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离画派与纳比
纳比派
世人公认塞尚、凡•高和高更是开创20世纪现代艺术的祖师,在他们活着或死后都影响有限。把他们的思想继承光大,传播给20世纪前卫末级掌采选胜八于高互派画家的是一个小小的艺术家派别——纳比派。
1888年夏天,24岁的塞吕西耶在法国西北部布列塔尼的阿旺桥与在那里作画的高更相遇,高更那时刚画完《雅各与天使在搏斗》一画,那主观的、带有神时秘意味的象征性色彩征服了这位年轻画家。他后来又随高更到一个称为“势论当家粒爱之林”的森林写生,高仍西损序南仅受存让古快更指出色彩的奥秘:“树木应当是什么颜色?你看到多多少少的红色吗?很好,在画面的那个地方放上真正的红色。——那么影子呢?假如在副那儿有一点蓝色就好了。那么马益底山打你把调色板上最漂亮的军护蓝颜色放到那儿去!”塞吕西耶边听边随手在一个烟盒上按高更的指点画了一幅小风景画,他拿着这张画回到正在学习的巴黎朱利安学院,围观的同学有博纳尔、维亚尔、兰森、瓦洛通等。他们笔灯好试一下子成了高更主义者并把塞吕西耶这幅小画称“护符”,而把自己有幸得到这“福音”的一伙人称检晶千试件着“纳比”即希伯来语中的“先知”。这就是纳比派的由来。
友级推千音纳比派接受了高更的艺术影响而从事新的探索发展:即高更的原句变殖它混乡检其么综合理论导致了象征主义的庄严、简化和变形的装饰风格,也害术香来罪就是说,把自然移植到了智慧与想像的领域之中。所谓变形有两种类型:依据一种纯美学和装饰味的设想以及一些着色与构图技术原则进行的客观变形;使画家本人的感受进入绘画表现之中的主观变形。
纳比派从塞吕西耶的“护符”开始,到以德尼的《向塞尚致敬》宣告结束。这说明纳比派自身的价值仅在于阐明了塞尚和高更的视觉方式。这是一种更强调自我的心灵观照的观察方法。
尔后纳比派分裂为分离派、委综合派、新传统派。
维也纳分离派
19世纪末维也纳美久温放取找术界以学院派为主建立的“艺术家协会”中,一些持不同艺术见解的青年艺术家于1897年重新成立了“奥地利造型艺术协会”。不久克里姆特等血松灯八位青年艺术家因观点不同退出该协会纸束云,于1897年4月3日在维也纳另行组织艺术家团体。他们并没有明确的艺术纲领,只是创作思想相近,便形成了所谓维也纳分离派。分离派画家反对古典学院派艺术,宣称与其分离,呀脚层盐赵示座张主张创新,追求表现功能的“实用性”和“合理性”,既强调在风格上发扬老么自看夜承交经个性,又尽力探索与现代生活的结合,创造出一种新的样式。分离派是在绘画、装饰美术、建筑设计上有过影响的新艺术流派。它在形式上虽好使用直线而其根本精神却在于反对传统规范艺术,主张与现代的文化接触与现代生活的融合。这个派的画家们在反对学院派旧艺术形式这一点上是一致的,但在艺术倾向和风格上,始终是多种多样的,所以说它并没有明确统一的纲领,它对德国的影响很大。
维亚尔 (1868-1940年)
爱德华•维亚尔生于法国索恩-卢瓦尔省的古依索,逝于拉伯尔。他和博纳尔同为纳比派的主要代表画家。
维亚尔最初从马约尔学画,尔后考入朱利安美术学院,在那里结识了博纳尔、丹尼斯等,后来成为纳比派的成员。维亚尔起初受高更和日本浮世绘的影响很深,力图使作品具有象征的、神秘的境界,单纯的色彩块面构成了画面的形象。在他看来艺术应该是精神的创造物,画家应该从主观上重新安排它们,这种重新安排必须从美的观念和装饰的观念出发,自然界的任何物象只不过是按照一定规律被安排过的色彩所覆盖的一个平面而已。
到了20世纪初,维亚尔开始抛弃自己原来的观念和画法,创造了自己独特的室内情景画。他从夏尔丹和荷兰画派的维米尔的风格画中得到启迪,以印象主义的色彩和笔法再糅合象征主义的构图,来描绘温暖的家庭室内情景。这时期他认为印象派的色彩和技巧是可以借鉴的,有人认为他是20世纪印象派绘画的直接继承者,但是实际上他的观察法和表现法与印象派是有区别的。
维亚尔善于应用装饰性的色彩去代替写实的表现,运用大色域的平涂与点彩派的效果完美统一。他是纳比派中具有严格而精确风格的画家,即使在装饰性的结构、蜿蜒的线条和物体的变形中也考虑到简洁而稳定的构图。他的画在精美中含有严谨,悦人中包含精确。对于这位严肃的画家来说,一切都是安静平和、朴实自然的,他被誉为是现代的维米尔。
1938年画家被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他居住的蒙马特汶蒂米尔小广场,以画家的名字命名为“维亚尔”广场。
17世纪荷兰现实主义美术特点是什么
首先,人道主义和民主主义仍然是作家们的重要思想武器。20世纪上半叶,“罗兰主义”是现实主义作家的基本立场。他们猛烈抨击不人道的社会现实,批判社会对人的异化,谴责统治者的残忍和法西斯主义的暴行,同情受侮辱受损害的下层人民,同情无产阶级革命,向往没有人压迫人的美好未来。但由于把“博爱”当作出发点和终点,宣扬“爱能拯救一切”,视贫富均等为最终目标,因此在本质上因袭了19世纪的传统而没能达到新的高度。但其中也不乏探索精神,如 20、30年代就曾有一批作家用阶级斗争观点或社会主义思想去观察社会现实,试图站在崭新和时代高度去分析问题。马丁•杜•伽尔(1881—1958)的《蒂博一家》(1922—1940)通过蒂博和丰塔南两个家庭的变迁,反映了第一次大战期间法国资产阶级社会的矛盾和知识分子的心理状态,从人道主义立场反对战争。小说采用意识流手法刻画人物,表现了现实主义兼容并蓄的开放性。50年代以后,现实主义文学中的人道主义出现了革命倾向,作品中的劳动人民不再是受命运摆布的小人物,而成了敢于跟罪恶势力作斗争的“强者”。
其次,作家们始终坚持真实性这一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基本原则。以现实的、具体的、变化中的人的精神世界及生活遭遇为描写对象,从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中探讨人生底蕴,进行真实的审美反映。他们以巨大的热情和批判的眼光审视复杂、残酷的现实,历史主义地表现客观世界的发展过程,力图通过对人物的性格、命运和环境的艺术概括,回答“老是存在而又无法解决”的问题,令人信服地揭示旧制度、旧生活无可挽回地走向衰亡的趋势。较之19世纪现实主义,叨世纪现实主义在反映现实的及时性和撷取题材的政治性上更进了一步。许多作品,往往在被描写的事件刚刚结束甚或还未结束时就写了出来。而且,在反映现实之中寄托了改变现实的愿望,又使作品的政治色彩十分鲜明。有的还直接以重大政治事件为题材,展现著名政坛人物的政治活动。20世纪初,美国出现了“揭发黑幕运动”。厄普顿•辛克莱(1878—1968)的《屠场》(1906)根据自己对芝加哥肉类加工行业调查获取的第一手材料为素材写成,作品揭露了芝加哥肉食品制作加工的极不卫生和工人非人的劳动条件。静静的顿河》是肖洛霍夫的代表作品。这部被称为“史诗性的巨著”,以1912至1922年十年间两次革命(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和两次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国内战争)中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描绘了顿河两岸五百万哥萨克在战争与革命时期的巨大变动。
第三,描写重点的内向性和主观化,艺术形式上的不拘一格和兼容并蓄。“向内心世纪掘进”是20世纪欧美文学和美学的一股潮流。现代主义各流派在表现主观真实方面所造成的一次次轰动效应,使现实主义文学引起艺术上的自我省察和自我调整。20世纪的现实主义跟传统现实主义的较大差异培磨,就在于突出了人物的主观感受和精神探索的描写。作家们在综合中不断创新,既融会了自然主义的客观写实手法,又汲取了象征主义手法、意识流手法等现代主义的艺术技巧。诸如内心独白、梦幻描写。潜意识表现、性心理描述、时序颠倒、荒诞变形、多角度的情节发展和多层次的结构形式等等,这些在传统现实主义中不被采用甚或遭到排斥的艺术手段,在20世纪的现实主义作品中已是屡见不鲜、习以为常了.罗兰在作品《约翰•克利斯朵夫》“原序”中声明:它“不以故事为程序而以感情为程序”。作品采用内心独白、自我对话、梦境、联想、抒情性插笔以及情景交融等多种艺术手段,去表现主人公丰富而又奔腾的内心世界,展示他喊搭生命的流程,即一生精神探索的曲折历程。同时,罗兰的心理描写,不只是为了在更深的层面上刻画人物的个性特点,也是为了以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为中心点去看客观世界,即以心灵为窗口去反映外部的大千世界。布莱希特创造了一种称为“间离效果”(陌生化效果)的艺术方法。有意识地在角色、演员和观众之间制造感情上的距离,使观众用探讨、批判的态度看剧情,激发人们改变现实的愿望,使叙事剧成为关心社会问题、强调教育性的文体。其代表作有《伽利略传》《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
第四,人物塑造郑中拿上强调性格的多重性,淡化典型性格描写。理性信念的失落是20世纪西方文化的一个根本特征。而现实主义作家素以直面人生为本色,面对20世纪复杂错综的社会生活和变幻莫测的世态人情,他们在考察和分析的过程中强化了客观务实的立场,疏远或放弃了理想化、单一化的思维方式。因此在他们的作品中,高大完美的英雄人物逐渐消失,代之而起的主人公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正面人物,他们有对生活目标的执著追求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但内心世界复杂,在具备某些闪光点的同时,并存着许多并不高尚甚至并不道德的思想品质。另一类是有缺陷有弱点的普通人,他们低能、笨拙、脆弱,有时还怯懦;对生活有点浑浑噩噩,或许还带点玩世不恭;但他们是好人,并不为非作歹,并不损人利己,而是实实在在地干了不少被人忽视、被人不屑却有益于社会的事,世界正是由他们组成的。肖伯纳是受社会主义运动影响的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是他创作的基本主题,他揭露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反对军国主义,针贬时弊,揭发资产阶级的虚伪。《鳏夫的房产、《华伦夫人的职业》、《巴巴拉少校》等作品加强了对英国社会的保守性和虚伪性的批判,具有一种冷峻地直面人生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