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彩陶很注意

D

傣族建筑装饰风格

傣族建筑

傣族村落都在平坝近水之处,小溪之畔大河两岸,湖沼四周,凡翠竹围绕,绿树成荫的处所,必定有傣族村寨。大的寨子集居二三百家人,小的村落只有十多家人。房子都是单幢,四周有空地,各人家自成院落。腾龙沿边的住宅,多土墙平房,每一家屋内亦间隔为三间,分卧室客堂,这显见是受汉人影响,已非傣族固有的形式;思普沿边则完全是竹楼木架,上以住人,下栖牲畜,式样皆近似一大帐蓬,这与《淮南子》所记“南越巢居”的情形完全符合,也正是史书所记古代僚人“依树积木以居”的“干阑”住宅,这算是傣族固有的典型建筑。这类竹中芹楼下层高约七八尺,四无遮栏,牛马拴束于柱上。上层近梯处有一露台,转进即为一长形之大房,用竹篱隔出一个角来做主人的卧室并兼重要钱物的存储处;其余便是一大敞间,屋顶不甚高,两边倾斜,屋檐及于楼板,故无窗。若屋檐稍高者,则两侧亦有小窗,后面亦开一门,楼的中央是一个火塘,无论冬夏,日夜燃烧不媳,煮饭烹茶,都在这火上,主客集谈,也都围炉而蹲或坐。屋顶用茅草铺盖,梁柱门窗楼板全部用竹制成。此种住宅的建筑,极为便易,只须伐来大竹,约集邻里相帮,数日间便可造成;但也极易腐毁,每年经雨季后,便须重加修补。土司头人的住宅,多不用竹而以木建,式样仍似竹楼,只略高大,不铺茅草而改用瓦盖顶。西双版纳境内,傣族自己能烧瓦,瓦如鱼鳞,三寸见方,薄仅二三分,每瓦之一方有一钩,先于屋顶椽子上横钉竹条,每条间两寸许,将瓦挂竹条上,如鱼鳞状,不再加灰固,故傣族屋顶是不能攀登的,若瓦破烂需要更换,只须在椽子下伸手将破瓦除下,再将新瓦勾上就可。凡住此类房屋的,便算是村中的大户了,就是车里宣慰衙门,建筑式样也不过如此,只是面积较一般傣族民间的木楼大得多,全楼用一百二十棵大木柱架成,长十余文,阔七八丈,楼上隔为大小若干间屋,四周有走栏,但不开窗,故黑暗无光,楼下空无遮栏,只见整齐的一百二十棵大木柱排列着,任牛马猪鸡自由地在其中活动,这就是傣族最局统治者的官衙兼住宅了。这种上面住人下面养牛马的屋宇,在西南边区中普遍可以见到,例如哈尼、景颇、僳僳以至苗、瑶、黎诸族,住屋建筑也如此式,惟下层多用大石或泥土筑为墙壁卖手毕。傣族的竹楼,则是下层四面空旷,每晨当牛马出栏时,便将粪便清除,使整日阳光照射,住位于上层的人,不致被秽气薯迟熏蒸。

屋里的家具非常简单,竹制者最多,凡桌、椅、床、箱、笼、筐,都全是用竹制成。家家有简单的被和帐,偶然也见有缅地输入的毛毡,铅铁等器,农具和锅刀都仅有用着的一套,少见有多余者,陶制具也很普遍,水孟水缸的形式花纹都具地方色彩。

傣家人住竹楼,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可考了,这是南亚的湿热气候造成的。唐代樊卓所著《蛮书,名类第四》中曾有简略记述:“茫蛮部落······楼居,无城郭,或漆齿。皆衣青布裤,藤篇缠腰,红缯布缠髻,······妇人报五色婆罗笼。”这里所指的茫蛮部落即今西双版纳一带。

傣家人的竹楼是坝区类型,由于天气湿热,竹楼大都倚山傍水;村外榕树蔽天,气根低垂;村内竹楼鳞次比,竹篱环绕,隐蔽在绿荫丛中;景洪县的曼景兰寨和橄揽坝就是坝区傣家竹楼的标准型。

过去,傣家竹楼按社会阶级分为官家(召)竹楼和百姓竹楼两种。官家竹楼宽敞高大,呈正方形,屋顶带三角锥状,颇类西方的“哥德式”建筑,用木片复顶。整个竹楼用二十至二十四根粗大的木柱支撑,木柱建在石墩上,有的横梁上雕刻花纹呈ù形或弓形,这是受佛教文化影响的结果,特别是缅寺和亭阁都有这种ù 状花纹。屋内横梁穿柱,结构简单。上木梯后即为“掌房”,正屋为客室,中置火塘,侧旁分隔为二至三间,是主人夫妇和孩子的卧室。官家竹楼客室约有三十平方米大小,能容纳一二十人就坐。掌房用篾席铺地,是乘凉和妇女纺织的地方。

百姓竹楼与官家竹楼相同,只是较为狭小,屋顶用茅草覆盖,木柱不准用石墩柱脚,也不准用横梁穿柱,不准雕刻花纹。

为什么傣家人都爱住竹楼不愿住平房呢?元代李京在《云南志略》中已经作了答复,该书说:“金齿百夷······风土下湿上热,多起竹楼,居濒江,一日十浴。”原来竹楼的妙用是下可避湿,上可避热,濒临江畔,还可一日十浴。

近几年来,傣家的竹楼已发生很大变化,多数竹楼已改为木楼或竹木结构的楼房,茅草盖顶已改为木板盖顶或瓦顶;掌房周围也要装木栏干,可以凭栏眺望小园幽径,楼房开玻璃窗,悬挂美丽的窗帘给古老的竹楼抹上了现代的色彩,又别有一番情趣。

傣族居住在云南南部和西南,信奉上座部佛教,又称小乘佛教,建筑以佛寺和佛塔的成就最高,也最有特色。

上座部佛教的寺庙称缅寺,几乎每座傣寨至少都有一座。根据宗教戒律,每个男子都必须在少年时出家一次,在寺中学习文化。缅寺里不但进行宗教活动,还举行庆典、选举领袖、调解纠纷,寺庙已超出了纯粹宗教的意义,人们对它怀有一种特别亲切的感情。所以缅寺与汉地佛寺和藏传佛教喇嘛庙都很不同,既没有前者那么严谨庄重,也不像后者那样雄伟粗犷,而且显得更加亲切近人,

西双版纳曼苏满寺
云南西双版纳橄榄坝曼苏满寺在澜沧江东岸,座西朝东,从东到西,依次布置了寺门、引廊和佛殿。在佛殿东北侧有傣式佛塔,另一侧为戒堂。佛塔原在殿南,被戒堂遮档,后拆迁于现址,与戒堂、佛殿及寺门一起,构成一个极生动美丽的不对称均衡构图。寺门三间,屋顶两坡,中高边低,手法简单而体形丰富。
佛殿平面矩形,与汉族佛殿以长向为正面不同,是以山墙即短边为正面。大殿中部覆两坡屋顶,四周包围单坡顶,总体构成为好似歇山顶的两段式屋顶。沿各条屋脊有密密排列的许多火焰形和卷叶形黄色琉璃装饰;正脊中央是一座小塔;脊端有鸱吻和孔雀形饰。殿内供奉大佛,座西向东,据说佛陀成道时是面向东方的。在柱子和横梁有称为"金水"的彩画,红底金色。图案多为植物和亭、塔等小建筑。

西双版纳景真寺"八角亭"
景真寺建于1701年(清初),在一座小台地上。基座是砖砌须弥座,较高。亭身也是砖砌,在四个正面开门。屋顶极其特殊,由向八个方向呈放射状层层伸出的许多两坡悬山屋顶组成,从下而上由大至小叠落10层,形成由80座小屋顶组成的状若锦鳞的屋顶群,非常复杂,与基座、亭身的较为简洁形成强烈对比。屋顶总轮廓呈凹曲线,动感很强,最后聚敛于刹盘,再通过高高的刹杆向上延伸,得到充分渲染和强化。全亭色彩十分艳丽:基座和亭身刷土红色,饰以金色和银色图案,镶砌彩色玻璃。屋面为小平瓦,装饰着小金塔和密排的琉璃火焰。全亭娇小玲珑,珠光宝气,在阳光照射下,宛如一朵初开的千瓣莲花,表现了傣族建筑匠师高度的造型才能和傣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烈感情。
上座部佛教的塔称缅塔,常与佛寺同在,也有单独建造的。缅塔全是砖砌实心,表面抹灰浆,外涂白或金色,从下至上大体由基台、基座、塔身和塔刹四部分组成。四个部分在形式和组合方式上的变化,构成了多样的形象。
基台是在夯土地面上用砖或石铺砌一层平台,略高于地面,平面多为方形,在基台四隅常置有面向外的灰塑怪兽各一,四面置有多个短柱承托的花蕾。也有不设基台而直接在夯土地面上砌筑基座的做法。基座多为一层或两层须弥座构成,有的是两、三层素平台座,呈阶梯状。塔身多由叠置的二至四层须弥座组成,层层收小,平面多为多角折角十字,也有方形、六角形、圆形等多种形状。塔身以上为俯钟形塔刹刹座,上承仰莲、花蕾、多层相轮和高高的金属刹杆,杆上串有多层由金属环片组成的华盖,华盖之上以火焰宝珠或小塔之类的装饰物收顶。刹座以上之高约当全塔一半。傣族缅塔与汉族佛塔以楼阁为主要造型要素不同,更象是一个立放着的长柄之铃,非常挺拔俊秀。

西双版纳曼菲龙塔
西双版纳曼菲龙塔塔由大小九塔组成,共同座落在圆形须弥座基座上,九塔也都是圆形。中央一塔最高,由三层逐层收小的须弥座组成塔身,塔刹高剌入天,与曼苏满塔相近;其余八塔形象与中塔相似,但只有中塔一半高。在基座上,对应各塔呈放射状地有八个山面朝外的两坡小佛龛,各龛上面砌出船首形为过渡,象征慈航普渡。全塔亭亭依立,象一蓬出土春笋,洋溢着一片勃勃生机。曼菲龙塔在当地称为"塔诺","诺"就是春笋的意思。曼菲龙塔秀丽玲珑,精巧华美,是傣族建筑艺术珍品 。塔建在约百米高的小山顶上,远在十几里外就能望见。

330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