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垩纪混杂岩识别
白垩纪构造混杂岩混杂在上述地层中。对应与各产出地层,目前将这些混杂岩单元分别称为折巴组混杂岩、桑单林组混杂岩和突击拉构造混杂岩。1.折巴组混杂岩位于本区中西部,扎东—白旺、折巴—拉马耳拉、查藏布一带,呈近东西向断续带状分布,除与下伏旦嘎组地层或旦嘎组混杂岩基质、上覆桑单林组或桑单林组混杂岩基质存在整合接触和断裂接触关系之外,与其他不同时代的地层、混杂岩等呈断裂接触关系;基质与折巴组局部为过渡关系。该混杂岩基质为折巴组地层(K1 )构造破碎而来,岩性主要为一套灰紫色或紫红色泥岩或页岩、硅质岩、砂岩构成的岩石组合,底部为灰色砾岩或含砾粗砂岩;发育厚度达1331.6m。硅质岩中含有丰富的放射虫化石,时代为早白垩世。该混杂岩中的岩块有两类,其一是原地岩块,主要为灰紫色、紫红色硅质岩岩块,来源于基质地层中。其二是外来岩块有:①二叠纪灰色或灰白色变质灰岩、灰黑色千枚状板岩岩块,从岩性特征对比分析及灰岩中含有海百合茎、珊瑚等化石,来源于曲嘎组;②侏罗纪灰绿色或灰黑色玄武岩、灰色砂岩岩块,从岩性特征对比及玄武岩测年[K-Ar 同位素年龄(168.49 ± 17.41)Ma]分析,玄武岩来源于南带中的玄武质混杂岩基质,砂岩来源于旦嘎组;③白垩纪灰色或灰白色或灰褐色泥晶灰岩、鲕粒灰岩岩块,从岩石特征对比分析,来源于日喀则群,或桑单林组。岩块形态多呈不规则状、椭圆状、楔状等;大小不等,小者几厘米至几百米,大者长达4500m,宽2000m;与基质呈断裂接触关系,大部分岩块具有定向性,与基质地层走向近一致。2.桑单林组混杂岩位于本区中西部章扎—桑单林一带,呈近东西向的断续带状展布。除与下伏折巴组地层或折巴组混杂岩基质存在整合接触和断裂接触关系外,与其他不同时代的地层、混杂岩等呈断裂接触关系。该混杂岩基质为桑单林组地层,岩性为灰色、灰紫色页岩,夹硅质岩、砂岩,局部夹灰绿色玄武岩,上部夹有灰岩透镜体;发育厚度3138m。地层中产有丰富的放射虫和有孔虫化石,时代为晚白垩世,玄武岩夹层测年数值为(78.81 ± 1.67)Ma(K-Ar同位素年龄),与化石时代一致。该类混杂岩中岩块有:①二叠纪灰色变质灰岩岩块,从岩性特征及含有 与珊瑚等化石对比分析,来源于曲嘎组;②侏罗纪灰绿色辉长岩、灰黑色玄武岩、灰色砂岩岩块,辉长岩K-Ar法测年数值为(190.02 ± 19.12)Ma,为早侏罗世,玄武岩,从岩性特征对比分析,来源于南带中的玄武质混杂岩基质,砂岩来源于旦嘎组中;③早白垩世紫红色硅质岩岩块,含有放射虫化石,时代为早白垩世,来源于折巴组;④白垩世灰色鲕粒灰岩、生屑泥晶灰岩岩块,从岩性特征分析,主要来源于日喀则群。岩块形态各异,有不规则状、椭圆状、楔状等;大小不等,小者几厘米至几十米,大者长达1200m,宽500m左右。与基质呈断裂接触关系,岩块多斜切基质地层走向。3.突击拉构造混杂岩构造混杂岩位于本区西部达巴容—突击拉一带,近东西向展布,出露面积仅11km2。北部及东部与折巴组混杂岩、南部与桑单林组混杂岩呈断层接触关系,西部被第四纪松散堆积物覆盖。剖面特征见图3-6。图3-6 突击拉构造混杂岩剖面示意图1—折巴组混杂岩;2—桑单林组混杂岩;3—构造混杂岩(岩块有中晚二叠世变质灰岩,其他为白垩纪砂岩、硅质岩、泥岩、页岩等);4—第四系该类混杂岩没有基质,均由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岩块或角砾与断层泥组成,与强烈破碎的断裂破碎带的特征完全一致(图3-7)。各类岩块的分布以杂乱无章为主,少量呈斜列状排列,显示由北向南逆冲的特点。岩石的颜色以灰黑色、灰色为主,夹有灰白色、紫红色。岩块或角砾的形状有椭圆状、透镜状、棱角状、不规则状等。以其长轴而论,20~80cm的岩块占65%,2~3m和10~20m的岩块占5%,0.5~20cm的岩块占20%,小于0.5~20cm的岩块及断层泥占10%左右。岩块的岩性以杂砂岩、石英砂岩、泥岩、页岩及硅质岩为主,可见变质灰岩及玄武岩。从主要岩块的岩性特征分析,主要为相邻单元折巴组、桑单林组的岩石成分,个别为玄武质成分;因此,将主要岩石原岩时代确定为白世垩纪;玄武岩岩块来源于南带中的玄武质混杂岩,时代为早中侏罗世;变质灰岩来源于曲嘎组,时代为中晚二叠世。4.岩块时代及其来源的判别标志不论是泥砂质混杂岩,还是其他类型的混杂岩,对于其中的岩块时代及来源的判别,主要从岩块的岩石学特征、所含化石特征、同位素测年数据及岩石成因等方面的综合对比分析来进行,找出共性或相似性,进一步确定之。本节的目的,以泥砂质混杂岩为主,结合其他类型的混杂岩,将区内混杂岩中岩块的原岩时代及其来源的判别标志给以总结。以岩块原岩时代顺序(由老到新)叙述如下:白垩纪的岩块主要有6种(表3-2):1)玄武岩岩块分布于北带中,以原地岩块为主,来源于北带中玄武质混杂岩的基质。与玄武岩共生的硅质岩中含有丰富的放射虫化石,时代为早白垩世,玄武岩全岩K Ar法测年数值为(101.42 ± 4.31)Ma。图3-7 构造破碎混杂岩平面素描图岩块主要为中晚二叠世变质灰岩及白垩纪砂岩、页岩、泥岩、硅质岩等表3-2 白垩纪岩块及其来源岩石特征对比表续表2)硅质岩岩块,南带与北带中均有分布,岩石与南带中折巴组、北带中硅质岩泥质岩单元及玄武质混杂岩中所夹的硅质岩的岩石特征一致,且硅质岩中含有丰富的放射虫化石,时代为早白垩世。3)砾岩,个别为砾岩夹砂岩岩块,以砾岩中含有蛇绿岩(橄榄岩、辉绿辉长岩、辉绿岩等)的砾石为主要特征,从区内对比来看,只有拉马野加组与日喀则群昂仁组中有相同岩石,因此认为岩块来源于这些地层中。4)砂岩、砂岩夹页岩岩块,零星分布于北带中,从岩石特征对比分析,来源于日喀则群地层中。5)灰岩岩块,南北两个带中均有分布,本类岩石以具有鲕粒为特征,与日喀则群的同类岩石特征相同,少量与南带中的桑单林组中的灰岩夹层相似,并含有腹足类化石(Astaete sp.),时代为早白垩世晚期—晚白垩世。6)硅质岩、硅质岩夹泥岩岩块,零星分布于南带的西部及北带的东端。岩石特征与北带中晚白垩世硅质岩、泥岩单元及南带中桑单林组中的同类岩石相同,并且含有较丰富的放射虫化石,时代为晚白垩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