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

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看作家选取了什么时代的什么具体事件,作品塑造了什么样的典型形象,其文流露出作家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从而表现了一个什么样的主题。
2、重点评析这一主题的社会意义,即对人民的教育作用。
3、了解作家的生平亮大和思想。因为文学作品既是时代精神的写照,同时又是作家人格的表现。
4、要正确评析作品的思想内容,必要时还应当联系作品所反映的那一时代的时代背景和御键斗作家的镇磨生平与思想。

求一篇1000字左右的文学

从《兰竹图》,看来自郑燮高超的绘画技艺
《兰竹图》是“扬州八怪”中的奇才郑燮所作。
挥毫已写竹三竿,竹下还添几笔兰。
总为本源同七穆,欲修旧谱与君看。
这首《兰竹图》的题画诗,较早的,见录于中华书局上海编360问答辑所于1962年编印的《郑板桥集》,而事隔近40年的今天,即在2000年朵云轩的秋拍现场,当三般哪讲胶绝境才阶略一《兰竹图》报出25万元的起拍价后,买家纷纷亮牌,各不相让,此图竟一路飚升至150万元落槌,创下境内书画市场中郑氏兰竹的最高价,震动海内外收藏界。
郑燮(公元1693-1765年),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是一位有“三绝诗书画”之称的清代著名文学家和书画家。在绘画方面,郑燮擅践高长兰、竹、石,偶作梅、菊系形谓团增特映班既普、松,作品数量和艺术成就以兰竹为最高。他的兰竹画轴和杂品,存世较多,流句外专结识传较广,自清代以来,成为人争之宝。
《兰竹图》卷中有蒋士难扬机台防念铨的题跋:“平生爱所南先生及触置绝陈古白画兰竹。既又见在涤子画石,或依法皴,或不依法皴,或整或碎,或完或不完。遂取意构成石势,然后以兰竹弥缝其间,虽学两家,而笔墨则一气也。”从这一题跋中可知,这幅画取法于郑所南、陈白阳和石涛,但却是“取其意之法而成为自成一体”。
兰竹图,纸本卷轴,以半边幅作一巨大的倾斜峭壁,有拔地顶天、横空出世之势;壁岩以皴染间施的笔法运筹,空白见平整,峰峻显倔巍,用笔用墨都恰到好处。峭壁上有数丛幽兰和几株箭竹,同根并蒂,相参而生,在碧空中迎风摇弋。虽然丛生于岩缝,但又不囿于岩壁;自有“竹劲兰芳性自然”,“飘飘远在碧云端”那种不为俗屈的活力。兰竹用焦墨挥毫,乱中求正,密中见疏,水墨斑斓,使其表现出欣欣向荣又独傲萧爽、清静秀逸的风格。画面提拔云:“饮牛四长兄,其劲如竹,其清如兰,其坚如石,行辈中无此人也。屡索予画,未有应之。乾隆五年九秋过予寓斋,回检家中旧幅奉赠。竹无干,兰叶偏,石势仄。恐不足当君子之意,他日当做好幅赎过耳”。以选取钟示温皇哪杨显型兰竹的自然特性比拟人的秉性情操,跳担著终弦谈汉图重字里行间,包含着对友人于照完著初身审制阿扩的深情。题跋以隶书和行书相参共用,飘然有致,不仅起到了补叙画意和弥合画面空白的作用,而且给人以精美的书法艺术享受。整幅画面,较好地表现了画家所作兰竹的纯美意趣,以坐尼河油假及把握整体,挥洒成章的作风度香。郑燮作过盆兰篱竹,但他犹其嗜好描绘“乱如蓬”的山中野兰。据说,他为此
曾自种兰花数十盆,常在三春之后将其移植到野石山阴之处,使其来年发箭成长,因而得山中兰“叶暖花酣气候浓”的贞美实质。郑燮爱赏竹,在题《竹》一文中,他写道:“余家有茅屋景二间,南面种竹。夏日新篁初放,绿荫照人,置一小榻化甚且却零其中,甚凉适也。秋冬之际,取围屏骨子,断去两头,横安以也形生能则若海县序为窗棂,用均薄洁白纸糊之。风和日暖,冻蝇触窗纸上,咚咚作小鼓声。于时一片竹影零乱,岂非天然图画乎!”因为郑燮画竹是经过了从“眼中之竹”,转化为“胸中之竹”,再倾注了画家的主观感受,借助于笔墨,挥洒于纸的“画中之竹。”所以,他的竹画自然就比生活中的竹子更美,更具有艺术魅力。郑燮曾说:“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他作兰竹,并不排斥传统构阶也亲唱密倒技艺,相反,直接取法于石涛,并得益于徐渭、文与可等先辈的笔意。他认为,这种学习必须“略其迹”而“取其意”,有所取舍。

240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