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的著名女作家
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竖竖,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 》,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萧红(1911-1942),原名张西(加走字)莹,笔名萧红,悄吟,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为了逃婚出走,困窘间向报社投稿,并因此结识萧军,两人相爱,萧红也从此走上写作之路,两人一同完成散文集《商市街》。1934年,萧红完成长篇《生死场》,在鲁迅帮助下作为“奴隶丛书”之一出版。萧红由此取得了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萧红带有左翼现实主义风格的小说还有一部长篇《马伯乐》,但质量不高。她更有成就的长篇是写于香港的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以及一系列回忆故乡的中短篇如《牛车上》、《小城三月》等。
这位没有受过高等教育却有着写作天才的女性命运悲凉,1942年1月22日死在香港时,她生命中的两个男人都不在身边。
冰心(1900~ )
冰心(1900~)现、当代女作家,儿童文学作家。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女士,男士等。原籍福建长乐,生于福州,幼年时代就广泛接触了中国古典小说和译作。 1918年入协和女子大学预科,积极参加五四运动。1919年开始发表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此后,相继发表了《斯人独惟悴》、《去国》等探索人生问题的“问题小说”。同时,受到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写作无标题的自由体小诗。这些晶莹清丽、轻柔隽逸的小诗,后结集为《繁星》和《春水》出版,被人称为“春水体”。
丁玲(1904—1986)女,原名蒋伟,字冰之,笔名丁玲、彬藏、丛喧、晓菡等,湖南临澧人。1922年进上海平民女校。次年入上海大学中文系学习。大革命失败后开始从事小说创作,发表《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等作品。1930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主编《北斗》。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5月被捕入狱。后在宋庆龄及其领导的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的营救下出狱。1936年赴延安,任苏区中国文艺协会主任。抗日战争爆发后组织和领导西北妇女战地服务团,到前线进行战地服务,受到宋的多桐启次赞扬。1939年3月8日宋在香港国际妇女节集会上说:“丁玲,一位知识分子作家,领导着数百名女学生和产业工人出身的妇女在华北前线进行文化工作。”1942年7月宋在《中国妇女争取自由的斗争》中又说:“丁玲所领导的西北妇女战地服务团是所有战地服务组织中活动范围最广的,它进行了各种方式的教育和鼓动工作。他们画宣传画,编歌曲,演出自己所写的剧本,发动生产运动、参军运动,组织人民参加各项具体工作。这个战地服务团几乎在每一方面都为战地服务组织树立了榜样。”后任《解放日报》文艺副刊主编、陕甘宁边区文协副主任。1946年参加晋察边区的土地改革运动。1948年写成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1951年获斯大林文艺奖。1949年9月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并与宋等女代表合影留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和副主席、《文艺报》主编、中央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共中央宣传部文艺处长、全国文联党组副书记、《人民文学》和《中国》主编等职。多次参加国际和平促进活动和国际妇女进步活动,曾被推选为国际民主妇余轮大联理事会执行委员。1955年和1957年先后被错定为“丁玲、陈企霞反党集团”和“丁玲、冯雪锋右派反党集团”的主要成员。1958年遭到“再批判”,下放到北大荒劳动。“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迫害、摧残,曾被关进监狱。在逆境中多次得到宋的援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得到平反,重返文坛,任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联党组副书记、《中国》杂志主编等职。1986年3月4日在北京病逝。主要作品编为《丁玲文集》。
张爱玲,现代女作家。笔名梁京。1943~1945年发表了《茉莉香片》等小说,代表作有《传奇》、《流言》等。抗战后,改行编写电影剧本,后居美国。自出道后,盛名至今不减,“张迷”遍布全球。古人云:传奇者,因奇而传。事,无奇不传。 对于传奇,张爱玲有自己的说法:书名则传奇,目的是在传奇里寻找普遍人,在普遍人里寻找传奇。其实,传奇无需寻找,张爱玲其文其事便是了。都市千般繁华下的满目苍凉,温柔富贵中的凄情哀婉,张爱玲的笔宛若金针,貌似漫不经心地描龙绣凤,实际上却将字字句句都刺在了你的心上。
《呼兰河传》作
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
内容来自用户:Jeff_Hui
《呼兰河传》作品赏析
路于群练封作家简介
萧红,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1911年6月2日生于黑龙江呼兰县,1942年1月22日病殁香港。原名张乃莹,笔名萧红、悄吟等。幼年丧母,父亲性格暴戾,她只有从年迈的祖父那里享受到些许人间温暖,寂寞的童年形成了萧红性格中孤独、敏感、矜持而又倔强的一面。
1927年到哈尔来自滨读中学,接触了五四以来的进步360问答思想和中外文学,对绘画和文学产生了浓厚兴趣。由于对封建家庭和包办婚姻不满,1930年秋离家出走,几经颠沛核远氧文表流离。1932年秋与萧军做施重宽板慢夫目建同居,结识了一些进步文化人,1933年开始文学创作,同年10月与萧军自费出版了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萧红的早期创作多取材于城市失业者或贫苦农民生活,丰曲亮选育雷算存待外被认为带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的进步倾向。1934年春“两萧”取道大连流亡至青岛,萧红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了中篇小说《生死场》。同年11月“两萧”到达上海。在鲁迅的支持和帮助下,1935年12月《生死场》被列块仅刘为“奴隶丛书”之三出版,鲁迅为之作序,称赞其所描写的:“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它以沦陷前后的东光爱传波北农村为背景,真实地反映了督严素历远服农民尤其是农村底层妇女的艰难生存状况,描述了他们的觉醒与抗争。《生死场》使萧红在快工标蛋把十我有一个亲戚有二伯,他是个老光棍,性情非常古怪,同人不大爱打腔,却喜欢同石头、湖挥书府麻雀、黄狗谈天。听祖父讲,有二伯三十年前就到了我家,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