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古典主义音乐风格是怎样的?
1、 情绪的对比:
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情绪的丰富变化和对比获得了全新的强调。相对于晚期巴洛克音乐中单一情感的表达,古典主义作品中的情绪波动起伏。戏剧性、不稳定的音乐,可能导向一段轻快随意的舞曲旋律。主题的对比不仅表现在同一乐章中使用具对比性的不同主题,即使是一个单一特定的主题内,也可能存在明显的对比。
2、 节奏:
节奏的灵活性,给古典主义音乐增添了变化。古典作品包含了丰富的节奏模式,不同于巴洛克乐曲只有少数的节奏模式在全曲中反复出现。巴洛克作品表达出连续的感觉和永恒的运动。因此,在开始几小节之后观众就能大概知道整个乐章的节奏特性。但古典主义风格包括了出其不意的停顿、切分音,以及从长音到短音的频繁转换。而从一种长度的音符模式到另一种的改变,可能是突然的也可能是渐进式的。
3、 织体:
与晚期巴洛克音乐的复调织体相比,古典主义音乐基本上属于主调音乐。然而,织体的运用与节奏一样灵活,织体之间的转换有时平稳有时突然。一首作品也许以一条旋律和简单的伴奏组成的主调织体开始,但是随后可能转变为复杂的复调织体,含有两个旋律或旋律片断在不同乐器间模仿。
4、 旋律:
古典时期的旋律悦耳动听,且容易记忆。即使在一首非常复杂的作品中,也可能含有民谣或通俗的感觉,有时作曲家也会直接借用一些通俗的曲调。(如莫扎特以法国歌曲《哦!妈妈请告诉我》的旋律为主题,写了一首钢琴变奏曲《小星星亮晶晶》。)更多时候,作曲家根据流行的风格创作新的主题。
古典主义音乐的旋律听起来较为平衡与对称,因为作品通常由两个长度相同的乐句构成。第二个乐句的开头与第一个乐句类似,但结束部分更具终止性。相反,巴洛克旋律较不对称,精巧复杂,比较不容易演唱。
5、 力度与钢琴:
古典主义作曲家对于情感表达的细微差别的兴趣,导致了渐进力度的广泛使用,如渐强与渐弱。这些作曲家不把自己限制在巴洛克音乐中常用的那种极端力度的改变(从大声到小声的突然转变),渐强与渐弱的力度改变,表现出令人震惊的新鲜感。
在古典主义时期,作曲家对渐进力度的爱好,导致了钢琴取代了大键琴。钢琴家通过控制手指对琴健的压力,来控制声音的大小。虽然钢琴在1700年左右即产生,但直到1775年左右才开始取代大键琴的地位。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的大部分成熟作品都是为钢琴而作,而不是为大键琴、古钢琴及管风琴等巴洛克键盘乐器而写。
6、 通奏低音的消失:
通奏低音在古典主义时期被淘汰。在海顿与莫扎特的作品中,大键琴演奏者者不必再做即兴的伴奏。导致通奏低音消失的原因之一是越来越多的作品是写给业余爱乐者,而通奏低音所需要的即兴演奏技巧对他们而言有相当的难度。
表现主义和新古典主义在音乐上有什么特征
新古典主义在美学思潮上,不但否定浪漫主义音乐的标题性和主观性,也否定后期浪漫主义及其引伸出来的表现主义那种夸大的幻想和表现。新古典主义主张音乐创作不必去反映紊乱的社会和政治,主张采取“中立”或“艺术至上”的立场。
创作应该回到“古典”中去,回到“离巴赫更远的时代”去,那里有音乐的纯粹的美(不混杂诗或绘画等);作曲家应该燃源摆脱主观性,而以冷静的客观性把古典的均整平衡的形式,用现代手法再现出来。
表现主义音乐,这个现代音乐的第一个主要流派,是以奥地利音乐巨人勋伯格和他的两个学生贝尔格、韦伯恩为代表,紧随在印象乐派之后产生的、一种相悖于印象乐派的美学思想和创作技巧的音乐流派。
表现主义最初出现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德国,开端于美术界——1911年,画家康定斯基(1866-1944)、马尔克(1880-1916)、马克等人在德国创办了《青骑士》杂志,发表了多篇戏剧、绘画、音乐诗歌等方面的、有关表现主义的理论,掀起了表现主义运动汪枣的潮流。战后此潮流迅速风靡欧美,并先后在美术、建筑、戏剧、小说、诗歌、电影及音乐领域中产生重要影响。
扩展资料:
一、新古典主义起源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音乐中一方面出现了许多实验性的流派和思潮(如意大利的“未来主义”、捷克作曲家A.哈巴的微分音音乐等),另一方面一些重要的作曲家都经历了一段较为稳定的风格发展过程。新的美学观念和音乐思维层出不穷。从20年代初到50年代,新古典主义可以说是影响面最大的一种音乐流派。
二、表现主义的意义
以无调性为其基本成分。由于抛皮陵态弃了主属音的传统观念,八度中的十二个音的价值得以相等,从而使传统的旋律概念、节奏、节拍的组织,曲式的结构,和声与对位的感觉皆面目全非。融入十分自由的形式中的若干独特音的连续,带来了流动的、甚为发展的奇妙特色。而小巧、精致的乐队编配,常具单纯、明快的色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表现主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新古典主义
音乐家中的"三B”指什么?
“他仿佛是湍急汹涌的洪流,直轮获往下冲,终于汇成了一股奔泻的飞沫喷溅的瀑布。”–舒曼
被指挥家彪罗尊称为“三B”之一,而来自与伟大的作曲家巴赫、贝多刘显按坏何芬并列的德国作曲家勃拉姆斯(三人的姓都以字母B开始),是“新古典主义”乐派的主要代表。尽管360问答“三B”这一提法不论从历史的、美学的观点来看都不够确切,但它却为广大的音乐爱好者所接受,这说明了勃拉姆斯在德国音乐创作上取得的高度成就。
十九世纪后半叶,在德国浪漫主义乐派兴盛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极端化的潮流,如一些极端的个人主义者,把统一的音乐进行繁琐的分割,在华丽的外表和眩目的辞藻下掩盖着空洞的内容。样海德本日胶仅均情罪绍1848年德国革命失败后,德国的分裂和社会的矛盾,造成德国艺术界的分裂,音乐界分裂为魏玛乐派与莱比锡乐派,给整个德国文化带来危机。争论的焦点在于,谁是以贝多芬为代表的音乐遗产最好的继承者。这又证府更承形香整心里场斗争,很象数世纪前关于独秘鲁珍宝库的斗争那样:有管带松派争花宜属的人欣赏秘鲁艺术珍品,只是看中了它们是贵金属,因而将它们打碎了,运回家去;有的人则在打碎周销叶设身限染立胡载渐后加以熔化,按照自己的目的重新设计制作。勃拉姆斯(司列艺离硫率1833-1897)对于贝多芬以来的古典音乐遗慢伟产,既不是“打碎室鱼”后据为己有,也不是重新熔化,而是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中完整地继承了德国古典音乐的优良传统,同时又运用了浪漫派的创作技巧。他还广泛地运用民间音乐,有意识地发展民族特征,在除歌剧外的一切音乐领域中,自如地运用民间音乐素材,从而形成了“新古典主义”的音系。同瓦格纳的革新相皇的载反比,勃拉姆斯的“复古”同样有积极的意义,他们都是贝多芬音乐传统的继承者。由于勃拉姆斯的作品不失浪漫主义的诗情与幻想的特点,他仍属浪感漫主义作曲家。
勃拉姆斯是一个沉静、朴实,厌恶虚饰的音乐家。舒曼最先发现了他并在《音乐时报》上发晶解表了一篇引人瞩目的文章:《新的道路》,介绍了这位二十岁的青年作曲家,这篇文章使勃拉姆斯名噪一时。次双曲数统策热年,舒曼不幸精神感米脚病再度发作,勃拉姆斯及时地帮助了舒曼的妻子克拉拉,以演奏会的收入资助克拉拉抚养孩子。这种高待事贵的情操是令人钦佩的。
勃拉姆斯的这些品质也表现在他的创作上。交响乐是勃拉姆斯创作中的最高成就,但他一生只写了四部。尽管他对交响乐的创作怀有很大的小演雄心,但他认为既然已经有了贝多芬的交响乐,就没有必要再创作交响乐了。因此,他的第一首交响乐发表时,已经是四十三岁了。为了完成第一交响乐,勃拉姆斯花费了整整十四年的功夫,可见他对艺术创作的严谨态度。这部交响乐被指挥家彪罗称为《第十交响乐》,意思是说,它是继贝多芬九个交响乐后当之无愧的作品。
与他的交响乐作品媲美的还有两首钢琴协奏曲(d小调、bB大调)以及bE大调钢琴间奏曲。唯一的一部小提琴协奏曲(D大调),据说是为他的好友、小提琴演奏家约阿希姆写的。
勃拉姆斯的器乐是古典主义的,而他的声乐则是属于浪漫主义的。从舒伯特以后,没有任何作曲家在声乐曲上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这些声乐曲具有优美、朴素的德国传统歌曲风格。如著名的《摇篮曲》、《五月之夜》、《徒劳小夜曲》等,还有大型声乐曲《德意志安魂曲》。
特别应当指出的是,在当时的音乐家中,能象勃拉姆斯那样高度重视民间音乐,并将自己的创作与民族音乐紧密结合起来的作曲家实在不多。他搜集了大量的民歌,配上伴奏,予以出版。他创作的二十一首匈牙利舞曲,吉普赛舞曲和圆舞曲,都受到民间音乐的影响。他的一些大型器乐作品,如《第二交响乐》第三章主部的旋律,也来自民歌。
勃拉姆斯是德国最后一位浪漫主义音乐家。在他生活的那个时代,资产阶级已处没落阶段,在音乐界,出现不同的发展倾向与流派,他没有受到当时不良倾向的影响,在创作中始终保持古典音乐和民间音乐健康明朗的传说与特色,这是难能可贵的。但由于世界观的局限,他的创作也存在保守和狭隘的倾向,他的音乐带有学院派那种过于理性化的影响和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