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红巾军起义抗元复宋,导致全军覆没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公元14世纪中叶,至元顺帝(惠宗)时,元朝统治已进人末期,政权日益益崩溃。公元1351年(元顺帝至正十一年),韩山童、刘福通等率众在安徽起义。刘福通等宣称韩山童为宋徽宗八世孙,当为中国主。刘福通自称南宋将领刘光世之后,当辅之中,企图推翻元之统治,达到“复宋”之目的,是为红巾军农民起义。
红巾军起义后,发展迅速,连续攻克河南一些县城,众至10余万,淮河流城和大江南北纷起响应。公元1355年(元顺帝至正十五年),刘福通李军攻克亳州(今安徽亳县),拥立韩山童之子韩林儿(时韩山童已被元军杀害)为小明王,建国曰宋。
公元1357年(元顺帝至正十七年),红巾军分兵五路进行全面北伐。其中。第五路大军由潘诚(破头潘)率锁,攻山西,趋冀东,进而转人东北。翌年(公元1358年)十二月,红巾军攻破元之第二政治中心—上都(今内蒙多伦),而后攻打辽阳行省(今辽宁辽阳)。公元1359年(元顺帝至正十九年)一月,红巾军终于攻占辽阳行省,取得重大胜利。但同年军遂答衡链又分兵两路,一路向西,再次攻打上都,另一路则向东进人高丽。
是年(公元1359年,元顺帝至正十九年,高恭愍王八年),八月,3000名红巾军首次攻入高丽,但旋即退回。十二月,4万名红巾军再次攻入高丽,并迅即攻陷高拦败丽的重镇一西京。
红巾军本是以推翻元朝封建统治为目的的农民起义军,然而却错误地攻打高丽,并对同样遭受元朝统治的高丽大肆杀戮与掠夺,就此点而言,红巾军此时已失去农民起义性质。高丽军队在李芳实率领下,英勇抗击红巾军,收复西京,连续获胜,很快将红巾军逐出国境。红巾军大败,4万名中生还者仅300余人。
公元1360年(元顺帝至正二十年,高丽恭愍王九年),红巾军又乘船70艘,从水路进攻高丽,先后攻打凤山、安岳、载宁等地,但后亦被李芳实率领的高丽军队击退。
翌年(公元1361年)十月,红巾军10余万之众,在潘诚等率领下再次大举进攻高丽,并迅即攻陷高丽国都开京。高丽国王恭愍王率百官出逃。攻占开京的红巾军对城中民众大肆屠杀:“杀牛马张皮为城,灌水为冰,人不得缘上。公元1362年(元顺帝至正二十二年,高丽恭憨王十一年)一月。高丽诸支军队在李芳实,李成桂等率领下,围攻红巾军驻扎的开京城。清孙红巾军不支,城破。红巾军败兵在潘诚率领下败退回国。途中,潘诚被元军俘获,余众溃散,此支红巾军遂灭。红巾军进攻高丽时间虽短。但对高丽社会的破坏却十分严重。
昆曲是哪个地方的地方戏
它起源于元朝末年的昆山地区,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宋、元以来,中国戏曲有南、北之分,南曲在不同地方唱法也不一样。元末,顾坚等人把流行于昆山一带的南曲原有腔调加以整理和改进,称之为“昆山腔”,为昆曲之雏形。明朝嘉靖年间,杰出的戏曲音乐家魏良辅对昆山腔的声律和唱法进行了改革创新,吸取了海盐腔、弋阳腔等南曲的长处,发挥昆山腔自身流丽悠远的特点,又吸收了北曲结构严谨的特点,运用北曲的演唱方法,以笛、箫、笙、琵琶的伴奏乐器,造就了一种细腻优雅,集南北曲优点于一体的“水磨调”,通称昆曲。之后,昆山人梁辰鱼,继承魏良辅的成就,对昆腔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改革。隆庆末年,他编写了第一部昆腔传奇《浣纱记》。这部传奇的上演,扩大了昆腔的影响,文人学士,争用昆腔创作传奇,习昆腔者日益增多。于是,昆腔遂与余姚腔、海盐腔、弋阳腔并称为明代四大声腔。到万历末年,由于昆班的广泛演出活动,昆曲经扬州传入北京、湖南,跃居各腔之首,成为传奇剧本的标准唱腔:“四方歌曲必宗吴门”。明末清初,昆曲又流传到四川、贵州和广东等地,发展成为全国性剧种。昆曲的演唱本来是以苏州的吴语语音为载体的,但在传入各地之后,便与各地的方言和民间音乐相结合,衍变出众多的流派,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昆曲腔系,成为了具有全民族代表性的戏曲。至清朝乾隆年间,昆曲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从此昆曲开始独霸梨园,绵延至今六、七百年,成为现今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古老的具有悠久传统的戏曲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