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复兴运动中美术文化的作用与意义?

文艺复兴美术
欧洲14~16世纪资本主义萌芽和初步发展时期的美
术。首先在意大利发生并达到盛期,以后传播到尼德兰、法国、德国、英国、西班牙等国,席卷全欧洲。
概 念
词源和定义 文艺复兴一词,源出意大利语rinas-
cita,意为再生或复兴。14世纪时,新兴资产阶级视中
世纪文化为黑暗倒退,希腊、罗马古典文化则是光明发
达的典范,力图复兴古典文化,遂产生“文艺复兴”一
词,作为新文化的美称。这种提法在诗人F.彼特拉克和
小说家G.薄伽丘的作品中已经出现,15~16世纪流行。
1550年,G.瓦萨里在其《艺苑名人传》中,正式使用它
作为新文化的名称。此词经法语转写为renaissace,17
世纪后为欧洲各国通用。19世纪,西方史学界进一步把
它作为14~16世纪西欧文化的总称。它标志着欧洲近代
历史文化发展的第一阶段。
成就和意义 文艺复兴虽以学习古典为特点,却绝
非单纯的复古,实质上是通过学习古典的途径创造新文
化。希腊、罗马的古典艺术由于中世纪的长期破坏,已
经相当残缺,虽极力恢复,所得仍属有限。然而文艺复
兴时代的人们学习古典,并不是简单仿效,而是取其精神。
古典艺术的具体形式固然予人以启发,但更重要的是从中领悟到现实主义的方法和古典社会的民主思想。中世纪被教会控制的美术基本上是非现实主义的,宗教神学笼罩一切;反封建的文艺复兴新美术主要以贯彻现实主义和体现反对宗教禁欲主义的人文主义思想为宗旨,而古典美术也正是在这两方面成了新美术的良师益友。因此,文艺复兴美术之学习古典不同于其他时代的复古、仿古倾向;也不同于中世纪美术中偶尔可见的习用古典形式的个别现象。与此相关的是,从具有现实主义这个本质特征看,某些西欧的早期文艺差圆复兴美术(如尼德兰美术),虽然学习古典这方面尚无多大发展,却同样应被认为是新美术的一个杰出代表。
文艺复兴美术的现实主义方法和人文主义思想,在
创作实践上是密切结合的。人文主义强调人性崇高与身
心的全面完美,重视世俗的现实生活,反对神学权威铅庆做和
封建特权。新美术创作的真实完美的人物形象和生动丰
富的现实情景,就最能体现这种思想,产生最为广泛和
强烈的反应。加以在当时具体条件下,新美术创作是较
易为广大群众和新兴资产阶级接受的文化形态,因此美
术变成文艺复兴文化最受欢迎的代表,成果也最为丰富。
文艺复兴美术作为西方近代美术的源头,它的基本风格和表现技法构成了西方近代美术的主要传统,影响极其深远。在造型艺术方面,它以写实传真为首务,开创了基于科学理论和实际考察的表现技法,如人体解剖和透视法则等,从而使它得以达到古典艺术之后一个新的高峰,在风格和技法上它和东方艺术以及一切近代之前的艺术有本质区别。在建筑艺术方面,它以恢复古典建筑传统为首任,同时着重探讨建筑美感的理性法则,从而奠定了西方近代建筑延续数百年的典范形制。在社会身份和专业教育方面,文艺复兴的艺术家也经历了从中世纪转向近代的演变。14~15世纪,艺术家犹组织在行会里,等同工艺匠师,学艺亦在作坊中采取师徒传授形式。
16世纪起渐有改变,艺术家成为类似近代的知识阶层的一员,行会变为学会或艺术学院,艺术家的个性、个人才能与风格特色得到承认。有关艺术家的传记、评述以及艺术史的研究也从此时开始涌现。
分期 文艺复兴美术发生的时代背景,是欧洲封建
社会内部出现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城市工商业的繁
荣及其政治上的相对独立或自治。在中世纪的最后阶段,西欧地区出现上述情况比较明显的有两处:南为意大利,特别是其中的佛罗伦萨;北为尼德兰,包括今荷兰及比利时。16世纪,法国、英国和西班牙建立了全国统一的王权,城市经济也有发展,王权和市民阶级为反对封建割据有一定的联合,文艺复兴美术遂传播到那里。根据各国各地具体情况,文艺复兴美术的发展分期各有不同:在意大利(以佛罗伦萨为主要代表)可分为3期:初始期(14世纪)、早期(15世纪)和盛期(16世纪);在尼德兰则为 2期:15世纪和16世纪;在法国、英国、德国、西班牙等国主要为16世纪1期,一般不再细分。17世纪时,西欧各地续接文艺复兴槐衡美术的是巴洛克美术。由于巴洛克美术有不少继承文艺复兴传统之处,过去有人也把它归入文艺复兴美术的范畴,认为整个西方艺术直至19世纪皆属文艺复兴阶段。目前则普遍认为17~18世纪各有新创,皆可自成一体而与文艺复兴有别。
发 展 概 况
意大利 早在13世纪后半期,意大利中部以佛罗伦
萨为中心出现了新的美术动向,意味着以中世纪美术向
文艺复兴美术的过渡。
这一时期的代表有画家是奇马布埃和雕刻家N.皮萨
诺。后者于1260年完成的比萨洗礼堂讲经台,被认为是
最早一件仿效古典风格的文艺复兴作品,浮雕人物体形
壮伟,具有古罗马风度,虽有幼稚之处,却透露出新时
代的曙光。
N.皮萨诺:比萨洗礼堂讲经台
初始期 自奇马布埃以后,佛罗伦萨画派成为新美
术最主要的流派,14世纪时产生了伟大艺术家乔托。乔
托的艺术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倾向,他的作品虽属宗教
题材,却开始真实表现世俗生活情景,注重空间深远关
系与人物的立体表现,杰出地体现了现实主义与人文主
义相结合这个文艺复兴美术的基本特点。乔托之后,佛
罗伦萨画派人员众多,并影响于整个托斯卡纳地区。在
雕刻方面,皮萨诺之后有其子G.皮萨诺以及佛罗伦萨的
雕刻家和建筑家阿诺尔福·迪坎比奥(1232~1302),在
G.皮萨诺主持下开始了佛罗伦萨城内的两大建筑工程:
市政厅大厦和大教堂,前者1299~1311年建成,后者自
1296年动工后,至15世纪中叶才完工。
乔托:《犹大之吻》
早期 从15世纪开始,意大利文艺复兴美术进入蓬
勃发展阶段,佛罗伦萨仍然是最大中心,但其他地区也
出现了重要流派。15世纪初年,佛罗伦萨艺术首先从建
筑和雕刻方面掀起高潮,建筑家F.布鲁内莱斯基首倡实
地考察古典遗迹,运用古典风格与柱式,在完成佛罗伦
萨大教堂圆顶之后,又建育婴堂(1419)和圣克罗切教堂
的帕齐礼拜堂(1430~1440)等,空间开阔,比例和谐,开
创了文艺复兴建筑风格。他还发明透视画法,引起造型
艺术的革命。与布鲁内莱斯基一起赴罗马实地考察的雕
刻家多纳太罗则竭力追慕古典艺术的写实手法,潜心研
究人体实物,开始创作完美的裸体形象,如《大卫》。另
一位佛罗伦萨雕刻家L.吉贝尔蒂穷毕生之力制作了佛罗
伦萨洗礼堂的两座青铜门,技艺精美绝伦。其中一座被
誉为天堂之门,并在浮雕艺术中首次使用透视。佛罗伦
萨画家马萨乔将上述诸人成果用之于绘画,第1次以科学
手法构图着色,人物形象坚实雄伟,富于人文主义精神。继他之后,佛罗伦萨人才辈出,产生不少一流大师,如F.安杰利科、P.乌切洛、F.利皮、A.del卡斯塔尼奥、A.波拉尤奥洛、S.博蒂切利、D.吉兰达约等。他们都从不同角度发扬了现实主义与人文主义相结合的传统,风格雄伟秀丽各有所重,呈现百花齐放、美不胜收的局面,注重空间透视表现和人物坚实造型,以及善用线条则是他们作为佛罗伦萨画派代表人物共有的特色。在佛罗伦萨美术界具有特殊地位的还有艺术理论家兼建筑师L.B.阿尔贝蒂,他的《绘画论》(1435)、《建筑论》(1452)等书是新美术最重要的理论著作。
安杰利科:《哀悼基督》
博蒂切利:《诽谤》
在佛罗伦萨影响下,意大利中部先后出现了几位大
艺术家:画家弗朗切斯卡、雕刻家 J.della奎尔恰,以
及前者的门徒L.西尼奥雷利和梅洛佐·达福尔利。奎尔
恰的雕刻粗朴壮伟,别具一格;梅洛佐·达福尔利的绘画
则在其师严谨风格的基础上更秀逸精致,以情真意切取
胜。与佛罗伦萨邻近的地区还形成了另外画派:锡耶纳
画派和翁布里亚画派。锡耶纳画派14世纪最为繁盛,其创
始者杜乔·迪博宁塞纳取得了可和乔托相比的名声,只
是写实方面略为保守,15世纪的代表则有萨塞塔等。翁
布里亚画派的主要代表是拉斐尔的老师佩鲁吉诺,风格
静雅秀美;另一代表则是平托里乔,用色鲜艳华丽,他
的艺术在罗马甚受欢迎。
意大利北部15世纪也开展了新美术运动。早期的大
师是彼桑奈罗,他擅长写生,风格优雅,并善于雕刻徽
章。后期大师则是A.曼泰尼亚,他精于透视,并以钻研
古典文物著名。经他们带动,加以佛罗伦萨的影响,北
部也出现了两个画派:弗拉拉画派和威尼斯画派。弗拉
拉画派主要代表有C.图拉和F.科萨,他们服务于弗拉拉
公爵宫廷,以装饰性的华美取胜。威尼斯画派,15世纪
的代表是贝利尼父子三人。威尼斯画派虽属晚起,前途
却未可限量,在乔凡尼·贝利尼努力下,威尼斯画派到
15世纪末已充分发展了自已善用色彩的特点,并在意大
利各画派中首先掌握油画技法,已有超越各个地方流派
而与佛罗伦萨争雄的实力与气势。
盛期 意大利美术在16世纪达到了繁荣的顶点。在
此以前,15世纪的文艺复兴美术已基本完成了掌握现实
主义表现方法的任务,透视法则与人体结构的科学知识
已相当丰富,在此基础上,16世纪的艺术家们遂可集中
全力于艺术典型的创造。更有甚者,此时的艺术大师虽
在艺术修养与技艺上达到更高水平,时代环境却日益动
荡不安,意大利经济停滞,城市共和政治难以维持,外
国武力入侵频繁,面对危机四伏的现实,艺术家思想上
不免矛盾重重,而伟大的艺术创作要求作者对现实中的
逆流展开顽强的斗争。因此,16世纪为盛期文艺复兴大
师们准备了优异条件,也提出了严峻要求,正是这种复
杂情况产生了辉映千古的艺术繁荣。
盛期文艺复兴美术的 3位主要代表是L.达·芬奇、
米开朗琪罗和拉斐尔。前两位都是佛罗伦萨艺术家,拉
斐尔虽师从安布里亚画派,也主要在佛罗伦萨完成学业,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但他们 3人的活动都不限于佛罗伦萨,米开朗琪罗和拉斐尔主要活动于罗马,达·芬奇前期在米兰,后期远走法国,他们的艺术也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代表了意大利的民族成就。达·芬奇的特点是熔艺术与科学于一炉,他既是大艺术家又是大科学家,艺术典型的加工与科学研究的深邃紧密结合,相得益彰,因此他的作品在体现人文主义思想和掌握现实主义手法上较之前人有了极大提高,杰作如《最后晚餐》、《莫娜丽萨》等皆被誉为世界名画之首。米开朗琪罗则在雕刻、绘画和建筑方面都留下了最能代表盛期文艺复兴水平的典范创作。他的人物形象雄伟壮健,气魄浑宏,意志强烈而力量无穷,显示了艺术家在写实基础上非同寻常的理想加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象征。拉斐尔则以秀美、典雅的风格著名,构图和谐,情态自然,尤以圣母形象的塑造最为成功。他的圣母像寓崇高于平凡,被誉为美和完善的化身,最充分地体现了人文主义的理想。除了造型艺术外,他们 3人都曾从事于建筑设计构思和实践,达·芬奇景慕中心型的圆顶厅堂结构,拉斐尔崇向严谨和谐的古典风格,米开朗琪罗晚年主持圣彼得大教堂的建筑工程时设计的大教堂圆顶,更成为日后欧美各国所有圆顶建筑的样板。
米开朗琪罗:《大卫》
除了上述3位主要代表外,盛期文艺复兴在建筑、绘
画、雕刻方面还有不少名家,他们的创作共同构成了近
代西方艺术传统中的典范风格,几百年间盛行不衰。建
筑方面的代表是D.布拉曼特和A.帕拉迪奥,他们在细部
形式和整体风格上都比15世纪更为彻底地仿效希腊罗马
的古典建筑,但又非泥古不化,而是善于以人文主义思
想活用古典形式,以比例和谐风度高雅取胜。布拉曼特
和达·芬奇一样倾心于研究中心型建筑的理想结构,认
为它最适于体现人文主义思想,他在动工兴建圣彼得大
教堂之际就决定抛弃传统的十字型而采用中心型圆顶厅
堂,可是这项大工程刚破土砌墙他就去世,它的完工成
为以后两世纪间意大利建筑的中心任务(米开朗琪罗完
成的大圆顶也是其中一部分)。布拉曼特建筑理想的实
际体现则是罗马蒙多里奥圣彼得教堂中的小庙(1502~
1514),圆形的古典柱廊上置以圆顶,规模虽小却气象浩
阔,成为世界建筑史上不可多得的杰作。帕拉迪奥则在
建筑实践和理论著述上都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遗产,影
响至为深远。他的杰作圆厅别墅(1550),布局讲究对称
之美,在房屋四面各置一古典柱廊,内部正中构成圆顶
大厅。远睹近观皆不失和谐高雅之趣,对日后的西方建
筑界极有启发。在绘画方面,古典风格的代表还有佛罗
伦萨画家F.巴尔托洛梅奥和A.de萨尔托。前者虽身为教
士,吸收新风格却不遗余力,他深得达·芬奇平衡构图
和轻柔用色之妙,作品气势安详、布局精微而光照均匀,他的《圣卡塞琳的婚礼》(1512)被认为是集佛罗伦萨画派大成之作;后者则有无瑕画家之称,被同时代人认为在构图和造型上皆达无可指摘的完善程度,代表作《哈皮的圣母像》以清纯崇高著称,被奉为古典风格的一件样板。与他们同时的P.di科西莫则富于闲情逸趣,喜欢画神话题材的幽默作品,在佛罗伦萨画派中另辟蹊径,自成一体。此外,达·芬奇在米兰的长期工作也推动了当地新美术的发展,形成了米兰画派。米开朗琪罗和拉斐尔在罗马的活动则促成了罗马画派。
在盛期文艺复兴美术中成果最丰富的另一流派则是
威尼斯画派。它在16世纪先后出现了乔尔乔涅、提香、
丁托列托和P.韦罗内塞四大家,尤以提香长达70年的创
作活动,为威尼斯画派赢得了雄视全欧的声誉。威尼斯
画派诸家皆以色彩取胜,但个人风格各有所长。例如乔
尔乔涅的富于诗意,提香的健美丰盛,丁托列托的浩大
灵活,韦罗内塞的富丽豪华等,都从不同角度奏出了新
的最强音。由于威尼斯画派油画技法的卓绝,它对日后
西方近代艺术的影响甚至较佛罗伦萨画派尤为直接。
韦罗内塞:《迦南结婚仪式》
在意大利16世纪艺术中异军突起的一大流派是样式
主义。它的艺术家都崇奉米开朗琪罗和拉斐尔等盛期文
艺复兴大师,但他们只追求风格形式而失其精神实质,且
由于专务新奇而走向程式化,偏离了文艺复兴美术的现
实主义方向。样式主义最早于1515~1520年间在佛罗伦
萨萌发,16世纪中期及后期甚为流行,代表者有“J.da
蓬托尔莫、F.罗索、Il布龙齐诺和G.瓦萨里等。因此当
其流行之际,意大利除威尼斯画派外,文艺复兴美术已
告衰微。样式主义的出现,反映了意大利16世纪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危机,其服务对象也不是城市新兴的资产阶级而是有回潮之势的贵族宫廷。但是样式主义的保守倾向并不能代表新美术发展的主流,文艺复兴美术的现实主义与人文主义传统仍有巨大潜力,从而在17世纪的新形势下促成了巴洛克美术的兴起。
尼德兰 14~15世纪,西欧北部工商业最发达地区
是尼德兰。它有繁荣的城市,其中尤以布鲁日的纺织业
和安特卫普的国际贸易业最为昌盛,安特卫普从1460年
起建立了欧洲第1个股票市场。在政治上,尼德兰在15世
纪初期和中期一直是法国伯艮第公爵的领土,与伯艮第
的首府第戎联系密切;15世纪末尼德兰转归哈布斯堡王
朝,而该朝拥有德国皇帝和西班牙王位,因此尼德兰在
16世纪与德国-西班牙来往频繁,虽然政治归属复杂,尼
德兰城市仍获得一定自治权利,新文化也比较发达。
15世纪 尼德兰文艺复兴美术的兴起是在14世纪末
15世纪初,它接受了一些意大利的影响,但主要是从本
地的后期哥特式艺术转变而来。最初的代表有雕刻家C.
斯吕特尔、画家M.布罗耶德拉姆和P.de林堡。他们虽成
长于尼德兰,却主要工作于法国。斯吕特尔在第戎的占
甫莫尔修道院雕刻的大门井栏(1395~1406)开始摆脱中
世纪的程式而面向生活,人物逼真生动、雄强有力,可
和意大利的大师相比。布罗耶德拉姆也开始在画幅中注
意空间的深远和实物写生,这些新发展到林堡手中更有
重大突破,在他为法国伯里公爵的《时辰书》作的细致
画插图(1413~1416)中,对一年四季的自然景象和生活
风俗作了前所未有的精采描绘,雪景麦田皆如实刻画,而
且第1次表现了真实的阴影。在他们之后,尼德兰美术就
产生了几位极有成就的现实主义大师:R.康平、凡·爱
克兄弟以及 R.van der韦登。他们在掌握透视画法和人
体结构方面虽不及意大利艺术家,但写实的精确细微却
有过之;他们在西方绘画史的另一重大贡献则是首先使
用了油画技法,然后传入意大利。
到15世纪后期,尼德兰绘画已蜚声西欧各国,并开
始吸收意大利的新成果。尼德兰全境形成了几个地区性
的艺术流派:南部尼德兰有布鲁日的P.克里斯特斯和H.
梅姆灵;在根特有H.van der胡斯;在鲁汶有D.包茨。北
部尼德兰则有圣扬斯的海特亨(圣扬斯的)和15世纪末
最著名的大师H.博斯。这种百花竞放的盛况只有意大利
美术可以和它相比。尼德兰大师的传真绝技也受到普遍
的称赞。
16世纪 16世纪是尼德兰文艺复兴美术的第 2个发
展阶段,此时的特点是意大利的影响加强,不少尼德兰
画家着意追摹罗马画派和威尼斯画派的艺术,因此有罗
马主义或罗马派之称。他们热衷于透视画法和人体特别
是裸体表现,尼德兰美术固有的写实精神却有所削弱。
罗马派的著名代表是J.van斯科列里和J.戈沙尔特,尽管
风格较杂,他们却在传播文艺复兴和人文主义方面起了
巨大作用。与此同时,一些尼德兰画家仍续有新创,如
J.帕廷尼尔之精于风景,P.阿尔申之善画风俗民情,A.
摩尔之肖像写生等。但16世纪最有成就的尼德兰艺术大
师却是有农夫之称的P.勃鲁盖尔。他不仅善于描绘民间
的特别是农民的生活情态,而且是西方一位伟大的风景
画家,不愧为尼德兰美术集大成者。他虽有丰富的人文
主义学识,却不机械地仿效意大利的古典风格,作画意境
高远,幽默之中隐含讥讽。杰作如《绞刑架下的舞蹈》
(又名《绞架上之鹊》),从空中鸟瞰角度展视林野风
光,近景的舞蹈情节所含的诙谐与远景山水的幽静完美
相反相成,富于诗意,在西方风景画中独树一帜。
法国 法国文艺复兴美术在15世纪后期受意大利及
尼德兰的影响开始萌发,代表大师有画家J.富凯等人;其
蓬勃发展则在16世纪。当时法国军队几度入侵意大利,并
长期占领米兰等地,朝野上下皆和意大利接触密切,达·
芬奇等艺术大师也被邀赴法工作,从而促成了法国文艺
复兴运动的高涨。
达·芬奇赴法已在晚年,他居留法国期间没有进行
什么创作,但他的到来以及最后在法国去世就已有很大
的象征意义。以后来法的有罗索、B.切利尼等人,他们
以枫丹白露为据点,对法国美术影响巨大。罗索等虽属
样式主义流派,但法国先进人士重视的仍是他们所带来
的意大利文艺复兴美术的成果。与此同时,不少法国艺
术大师也成长起来,在建筑方面有R.de罗姆和勒斯科,雕
刻有J.古戎,绘画则有F.克卢埃等。作为法国文艺复兴
美术的一个最重要纪念物则有卢佛尔宫(1546动工),勒
斯科主建筑,古戎主雕刻,堪称珠联璧合。他俩的成果
是今卢佛尔宫方形庭院西翼南侧楼房,在法国传统形式
上运用了古典柱式装饰,风格优美,它不仅为日后卢佛
尔宫的整个建筑定了基调,也为法国的古典风格建筑定
了基调。
德国 德国文艺复兴美术以产生了不少第 1流绘画
大师而自豪。德国皇帝在文艺复兴时代仍一直是意大利
名义上的君主,16世纪且数次率军队进入意大利,两国
在经济和文化上的联系也相当密切,许多德国艺术家以
游学意大利作为主要的艺术学业。16世纪也是德国尤其
南部一带城市工商业兴旺发达之时,市民阶级和农民群
众都有强烈的反封建要求,终于促成了宗教改革运动和
伟大的农民战争。这些社会背景都是产生杰出艺术大师
的时代条件,使德国画坛顿时群星灿烂,蔚为壮观。他
们中最著名的有A.丢勒、M.格吕内瓦尔德、L.克拉纳赫、H.荷尔拜因和A.阿尔特多费尔,虽然他们的风格特色各有不同,却都以现实主义的成就显示了新美术的巨大进展。德国还是西方印刷术的摇篮和最大中心,使它的艺术家也注意甚至集中主要精力于版画的创作,丢勒、荷尔拜因等都是西方版画史上最负盛名的大师。在建筑与雕刻方面,德国的艺术家侧重于使哥特式传统和意大利风格互相融合,带有民族色彩。代表作如海得尔堡的选侯宫(1556~1559),门面遍体装饰以古典柱式和雕像,但整体比例仍属传统形制,它的富丽豪华风格也和后期哥特式建筑的精巧细致取得协调。
英国 英国文艺复兴美术从16世纪开始发展。由于
此时是都铎王朝,因此新建筑获得都铎风格之名,它主要
表现在贵族府邸建筑上。代表作如朗格里特府邸(1567~
1579),明窗洞开,布局和谐整齐,细部虽杂以古典柱式
装饰,整体上却保持了英国建筑传统的朴实开朗特色。
英国的文艺复兴绘画受德国艺术家荷尔拜因影响甚大,
他作为欧洲最负盛名的肖像画家两次来英工作直至去世
(1526~1528,1532~1543),他为王室及宫廷显贵作画甚
多,也受到各界人士广泛欢迎。荷尔拜因精于写真传神
的技艺和他的冷静洒脱的风格启发了英国一代画师,其
中最著名的就是肖像画家N.希利亚德。他的作品小巧玲
珑,色彩艳丽,在工细笔调中传出倜傥风流的贵族情态,甚得伊丽莎白朝野上下的喜爱。
西班牙 西班牙文艺复兴美术由于其国势突然强盛
而获得巨大推动。16世纪的西班牙因哥伦布的发现而占
有美洲新大陆广大地区,它的王室因属哈布斯堡王朝而
和德国关系密切,并拥有尼德兰,占据南部意大利,成
为欧洲最大势力。这些情况使经济较落后的西班牙一变
而为欧洲舞台上的要角。西班牙文艺复兴绘画的主要代
表是出生于希腊的El.格列柯。在建筑方面的主要建筑物
则是埃斯科里亚尔宫(1563~1584),它是一组庞大的包
括王宫、教堂与修道院的建筑群,以整齐划一、浩大严谨
取胜,主持其事的是西班牙建筑师J.de赫雷拉。虽然最
初设计出自他人,赫雷拉却是其整体规划的完成者,它
的规整的古典风格反映了西班牙宫廷文化的特色。
参考书目
朱龙华:《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人民美术出版社,
北京,1960。
布克哈特著,朱龙华译:《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
化》,商务印书馆,北京,1979。

自七十年代以来,我国学术界关于欧洲文艺复兴,发表了一些文章和著作,主要论述了文艺复兴在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成就,但是关于文艺复兴的历史作用观点多有分歧,谈得不够。本文试图就文艺复兴的思想解放作用及与启蒙运动的关系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文艺复兴一词,原意系指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再生。但是,当时西欧各国新兴资产阶级的文化革命运动包括一系列重大的历史事件,其中主要的是:人文主义的兴起;对经院哲学和僧侣主义的否定;艺术风格的更新;方言文学的产生;空想社会主义的出现;近代自然科学的开始发展;印刷术的应用和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等等。这一系列的重大事件,与其说是古典文化的再生,不如说是近代文化的开端;与其说是复兴,不如说是创新。文艺复兴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标志着一个伟大的转折。它是新文化,是当时社会的新政治、新经济的反映,是新兴的资产阶级在思想和文化领域里的反封建斗争。
恩格斯曾高度评价文艺复兴在历史上的进步作用。他写道: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 (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445页。)
如果说地理大发现是人类向未知的物质世界进军的话,那么文艺复兴则是人类向未知的精神世界的进军,是在精神世界中进行的探索。这个探索在文学、艺术、政治思想及自然科学领域内创造了丰硕的成果。文艺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在于它促使欧洲人从以神为中心过渡到以人为中心,在于人的觉醒,在于人们把重点从来世转移到现世。它唤醒了人们积极进取的精神、创造精神以及科学实验的精神,从而在精神方面为资本主义制度的胜利和确立开辟了道路。文艺复兴在欧洲历史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首先是人的发现。与中世纪对比,文艺复兴在意识形态领域内带来了一系列巨大的变化。最突出的变化是关于人价值观念的转变。在中世纪,理想的人应该是自卑、消极、无所作为的,人在世界上的意义不足称道。文艺复兴发现了人和人的伟大,肯定了人的价值和创造力,提出人要获得解放,个性应该自由。重视人的价值,要求发挥人的聪明才智及创造性潜力,反对消极的无所作为的人生态度,提倡积极冒险精神。重视现世生活,藐视关于来世或天堂的虚无飘渺的神话,因而追求物质幸福及肉欲上的满足,反对宗教禁欲主义。在文学艺术上要求表达人的感情,反对虚伪和矫揉造作。如:彼特拉克的《歌集》,薄伽丘的《十日谈》。重视科学实验,反对先验论;强调运用人的理智,反对盲从;要求发展个性,反对禁锢人性;在道德观念上要求放纵,反对自我克制;提倡公民道德,认为事业成功及发家致富就是道德行为。提倡乐观主义的人生态度。这种不可抑制的求知欲和追根究底的探求精神,对一切事物都要研究个究竟,决不满足于一知半解的精神,为创造现世的幸福而奋斗的乐观进取精神,把人们从中世纪基督教神学的桎梏下解放出来,资产阶级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指引下创造近代资本主义世界的。1500年前后的地理

彼得·保罗·鲁本斯的人物生平

彼得·保罗·鲁本斯1577年6月28日生于德国锡根,具体诞生日期仅见于其死后9年出版的一幅铜版画,来源存疑,可能是因为6月29日是圣伯多禄和圣保禄的纪念日。
鲁本斯在拉丁文学校von Rumoldus Verdonck学习,能阅读古希腊罗马书籍原著。也曾在一个伯爵夫人家里做侍童,因此有机会接受正统的贵族式教育,懂得了上流社会礼仪习俗,而且学会了为人处事,精通多种语言。1592年开始在母亲的安排下学习绘画,先后从师风景画家维尔哈希特、多才多艺的画家阿达姆·凡·诺尔特以及Otto van Veen,在他们的门下学习了4年时间,打下来自了坚实的绘画基础,不久又成为从罗马归来的维尼乌斯的弟子,使鲁本斯受益很大,这使年轻画家对意大利,特别是罗反起其只岩裂送命马充满美好的向往。1598年结束学业,加入安特卫普圣路加公会,成为正式画家。
父亲扬·鲁本斯(1530~1587)是在意大利接受教度反推没呀破呀突振育的安特卫普法学家和舍芬型陪审官,和妻子玛丽亚一共育有6子,改宗新教后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德国。全家暂居锡根,1578年移居科隆。
15投季越据善血容87年扬·鲁本斯去世后,12岁的彼得·保罗·鲁本斯跟随母亲回到了西班牙统治下的家乡安特卫普,并在那里接受了天主教洗礼,此后终生未曾改变信仰,而宗教也成为画家生涯中十分重要的一个主题。 1600年鲁本斯前往意大利深造,未360问答几就获得曼托瓦公爵Vi密干红既和火呀器边群蒸ncenzo Gonzaga青睐,待诏宫廷,从而有缘得见密藏 。因为鲁个全苦记油段材本斯并不打算终老曼托瓦,所以他拨冗造访意大利各地真久策牛假钢茶怕造保,尤其是罗马、佛罗伦萨、热那亚。在罗马,鲁本斯以不懈的什封系富唱常热情研习古罗马的雕塑和文艺复兴全盛期的绘画,特别是拉斐尔·桑西和米开朗基罗 。鉴于这两位大师的很多杰作都是湿壁画,故而这种经历是在任何地方都无法替代的,堪称其画家修业的完美结束。1601年至1602年第一次旅居梵蒂冈期间为位于罗马的耶路县判七线拉下撒冷圣十字圣殿绘制了3幅祭坛画 (现存格拉斯的医院)。
1603年公爵派遣鲁本斯出使西班牙,期间完成名作《莱尔马公爵骑马像》 ,现存普拉多博物馆 。画家还籍此一睹西班牙皇室收藏,其中就包括提香·韦切利奥的大批油画 。
1605年底鲁本斯再访罗马,计划在此停留3年。他被委托为罗马的新堂(又名小谷圣母教堂)的主祭坛创作祭坛画,这对于外邦人是极高的荣誉。在其第一稿中容纳了圣母、圣子穿溶、圣额我略以及诸位圣人,然而细致的人物刻画因为教堂不佳的采光而失去了光彩,画家又以3幅石岩弱迅拉绝正板绘画代替,原稿现存法国格勒诺布尔的博物馆。在1608年10月祭坛揭幕之前,传来母亲病重的噩耗,鲁本斯立即启程返回安特卫普,未料此后再也不曾踏上意大利的土地。 1609年,鲁本斯回到了佛兰德斯,并开始为大公爵阿尔贝托及其夫人伊莎贝尔·克拉拉·欧仁妮服务。大公爵及其夫人向他订画,同时也给他提供了一些参加外交使团的机会。他自身所具备的医鱼此难余文化知识、政治能力、以及作为艺术家所享有的声誉,都使他得以在一些微作危七空地练主妙的场合下仍能表现自如。他分别于1603年和1628年两次迁居到西班牙,另外也曾边齐通米修定居过英国和法国。这些经历都有八苏可旧则原粮行天吃贵助于扩大他的知名度,更有利于推动他的作品广为流传,同时,也使血脱他得以借机欣赏到不同种类的绘给材蒸画作品,更有助于他形成自己别具一格的巴洛克式风格并在作品中加以运用。收藏家们都争相抢购鲁本斯的作品,而这些作品也充斥于欧洲贵族和天主教教士们的生活中,并对当时的美学风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无论是出自画家自己的笔下、还是商八注站话运苗配考由他的画室协助绘制的二些围画作,尤其是版画作品,都充分展现了鲁本斯在艺术上的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为他在遥远的国度,包括美洲大陆,都赢得了广泛的声誉。
1608年他回到安特卫普,次年出任佛兰德斯的统治者伊萨贝拉的宫廷画家,不久便与人文主义者兼名律师的女儿布兰特结婚,画家为妻子画过不少著名的肖像,过着豪华安定的生活。这种安定的生活使画家投入积极的创作,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特别注重带有旋转的运动感的结构来表现激动人心的场面,他善于运用对比的色调,强烈的明暗和流动的线条来加强这种画面的运动感。其间所作一批以宗教和神话为题材的油画《复活》 、 《爱之园》 、 《强劫留基伯的女儿》 、 《末日审判》等,笔法洒脱自如,整体感强,表明其艺术创作已进入鼎盛阶段。特点是将文艺复兴美术的高超技巧及人文主义思想和佛兰德斯古老的民族美术传统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热情洋溢地赞美人生欢乐的气势宏伟,色彩丰富,运动感强的独特风格,成为巴洛克美术的代表人物。 【译名】上十字架、竖起十字架
【原名】De kruisoprichting(荷兰语),L’Erection de la Croix (法语)
【时间】1609-1610
【技法】木板油画
【尺寸】460×340厘米,两翼护板460×150厘米
【分类】祭坛画,三联画屏中央部分
【馆藏】比利时安特卫普圣母主教座堂
典出《圣经·新约·福音书》。为了强调冲突与运动,采用从左上角向右下角展开的对角线构图,又称死亡对角线,加深悲剧意味。强光来自右下方,行刑的兵丁出现在与强光相背的方向。耶稣被钉的十字架刑具是从画面的右下往左上方向竖起的。这支十字架显得很沉重。行刑的人物都很紧张,右边一个兵丁紧拽着绳索,左边的执行者托着十字架,身上的肌肉似都要绽开的样子。可是十字架上的耶稣却现出坚定的神态,脸上毫无痛苦的表情。他举目斜视着天际,突出了一种英雄般的精神力量。耶稣与下面一群执刑的暴徒,构成了力度上的对比。
画家受威尼斯画派影响,对历史细节弱化处理。人物衣着既不是传统的中世纪长袍,也不参考文物上的古代造型,而是简化成近乎包裹身体的布匹。
鲁本斯很善于在这类画上添上些很生动的风景细节。右上侧那棵大树,叶子似被狂风吹得翻卷乱颤,而与此相对,左下角画了一只张着嘴的卷毛狗。全画处在一种旋风般的激情中。这些形象使我们想起了丁托莱托的某些画面。意大利风格在这幅画上是以传统的色彩与笔法来映衬的,因此,虽然显露着威尼斯的情调,然已展现出鲁本斯的个性特征了。特别是在造型结构上,他用心于自己的塑造风格。 【译名】下十字架、卸下圣体
【原名】De kruisafneming(荷兰语),La Descente de Croix (法语)
【时间】1611-1614
【技法】木板油画
【尺寸】421×311厘米,两侧各有421×153厘米的护板
【分类】祭坛画,三联画屏中央部分
【馆藏】比利时安特卫普圣母主教座堂
典出《圣经·新约·玛窦福音》:到了傍晚,来了一个阿黎玛特雅的富人,名叫若瑟,他也是耶稣的门徒。这人去见比拉多,请求耶稣的遗体;比拉多就下令交给他。若瑟领了耶稣的遗体,就用洁白的殓布将他包好,安放在为自己于岩石间所凿的新墓穴内;并把一块大石头滚到墓口,就走了。在那里还有玛利亚玛达肋纳和另外一个玛利亚,对着坟墓坐着。
基督的尸体处于中心的亮区顶端,那位老者用嘴含着布,托着基督的臂膀,他就是信徒若瑟。承受降下基督身体的穿红袍者是圣若望,对应的那位长胡子老人是圣伯多禄;抬手扑向基督痛不欲生的是圣母玛利亚,那位虔诚而多情地捧着基督脚的是玛利亚玛达肋纳。
鲁本斯在《上十字架》完成后,相继创作了同样的祭坛画《下十字架》,但是风格发生很大改变。画家以强烈的明暗对比,卡拉瓦乔式的聚光法布置画面,人物组合成对角线式安排。在这幅画中没有激烈的人物动势,没有强烈的激情,只有充满崇敬的爱和深沉的哀伤,画中人物被黑暗所包围,沉浸在无限的悲痛之中,好似山川大地也为基督的死而默哀抽泣。 【译名】老扬·勃鲁盖尔一家
【原名】Family of Jan Brueghel the Elder(英语)
【时间】1613-1615
【技法】木板油画
【尺寸】125.1×95.2厘米
【分类】肖像
【馆藏】英国伦敦考陶德画廊
老扬·勃鲁盖尔是画家的好友及合作伙伴,因此画得格外用心。勃鲁盖尔家庭成员衣着入时,2个孩子也身着正装,颇为华丽,表明他们属于安特卫普富裕阶层。勃鲁盖尔的第二任妻子凯瑟琳娜位于中心,把2个孩子彼得和伊丽莎白聚拢在身边。彼得在拨弄母亲的手镯,据推测可能是结婚时收到的聘礼。老扬·勃鲁盖尔站立于3人身后,呈护卫姿态,以温柔的目光注视着家人和观者。
鲁本斯甚至没有暗示老扬·勃鲁盖尔的画家身份,而是着力表现家庭成员的亲密联系。这种温暖的氛围在画家除了给自己家作画之外是非常罕见的。 【译名】阿玛戎之战
【原名】Die Amazonenschlacht(德语)
【时间】约1618
【技法】木板油画
【尺寸】121×165厘米
【分类】神话
【馆藏】德国慕尼黑老绘画陈列馆
典出普鲁塔克《希腊罗马名人传》:画家在这里描绘的是神话中一则由英雄忒修斯与阿玛戎女王希波吕忒发生爱情而引起的战争场面。两队人马在桥上狭路相逢,战斗异常激烈,前仆后继。
英雄忒修斯远行至亚细亚的克律姆诺伊,见到亚马逊女战士女王希波吕忒并向她求婚。婚后英雄携她回家。这引起了亚马逊女战士的不满,发兵攻打希腊,一路所向披靡。其时忒修斯正去克里特岛的迷宫中翦除牛怪,直至他得知后赶到雅典,阿玛戎女族即将进抵雅典。忒修斯立即率军迎敌。双方在特尔摩顿河桥头短兵相接,展开了一场血腥的战斗:阿玛戎人为保住自己的军旗正拼死地搏斗着,希腊军队从左侧桥头冲去,势不可当。桥边出现人仰马翻的惊险形象。画上色彩流动,线条飞旋,一切都处在一种惨烈的杀戮风暴中。画家通过敌我激战的情景,烘托了夺军旗的英勇行为。阿玛戎虽处劣势,仍显出不可动摇的战斗意志。右边已出现脱缰狂奔的战马,滚落河中的阿玛戎战士,给人以强烈的动感。全画气势激越,令人震颤。 画面总的动势好象一团旋风,紧紧朝向桥的右侧滚动着。人物的层次绵密,所有的造型服从于一种连续性的运动。色彩所表现的激情已达到了最高点。有的研究者认为这幅画是鲁本斯受到达芬奇的一幅《安加利之战》或提香的《开多尔之战》的影响,这是不确切的。鲁本斯没有见到过那两幅画,即使他当时能见到,也只能是这两幅画的摹本或素描稿,要说汲取前人的构思,至多只是桥上的夺旗战斗。就鲁本斯这幅画的总构思看,他没有摹仿前人的动作,画家是凭借自己娴熟的写实技巧,使线条与色彩取得生动的呼应,并且有他的独创性。 【译名】强劫留西帕斯的女儿
【原名】Raub der Töchter des Leukippos(德语)
【时间】约1618
【技法】布面油画
【尺寸】224×210.5厘米
【分类】神话
【馆藏】德国慕尼黑老绘画陈列馆
典出奥维德《变形记》:古希腊神话英雄卡斯托耳与波吕刻斯,传系廷达瑞俄斯和丽达的儿子,统称狄俄斯库里,意即一胎所生。其实波吕刻斯是丽达与宙斯所生的儿子,两人一个善骑,一个善战,英勇无敌。这幅描写的是传统的抢婚场面:卡斯托耳与波吕刻斯两个黝黑的壮汉把留西帕斯的两个女儿从睡梦中劫走,正准备强行拉上马背的情景。画面上人和马占据了整个空间,两匹马和两对男女的交错动势,给人以强烈的运动感。马头、人手、马脚、人脚,放射般地向四角展伸,这里既是暴力,又是一种充满喜悦的游戏。不管这种风俗是表现双方的心愿还是双方的敌对,对画家鲁本斯来说是并不重要的,他所注意的是肉体与马匹之间的色调对比,关心的是人仰马翻般的猛烈的场面。这种动势的色彩,线的运动与裸体的质感造成一种狂热的色彩交响。近乎方形的构图,本来是稳定的,但形象组成了X形,却又构成了极不稳定的动乱。画面左侧一角,画家又添画上一个长着翅膀的小爱神,它给整个画面作了一点暗示:这是一种爱情的暴力。 《玛丽·德·美第奇生涯》(法语:Cycle de Marie de Médicis)是鲁本斯从1622年开始为玛丽·德·美第奇创作的组画,为装饰卢森堡宫,包含多幅巨幅油画。
【译名】1600年11月3日王后驾临马赛
【原名】Le Débarquement de la reine à Marseille, le 3 novembre 1600(法语)
【时间】1622-1625
【技法】布面油画
【尺寸】394×295厘米
【分类】肖像、历史
【馆藏】法国巴黎卢浮宫
又名《玛丽·德·美第奇抵达马赛》,画家在这幅竖长画面上,描绘玛丽皇后的宫船刚刚进抵马赛港,她已盛装待迎,准备接受法国最高规格的礼仪。这时,立在船头上的一位象征法兰西的姑娘,头戴军盔,以古罗马的庄严装束,向皇后伸开双臂表示法兰西在欢迎她。豪华的宫船下面有许多海中女仙在尽力拽着绳缆,要让这条幻想的宫船靠近港岸。为使画面充溢着美感,画家除了刻意描绘船上的盛装皇后与法兰西姑娘以外,还在船下舷侧画了一些美丽的仙女。肉体的魅力加强了画面的神话色彩,同时还在天上画了许多迎客的天使。这些仙女叫涅端伊得斯。她们是海神涅莱斯与多里斯所生的五十多个女儿。这些仙女专门援救在航海中遇险的船只。此外,她们还象征乐观与载歌载舞的形象。这些穿着薄薄衣衫的仙女周围,还有几头海怪陪伴着。
【译名】1610年5月14日亨利四世封神及玛丽·德·美第奇宣布摄政
【原名】L'Apothéose de Henri IV et la proclamation de la régence de Marie de Médicis, le 14 mai 1610(法语)
【时间】1622-1625
【技法】布面油画
【尺寸】394×727厘米
【分类】肖像、历史
【馆藏】法国巴黎卢浮宫 【译名】美惠三女神、三美神
【原名】Las tres Gracias(西班牙语)
【时间】1630-1635
【技法】木板油画
【尺寸】220.5×182厘米
【分类】神话
【馆藏】西班牙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馆
此作品一直由画家本人持有至逝世,后来由菲利普四世获得,归入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收藏。典出赫西奥德《神谱》:美惠三女神分别是代表光明的阿格莱雅、代表欢乐的欧弗洛希妮以及代表花卉的塔利雅。宙斯所生的这三位女神均为圣女,同诸神一起生活,伺候筵席,创造生活的乐趣。她们服侍爱情女神阿佛洛狄忒,从不厌烦。女神位于上方饰有花环喷泉旁边,面孔秀丽俊美,形体健壮丰满,充满生命力,体现了画家对女性美的理想。这几个人物形象均基于古典雕塑,从中可见艺术家着力在肉体中再现大理石的冰冷感。圆滑的节奏和优雅的波动是这位艺术家晚年在油画作品中的惯用手法,同时伴有夸大的外形和暖色,充溢着激情与艺术魅力。
左边人物的灵感直接源于他的妻子海伦娜。时值新婚,见证了他的幸福生活。这段生活也从那个时刻开始融入到了他的情欲作品中。由于右边裸体女神的模特是画家记忆中的前妻依莎贝拉,所以在鲁本斯死后,海伦娜要烧掉这幅作品以发泄她的醋意。最后,多亏法国红衣主教黎塞留的保护,他以高价购下了这幅作品才使此杰作免遭横祸。让两位妻子置于同一画面,后因嫉妒而几乎毁了一幅名画,这大概也算得上是模特儿史上的一件大事了。 【译名】自画像
【原名】Selbstbildnis(德语)
【时间】约1638
【技法】布面油画
【尺寸】110×85.5厘米
【分类】肖像
【馆藏】奥地利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
晚年作品,代表1635年之后的艺术风格。左下角有署名P.P.Rubins。尽管仕途得意,鲁本斯始终对宫廷生活态度矛盾,晚年更是放下了绝大部分的外交俗务,专注于艺术探索,试图摆脱宫廷画家的习气,开始注意普通人的内心世界。自画像采用王室肖像常见的构图、布景和装扮:人物以45度左侧面示人,身倚塔斯干圆柱、左佩长剑、右手着皮手套。为了突出脸部,用强烈的明暗对比把其余细节埋藏在阴影中。以近乎自然主义的写实手法刻画面容,肖像上的画家年事已高,脸上布满着皱纹,但一双眼睛炯炯有神,尽管眼睑多了许多皱襞,但从眼神中仍可以发现他那尚未泯灭的艺术光辉。已不再是一个斡旋于政要之间的外交家,而是一位朴实、自然,富有思想,善于洞察世事的学者。肖像的色彩用得浑厚、仔细、刻画入微。这一明显变化标志着他从1635年起在艺术上的炉火纯青。堪称画家个人乃至整个肖像画历史上的杰作。

200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