接

摄影与美2000字论文,求大神指点!有范文最好!谢谢!

摄影是什么?

有人说,摄影是一门科技。有人说,摄影是一门艺术。

优秀的照片让人知真假,懂善恶,而且令人感美丑。

美与丑,这是美学探讨的问题,也是摄影应该探讨的问题。然而,实际状况又如何呢?

先看美学研究者的态度。王朝闻主编的《美学概论》,是高等院校使用的美学教材,厚厚的几百页,没有“摄影”二字,仿佛说,摄影与美学无关。北京大学著名美学家,宗白华教授的《美学漫步》提到了摄影。他认为“轻易的、表面的、虚假的东西”不是艺术,例如摄影,这位美学大师不仅看不到摄影有美学,而且看不到其中有艺术性。

我认为,大师们不了解摄影,自然也不懂得摄影有美学。

那么裤陆,让我们回过头来看看我们摄影人自己的态度。

1、关于摄影美学

“美学”的定义,即使有不同的说法,但如果你说它是一种反思的哲学,应该不会有异议。所以说,“美学”不是“被指导”的学问。你不能说朝哪个方向才是摄影艺术最好的发展方向,也不好说要成为摄影家,必须如何如何来构置画面。我不反对人家有这样或那样的主张,我只觉得不应该认为这些主张就是“美学”。

举个例子,有ABC三个摄影家。A专门拍水墨山水画风格的作品,而且认为这才是唯一有艺术价值的摄影。而B呢,一贯“创作”那些谁都不理解,拍的是没人能看懂的作品,然后罗列出诸多艰深的理论,证明他的作品才是“纯粹的艺术亏做”。C呢,则专门把镜头对准街头,美其名曰,摄影的天生使命就是“写真”。三位“专家”,都自诩为摄影领域的创新者,坚守着自己的“主义”,无论他人讲什么,总不为所动,坚持自己的工作方向。假设来个大辩论,那结果大概是,甲说甲的“摄影的艺术性”,乙说乙的“摄影的本质性”,最后没有结论。

假设这三位有朝一日怀疑起自己的工作,开始学会退一步反省自身的立场,这时候如果能有所突破,就不能没有“摄影美学”这个抓手,以对过往进行系统的批判研究。真能这样,A也许会发觉,一味在摄影作品中追求绘画的笔法不免偏颇;B也许会注意到艺术作品避不开“客观性和主观性”的协调问题;还有C也许会恍然大悟,原来被自己一直忽略的地方,也还隐藏着微妙的审美空间。

现实中,美学不但被很多人以各种形式“权力滥用”,而且还有众多“美学专家”不顾及现实艺术世界,只管将自己编织进抽象的理论大网里,自顾自地满足。我以为,中国在编纂自己的精神科学时,太多借鉴了西方国家的理论,所以对美学不免有些过于偏爱。作为摄影作品的创作者,需要具备美学方胡空顷面的反思态度。因为再伟大的美学专家的学说,即使完全构成体系,在实际操作者看来,也只是“常识的集成”而已。理论最多只是为你的想法搭个脚手架。

2、摄影美的特征

从广义上讲,作为审美鉴赏对象的摄影作品,种类繁多。从日常报刊上的新闻报道照片到艺术至上主义的“创意作品”,其间还有街头摄影、商品摄影、肖像、风光摄影等。大到国家级建设项目的摄影,小到随身装饰品的广告摄影,统统算进。不用说,这些作品,均追求一定的“摄影效果”。正是这些被追求的“摄影效果”里,往往包涵了一定的审美价值。每一个作品里都有“摄影的美学”。而且,每一个摄影部门所追求的审美价值标准都不一样,想要从中挖出某种“共同原理”,的确有些勉为其难。如果实在要找点什么出来,最终能找到的也许只有片鳞只爪。事实上,要弄清这些作品的存在价值,必须向每一个摄影部门一一去求证。

不仅如此,就摄影作品本身而言,其审美价值还会随着作品创作时所应用科技手段的不同而发生变化。比如,同样是拍一个风景,用普通摄影和高空摄影,以及自然摄影和角度摄影,所得到的审美性质截然不同。最近,德国就运用以上四种不同的摄影方法,分别拍摄了国内的风景名胜,并编辑成不同的画册,供人们欣赏。通过欣赏这些摄影集,人们可以真切感受到科技给“摄影效果”带来的巨大变化。

这样看来,仅就风景摄影而言,所谓“纯摄影之美”,就有好多种。所以,必须分门别类,以不同的标准给予相应的价值评价。这是“摄影美学”特有的性质。

3、摄影作品的审美标准

摄影作品的审美标准,必须根据摄影类别的不同,以及所用科技的相异等,做出复杂多样的区分。在我们的摄影家之中,有一些人过快肯定自己的尝试,这种现象的出现,恐怕源于以下三种条件。

其一,摄影的种类和技巧太多,可以尝试的空间太大。本来仅仅的“尝试之作”,很快,也很容易就被误认为是“具有一定价值的艺术品”。

其二,看看摄影创作者的数量,会发现大部分是非专业人才。而且,不同于别的艺术,摄影不需要常年一点一点的训练才能学会,入门比较容易,那些本来觉着“好玩”来尝试一把的人,往往容易被误以为是“艺术家”。

其三,因为摄影是新兴艺术,它不像绘画那样拥有数千年的历史、有伟大的先行者和严肃的传统。即使有“摄影艺术”一说,其中的“艺术”的含义,很容易被轻视,甚至被认为和所谓商业艺术、街头艺术没有两样。

以上三个条件,如果正面运用,那么会使摄影具有特别的优势。反过来,如果被误解,会造成艺术价值水准的深跌。这就要求我们培养自己超强的批判精神,不断对种种新奇的尝试给予严肃的反省。不仅仅停留在理念和口号上,而是要切切实实去付诸实践。为了这种反省,我们还要加强自己与摄影相关的其他艺术的修养,学会在与其他艺术的比对中思考问题。

结语

摄影的优势在于,它能在完全保持审美功效的前提下大量生产,需要的时候,谁都可以很容易地得到。摄影的这一强项,是不能否认的。而且,这一强项可以直接带来重要影响,那就是摄影所具有的社会效应,它肩负着相当重要的社会作用。

————————————————————————————————————————————

摄影艺术的美学特征和美学本质体现在摄影这一整个过程的完成中,从摄影师对于生活的体验和观察;对观察到的事物在脑海中的加工和整理;运用摄影技术将美的事物记录下来的过程;以及最终欣赏者对于摄影作品的鉴赏才完成了对于摄影的整个艺术创作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一步骤都包含着美学对于摄影艺术的影响和引领。

一、摄影艺术创作前期的体验阶段

摄影艺术的创作过程实质就是摄影师在生活体验的基础上,对现实的审美认识与对审美认识的表现过程。因此摄影艺术的创作是从创作主体的生活体验开始的。

生活体验即是摄影创作者在观察或接触生活中,被生活所感动,从而产生饱含感情的深刻的感受和难忘的记忆和思考,从而产生强烈的心潮起伏,形成物我同一、主客体交融的境界。简单的说就是摄影师发现事物或主体内在美,发现万物之次序与节奏,轮廓与线条,层次与空间,把一般人容易忽略的角度,处理成审美主体。

在这个创作的前期或者准备阶段,对于世界和生活的体验阶段,无不要求摄影创作者必须具备发掘美和欣赏美的基本素养。首先摄影创作者必须有发现美的目光以及对美好事物的独到的感受力,这就要求摄影师本身要懂得什么是美的本质,并具备自觉的乃至下意识的在社会生活中观察和捕捉所需要的艺术创作的素材的能力和习惯,对这些被观察的对象的审美特征能迅速的把握住并产生深刻的感受。由于摄影创作者是带着自己丰富的审美经验,带着自己的艺术思想、情感、不同的心境去观察和感受他所认为的美的事物,对生活中美的体验也有所不同,因此被体验或观察到的客观事物必然受到创作者主观审美目的、态度、情绪的影响。才会出现同一景物,不同的摄影师,却能创作出风格、意境完全迥异的作品。

二、摄影艺术创作的构思阶段

摄影创作的构思阶段是摄影师在既定的艺术心理定势和创作目的的指引下,在对客观事物的体验的基础上,发挥主观的艺术想象力,对美进行加工,从而在头脑中孕育出一个全新的审美意象的过程。其实质就是摄影师对生活体验和社会现实的一种审美认识活动。这一过程是将摄影师对生活的体验和自身思想情感高度融合的典型性过程。

首先摄影艺术的创作过程并不是单纯刻板的将客观事物重复性的记录过程,在这个活动过程中,摄影师必须发挥其审美特质,对客观事物进行主观加工,使得这按下快门的决定性瞬间,包含了内心的感动,在静止的图像背后有创作者主观的情感体验。决定性瞬间的展现并不是美好景物的无序罗列和摆放,摄影师必须发挥主观情感、审美体验、审美认知对美好的事物进行审美再创造,在头脑中发现客观事物的次序与节奏、轮廓与线条、层次与空间、色彩与明暗,并按照以个别表现一般的规律,经过审美的加工改造,构思出具有典型性的艺术意象,这个典型性意象既具有鲜明独特、丰满的个性特征,又具有深刻普遍的代表性和概括性。例如在人物摄影中,摄影师往往抓住一个典型性人物的动作、或者表情的一瞬间来表达一群人的思想和面貌。这就需要摄影师在前期对拍摄主题的生活进行深刻的体验,他要掌握和理解他所要表达的这一群体的生活面貌和生活细节,从而在这生活细节中提炼出值得记录的瞬间,对这许多个瞬间进行选择、提炼、集中和虚构,最后抓住最有典型性的瞬间进行记录。这个构思的过程是摄影师对生活的审美发现和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

三、将意象物化,记录瞬间的阶段

意象物化和记录阶段是摄影创作最决定性的阶段,是摄影师运用摄影语言,将构思成熟的意象记录为可供审美和鉴赏的摄影艺术作品,其实质即是摄影创作者的一种审美表现活动。和其他的艺术创作相同,这也是摄影创作最重要的环节,是形成摄影作品的最具有决定性的阶段。在这个记录、物化的过程中,摄影师必然要借助照相机等一系列摄影器材,也必然更加需要发挥其艺术想象和审美思维,将艺术意象进一步具体化、明晰化和完善化,同时运用摄影师独到的审美素养,构造最具有美感的摄影语言,将最终的艺术形象记录下来。这期间,摄影创作者要将美学元素发挥的淋漓尽致。

对于画面的构图即是这个阶段摄影师应用美学元素的体现。在摄影构图中,按美学原理就有很多种讲究。

1、平衡,一幅摄影画面中,往往有多重事物组合而成,客观事物如何组合,取舍是最后画面有和谐美感的关键,因此在将摄影意象物化的过程中,摄影师必然要应用平衡的构图法则,对取景器中的所有景物进行细致主观的删选和组合,使得最后画面能呈现出视觉上的平衡之感;

2、对比,在画面中难免会出现客观事物虚实、明暗、粗细、大小、方圆的对比等,此时摄影师为了表达其主观的创作目的,就会巧借画面中的对比,突出主题。例如为了突出颜色的醒目,可以采用万绿丛中一点红,这是颜色的对比,为了表现客观物体的高大,可以用极具反差的低矮来衬托,从而达到摄影创作的主观目的;

3、虚实,虚实交互应用,是中国画的特色之一,但摄影中常用的清晰与模糊,留白等等也都与美学上的虚实观念有关。画面中什么地方应当留有空白的空间,什么地方应当满满当当,都看创作者想要突出的主体以及其表达的情感主题。虚实相生的手法也常被摄影师用来构造画面的空间层次。

4、比例,画面中的部分与整体以及各个元素之间都存在着比例关系,这就需要摄影师发挥其审美想象和审美思维,将画面中各个元素展现的比例,大小恰到好处的展现出来。

5、和谐,和谐也是中国古典美学中重要的准则之一。和谐建立在统一及类似的原则之下,同时也蕴涵着平衡,构图过分规整,则会缺乏生气,此时就需要或加强对比,或利用虚实来增强画面的活力。而相反的,若是过度变化,则又会显得画面散漫无章。因此在摄影构图中,美学就如同一把尺,平衡着画面中的各种元素,使得画面呈现出生动而不显杂乱,又有章可循的和谐画面。

四、摄影艺术作品的鉴赏

摄影艺术的意象物化,最后形成了可供欣赏的摄影作品,这还没有完成摄影创作的最后步骤,摄影作品的形成以及摄影创作的最终完成是以观众对于作品的鉴赏为标志的。在这个鉴赏的过程中,由于受众要形成自身独有的审美态度和审美心理,要运用自身的情感、思想和经历去解读作品,在这个再创造的过程中,美学同样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首先,当鉴赏者或者观众看到一幅摄影作品,会先从艺术的、审美的角度与作品进行交流和对话,其次,这期间受众的审美意识、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决定了这幅作品对于鉴赏者产生的影响。由于鉴赏者的人生阅历,受教育程度以及审美习惯和趣味的不同,其对同一幅作品产生的审美效果也是各有不同的,会产生不同的感受。在审美态度的影响下,受众还会以自身的受教育程度、艺术的理解、生活的经历和阅历以及充分发挥其联想和想象解读作品中包含着的情感和寓意。

综上所述,从摄影艺术创作的整个过程看,美学都始终指引和影响着其每一个步骤的完成,要创作出优秀的摄影作品,就必须要将美学元素充分的融入进摄影创作的点滴中。

390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