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主义音乐:特色、风格与发展

浪漫主义是文艺创作的一种基本创作方式,最初出现在文学领域。从整体而言,音乐的浪漫主义时代是基于音乐风格而兴起的一个并不严格的时代划分,特指18世纪末至20世纪初期(可将1940年代视为一个参考下限)的一段时间。

浪漫主义音乐有几个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关键词——个性、情感、自由、渴望、爱。人之所以独特是因具有独立的思想情感,而人们对于能握漏局够自由地表达思想和情感具有一种天生的需求。这些个人情感的表达最终指向的是一种遥不可及的渴望——对于浪漫主义而言,其中一种极为重要的渴望就是爱。

浪漫主义音乐的主题主要有怀旧和幻想两大类——他们极其热爱历史;而幻想是自由通往渴望的必然途径。这些幻想包括有英雄(理想的人)、童趣(自如纯朴)、蛮荒(无约束而孤独)、田园(和平安宁的归宿)等。

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论文选题理由

提到浪漫主义,不能不回顾古典主义的风格特色。浪漫主义紧接着古典主义而至,彼此之间有相当大的风格差异。古典主义崇尚的是结构感、平衡性和稳定(或者说永恒),以达到人对于整个过去,特别是基督教以前的希腊历史和文化的一种怀念。其主题是对古典文化与精神的崇敬、信仰和理解。因为文艺复兴的信念就是,我们的文艺理想在希腊时代。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期的段让新古典主义虽然核心不再是对古希腊和古罗马艺术的再现,但依旧是立足于严峻的题材进行创作。而浪漫主义崇尚的则是个人的、自由的、未来的,希望解构和不平衡。它更是个人的——你怎么想,怎么做,如何决定你的感受。它更强调个人的精神价值和对于外部世界的独立批判和思考。这一表述非常抽象,我们可以通过两位画家——雅克·达维特和卡斯帕·大卫·弗里德里希——的代表作来直观体现两种创作理念的差异。

雅克·路易·达维特 (Jacques-Louis David,1748—1825)法国大革命时搜皮期著名画家、新古典主义奠基人

贺拉斯,是罗马时代的一个家族。在古罗马共和制时期,罗马人与比邻的古利茨亚人发生战争。除了战争带来的损伤,更令人两难的是——双方历来有着通婚关系。为了避免大规模的厮杀,双方统领达成协议,各选三名勇士出来进行格斗,以其胜负来决定罗马城和阿尔贝城的最高统治权。贺拉斯兄弟被选出来与敌人进行格斗。画面描述的是老贺拉斯将武器分发给三兄弟,三兄弟伸出右手向宝剑宣誓的场景。画面构图严谨,背后的建筑渲染着古罗马式的庄严,三兄弟和老贺拉斯占据了画面的主体空间,而右下方勇士的母亲和姐妹则心如刀绞、泣不成声。这则故事和这幅画的主题思想是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

马拉是法国法革命时期雅各宾派主席。因患有严重的皮肤病,每天只有泡在洒过药水的浴缸中才能缓解痛苦。浴室也就成了他最经常呆着的办公场所。1973年7月13日被反对雅各宾党的保皇党分子刺杀。马拉的死激起了法国民众的愤怒,也震惊了达维特。他用极其写实的风格刻画马拉死亡的真相,画面氤氲着浓厚的悲剧性氛围。

卡斯帕·大卫·弗里德里希 (Caspar David Friedrich 1774-1840)德国早期浪漫主义画家

相较雅克·达维特的作品,弗里德里希的画作更显得个人化、无约束,找不到深刻的历史和文明的痕迹。观者的第一观感不是去仰慕,而很容易将自身代入画中人物——他在想什么?他看到了什么?他的心情如何?充满了不确定性。而其画作的指向更多是当下而非历史,而是人物此情此景所见所思所想。相较古典主义,浪漫主义没有太多典故、时政根源。浪漫主义更接近个人的内心,也可以从其绘画构图和形象勾勒角度来理解。相较古典主义构图严谨、形象丰富凝实的风格,弗里德里希更倾向于不那么真实的画面和孤独的形象,在风景方面少用华丽庄严的建筑和家具。仿佛在孤独和旷野之中,才能思考身边的一切——包括此刻和生命——的意义何在。这更接近我们大脑的辨识模式。大脑记住的并非严谨细致的如同照片的画面,而是模糊的色彩和轮廓,因而其更接近人的灵魂。

但需要注意,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并非截然不同,只是反映人们对于艺术和文化方面的观察角度和思考面的不同。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时代的更迭。

音乐是纯声音的艺术,人类对自然声音的遴选。只可体会和感悟,难以言说道白。所以音乐与情感,尤其是内心生活高度联系的。

浪漫主义所标榜的正好是个人的*,并且在这样的一种氛围里头所进行的独立思考和构建,并形成一个广大的充满幻想的视界——在浪漫主义者看来,音乐恰恰是这样一种艺术理想的巅峰。黑格尔曾在其著作《美学》中提到:音乐是高度形而上的,是只属于精神层面的,是无私而无限的。音乐和人心的这种无限接近,使得音乐成为整个浪漫主义时期趋之若鹜的艺术理想。这一时期音乐发展极其快,也正是借此音乐真正进入寻常百姓家。

* 实际上浪漫主义标榜的还有“精英式的”,浪漫主义时期真正占据主流的并非我们熟知的那些伟大作曲家的作品,而是流传大街小巷的轻音乐,而轻音乐在彼时也被许多主流作曲家所批判。所以官方的浪漫主义标榜的并非大众的。

浪漫主义时期的划分及其音乐特征是什么?

浪漫主义在艺术上的兴起,最早见于十八世纪的文学作品中,这些作品将一切个人的感情、趣味和才能表现得淋漓尽致。在音乐方面,浪漫主义作曲家强烈地表现出自己的癖好,这与受形式支配的古典主义格格不入。古典主义音乐象线条一样鲜明来自;而浪漫主义音乐则偏重于色彩和感情,并含有许多主观、空想的因素。
然而,这只是原则上的区别,要想在不同的创作风格之间,譬如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之间,按照那些讲究条理的音乐史家的愿望划一道泾渭分明的界线,从来不是那么容易的。简质维阶局周信单地下定义行不通,这些360问答定义总是因为忽视了很多非常重要的因素而过于简单化。
例如,假使断言古典主义音乐是客观的,浪漫主义音乐是主观的,那么岂不是说海顿居款外谈乙都承销到易钢、莫扎特和贝多芬在某种程度上像电脑一样,从不创作反映自己个人感情的作品了?这显然是非常荒谬的。同样地,如果说浪漫主义作曲家“摆脱”了传统形式的原则,那么这实际上就是否定了他们在继续使用这些形式,甚至在未必可能的场合下使用古典形式。
例如威尔第就用赋格曲式结束他的喜歌剧《法尔斯塔夫》。另外还需明确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种风格曾独向快根市经共存了一段时期,重要的浪漫主义歌剧作曲家、德国理想主义者韦伯就先贝多芬一年逝世,舒伯特的死也仅比贝多芬晚一年。可是,在这两种乐派之间实际上又存在着我们很容易把握的区别,这些区别大多是源于非音乐的原因。到浪漫主义时期,严即够致强制地作曲家在社会上的地位已有根建吧收约周本的改变,他们已不再是一团缺属否持却放个城市、宫廷或教堂的雇员。
贝多芬也只是赢得了某种程度上的真正独立,因为不管那传呢成乙指剧些贵人们多么慷慨青互房伯织衡升地让他自行其是,他的大部分生计仍维系于贵族的庇护。而现在,理论上说作曲家完全是他自己的主人,实际上也就是大众的仆人。
为了满足大众的需要,各种各样的音乐会社团和音乐节网络迅速地发展起来。如果一个作曲家,比如门德尔松,能为这个众多的占统治地位的中等阶层提供他们所喜闻乐听的音乐,他就是成功的;反之,如果他忽视时代的审美观,只为自己或限背行使宽管他理想中的后代创作,那么他在公众的心目中就必然是个“怪里怪气”的孤僻艺术家。这一类作曲家常以为他们是出类拔萃的杰出人物,是未来艺术的预言者。
“艺术家”一词的使用不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整个十九世纪常搞速攻亚离宪边的作曲家都这样看待干状困此接曲就得化占树自己。他们这样称谓自己很有理由,因为一旦摆脱了私人的庇护,投身到社会中去,他们便开始和文学作家等富于创造精神的同行有了接触。
事实上,韦伯、舒曼、柏辽兹除了作曲还写过一些有关音乐的书,而瓦格纳不仅自己写剧本,还写出了许多关于音乐、戏剧和哲学的著作和论文,真难以想象他何以还有时间创作出那么多的乐曲来。这新的一代作曲家对弥漫在社会上的各种新思想有着浓厚的兴趣,不管是科学的、民族的、还是艺术的。最重要的是,他们对文学的陶醉到了如痴如狂的程度。他们的前辈仅满足于用器乐表达纯审概带故界觉要粹的音乐思想,浪漫主义音乐家则致力于让音乐在表达的广度上与语言并驾齐驱。
当然,给歌词谱曲一直是作曲家们的实践之一,可是当时流行的是用器乐表达或描绘一种特定的场面,甚至讲述一个故足激生压吃支门事。这起始于贝多芬的同代人韦伯,后来又被李斯特、理查德·施特劳斯发展为描述性的交响诗。
十九世纪上半叶,自然的、乡村的浪呀石垂漫主义文学转变为幻想的、比生活更加广阔的浪漫主义文学,分别以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1813年)和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1847年)为代表。这两部英国小说有天壤室练报派几她北也构之别,这种区别在沃尔特·佩特(W·Pater)给浪漫主义下的定义中可以得到概括,他认为浪漫主义是“给美添上了怪诞的色彩”。
因此,毫不奇怪,浪漫主义音乐在很大程度上同样表现了一种奇异的超自然的东西,如柏辽兹在他1830年所作的《幻想交响拉钟军选曲》中所表现的那样。作曲家们很快就对周围的大自然发生了新的兴趣,这种自然已经不是贝多芬《田园》中的那种简单的自然,而是大写的“自然”,一种因为他们超脱于芸芸众生才与他们有着特殊联系的力量。不管是文学还是音乐,浪漫主义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十分强调单个的人,而不是那种作为社会的一分子、被仔细地划入某个阶层而根本无法摆脱其束缚的人。
因此,对独立个性的重视使作曲家们有意识地追求个人的特点,有时成了自我主义。这样,他们离那些因为循规蹈矩而压抑了自己部分创造才能的古典主义作曲家就越来越远了。
想用寥寥数语概括浪漫主义音乐的特点,其结果非常容易使读者误以为浪漫主义作曲家都是放浪形骸之徒。虽然他们中间有人确有行为出轨的时候,但是总地来说,他们有足够的自控能力使自由不致逾越界限。他们当中大多数人仍继续运用传统的交响曲、奏鸣曲、四重奏等形式,虽然在这些形式里出现了与莫扎特不同、会使他的审美观受到侵害的新东西需要记住的是,审美的好恶总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因此这一代认为“过分”的行为在下一代眼里却是规范,昨天的“顽皮的孩子”,逐渐长成为今日受尊重的“老伯伯”。[注:法国诗人戈蒂耶早年参加浪漫主义运动时被称为“顽皮的孩子”、“老伯伯”则是英国人对曾经担任首相的政治家格莱斯的尊称]。浪漫主义运动内部也一直存在两个不同的流派,一个是以柏辽兹、李斯特、瓦格纳为代表的激进派,另一个是以门德尔松、勃拉姆斯、布鲁克纳为代表的保守派。研究早期浪漫主义可以说明分裂是怎样产生的,也可以把那些重要性在管弦乐曲的作曲家(门德尔松、柏辽兹)和那些重要性在其他方面的作曲家(如歌曲方面的舒伯特、歌曲与钢琴曲方面的舒曼、歌剧方面的韦伯)区别开来。

490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