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急!试谈巴洛克洛可可时期的艺术绘画风格(急急急!!)
洛可可艺术时期的欧洲美术 </b>对艺术史缺乏了解的人通常会有这样的误解,以为洛可可艺术只是一种绘画的风格。事实上,它的涵义远非如此。它不仅包含绘画,还涉及到音乐、文学和建筑等多个艺术领域。它的影响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它甚至使服装潮流、室内装饰风格等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洛可可艺术风格最早产生于18世纪的法国,是18世纪初叶至中后叶近一个世纪里人们崇尚的一种艺术样式。这一时期正值法国国王路易十五统治时期,即1714 ~1775年间,因此也被称为“路易十五式”。洛可可艺术以纤细、轻巧、华丽和烦琐的装饰性特征取代了巴洛克艺术的豪华、浮夸、宏大与气势。那一时期C形、S形和螺旋形曲线以及清淡柔和的色彩充满了人们的视野,这种风格不仅在法国盛行,它简直像一股飓风,横扫了18世纪的欧洲各国。洛可可艺术风格与以往艺术风格有所不同的是,它并非纯欧洲的,当中杂糅了东方艺术的一些元素,中国清代的工艺美术风格就被有机地融入其中。从16世纪闹宏念末叶便开始流行的中国热,在洛可可艺术勃兴的时期达到了高潮。洛可可艺术并非像一些躲在书斋里研究历史的先生们说的那样,是一种轻浮、奢华的艺术,这样的结论未免有失公允。作为一种宫廷艺术,奢糜是难免的。洛可可的确不同于那些植根于民间的艺术显得那么质朴和亲切,是多数人消受不起的,但它散发的魅力却不能不让人赞叹。洛可可艺术尽显华美、细腻、瑰丽的气派。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去理解,不妨把它看成是人类在各个方面都达到了高度文明的阶段才能产生的一种艺术。它书写着人类一个繁荣时期的风流。这种繁荣在18世纪的画家笔下得到了证实。在此之前,画家笔下的人物无论地位尊卑,大多相貌丑陋、目光无神,而在洛可可时期画家们液困的作品中,他们则变得面目清秀,神采奕奕。从服装款式到室内装饰再到家具的样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更注重生活的艺术性与品位的提高了。洛可可艺术的产生是对法国古典主义原则的一种反叛,并非对意大利巴洛克风格的一个反叛。洛可可艺术的产生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人们对自身需求的了解,这使人们的艺术观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那时的艺术家们普遍认为,艺术应当服务于生活。生活的艺术是要营造一种温馨舒适的氛围,而无需去追求那种宏大与壮丽的气势,大而无当于生活毫无意义。因此在建筑方面便呈现出一种小巧和精致的特点。庭院式建筑很快成为一种新的建筑时尚。人们都热衷于修建小花园,园内假山与植物相映成趣,曲径与回廊相得益彰。建筑师们一反过去的做法,认为建筑不应该只图外观的宏伟与壮观,而应该在让居住其中的人感到舒适。在建筑的表面上大做文章无疑是一种舍本求末的愚蠢做法。在绘画方面,洛可可风格以上流社会男女的享乐生活和全裸、半裸的女性人体以及精美华丽的装饰为描绘对象。一方面它不免流于浮华与做作,另一方面却以一种轻快优雅的风格使绘画摆脱了宗教题材的束缚,给人以亲切愉悦的感觉。洛可可艺术的风行与几位重要人物密切相关。首先应该提到的是洛可可艺术风格的倡导者――蓬巴杜夫人。这位原名为让娜?安托瓦内特?普瓦松的女人,出生在巴黎的一个金融投机商的家庭,后来成为了路易十五的情人,还被封为侯爵夫人。她不仅参与军事和外交事务,还以文化“保护人”的身份引领着艺术的潮流,致使美化妇女成为压倒一切的艺术风尚。这位过着钟鸣鼎食的日子而又无所事事的贵妇人,对洛可可艺术风格情有独钟。正是由于她的推波助澜,洛可可艺术风格方才在法国乃至整个欧洲大行其道。另外,还有两位艺术家也值得一提,这就是皮加尔和法尔科奈。他们代表着洛可可雕刻艺术的最高成就。他们都得到过蓬帕杜夫人的赏识和帮助。让.巴蒂斯特?皮加尔是是皇家绘画雕刻学院的优秀学生,在留学罗马期间曾创作了一幅小稿《系鞋带的墨丘利》,为他赢得了巴黎皇家绘画雕刻学院院士的荣誉。后来,他又完成了《要墨丘利传信的维纳斯》。这两件作品均受到了国王路易十五的喜爱,并作为礼物赠送给了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皮加尔的成就更受到了蓬巴杜夫人的赞赏,他被蓬帕杜夫人留在身边,并为她工作了十个年头。在此期间绝拆,皮加尔以蓬巴杜夫人为原型,创作了《妆扮友谊之神蓬巴杜夫人像》和《爱神拥抱友谊之神》。这两件作品都堪称上乘之作。作品中这位文化保护人被塑造得十分完美,既有雍容华贵的气质,又有亲切迷人的形象。与同时代的许多雕刻家不同的是,皮加尔不仅钟情于洛可可风格,同时他也不放弃对其他艺术风格的探索。他晚年完成的最后一件作品《拔刺少女》,就有着明显的古希腊遗风。皮加尔是那个时代少有的风格多样化的雕刻家。另一位杰出的雕刻家是与皮加尔齐名的艾蒂安.莫里斯.法尔科奈,他的经历也与皮加尔十分相似。他们年轻时同师一门,都是让.巴蒂斯特.勒穆瓦纳的得意门生。他也曾受命于蓬巴杜夫人,为她工作了许多个年头。他后来全面主持了赛夫里陶瓷工厂的工作,还接受了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委托,创作了著名的《彼得大帝骑马像》。法尔科奈是一位善于表现女性的雕刻家。他的刻刀仿佛有一种神奇的魔力,一块块冰冷丑陋的石头,在他的刻刀下都变成了一个个苗条婀娜、风流妩媚、娇小可人的女子,仿佛呼之欲出。其造型之生动,情态之丰富,手法之细腻,令人惊叹。法尔科奈刻刀下流淌的灵秀之气,更让人望尘莫及。法兰西雕刻的优雅柔美风格被他发挥得淋漓尽致。此外,弗朗索瓦?布歇也是洛可可绘画艺术的重要代表人物。他是一个有趣而又随和的人。他慷慨大度,乐善好施,交游很广,因而人缘极佳,到处都有他的朋友。他不像许多艺术家那样深居简出,过着苦行僧似的生活。他注重享乐,经常出入于各种社交场合,过着贵族般的生活。但这种花天酒地的日子并没有泯灭一位站在时代前沿的艺术家的责任心,他依然是一位勤奋的画家。今天我们还能很容易地看到他留在天花板、屏风、车把手、房门以及首饰盒和瓷器上的许多作品。这些作品多以牧歌和田园式的爱情神话故事为题材。布歇熟练的笔法和华美的色调,使其作品呈现出富丽、高贵的气韵,有一种让人兴奋的装饰效果。如果你对洛可可绘画风格尚不甚了解,你只需要去看看布歇的作品就会心中有数了。布歇最为有名的代表作是《维纳斯之胜利》、《早餐》、《蓬巴杜夫人像》等。他不凡的成就和和蔼谦逊的为人还使他获得了“皇家首席画家”的称号。在艺术上倡导严肃风气的国王路易十五去世之后,法国人浪漫放纵的天性又仿佛嫩苗破土,蓬蓬勃勃地生长起来。于是,出现了一批善于表现男男女女狂歌达旦时轻松、欢乐、极富生气场景的画家。华托、朗克雷、布歇以及弗拉戈纳尔等便是这批画家的代表。他们笔下所展现的风俗画卷似乎告诉人们,浮华的巴罗克时期已经远去,纤巧、华美而又精致的洛可可之风正吹拂着古老的法兰西大地。这一时期,在绘画方面还有一种新的画法重显生机,那就是粉彩画。粉彩画其实算不得什么新的发明,一个世纪之前就有人用这种粉彩颜料作画了,只是那时还不叫粉彩,而被称为蜡笔。由于它不像油画颜料那样具有耐久性,容易褪色,因而需要用一种胶质物将其附着在画纸上。可能当初人们把兑入颜料中的胶当成了蜡,因而蜡笔这一名称被叫开了。奇怪的是,这种颜料出现之后并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而100多年之后,当人们突然发现这种颜料能够画出非同寻常的效果时兴奋不已。那种鲜艳明丽的感觉即使油画也很难达到这样的效果。这正好切合了当时的艺术时尚和大众的审美趣味。于是,多年之后,它在洛可可时期艺术家们的手里发扬光大了。粉彩画方面最有成就的一位画家是出生在瑞士的让?埃吉安?利奥培尔。瑞士虽然是个多山的国家,但在艺术上却没有出现过什么高峰。利奥培尔是这个国家,也是整个欧洲最为优秀的粉彩画家。他有一幅著名的粉彩画,名叫《巧克力女郎》,这是第一幅用于广告的真正的艺术品。这幅画现在依然完好地保存在阿姆斯特丹艺术博物馆。洛可可艺术之风吹向英国,一批杰出的英国画家相继出现,这就是我们熟悉的肖像画的代表人物雷诺兹、庚斯博罗、罗姆尼、劳伦斯。风俗画的代表画家则是贺加斯。贺加斯的出现使英国绘画艺术掀开了新的一页。当时贺加斯被称为“画家中的塞万提斯”。他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怪杰,热衷于道德教化工作,毕生追求的目标就是用自己的画笔来鞭笞那个充满罪恶的社会。不仅是贺加斯,那个时代的英国画家们都各有所长,特点鲜明。威尔逊和约翰.克罗姆都终身致力于水彩画的推广,同时创立了具有影响力的诺威奇画派,并留下了许多传之久远的作品。另外,在当时十分流行的风景画方面也涌现出了一批颇有成就的画家。他们当中最有名的是康斯太勃、科特曼和透纳。他们的风景画很有新意,耐人寻味。透纳是一位较为长寿的画家,到19世纪中叶时76岁的透纳方才离开人世。他还有幸看到了火车。在他留给我们的那幅以火车为题材的作品中,他用传神的笔法将那个呼啸狂奔的巨兽描绘得生动逼真。这些画家都有着超凡的画技和卓越的想像力,他们用画笔勾画出的那个时代的风貌比任何历史课本告诉我们的都要生动和形象得多。在这些画家的努力下,英国绘画呈现出了全新的面貌,尤其是在风俗画、肖像画和风景画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就。此后风景画成为了独立的画种,并在美术史上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后来,康斯太勃和透纳成为了英国风景画的一代宗师。虽然洛可可风格有它超越时代的生命力,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将整个时代都装扮得富丽堂皇的艺术也有它致命的缺陷。这种具有强烈贵族色彩的宫廷艺术,自然源于上流社会的需求。在18世纪贫富悬殊极大的欧洲,那些高谈阔论的女士们、先生们总是游手好闲,无所事事,成天坐在宽敞舒适的客厅里大谈自由、平等、博爱,却连给那些将他们的客厅装饰得富丽堂皇的人一个正眼都舍不得。而那些终身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的人地位卑贱,从生到死都过着悲惨的生活。他们制作了无数的艺术品,却永远无缘享受它们。而那些上流社会的先生、小姐们驱使这些可怜人为满足自己的贪欲与虚荣而终身劳作。这时的艺术成为他们相互攀比的手段。洛可可风格就在这样的攀比中走向了奢靡,也很快无可挽回地走向了衰落,更随着蓬巴杜夫人的亡故而寿终正寝。风靡一时的洛可可风格随即被路易十五的另一位情人杜巴利夫人所倡导的新古典主义艺术取而代之。
请分别说明巴洛克美术和
巴洛克美术 巴洛克美术 Baroque art ←(贝尼尼:《圣塞勒萨的沉浮》) 欧洲17世纪的美术样式。发源于意大利,以其热情奔放、运动强烈、装饰华丽而自成一体,与16世纪盛期文量松修确艺复兴美术的庄重典雅相区别。巴洛克美术在文艺复兴美术之后,一定程度上发扬了现实主义足初二露和器雷的传统,从而克服花了16世纪后期流行的样式主义消极倾向。另一方面,巴谈洛克美术符合当时天主教会密利用宣传工具争取信众的需要,也适应各国宫廷贵族的爱好,因此在17世纪风靡全欧,影响到其他艺术流派,使欧洲的17世纪有巴洛克时代之称。 词源与含义 巴洛克(Baroque)歌假牛思眼班计种伟传真一词的来源至今仍不甚明确。它可能来自以下三词:意大利语的baroco,指中世纪繁缛可笑的一种神学讨论;意大利剂钢助才久练船饭语的baroc-chio,指暧昧可疑的买卖活动续斯操参群查;葡萄牙语的barocco,指畸形的珍珠。三词皆含悖理怪奇之意,因此自18世纪以来,它们都可能被对巴洛克美术怀有偏见的人用作讥讽的称呼。这种倾向在古典地八标航主义和新古典主义的文艺理论中尤为明显。这种贬意甚重的称谓不仅表示了古典主义学派的偏见,也说明当时对巴洛克美术研究甚少,了解不多。19世纪后期以来,巴洛克美术才得到积极评价,德国美术史家W.吕布克在其《建筑史》、瑞士史学家J.布尔克哈特在《意大利艺术指南》等书中,皆称颂巴洛克建筑之美,建筑界也出现一些仿效巴洛克风格的名作,如巴黎歌剧院。学术研究中确定其地位的是德国美术史家民古输接资造宪功H.沃尔夫林1888年出版的《文艺复兴与巴洛克》一书,他指出巴洛克是继文艺复兴之后的主要流派,并对其形式特点作了分析列报少费责和历史考察。在他之后,意大利学者E.南乔尼于1895年进而把17世纪文明的特点归纳为巴洛克主义,学术界逐渐形成了17世纪是巴洛克时代的概念,甚至有巴洛克音乐、巴洛克文学、巴洛克哲学等提法,使有关问题的研究在艺术史和文化史中逐渐深化。 除了确认巴洛克美术的历史地位而外,西方学术待抓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还有另一方面的发展,即把巴洛克相对于文艺复兴的风格特点当作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形式发展模式,认为其他时代和其他民族的艺术也有这种从鸡下胶北耐比战守角文艺复兴到巴洛克的演进,甚至认为这是艺术形式或视觉形式的不依社会内容至干核严神才倍友握为转移的独立规律。首先提出这种主张的的皇士还培大轻也是沃尔夫林(《美术史原理》,1915)。他把文艺复兴代表的古典主义和巴洛克当作艺术表现形式的两极,各有一系列互为对照的特点,并形成由此及彼的规律性发展。以此类推,则各地、各时代美术皆有其古典和巴洛克阶段,例如希腊美术在公元前5~前4世纪为古典阶段,希腊化时期则为巴洛克阶段;哥特式美术在13世纪为古典阶段,14~15世纪为巴洛克阶段;甚至日本美术也可如此划分。沃尔夫林的学说开启了形式主义分析的流派,在西方影响甚大,不少学者认为巴洛克可作为每一文化或文明进入后期阶段的特征,使之具有更为普遍的意义。 建 筑 巴洛克建筑最早可追溯于米开朗琪罗的雄强风格和大胆设计,如圣彼得大教堂(梵蒂冈)的圆顶他的两位助手G.da维尼奥拉和G.della波尔塔在15681584年间完成的罗马耶稣教堂则被公认为是从样式主义转向巴洛克的代表作这座教堂内部突出了主厅和中央圆顶,加强了中央大门的作用,以其结构的严密和中心效果的强烈而显示了新的特色,因此,耶稣教堂的内部和门面后来都成为巴洛克教堂的模式。17世纪早期巴洛克建筑的主要代表则是C.马代尔诺建造的罗马圣苏珊娜教堂(1597~1603),虽大体仿效耶稣教堂,比例却更为高峻雄伟,门面的细部安排层层曲突,愈近中央大门愈为明显(例如由扁平的方柱变为半圆柱再变为3/4圆柱)。建筑的立体塑形复杂多变,动态强烈。马代尔诺还担任了圣彼得大教堂的内部改建和门面建筑设计。这座著名建筑曾按米开朗琪罗和波尔塔的设计,建成了中央圆顶,但教会出于宗教仪式需要,决定修改原来的中心型的设计,由马代尔诺加长了主厅前半部,使它成为符合教会传统的长方形十字教堂。马代尔诺扩建的内部和门面仍充分吸取了米开朗琪罗巨形柱式的基本图案,保持了整体的雄伟感,门面的安排还采取了类似圣苏珊娜教堂的手法,使这种教堂具有了巴洛克的面貌。但由于主厅加长,圆顶被置于后部,从门面上已看不到圆顶的雄姿,实为美中不足。 17世纪盛期巴洛克建筑的两位最杰出的大师,是G.L.贝尼尼和F.博罗米尼。贝尼尼以雕刻家而兼精建筑,他在1624~1633年间完成的、置于圣彼得大教堂内的青铜华盖,是一座高达29米的巨型幕棚,以4根螺旋形雕花大柱支撑盖顶,雄伟而又华丽。贝尼尼长期担任圣彼得大教堂内部装修,使建筑与雕刻融为一体。最为著名的是他为教堂祭坛设计的圣彼得法座,卫护的圣徒、飞腾的天使和云间透射的圣灵之光与建筑结合巧妙,充分发挥了巴洛克美术热烈奔放的特色。贝尼尼还为圣彼得大教堂设计了门前双臂环拱形的广场和柱廊,使它成为西方最美的广场建筑之一。博罗米尼的建筑喜用凹凸多变的曲线和多种几何形体的复杂交错,从整体布局到细部安排都能独出心裁,代表作如四泉的圣卡洛教堂、圣伊沃教堂等,被誉为巴洛克建筑的典范。在他俩影响下,罗马出现了一大批巴洛克建筑大师,著名的如彼得罗·达科尔托纳、C.拉伊纳尔迪、小M.伦吉、C.丰塔纳等。他们在罗马建造了许多华美的教堂、宫殿、广场与喷泉,遂使巴洛克风格流行全欧。 除罗马外,意大利北部也出现了两位著名大师:威尼斯的B.隆盖纳和主要工作于都灵的G.瓜里尼。前者的代表作是威尼斯的健康圣玛丽亚教堂,后者则为都灵的圣洛伦佐教堂和圣辛多内礼拜堂,皆以灵巧秀逸取胜。传播于西欧诸国的巴洛克建筑,又结合各地特点而各有所长,如法、英等国带有较严谨的色彩,德国南部则华丽辉煌达于极致,西班牙及其统治下的拉丁美洲也是巴洛克的沃土之一。西班牙最倾心于繁富与瑰丽,而在拉丁美洲又一定程度上吸收了印第安人固有的装饰传统,形成世界美术中的奇葩。 绘画与雕刻 巴洛克绘画也可溯源于米开朗琪罗和科雷乔等文艺复兴大师,但主要是通过克服16世纪后期的样式主义而发展的。而在这一过程之初,两位影响最大的艺术家卡拉瓦乔和A.卡拉奇又分别以现实主义和古典主义为主要特色因此巴洛克风格的形成比较复杂,它吸收了这些大师的健康的写实倾向和一些手法特点(如光暗、色彩、透视等),并配合巴洛克建筑而发展。意大利巴洛克绘画的名家有G.雷尼、圭尔奇诺、B.斯特罗齐、S.罗萨等,尤以兼工建筑的彼得罗?达科尔托纳为杰出。他的主要作品是罗马巴尔贝里尼宫大厅壁画和佛罗伦萨皮蒂宫壁画与装饰,前者继承了卡拉奇和圭尔奇诺以来的屋顶壁画传统,在建筑透视背景上让空中翱翔的神话人物穿插其间,气势磅礴,动感极其强烈;后者则将华丽的壁画、雕塑与建筑结为一体,充分发挥了巴洛克的特色,在室内装修艺术上具有划时代意义。17世纪后期的典型巴洛克绘画作品都是这类天顶壁画和装饰壁画。其中最著名的是A.波佐创作的圣伊尼亚齐奥教堂天顶壁画,把巴洛克透视画法发挥得淋漓尽致。但最伟大的巴洛克画家不是意大利人,而是佛兰德斯的P.P.鲁本斯,他的热情奔放、绚丽多彩的艺术对西方画坛具有更持久的影响。另一方面,从17世纪是巴洛克时代的角度看,另几位现实主义大师如荷兰的伦勃朗、西班牙的D.委拉斯贵支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若干巴洛克的风格特色。 巴洛克雕刻的最大代表贝尼尼,作品技艺极精,强调激情动感,与巴洛克建筑巧妙结合,其影响不仅主宰意大利雕刻界,也及于西欧各国。法国的巴洛克雕刻大师有P.皮热、A.柯塞沃克,西班牙有J.蒙塔涅斯和A.卡诺。18世纪的德奥则随巴洛克建筑的勃兴而产生了一大批雕刻装饰家,著名的有E.Q.阿萨姆等。 洛可可美术 「洛可可」( rococo)的涵义是「具壳形」,源于(法语 rocaille)。 亦为「路易十五式」,指法国国王路易十五统治时期(1715-1774)所崇尚的艺术。 其特征是:具有微细、轻巧、华丽和繁琐的装饰性;运用C形、S形或漩涡形的曲线 和轻淡柔和的色彩。影响及于十八世纪的欧洲各国,为腐朽没落的封建贵族服务。 它在形成过程中,曾受中国清代工艺美术的影响,在庭园布置、室内装饰 、丝织品、瓷器、漆器等方面,表现尤为显著。 建筑方面,以法国巴黎苏比斯府第( Hotel de Soubise) 和德国波茨但无愁官为代表。 绘画方面法国代表人物有 华铎(Antoine Watteau,1684-1721)、 布雪(Francois Boucher,1703-1770)、 法兰哥那(Jean-Honore‘ fragonard,1732-1806)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