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 课文 有关线索 资料

白杨

从哈尔滨出发,沿着哈同公路,当你路过一个叫富锦的县城时,请留意你的两旁。
挺拔、俊秀、笔直地排在大道两边的树林,爷爷告诉我那是白杨,是他在下乡当知青时和战友亲手栽下的。看着家乡那一片片茁壮成长的卫士般的白杨树,我心中有一种说不出的亲切感。
沧海桑田,但我对白杨的感情依旧不减。看过北京的国槐,古老之余透着一点霸气;看过长春的红皮云杉,总觉得东北的树不该有如此的沧桑;在山东经常能见到一些细着腰肢在风中乱摆的小树,好象未经历人生的孩童;西子湖畔的多情柳,看了有一种要被溶化的感觉。
白杨呢,更像一个思想进步的青年,不那么苍老,不那么无奈。白杨热情洋溢,每年开春早早地探出新芽,与其它的伙伴一起迎接美好的春天,白杨积极向上,你看那原野上,白杨正伸着胳膊往上窜呢!白杨的枝叶多么茂密,像一团绿色的火,炽热地燃烧着生命的激情。白杨坚守理想,在东北防护林的队伍中打头阵;在绿化道路的行列中任先锋。爷爷说他们那个年代,知青们早出晚归,干活很卖力气,对他们亲手建造的连队也饱含深情。白杨根扎北疆、情系黑土,多少年未见白杨用什么方式抱怨,旱灾、沙尘白杨都不惧。看吧,乌苏里江边,三江平原上,到处都有白杨树挺拔俊秀的身影,白杨树的确是北疆卫士——刚毅、顽强。
白扬又蠢简岂止是我们的卫士!炎热的夏天,白杨为我们提供浓浓的绿荫;寒冷的冬天,白杨为我们提供烈烈的干柴。在农村,人们用白杨来做栅栏、夹园子;在城市,人们用白杨来盖大楼,造桌椅。白杨却从不图回报,白杨不要人浇水施肥、锄草松土。白杨乐观自信,朴实无华,自强不息。这是一种多么完美的品格,多么高尚的情操啊!
远远地望着那片白杨,似一支支朝天的绿烛,插在带陆裤淡青色的朝雾中——神圣、庄严。微风吹来,似乎能听见白杨的叶子沙沙地响,我就那么听着,就像听爷爷给我讲故事一样,如痴如醉地听着……

《白杨礼赞》写于抗战时期,正值“皖南事变”(1941年1月)之后,是作家西北之行“一段生活的记录”。1938年底,茅盾应杜重远(抗日爱国民主人士,时任新疆学院院长,后于1943年10月被新疆军阀盛世才毒死于狱中)之邀去新疆学院任教,次年5月到迪化(今乌鲁木齐)。1939年底,杜重远被盛世才软禁,茅盾借奔母丧之名于1940年4月离开迪化,经兰州去西安,5月中旬在西安遇见朱德同志并接受其邀请去延安。在延安参观、访问,到鲁迅艺术学院等处讲学5个多月,至同年10月,茅盾离开延安到重庆。在延安的5个月当中,他深切了解了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体验到根据地人民的斗争生活,感受到敌后根据地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团结一致、艰苦奋悉判斗的革命精神以及正直、朴质的可贵品格,这给了他极大的鼓舞,使他看清了中华民族解放的光明前途,增强了抗战必胜的信念,因而萌发了歌颂他们的强烈愿望。另外他回到重庆以后,也亲身感受到国民党反动当局消极抗日,积极反共,表面合作,暗中破坏的丑恶行径(如1941年1月“皖南事变”),感受到国统区暗无天日的黑暗生活以及颓废淫靡的腐败风气。于是作家决定拿起他的武器——笔,把他的感受通过白杨树这种北方最常见的风物表达出来,以此歌颂抗日儿女,批判国民党反动派,坚定国统区人民的胜利信心,抒发自己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怀。《白杨礼赞》(以及其他的一些作品如《风景谈》等)就这样诞生了。

除莫奈以外,雷诺阿、德加、毕沙罗、西斯

D

440
标签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