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艺术史要略4.2——外国音乐

因为备考的原因,最近在学习张维青主编的《中外艺术史要略》,这本和大多数妖艳的艺术类图书不一样,简洁概述了文学、戏剧、美术、音乐、影视五大艺术门类,勾勒了中外艺术创作的大致景观。它的目录无比简洁粗暴:按艺术门类分篇,中、外分章,依据时间线梳理。

我新建了个文集,同步梳理书本再加上有趣的例证,一共10篇要略,和大家讨论点所谓艺术的事儿。这是第8篇。

从单词“music”开始说吧,这个词儿源于“muse”即缪斯,是宙斯的九个女儿,这些象坦租明征着高贵与智慧的女神分别掌管着文学、戏剧、音乐等高雅的文艺活动。蒙昧的古希腊时期,音乐本身被认为充满神性。古希腊在公元前6世纪就出现了集体性的节庆活动和比赛,往往伴随着丰富的音乐表演,但音乐不仅存在于民间祭祀,还是诗、舞、乐三位一体、诗歌吟诵总是伴随着音乐的。此时的乐器主要有弦乐(里拉琴和基萨拉琴)和管乐(阿夫洛斯管)。

艺术概论中哪里讲到了巴洛克时期

罗马征服希腊靠的是骁勇好战、纪律严明,他们的性格与文化特征决定了罗马音乐缺乏古希腊音乐中的高雅情调,而以大型化与直白化为特点,集体性的军乐和游行乐在当时十分普及。只从罗马的圆形剧场就可以想象他们的演出规模之大和娱乐的刚需。在罗马宏大奢华的同时产生于奴隶等受压迫阶级的基督教逐渐兴起,成为人们精神拯救的工具,主宰了之后中世纪的大部分时期。中世纪音乐以格里高利圣咏为代表,另外产生于11世纪后半叶的《罗兰之歌》是现存于世最著名的英雄业绩歌。

音乐理论方面毕达哥拉斯是西方第一个用自然科学观来解释音乐现象的人,把音程分为协和与不协和两种,八度、五度、四度这三对协和音程的理论对西方后来的音乐发展起到了重要型衡作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针对音乐对人的心智、伦理价值取向的影响发表过看法。到中世纪时音乐家认为音乐的美归于形式的力量和遵循和谐,波埃修斯据此把音乐分为由高到低的“天乐”、“人乐”和“器乐”三个层次。中世纪还有了八个教会调式好“ut”到“la” 的六声音阶。之后有人在六声音阶的唱名中加入了“si”,丰富了音阶体系。

中世纪后在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下,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有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英国由于地理位置独特,音乐从来都与民间风格息息相关,倾向于丰满的音响、主调风格,15世纪初的英国音乐作品主要收集在手抄曲集《奥尔德霍尔藏稿》中,包括147首复调音乐作品。另外在文艺复兴早期,集中在北欧勃艮第地区的作曲家开创了音乐艺术先河,被称为“勃艮第乐派”,迪费的《最近玫瑰开放》就是这类歌曲的代表。

16世纪后人文主义在各个领域的影响扩大,西欧的音乐发展方面各个民族开始注重自身音乐风格的独立,展现本国的鲜明特色。意大利出线了其特有的牧歌,是以较高水准的诗歌为词谱写的复调歌曲,内容常表现为伤感和爱情,风格较贵族化,韵律自由,代表作曲家有科斯坦佐·菲斯塔、卡洛·杰苏阿尔多等;法国则有独具风格的“法国尚松”,以雅内坎的《云雀》、《亲切的吻应保存在那里》为代表;德国、西班牙和英国的民歌题材分别为“利德”、“维良西科”和“琉特琴歌曲”。

文艺复让告兴晚期欧洲教会爆发的宗教改革十分重视音乐的作用,德国为压制罗马教廷的掠夺性扩张势力而开始了宗教改革运动,一位神学教授马丁·路德引领了这场运动,同时将音乐的改革作为重要的部分让教仪音乐更容易被民众接受,亲自创作了《上帝是我们坚固的堡垒》。针对这场改革罗马天主教自身也做出了被称为“反宗教改革”的回应,其中最著名的教会歌曲是帕莱斯特利那的《。马尔切利教皇弥撒曲》。

文艺复兴时期还改进发展了各种乐器管乐中竖笛和肖姆管都形成了从低声部到高声部的成套乐器,可以获得在这些音域中统一的音色。管风琴也做出了音色改进。键盘乐器主要有羽管键琴锲槌键琴,弓弦类乐器维奥尔琴已经接近近代的提琴,音色纯净优美。音乐理论方面威尼斯做出了很多贡献,尤其是扎利诺所著的《和声基本原理》,在音乐理论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接下来的巴洛克时期追求新奇繁复和夸张的装饰性,以致最初对巴洛克音乐的评价多带“和声混乱、旋律刺耳”的贬义,后来人们才逐渐对它有了恰当公正的认识。说起来这一时期的歌剧最值得一提,这种产生于佛罗伦萨的戏剧形式具有很强的表现力,虽然《达芙妮》是第一部歌剧,但《尤丽迪西》是迄今为止保存最完整的一部歌剧,蒙特威尔第的《奥菲欧》、斯卡拉蒂的《光荣的胜利》都是意大利著名的歌剧,很快这种音乐体裁在欧洲大陆上传播开来,德国、英国和有古着深厚古典芭蕾传统的法国相继发展了自己的歌剧形式。另外,巴洛克时期其他的大型声乐体裁还有清唱剧、康塔塔等。

因为追求奇巧精致,巴洛克时期的器乐创作蓬勃发展,键盘乐器有管风琴和古钢琴,古钢琴又分为前文提到的羽管键琴锲槌键琴,分别适用于音乐会和室内演奏,奏鸣曲和协奏曲也充满活力,代表作有《四季》、《异乎寻常》等。在器乐发展的前提下,中世纪以来最伟大的总结者——巴赫出现了,从小学习小提琴和中提琴的巴赫在父母去世后跟随哥哥学习古钢琴,他把各种巴洛克音乐体裁的特点都发挥到极致,声乐上他创作了《农民康塔塔》、《b小调弥撒》等,器乐创作上更有《戈德堡变奏曲》、《平均律钢琴曲集》等等作品,被称为“近代音乐之父”。亨德尔则是同时期另一位处于顶峰的大师,创作主要体现在歌剧、清唱剧和器乐创作上。

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被称为“古典主义时期”,前古典主义时期奏鸣曲和交响曲是器乐创作的重心,正歌剧改革后,佩格莱西创作的《女仆作夫人》又标志着喜剧的诞生,让歌剧在日常的取材中活跃于民间。经过前古典主义的酝酿和积累,古典主义引来了风格成熟时期,在维也纳乐派的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三位大师的努力下,古典主义音乐走向了西方音乐文化的高峰。其中海顿被称为“交响乐之父”,莫扎特歌剧最突出的成就是《费加罗的婚礼》、《唐璜》、《女人心》和《魔笛》,贝多芬最著名的交响乐是第三、五、六、九交响曲。

19世纪的欧洲风云变幻,各类型思想和观念层出不穷,法国大革命、欧洲民主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过程中,大部分人的在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并最大程度的张扬,思想和文化领域中出现了一股强烈的浪漫主义思潮,贯穿了整个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反对秩序、平衡和理性,崇尚自由与激情,作品中往往带有强烈的主管感情色彩,最初兴起于德国和奥地利,韦伯可以被称为德国浪漫主义歌剧的创始人,第一部作品叫做《自由射手》;奥地利的舒伯特被称为“歌曲之王”,一生写了600多首歌曲,印象深刻的是在《大侦探福尔摩斯》里,布莱克伍德公爵就很喜欢舒伯特的《鳟鱼》。钢琴创作颇多的舒曼、以交响乐为代表的柏辽兹、著名作曲家门德尔松、波兰浪漫主义的杰出代表肖邦······浪漫主义在这些大师的创作中达到顶峰,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法国大歌剧如《恶魔罗伯特》、抒情歌剧如《浮士德》、轻歌剧如《地狱中的奥菲尔斯》和法国最重要的歌剧之一《卡门》等作品将法国歌剧带上一个超过当时意大利的歌剧境界,直到罗西尼、威尔第(《茶花女》)、普契尼(《蝴蝶夫人》)等一批伟大的歌剧作曲家出现,意大利歌剧才重新焕发出新的生命力。19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初,东欧和北欧还出现了民族主义音乐,每个人的名字都让人抓狂的俄罗斯“强力集团”,捷克的斯美纳塔、挪威的格里格、芬兰的西贝柳斯等等都是民族乐派的杰出代表。

进入20世纪初,法国的印象主义音乐(以德彪西的《牧神午后》等为代表)和奥德的表现主义音乐(以奥地利作曲家勋伯格和他的学生贝尔格、韦伯恩为代表)打破了大小调一统天下的局面,向西方长达300余年占据主导地位的调性音乐发出尖锐的挑战。到20年代,新古典主义崛起(以法国“六人团”的《画家马蒂斯》等为代表),试图在复古的道路中取胜。几乎同时,20世纪的民族注主义作曲家开始把探索的目光投向民间,在传统和现代之间寻找新的突破点。

20世纪下半叶的西方音乐,流派和风格日趋繁复。其中序列音乐是最先引起人们重视的音乐流派,关键人物是法国作曲家梅西昂,代表作有《末日四重奏》等;偶然音乐则与序列音乐相反,尽可能摆脱对音乐形式、创作手法或作品演出的控制,只对有必要加以控制的部分作出限定。另外,电子音乐作为20世纪后半叶的重要流派,泛指一切由电子装置(如合成器、计算机、录音带等)产生对音乐创作提出了新的问题,扩大了声音的范围和性能,赋予音乐在新时代的新特征。

外国音乐史也就到这里啦,10篇梳理进入后期,越来越觉得人类在兴亡交替的时代中何其渺小和孤独,音乐似乎是唯一贯穿始终的慰藉,无声的世界也许可怕,但特殊时期有声只能无声的高压环境更让人愤慨。再建议一遍直接插入音乐,这篇文就可以让大家听边看啦(<( ̄ˇ ̄)/

一篇文章绝不足以概论,有大神愿意讨论的话,评论区热烈欢迎!

什么是"巴洛克时期",这时期有哪些成就非凡的艺术家?

一、巴洛克风格

音乐的巴洛克时期通常胶缺等庆最岁吗即冷鱼认为大致是从1600待掉负年至1750年,即从蒙特威尔地侵钢采动川皇足跑项开始,到巴赫和亨德尔为止。1750年,对位法大师约翰来自·塞巴斯蒂安·巴赫的与世长辞,标志着巴洛克巅峰的对位法音乐的终结,也标志着巴洛克时代的终结。之所以称这一时期为巴洛克,是由于一时期音乐表达的技术及方式基本上有它一定程度的共同点,所以用此名词来标志,并无特殊的意义。巴洛克(Baroque)一词来自法语,追本溯源是葡萄牙语barroco,意谓形态不圆的珍珠。是巴留爱洛克末期评论家们在评论此一时期的音乐时所首先使用的,而且一般含有贬意,指粗陋曲、奇异的、夸张的音乐。巴洛克之后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家们趋于将音乐极顶翻语言简化和规范化,在他们看360问答来,巴洛克音乐过于夸饰而不够规范。因此巴洛克一词被评论家用来指十七世纪及十八世纪前期的艺术及音乐作品。

现在,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可以用更为深入和细致的历史眼光来看待这一时期的音乐,巴洛克不复有粗陋和毛糙的含意,但是比之巴洛克前后的音乐作品,它确实存在着夸饰和有些不太过械聚图后容统式衡是规律化的特征。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讲究清晰、统一维部放光还和协调。但至十六世纪末期,艺术中感情的因素日益增加,明净清澈和完美的形式被表达感情的需要所压倒。在美术中可以从卡拉瓦乔(1573配次衡较难云王革格感-1610)的色彩浓烈的、戏剧性的绘画中看到。在音乐上我们也早已从马伦齐奥、杰苏阿尔多的牧歌以及道伦德的构生搞止用么树古歌曲中看出端倪,而他们的下一代则更往前发展了。要制造出这些强烈的效果,必须发展一种新的音乐风格。一般地说,文因视开求艺复兴时期平稳的复调音乐已不适快于合新时期所需要的特色。

巴洛克时期最重要的创造就是“对比”的概念。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进行流畅,各个声部(通常为四至五个声部)相互交织,同步进行。1600年以后这种织体日渐少用,只有在教会音乐中才能见史言食呼济普云著山降到,这是因为教会音乐受传统及固定的礼拜礼式所束缚,因科武约略然此是最为保守的。“对比”可以表现为各个不同的方面:音的高与低;速度的快与慢(快与慢的段落对比或快慢声部间的对比);力度的强与弱;丰原新音色的不同;独奏(唱)文判阿齐应与全奏(合唱)等等。所有这些都在巴洛克时期的音乐结构中存在,各有它们的地位。许多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家使用协奏她妒曲或复协奏曲形式(此词本身意味着明显的对比因素),这种形式的基本特点是织体的变换,有时用一个声部(独奏)或几个声部,有时用较大的群体合奏。最明显而强烈的对比是当时出现的一个新的体裁叫做“单声部歌曲”(monody),它是一种独唱歌曲,大致是在上面有一个流畅的人声声部,配以琉特琴或羽管键琴的伴奏,伴奏的进行较为缓慢,这一体裁的代表人物(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创造者)是作曲家兼歌手卡奇尼(Caccini,约1545-1618)在他划时代的作品《新音乐》(Le nuove musiche)歌集中,人声的旋律依循歌词的意义,变化极大,在节奏和织体上可以从很简朴到非常富有装饰性;而且又与几乎固定不变音型的伴奏声部形成对照。卡奇尼属于佛罗伦萨的“卡梅拉塔会社”(一个由音乐家、诗人、贵族组成的团体)成员,他在十六世纪七十至八十年代接触到将古希腊音乐中表现感情的观点加以再创造的概念,这个团体遵循这个概念采用了“单声部歌曲”的形式。上述“伴奏”这个词,在文艺复兴时期音乐中几乎不用考虑,作为一个观念,它属于巴洛克时期,它意味着乐器声部之间的地位不同。

事实上巴洛克音乐最重要的特征是它的伴奏部分即通奏低音。通奏低音演奏者在羽管建琴或管风琴(或拨弦乐器琉特琴或吉它)上奏出低音声部,上面标出数字指示他应演奏的填充和弦。通奏低音经常由两个人演奏,一人用大提琴(或维奥尔琴或大管)一类可延长音响的乐器演奏低音声部,另一人演奏填充和弦。这种使用通奏低音的织体是:上面一个人声或乐器的旋律声部,底部是一个低音乐器,中间填以和声,这是典型的巴洛克音乐的风貌。上面的声部也常有用两个的,有时是为两个歌手写的,有时是两把小提琴(此时即称三重奏鸣曲),此种结构在巴洛克音乐中也很典型,特别是通奏低音不能或缺,说明由低音产生和声的概念对于巴洛克音乐是如何重要,是它的中心。这个概念的出现并不突然,在十六世纪中已有将低音声部区别于复调音乐中上面其他几个声部线条的,但只是到了巴洛克时期这种风格才清楚地确定下来。与上述的变化一起,而且是有关的,是放弃复调(更精确地说,复调音乐成为一种老式的方法,几乎只用于教会的某一类音乐中)。

重视和声必然导致在一首乐曲中出现和声进行的若干终止点,这些终止点称终止或收束,是由于某一种标准的一系列和声进行而形成的。与此相关的是节奏的进行,在声乐中,旋律要表达歌词的情感,必须按照(甚至夸张)语言的自然节奏;在器乐中(包括一些声乐,特别是合唱曲)有用舞蹈节奏的。由于低音用了舞蹈音乐的节奏型,加速了调性感觉的发展以及向某一个特定的音进行的趋向性。与此同时,新乐器种类的出现加速了这个进程,其中最重要的乐器为小提琴族系。当时维奥尔琴的发音适合复调音乐的清晰但却缺乏节奏的动力感,而小提琴洁净明快的运弓以及其演奏辉煌技巧乐曲的能力适合演奏舞蹈节奏的音乐,与单声部歌曲相比更有发挥技巧的能力。

声乐风格与器乐风格的交替进行是典型的巴洛克的手法,巴洛克音乐中有这样两种不同风格的交替进行是为了新奇和效果。巴洛克早期重要的音乐形式是单声部歌曲(相对于前一个时期复调音乐而言)以及与此相联系的体载歌剧与清唱剧,强调语音与音乐的紧密结合,在歌剧中还有布景的效果。单旋律音乐中不使用对位,其形式是由旋律与低音相结合发展起来的,如分段歌形式,回族曲结构,在反复出现的低音声部上的变奏。在乐器方面也有相应的发展,如适合于演奏通奏低音组合的乐器,以及替代维奥尔琴族系的小提琴等,小提琴族系乐器更灵活而且能演奏较高的类似人声的音域。

二、巴洛克时期欧洲各国的音乐

巴洛克时期,音乐艺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并且促成了后来的洛可可(Rococo)艺术的兴起。这一时期的音乐以德、意、法等几个国家最具代表性。

1. 巴洛克时代的德国音乐

巴洛克时代的德意志音乐,以许茨、巴赫和亨德尔为代表。如果把中世纪以来的复调音乐比做金字塔,他们的音乐就好比是塔顶,因为他们不但吸收了文艺复兴以来意大利的新音乐,而且开拓了一条全新的道路。许茨(Heinrich Schutz,1585-1672年)二十四岁时赴意大利留学,师从于威尼斯乐派的大手笔加布里埃利(Giovanni Gabrieli,1557-1612)。回国后,他发表了第一部德文歌剧《达夫内》,后来还创作了许多的受难曲。许茨与巴赫和亨德尔恰恰相差了一百年,他的风格对于这两位巴洛克音乐大师的创作有着重要的影响。亨德尔和巴赫的音乐作品,无论在传统音乐的集大成方面,还是在追随新思潮方面,都在音乐史上放射着异彩。亨德尔的作品多为歌剧和清唱剧音乐,在他的器乐作品中也含有强烈的声乐因素,这显然是受了意大利的影响;巴赫音乐则在声乐作品中含有强烈的器乐因素,这为古典主义时代的到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巴洛克时代的意大利音乐

歌剧这一伟大的艺术形式,诞生在“音乐的摇篮”——欧洲文明古国意大利。在当时的佛罗伦萨,有许多伟大的艺术家和一批对古希腊艺术很感兴趣的贵族。这些贵族决心赋予希腊戏剧以新的生命,于是他们开始给古老的希腊故事谱曲,并由合唱队穿上戏装把整个故事演唱出来,这就是歌剧的雏形。发展到后来,故事里的角色分别由歌唱者担任;在合唱节目之间,则由男女歌唱家分别担任独唱。当角色的话语轻柔时,台词被处理成半唱半说,这种歌唱很象一首赞美诗,被称为宣叙调;而强烈的感情则是真旋律来表现的,称为咏叹调。而后,咏叹调被专门用来炫耀歌手的美好音色。当时,一部歌剧无论在意大利、英国还是在德国上演,其咏叹调总是用意大利语演唱,而宣叙调部分的演唱则是用本国语言。在意大利的巴洛克音乐中,可与早期歌剧相媲美的还有弦乐,当时歌剧的古序曲和协奏曲都是以弦乐为主的。这一时期的意大利盛产小提琴家,如托莱利(Giuseppe Torelli,1650-1708)、科莱里(Arcagello Corelli,1653-1713)、维塔利(T.Antonio Vitali,1665-1735)、维瓦尔第
(Antonio Vivaldi,1675-1743)、塔蒂尼(Giuseppe Tartini,1692-1770)等,他们都早于巴赫。这些音乐家不但都是小提琴名手,而且全是小提琴音乐的作曲家。意大利北部阿尔卑斯地区的克雷莫纳(Cremona)人中,小提琴制作家可谓层出不穷,如阿玛蒂、瓜内利和斯特拉第瓦利等,他们精心制作的小提琴,至今还活跃在舞台上,展现出无穷的艺术魅力。歌剧的序曲必须分为三部分:快速开始,中间部缓慢,快速终结,这种形式后来成为协奏曲和交响乐的基本形式。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等弦乐器,至今仍是管弦乐队中不可缺少的乐器,也是极为重要的室内乐及独奏乐器。可见,巴洛克时代的意大利音乐影响极为深远。

3. 巴洛克时代的法国音乐

在当时的法国巴黎,歌剧和古钢琴音乐在各王侯贵族的府邸内极为盛行。这一时期的法国歌剧,脱离了意大利歌剧的传统而独立成长,已经接近于舞剧的形式。在巴洛克时代,法国最具代表性的歌剧作曲家是吕利(Jean Baptiste Lully,1632-1687),他创作的歌剧简洁明晰、旋律优美,同时又具有很强的舞蹈性;其内容辛辣、幽默,入木三分。与歌剧同时盛行的是古钢琴音乐。古钢琴常常附以代表巴洛克文化的装饰,它与羽管键琴等同为现代钢琴的前身。当时的古钢琴大师有库普兰(Francois Couperin,1668-1733年)和拉摩(J.P.Jean Philippe Rameau,1683-1764年),他们为古钢琴谱写了许多组曲,其中的很多曲目至今仍广为流传。1722年出版的《和声学概论》(拉摩著),是音乐史上最早的和声学理论著作。

480
标签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