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古典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

A.奥涅格、P.欣德米特、B.巴托克、Z.科达伊、拉韦尔等。

1、A.奥涅格

阿尔蒂尔·奥涅格(法语:Arthur Honegger,香港译为: 康涅格,1892年3月10日-1955年11月27日),于法国出生的瑞士作曲家。大部份时间生活于巴黎,是法国六人团的成员,其最著名作品是模仿蒸气车头声音的管弦乐交响乐章"太平洋 231"。

2、P.欣德米特

保罗·欣德米特(Paul Hindemith,1895年-1963年),德国出生的作曲家。欣德米特是一位多才多艺的音乐家,事业涉及作曲、理论、演奏、教学、指挥等多个领域,并作有各种体裁和各种风格的大量作品。

中国新古典主义音乐

虽然他的音乐无一例外地具有鲜明的当代风格,但他仍因巴洛克晚期对位音乐(尤其是巴赫的作品)的影响而经常被归入新古典主义一派。他的作品以不协和对位、不协和和声与高超的管弦乐编曲技巧为特点。欣德米特的创作领域几乎涵盖了各种类型的音乐体裁。

3、B.巴托克

巴托克·贝拉·维克托·亚诺什(又译作贝拉·巴托克、贝拉·巴尔托克,简称巴托克。匈牙利文:Bartók Béla Viktor János,英文Bela Bartok,1881年3月25日-1945年9月26日)生于匈牙利的纳吉圣米克洛斯(今罗马尼亚境内),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作曲家。

4、Z.科达伊

20世纪匈牙利现代音乐家有国际声誉的最重要的两个代表人物是B.巴托克宴银宏和Z.科达伊。他们不仅在发掘匈牙利民间音乐宝藏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

5、拉韦尔

作品有钢琴组曲《镜》和《夜之幽灵》,管弦乐曲《圆舞曲》、《博莱罗》、《丑角的晨曲》、《海上孤舟》、《鹅妈妈》、《高雅而伤感的圆舞曲》和《西班牙狂想曲》,独幕喜歌剧《西班牙时光晌册》等。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作品加强了线条,减少了色彩,手法更简洁纯熟,如钢琴曲《库普兰之墓》、《小提琴奏鸣曲》、《大提琴奏鸣曲》及两部钢琴协奏曲,歌唱芭蕾《孩子与魔法》等。他是公认的管弦乐大师,作品展示了法国音乐文化的优秀成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新搏旅古典主义音乐

何谓新古典主义音乐?

新古典主义音乐(Neo-classicism),又称“新巴罗克时期音乐”,是20世纪20年代流行于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现代音乐派别之一。
1、起因与标志性作品(1)从历史文化背景来看,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战争的浩劫使整个欧洲的经济严重破坏,从根本上打破了人们的梦想,他们开始进行理智的构想,希望复古,回到从前宁静平和的社会形态。这是新古典主义音乐产生的起因之一。
(2)从音乐发展规律来看,晚期浪漫主义音乐发展到20世纪20年代已经有一百年历史,那种狂热奔放,激越幻想般的风格走到了极点,因此新古典主义音乐的产生有其必然性,它是针对晚期浪漫主义音乐中感情上的表现而出现的。
(3)直接起因:新古典主义音乐兴起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的1920年,源于意大利作曲家布索尼发表的一封公开信《新的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音乐由此取意。
(4)标志性作品:新古典主义音乐的标志性作品是斯特拉文斯基1920年创作的舞剧《浦契涅拉》,该作品成为新古典主义运动的开端,也使法国成为新古典主义运动的中心。2、特征
(1)从美学上看,新古典主义追求的是均衡、稳定、理性的音乐,反对后浪漫主义音乐中膨胀的主观意识和浓烈的个人情感表达;反对他律论,支持自律论,提出“返回巴赫”的主张,采用“音乐就是音乐”的绝对音乐形式,关注音乐中的技术和形式,而不是内容,以艺术形式代替情感表达。
(2)从具体的表现形式上看,追求旋律、节奏的均衡对称,要求恢复库普兰、亨德尔、浦塞尔等巴罗克时期及早期古典主义,甚至蒙特威尔第、帕勒斯特里那时代的创作风格和具体手法;提倡清新规范的曲式结构,反对自由散漫的结构;提倡纯音乐,复兴浪漫主义时期之前的体裁形式(托卡塔、大协奏曲、赋格、恰空等),反对标题音乐;提倡小型化、室内化的乐队编制,反对庞大的乐队编制。但是,由于这个音乐流派常把巴赫等作曲家的音乐形式与20世纪新的音乐语言结合在一起,倾向于采用扩张调性、甚至无调性技法,和声复杂,常夹带20世纪特有的尖锐、新颖、不协和的音响,配器音色多变,因此并没有真正回到古典主义时期的功能调性系统中,没有真正地反映巴罗克时期的音乐本色。所以,人们把这个复古的音乐流派称为“新古典主义音乐”,以区别于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
3、代表人物及作品
(1)[俄]斯特拉文斯基的舞剧《浦契涅拉》、合唱与乐队作品《诗篇交响曲》。
(2)[德]欣德米特的交响曲《画家马蒂斯》。
(3)[法]奥涅格的诗唱剧《火刑堆上的贞德》。
(4)[法]米约的音乐哑剧《屋顶上的公牛》。

260
标签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