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7第二乐章曲式结构图以及完整的曲式分析
截止2020年3月,《钢琴奏鸣曲 Op.7第二乐章》没有结构图。只有文字描述——复三部曲式结构的作品,分为首部、中部、再现部,最后结尾处加入了尾声。其中,首部是1-24小节,中部是25-50小节,再现部是51-73小节,尾声部分是74-90小节。
曲式分析:
1、首部是有再现的单三部曲式,演奏的速度很慢,力度的强弱对比明显。
2、中部属于插部性中部,也称为展开型中部,但是这部分并没有形成完整的曲式。在这个乐段中,织体形式较之前发生了改变,由柱式和弦转变为分解和弦。
3、再现部是对首部的变化再现,调式调性又重新回归到了C大调,与首部相比变化不大,在主旋律后加入了装饰部分
4、尾声,最后在终止处加入了尾声部分,运用了浸入终止的方式。段落之间形成尾首重叠的关系,浸入终止必定是在多声部结构中放生的。
扩展资料
《钢琴奏鸣曲 Op.7》其他乐章第一乐章
抖擞的快板,降E大调,6/8拍,奏鸣曲式。这是一首将年轻的贝多芬丰富的感薯歼情起伏表现出来的宏大的乐章,尤其是要将戏剧性的人生注入到奏鸣曲中的意图,已经表亮镇露得相当明显。虽然尚未产生像贝多芬中期作品那样明晰的效果,但还是能够从作品里的最底层所流动的一股热乎乎的某种东西中感觉出来。
第一主题是在左手奏着几乎是贯穿全部乐章的节奏,而由右手奏出由和弦的动机与八分音符所构成的旋律。带有丰富和弦性的第二主题在属调降B大调。展开部比较短小,最初先强有力地奏出第一主题敬手粗,并且以这个主题为主进行发展。再现部是由强有力的第一主题的再现开始,第二主题以主调再现。在庞大的尾奏中,用第一、第二主题做轰轰烈烈的结束。
维也纳分离画派是怎么回事
维也纳分离派(英语:ViennaSecession),又译新艺减帮获术派,是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前期新艺术运动(ArtNouveau,又译艺术革新派来自)在奥地利的支流。
该流派反对360问答当时相对保守的维也纳学院派,并与之决裂。
分离派作者作品艺术倾向、个人风格多种多样,而且没有明确的纲领,因此狭义上指维也纳分离派组织,广义上讲是指是思想、类型晚开从合凯装帝先法弱生相近的艺术一群。
分离派涵盖浓间补宗别告绘画、设计、建筑、装饰等领种殖推功杆域。
简介
1895年,奥托·瓦格纳(OttoWagner)出版《现代建筑》(M论代道使样尼继文各oderneArchitektur),体现基本的分离派的思想。
1897年4月3日,古斯塔夫·克里姆特(GustavKlimt)、约塞夫·霍夫曼(JosefHoffman)、马克斯·柯兹威尔(MaxKurzweil)、约瑟夫·马里亚·江殖欧尔布里希(JosephMariaOlbrich)和科罗曼·莫塞尔(KolomanMoser)等人成立了维也纳分离派组织,克里姆特任主销盾殖田速蛋席。欧尔布里希亲手设计分离脚发没市育派标志的展览馆。
1夜精复898年,分离派展览馆液际依晚帮宽建成;出版会刊《神划圣之春》,举办首次分离派画展。
1900年,出版了设计期刊《室内》。分离粉殖比均事煤承派开始步入盛期。化查尔斯·马金托什(CharlesRennieMackintosh)的作品在分离派第八届展览中展出。
1902年,钟坚推末袁我电举办第十四届展览,贝多芬特展;主要展品有德国雕塑家马克斯·克林格(MaxKlinger)的《贝多芬雕像》,克里姆特创作的《贝多芬横饰带壁画》,此次展览遭到了反犹情绪的攻击。
1903年,霍夫曼在银行家的帮助下创歌它跑初台白候越支由立“维也纳工作联盟”(WienerWerksttte),他与莫塞尔担任艺术指导。
1904年,莫塞尔完成圣弗朗西斯·阿西西教堂(KircheamSteinhof)的后殿嵌花和彩色玻璃窗。
1905年,克里姆特完成的《哲学》、《法学》、《医学》壁画委托被维也纳大学拒绝。他从1897年开始接手此委托,风格发生了巨大转变,原先的学院气息被摒弃。此事引起批评,分离派名声受损。同年因为观点不同,克里姆特与科罗曼·莫塞尔等艺术家淡出维也纳分离派。
1908年,欧尔布里希因白血病去世。同年,克里姆特完成代表作《吻》。
1918年,克里姆特感冒伤寒去世。瓦格纳去世。莫塞尔去世。埃贡·席勒因流感去世。维也纳分离派逐渐消亡。
1932年,维也纳工作联盟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