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音乐简史(
欧洲音乐是西士新作方文明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呼教作技常。欧洲音 乐作品浩如烟海,而在我们的传统印象中,由于历史文化的原 因,欧洲音乐难于欣360问答赏,成为一种阳春白雪的高雅文化。 其实,这些音乐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音乐作品、片段,在我们 银机治生活中为人们所喜闻乐见。 学习欧洲音乐可以帮助我们更 好地了解西方文明, 让我们更进一步的去体会这种文化的芬芳, 可以让我们体会到不同于中国风的美。 唯有加深对李雷刚接势效期见封孙上对欧洲经典 音乐的了解,我们才能更好地促进传统音乐的发展,才能取长 补短,避免音油厂书左乐上的“闭关锁国”现象的发生。中国音乐文委刘化 发展的正确抉择应该是:古为我用,今为我用,中为我用,洋 为我用。 霍夫曼曾说, “音乐是所有艺术中最富浪漫主义——几乎可以说是唯 一的真正浪漫主义的艺术,因为它的唯一主题就是无限物。音 乐盐九向人类揭示了未知的王国,在这个布粉掉红家着换散世界中,人类抛弃所有明 确的感情,沉浸在无法表达的渴望中。” 音乐在人类艺术文化的宝库中,占有无可争辩的重要一席。聆听美妙 的音乐能陶冶情操,使人心情舒畅,给人带来美的享受。然 而欣赏音乐也是分为不同层次的:官能的欣赏、感情的欣赏 和理智的欣赏。 其中, 感官层次的欣赏是最表面、 最肤浅的。 我们欣赏音乐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个层次上是很不数证信够的。要想 真正地理解族次冲家队苏垂音乐(特别是经典音乐)的深刻内涵;领会作曲
家融会在音乐作品中的换指价至给相随伟大精神;上升到感情的、理智的高 度去真正的欣赏音乐就必须要对音乐作品的背景知识有一定 的了解。这里所说的背景知识,是指音乐家的生活年代,进 行乐曲创作的时代背景,作者的创作个性,作品反映的社会 现实和音乐创作中的一些民族特征等。只有对这些知识有了 一定的了解才可能真正听懂音乐(这里主要指经典音乐), 句决再去亲雨根划才能站在更高的层次上理解音乐的内涵, 才能真正地感情地、 理智地欣赏音乐。 以前的我就总是停留在“感官上的欣赏”上,直到后来我 意识到了这些以笑青龙罗无变后,我才下决心要选修欧洲经典音乐鉴赏这 门课的。通过一学期的学习,我觉得收获颇丰。 总之,学习和了解欧洲经典音乐是很有必要的。 二、音乐作品的简码对我们有什么帮助增字弱临区究其换跳原卷? 音乐作品的简码对我们有什么帮助? 对我们有什么帮助 前人对音乐作品进行归类后做了一系列的简码, 是为了使我们在使用 的时候可以火任收找密挥候方便的找到对应作品。 三、常见简码的来源 答:古典音乐作品的标题后面,通常还跟着一些字母与数字
组成 的序号,这就是作曲家的作品编第镇测号。到欧洲 18 世纪初期,一 般作曲家仍不为自己的作品编做就师更视乐劳星任号, 因此需要乐谱出版商为了区 别同一作曲家的不同作品而进行编号, 一般都是按其创作次序 由 小 到 大 排 列 。 最 常 见 的 就 是 “Op.XXX” , 这 是 拉 丁 语 “Opus”(作品)的缩写。当然,不同的出版商有不同的编号,
则难免造成重叠混乱, 也就不能完全如实反映作品的先后顺序, 因此一些作曲家本人也开始为自己的作品编号。 一般认为最早 为自己作品编号的是意大利作曲家班基耶里, 贝多芬亦比较早 系统的为自己的作品进行编号, 今日所见大部分重要作品的编 号皆出自本人之手。 即便如此, 个人编号仍有许多遗漏。 因此, 后来的音乐学家从利于后人对作曲家作品研究出发, 对重要作 曲家尚无编号的作品系统的进行了编号, 或对系统编号者加以 重新编号并标注特定的标记。 这些标记通常是提出新作品编号 的学者名字或者目录、索引名称的缩写。由于整理者不同,有 的作曲家会有两个甚至三个作品编号。 如: J.S.巴赫的作品编 号由德国音乐学家 W.施米德 (Wolfgang Schmieder,1901-1973 ) 编 成 , 以 “BWV” ( 德 文 Bach-Werke-Verzeichnis 的缩写,意即“巴赫作品目录”) 为标记,1950 年起使用,为现在巴赫作品最为标准的编号。 舒 茨 的 作 品 编 号 由 施 皮 塔 等 人 编 成 , 以 “SWV” ( 德 文 Schutz-Werke-Verzeichnis 的缩写, 意即“舒茨作品目录”) 为标记。 史 卡 拉 蒂 的 作 品 分 别 由 意 大 利 钢 琴 家 朗 戈 ( Alessandro Longo,1864-1945) 、美国古钢琴演奏家柯克帕特里克(Ralph Kirkpatrick,1911- )和意大利音乐家佩斯特利(Giorggio Pestelli,1938- )编成,分别用三人姓氏第一个字母“L”、 “K” 和 “P” 为 标 记 。 莫 扎 特 的 作 品 编 号 由 克 歇 尔
(Kochel-Verzeichnis) 编成, 以“K”或“KV”为标记, 1862 年起使用,后又以 A.爱因斯坦于 1937 年修订,以“K3”为标 记,再以瑞士音乐家基格林(Franz Giegling,1921- )1964 年修订,以“K6”为标记。又如贝多芬的作品编号有遗漏者, 由后人补编, 主要用 WoO WerkohneOpuszahl 的缩写, ( 意即“未 编号作品”)为标记。舒伯特的作品编号由奥地利音乐学家多 依奇(Otto Erich Deutsch,1883-1967)重编,以“D”为标 记。肖邦作为即兴作曲大师,其个人作品的手稿之多是音乐史 上人所共知的,这同时给肖邦作品手稿研究带来许多困难。英 国学者布朗于 1960 年将肖邦作品重新编号,命名为《布朗索 引》(Brown Index),简称 BI 编号……如上,“Op.”用于大 多数作曲家。如果一部作品中包含数首乐曲,可以再加上分
号 或字母以示区分。如“Op.1,No.2”或“Op.1b”,表示第一 号作品中的第二首。作曲家逝世后出版的作品称作“遗作” (Op. Posthumous) ,以“Op. post.”或“Op. posth”标记。 其他有: “BB”、“Sz”——巴托克(Bartok ) “BB”、“Sz” “WoO”——贝多芬(Beethoven) “WoO” “BI”——萧邦(Chopin) “BI” “L”——德彪西(Debussy) “L” “B”——德沃夏克(Dvorak ) “B” “HWV”——亨德尔(Handel) “HWV”
“Hob”——海顿(Haydn) “Hob” “H”——霍斯特(Holst) “H” “BWV”、“S” “BWV”、“S”——巴赫(J.S. Bach) “S”——李斯特(Liszt) “S” “K”、“KV” “K”、“KV”——莫扎特(Mozart) “Z”——帕萧(Purcell) “Z” “AV”——理查·斯特劳斯(Richard Strauss) “AV” “L”、“K”、“P” “L”、“K”、“P”——史卡拉蒂(Scarlatti) “SWV”——舒茨(Schutz) “SWV” “D”——舒伯特(Schubert) “D” “F”、 “M”、 “P”、 “R”、 “RV”、 ——韦瓦尔第 (Vivaldi) “F”、 “M”、 “P”、 “R”、 “RV “WWV”——瓦格纳(Wagner) “WWV” 四、以下简码的意思、作者及作品名称 以下简码的意思、 R.269:小提琴,弦乐与通奏低音(管风琴)的协奏曲,E R.269 大调,韦瓦尔第,“四季 – 春”; R.461:弦乐与通奏低音(羽管键琴)的协奏曲,C 大调,韦 R.461 瓦尔第,《A 小调协奏曲》 ; BWV.565:管风琴曲《d 小调托卡塔与赋格》 ,巴赫; BWV.565 BWV.1050:《勃兰登堡协奏曲》 ,第五号,D 大调,巴赫; BWV.1050 K.492:《费加罗婚礼》 ,莫扎特; K.492 K.525:G 大调弦乐小夜曲,莫扎特; 525 D.759:《b 小调第八交响曲(未完成)》,舒伯特; D.759
D.797:戏剧配乐 – – 罗莎蒙德,舒伯特; D.797 Hob.104:D 大调《莎乐美》交响曲,海顿; 五、写出下列作品的编号及作者 小调第五交响曲》 命运》 《命运 ,Op.67,贝多芬; 《c 小调第五交响曲》 命运》 《 《艾格蒙》序曲,Op.84,贝多芬; 艾格蒙》序曲 《 《苏格尔岩洞》序曲, 赫布里底群岛》序曲,B 小调 苏格尔岩洞》序曲, 赫布里底群岛》序曲, 小调,Op.26, 门德尔松; A 大调《意大利第四交响曲》 大调《意大利第四交响曲》 ,Op.90,门德尔松; 小调圆舞曲,Op.64-2,肖邦; 升 c 小调圆舞曲 小调幻想即兴曲,Op.66,肖邦; c 小调幻想即兴曲 大调小提琴协奏曲,Op.61,贝多芬; D 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Op.35, 柴可夫斯基; D.OP77,勃拉姆斯; 帕格尼尼; 小调第六交响曲, 悲怆》 《悲怆 ,Op. 68,贝多芬; b 小调第六交响曲, 悲怆》 《 Op.74,柴可夫斯基; 《1812》序曲,降 E 大调,Op.49,柴可夫斯基; 》序曲,
e 小调第九交响曲《新大陆》 小调第九交响曲《新大陆》 ,Op.95,德沃夏克; b 小调大提琴协奏曲 小调大提琴协奏曲,Op.104,德沃夏克; 组曲, 第二组曲 Op.55, 格里格; 《培尔金特》 培尔金特》 组曲 第一组曲 Op.46, 《霍尔堡》组曲,Op.40,格里格; 霍尔堡》组曲 《24 首随想曲》 首随想曲》 ,Op.1,帕格尼尼;
大调弦乐小夜曲》 ,K.525,莫扎特; 《G 大调弦乐小夜曲》
欧洲音乐常识
1.浪漫时期欧洲音乐特点及背景
浪漫主义乐派是继维也纳古典乐派后出现的一个新的流派,它 产生在十九世纪初。
这个时期艺术家的创作上则表现为对主观感情的崇尚,对自然 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幻想。艺术表现形式也较以前有了新的变化,出 现了浪漫主义思潮与风格的形成与发展。
浪漫主义音乐与古典主义 音乐所不同的是,它承袭古典乐派作曲家的传统,在此基础上也有 了新的探索。如强调音乐要改备基与诗歌、戏剧、绘画等音乐以外的其他 艺术相结合,提倡一种综合艺术;提倡标题音乐;强调个人主观感 觉的表现,作品常常带有自传的色彩;作品富于幻想性,描写大自 然的作品很多,因为大自然很平静,没有矛盾,是理想的境界;重 视戏剧,研究民族、民间的音乐文学,从中吸取营养,作品具有民 族特色。
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上,是继承古典乐派,但内容上却 有很大的差异,夸张的手法也使用的特别多。在音乐形式上,它突 破了古典音乐均衡完整的形式结构的限制,有更大的自由性。
单乐 章题材的器乐曲繁多,主要是器乐小品,如即兴曲、夜曲、练习曲、叙事曲、幻想滚稿曲、前奏曲、无词曲以及各种舞曲——玛祖卡、圆舞 曲、波尔卡等。 在众多的器乐小品中,钢琴小品居多。
声乐的作品 中出现了大量的艺术歌曲,并将诸多的声乐小品串联起来形成套曲, 如舒柏特《美丽的磨坊女》、《冬之旅》,等,就是浪漫乐派创新 的艺术题材。和声是表现浪漫主义色彩的重要工具,不谐和音的扩 大和自由使用,7 *** 和9 *** 以及半音法和转调在乐曲里的经常出 现,扩大了和声范围及表现功,增强了和声的色彩。
作曲家创立了 多乐章的标题交想曲和单乐章的标题交响诗,这是浪漫主义音乐的 重要的形式。 浪漫注意音乐以它特有的强烈、自由、奔放的风格与古典主义 音乐的严谨、典雅、端庄的风格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如果贝多芬的 音乐只是黑白电影或版画的话,那么浪漫乐派作品则像水彩画和五 颜六色的油画。 这一时期产生了两种不同的浪漫主义音乐流派。
一 种是以勃拉姆斯为主要代表的保守浪漫主义,另一种是积极浪漫主 义。浪漫主义音乐时期也是欧洲音乐发展史上成果最为丰富的时期, 它极大丰富和发展了古典主义音乐的优良传统,并有大胆的创新, 这一时期的许多音乐珍品至今仍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欢迎。
2.文艺复兴时期欧洲音乐特点及背景
音乐风格概述 1. 文艺复兴时期的旋律有什么特点? 以级进为主,是歌唱性的,与歌词的抑扬顿挫有关系,有时会采用"图解"方式对歌词中的某些词汇作形象模拟。
按照西方音乐史的习惯,有一个词专指从1430年到1600年前后这一段时期;这个时期与随之而来的西方文化、社会、艺术和科技的巨大发展(1300-1600)相吻合,这就是法核谨文词汇“文艺复兴”(Renaissance)。 该词由米什莱(Michelet)首先提出,用来表示一个广义的历史时期。
1 绪论 米什莱的观点之所以能被广泛接受,是由于布尔克哈特(J。Burckhardt,1860),他的文章影响巨大,认为意大利是一场巨大的文化变革的策源地。
这场变革始于十四世纪,1500年以后,逐渐将新思想传播到欧洲北部,它标志着一个新文明的出现,在某些领域甚至影响到十七世纪末。 就字面意思来说,这个词的含义就是“重生”,这并不是一种不顾历史事实的夸张的说法,而是反映了1400-1600年间有影响的思想家和作家公开地否定“中世纪”(这个词当时还未使用),崇尚古代的倾向。
鉴于观点不一,先将历史学家赋予“文艺复兴”一词常见的两种不同含意分清是有好处的:狭义的观点认为,它基本上是一场意在恢复古代哲学和艺术价值的运动;广义的观点则认为,这是一个由个人到社会都产生了新的理想和观念的时期,一个发现和飞跃的时期,在这个时期,新发明都和往旧的“黄金时代”联系起来,以证明自己的价值。 布尔克哈特和其他一些文艺复兴支专家强调,这一时期的进步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关于这一点虽然尚有争论,但只是就程度而言,其重要性是没有人怀疑的。
这些进步包括:非宗教的人文主义兴起,提出了重视语法修辞和伦理哲学的教育观点,与中世纪形而上学的经院哲学针锋相对;发展了的历史观念和对古籍的发掘与考证,为“新学问”打下了基础;印刷术的发明带来了文化的广泛传播和思维方式的改变;由于发现新大陆和哥白尼的革命,在宇宙和地理两方面打破了传统的空间概念;新教改革运动使中世纪基督教遭受沉重的打击,使得过去那种虽然错综复杂、但还算稳定的局面安生激变;在视觉艺术方面,对古典的形式产生新的兴趣,追求直接地表现人类的生活和感情,这些都与更富于宗教气息的、抽象的和缺乏表现力的中世纪艺术思想正相抵触。 2 音乐史学与文艺复兴 布尔克哈特的看法迷住了十九世纪中叶的知识阶层,其中也包括音乐史家,很快就激起对于音乐中的“文艺复兴”的深入研究。
人们使用文艺复兴这一词汇时,时常将其广义和狭义混为一谈。在音乐史上这种情况亦不罕见,这是一个广泛使用的词汇必然会遇到的问题;布尔克哈特原先提出的概念很快就被突破了,实际上,在公认的年代界限内所发生的一切现象都被纳入了“文艺复兴”一词的范围之中。
早在1868年,安布罗斯(A。W。
Ambros)就提出将十五、十六世纪看作不可分割的、完整的历史阶段,他的观点被包括皮洛(Pirro)在内的许多后来人所接受,但他们未必使用“文艺复兴”这一特定的词汇。在安布罗斯之后,有两个人提出过对于时代划分的不同看法,里曼(Riemann)认为应将1300-1500年划为“早期文艺复兴”,而登特(Edward J。
Dent)则认为应当以1600年左右单旋律乐曲(monody)的兴起作为“文艺复兴”的标志(见其著作《A。斯卡拉蒂》,1905)。
对时代下限的看法近乎一致,都认为文艺复兴时期结束在十七世纪上叶,而将后来从美术史中借用的(主要是C。萨克斯,1919年)“巴罗克”一词、以及歌剧的兴起和其他相应的发展视为一个新时代的开端。
曾有人认为(例如韦勒斯,Wellesz),巴罗克时期的开始应该推前到1540年左右。还有一些学者提出,在文艺复兴与巴罗克时期之间再分出一个“矫饰主义”(Manneri *** )时期(这又是一个从美术史借过来的名词),但这一观点遭到反对,没有得到普遍的承认。
目前一致的看法是。到十五世纪下半叶时,在音乐观念和音乐语言上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概念,标志了一个新时代的诞生,直至1625年左右,其基本原则还役有被彻底取代。
大家都同意这个阶段可以称为“文艺复兴”,之所以如此称呼没有别的缘故,主要是因为它发生在广义的文艺复兴时代的后期,时间上处于文艺复兴的范围之内;这是一种折衷的办法,等于说二者只是在时间上巧合,里斯(Reese)在所著《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一书中,悄悄地采纳了此说。 另一种观点所引起的争议更大,也更有挑战胜。
此说认为狭义的“文艺复兴”—也就是复古—对于音乐的理论和实践都有显著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音乐中对于古典精神的崇拜。当然,这影响不象在美术和建筑上那样,表现得直接了当。
3 音乐和复兴的概念 “复兴”的观念先是在文学和视觉艺术中站稳了脚跟,之后才波及音乐.从十四世纪起,意大利、尤其是佛罗伦萨的学者就经常举出某某文学家或者艺术家的名字,说是地唤醒了某种在“黑暗时代”被湮灭了的古代艺术。 1350年左右,薄伽丘曾提出焦托(Giotto),说是他“使使得几百年来埋藏在尘垢之下的艺术再现昔日的光辉';1400年,佛罗伦萨的历史学家维拉尼(Filippo 。
3.20世纪时期欧洲音乐特点及背景
20世纪流行音乐发展趋势 美国的流行音乐作为欧洲流行音乐的主体,主要是以欧洲及其它国家的传统音乐、民间音乐以及黑人音乐为基础,融合而发展起来的。
随着逐渐演化和发展,又产生出新的种类形式,如爵士乐、廷潘胡同歌曲、乡村音乐、拉格泰姆布鲁斯、摇滚乐等。 流行音乐是与严肃音乐相对而言的,它不同于严肃音乐,因为严肃音乐常具有较深的思想内涵和一些专门的知识层面,需要听众运用自己的知识和修养细细领悟、品味。
而流行音乐对于听众来说,其形式短小、通俗,唱起来上口,并且对于听众不需要更多的专门仅依靠对音乐的心领神会与感性认识就能理解。 美国流行音乐具有更多的自娱性与商业性。
其自娱性来自非洲的音乐传统。影响最大的,如爵士乐、布鲁斯、摇滚乐等,都起源于黑人音乐。
早年大部分移民从世界各地来到美国,一般地说是出自于自愿,他们基本上是愿意把自己的文化同美国文化融合在一起。 但只有黑人例外。
他们是作为奴隶被迫来到这个国家的。他们身上“除了锁链以外,一无所有,但他们的头脑中却牢记着非洲舞蹈和音乐的丰富传统。”
黑人奴隶们在农场劳动时,不允许说话,但可以唱歌。他们依靠自人听不懂的劳动号子和歌曲相互传递信息,交流感情,通过这种表达方式,把他们郁积在心里的痛苦与不平喧泄出来,从而逐渐形成了具有黑人特点的黑人音乐。
黑人音乐在形成过程中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这种变化包括汲取白人音乐成分,产生了布鲁斯、爵士乐等形式。而最初的摇滚乐就是黑人音乐“节奏布鲁斯”,西方也有人把摇滚乐称作为“下层阶级反抗当局的一种形式”。
1、爵士乐 爵士乐是19世纪末在新奥尔良首先发展起来的。 爵士乐形成的主要来源是布鲁斯和拉格泰姆。
布鲁斯的原意是哀怨、忧郁之意,是从黑人的劳动号子演变而来,大部分的布鲁斯的歌词内容是以反映黑人的生活为主。每段歌词采用三句的结构形式,第二句重复第一句。
在曲式结构上构成AAB的曲式,常用慢4/4拍。其歌曲的音阶形式常使用降三音和降七音,切分节奏也比较多。
布鲁斯的演唱非常自由,演唱者可以根据演唱内容模仿一些其它日常生活的声音来表现演唱者的情绪。布鲁斯歌曲的伴奏乐器一般有吉它、班卓等,后来逐渐加进了其它多种乐器。
布鲁斯经历了农村布鲁斯、古典布鲁斯和城市布鲁斯等不同发展阶段。 拉格泰姆音乐形式与布鲁斯没有根本上的区别,其最明显的区别大致有两点。
一是与纯粹的布鲁斯相比,拉格泰姆似乎是比较“有修养”的音乐,它是一种黑人钢琴音乐,演奏者中许多人受过一些正规的音乐训练。因为钢琴这一乐器的不便携带性,决定了这一音乐形式的演唱必须有一个比较合适的场合,这种场合一般都在酒馆。
二是拉格泰姆的节奏特点。 它常常采用连续的切分节奏,演奏者在钢琴上常常左手是规则的强弱拍伴奏进行,右手则是演奏与左手伴奏相错位的切分节奏旋律以及更为复杂节奏的旋律,以此造成一种机智和幽默感。
使得这一音乐形式深为有幽默感和生性好动的美国人民所喜爱。后来又相继产生了拉格泰姆歌曲。
当美国黑人音乐家用管乐队形式演奏布鲁斯或拉格泰姆时,一种新的音乐形式就诞生了,这就是爵士乐。 爵士乐自诞生以来,风格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既有音乐家们对不同风格本身的探索、融合与创新,也有他们对爵士乐商业化现象的不满而进行的努力。例如,继20年代的新奥尔良传统爵士以后,又出现了30年代的摇摆乐、大型乐队、冷爵士、自由爵士等等。
爵士乐的代表人物有路易斯·阿姆斯特朗,他创作的曲目有《西区布鲁斯》、《哭泣的威力》等。其它代表人物还有杜克·埃林顿、戴维斯等。
从总体上说,早期的爵士乐比较简单,逐渐才发展成比较复杂。其原因主要是越来越多的受过专业音乐训练的音乐家们的参与,使得专业音乐创作技巧与爵士乐的创作相融合。
尽管如此,以黑人音乐为基础的爵士乐特点依然存在,即连续的切分节奏、特殊的乐器音色以及演奏法和表演上即兴性等。 爵士乐从它诞生之日起至今,一直存在着争议,褒贬不一,但爵士乐的影响力已远远超越了流行音乐本身。
我们在20世纪西方许多严肃音乐家的作品中都能找到爵士乐的痕迹。 这些音乐家有德彪西、拉威尔、斯特拉文斯基。
而美国作曲家格什文的《兰色狂想曲》、《一个美国人在巴黎》则是把爵士乐融入到现代严肃音乐中的典范。 2、廷潘胡同歌曲 19世纪末在美国纽约市第28街(第5大道与百老汇之间)集中了许多音乐出版公司,各公司都有推销员整天在那里弹琴吸引顾客,琴声就像敲击洋铁盘子似的,“廷潘”胡同由此而得名。
廷潘胡同在美国一度成了流行音乐的集中地,也形成了流行音乐兴盛的一个时代,一种音乐风格的象征。它几乎是沿续了半个世纪。
廷潘胡同歌曲早期的部分作品是沿袭了美国流行歌曲作曲家福斯特的音乐风格,其音乐具有怀旧、感伤的情绪,但大部分歌曲是欢快、风趣、诙谐的情绪,歌词内容基本上以爱情主题为主。 廷潘胡同歌曲发展到中后期音乐风格和表现形式更为多样化,艺术性也有所加强,并且吸收了黑人音乐的节奏特点,其旋律与和声也趋于复杂。
4.18世纪欧洲的音乐有哪些特点
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和 “狂飙突进运动”追求自由、平等的思想对音乐产生了巨大影响,这时音乐也从王侯贵族的宫 廷逐步走向民众,在社会上普及。
音乐史上将1750—1820年这70年的时间叫做古典主义时期。 海顿和莫扎特的创作标志着古典主义风格高峰期的到来,而同属古典主义的贝多芬则横跨古典主 义和浪漫主义两个时期。
这个时期的音乐创作采用的是主调音乐形式。加强了旋律与和声的对应,音乐呈现出优美、简单、均衡的特征。
“通奏低音”被明确的乐器记谱取代。这个时期音乐的重心是器乐体裁交响曲,协奏曲,奏鸣曲,四重奏。
而奏鸣曲式的影响之深远直至20世纪。古典时期乐 团编制比巴洛克时期增大,乐团由指挥带领逐渐变成一种常规。
现代钢琴在古典时期出现,并逐渐取代了大键琴的地位。
5.西方音乐相关常识
艺术歌曲(Art song):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盛行的一种抒情歌曲,通称艺术歌曲。
它包括:(1)歌词多半是采用著名诗歌;(2)侧重表现人的内心世界;(3)多采用钢琴伴奏;(4)表现手段及作曲技法比较复杂。 前奏曲(Prelude):是一种自由结构的短曲,常放在具有严谨结构的乐曲或套曲之前作为序引。
如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 练习曲(Studi):分为两种:(1)一种为乐器演奏的技术训练而创作的乐曲,常有特定的技术上的目的,如车尔尼;(2)一种为音乐会练习曲,由前者派生出来,并逐渐演变为一种炫技性的艺术作品,如肖邦,李斯特,德彪西,斯特里亚宾等。
波兰舞曲(Polonaise):最初是为贵族的沙龙用作伴奏之用的,后来被城市作曲家移植到钢琴音乐中。肖邦笔下的这种体裁是三拍子,中速的,形式上对称严谨,有浑厚的钢琴织体。
奏鸣曲(Sonata):一种多乐章的器乐套曲,也称“奏鸣曲套曲”。由三、四个相互形成对比的乐章构成,用一种乐器独奏或一种乐器与钢琴合奏,其中各乐章的基本特点和曲式结构为:第一乐章为快板,用奏鸣曲式;第二乐章为慢板,用变奏曲式,复三部曲式或自由的奏鸣曲式;第三乐章为小步舞曲或谐谑曲,用复三部曲式;第四乐章为快板或急板,用奏鸣曲式或回旋曲式。
协奏曲(Concerto):一件乐器或两件乐器与管弦乐队竞奏,Concerto一词两意:一为“竞争”;一为“同心协力”。由此可看出协奏曲的特征。
在第一乐章的结尾部分设置有华彩段,强调独奏演员的技巧。 16世纪出现教堂协奏曲,18世纪末独奏乐器协奏曲基本定型,莫扎特创作了不同独奏乐器的协奏曲,确立了沿用至今的协奏曲曲式结构。
19世纪初,贝多芬运用叫乡音乐的协作手法,将协奏曲的艺术水平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协奏曲一般由三个乐章组成,第一乐章快板,采用奏鸣曲式,并常殿以华彩乐段;第二乐章多为抒情的慢板;第三乐章快板,一般用回旋曲式或奏鸣曲式。
第二和第三乐章之间,有时也插入华彩乐段。此外,也有单乐章的协奏曲作品。
交响诗(Symphoic poem):一种单乐章的管弦乐曲,由李斯特首创,他提倡将文学与音乐相结合,使用标题提示听众,李斯特创作了13首交响诗,其后有众多作曲家运用这种体裁进行创作,如斯美塔纳,理查•施特劳斯等。交响音诗、交响音画、交响童话、交响幻想等都属于此类。
交响曲(Symphony):充分发挥各种预期的功能和表现力来塑造音乐形象,并以交响乐队来演奏的大型套曲形式。 序曲(Overture):歌剧、清唱剧、舞剧、其他戏剧音乐和声乐、器乐套曲的开始曲。
斯卡拉蒂——意大利式序曲;速度为快—慢—快;吕利——法国式序曲,速度为慢—快—慢;18世纪后古典主义序曲大多采用奏鸣曲的戏剧结构。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家把序曲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标题性管弦乐欣赏。
变奏曲:是对一个音乐主题进行一系列的变化和反复所构成的音乐作品。依变奏手法的不同可分为严格变奏曲(含固定低音变奏曲和装饰性变奏曲两种)和自由变奏曲两类。
变奏曲可以有一个音乐主题,也可以有两个音乐主题(即二重变奏曲) 华彩乐段:意大利正歌剧中独唱者在咏叹调处即兴发挥的段落,后来在协奏曲乐章的末尾处常插用此段落,通常是由独奏者一人完成。华彩乐段的演奏比较自由,难度也较大,演奏者可在此充分发挥其演奏技巧及乐器的表现性能。
华彩乐段最初是由演奏者即兴表演,后来成为作曲家创作作品的组成部分。 组曲:由若干相互对比的乐章连接而成的管弦乐曲或钢琴曲,其中的各曲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的国古典组曲通常由同调的阿库萨基四首舞曲组成。
近代组曲有从歌剧、舞剧、戏剧音乐或电影音乐中选出若干段乐曲而辑成的,也有标题交响组曲等。 套曲:是包括若干乐曲或乐章的成套器乐或声乐曲,用套曲曲式结构。
器乐套曲主要有古典组曲、近代组曲、奏鸣曲、交响曲、协奏曲和交响诗等,如斯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 古希腊音乐的形态特征(旋律、节奏、织体、调式体系) 旋律与节奏:古希腊的音乐是以诗、乐、舞三位一体为主的音乐艺术(实际上萌芽阶段的音乐艺术基本都是如此,音乐并不是以声音的形式独立存在的。
如中国的“葛天氏之乐”)。其中诗的地位远高于乐,所以旋律和节奏都受到歌词抑扬顿挫和长短节奏的影响。
所谓的织体,可以分成三类,即单声织体(只有一条单旋律),复调织体(两条或两条以上的旋律同时出现),主调织体(也称作和声织体,即一条旋律加上和声)。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音乐艺术属于极为初级的阶段,因此还是单声织体。
调式体系:此时的调式都是一部落名称为名,为八度或者双八度音节从上至下排列,以四音列为基础单位。在古希腊音乐理论家看来,每一种调式都有不同的伦理特性,如亚里士多德认为:多利亚调式是坚定、富于男子气概的,弗里几亚调式是可以激发热情的,利第亚调式则带有感伤的意味。
(有趣的是中国古代的音乐家所处的地带与古希腊罗马相距甚远,二者没有面对面的交流,但是也同样认为音乐具有伦理特性……后来这种特性被人们所忽。
6.欧洲音乐之父是
欧洲音乐之父巴赫 “ 巴赫 ”在德文中是“ 小溪 ”的意思,可是德国古典作曲家巴赫(1685-1750)的成就和影响,正像贝多芬所说的:“像大海一样的巨大和深远。”
巴赫家族中几代人都是宫廷乐师,但从巴赫的曾祖父起又都是地位卑微、靠音乐谋生的贫民阶层。 由于家庭贫困,巴赫无法得到系统正规的音乐教育,只能靠自己刻苦学习。
小巴赫为了得到他哥哥保存的一叠名家乐谱,前后花去六个月时间,在家人睡熟后,伏在窗前桌案上,整夜抄谱。谁知被哥哥发现,竟粗暴地把它全部烧掉。
小巴赫难过地哭了几天,但他并不灰心丧气。 不久,离家独自到汉堡附近一个市镇,向一位有名的风琴师求教。
这位风琴师把许多珍贵的乐谱长期借给他使用,后来,巴赫终于成为一名优秀的风琴演奏家。 由于当时的音乐家只能附属于宫廷或教堂,这就使巴赫面临终生只能处于困难的境遇和屈辱的地位,但他却始终保持着不屈不挠的创作意志。
他在德国民族音乐的基础上,集16世纪以来复调音乐之大成,创作的几百部作品虽然很多是宗教音乐,却又明显地突破了教会音乐的规范,进行了大胆革新,对欧洲的古典音乐和后世音乐的发展有十分深远的影响,因而被称为“音乐之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