朦胧诗派对中国新诗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1978年《今天》杂志3 的创刊,标志着这股现代诗潮从地下转入公开,进入“文革”后波澜迭起的文学大潮之中。这就是通常所谓的“朦胧诗”派,其成员包括北岛、顾城、舒婷、江河、杨炼、芒克、多多、梁小斌等,这些年轻诗人从自我心灵出发,以象征、隐喻、通感等现代诗歌的艺术技巧,创作了一批具有新的美学特点的诗歌。这一诗歌群体刚一出现于文坛,就因其独特而新颖的审美因素而受到人们的注意,并引发了一系列的争议,1980年8 月,《诗刊》发表了章明的《令人气闷的“朦胧”》一文,以“叫人看不懂”为由来否定它们的意义和价值,“朦胧诗”便因此得名。持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还有方冰、臧克家、周良沛等。与此相反,谢冕、孙绍振和徐敬亚等人4则先后著文肯定这一新诗潮,首先是诗评家谢冕从文学史的角度肯定了这些诗人的探索精神,孙绍振则认为这批年轻诗人的诗歌所代表的是一种新的美学原则,这一原则与传统美学原则的分歧在于“人的价值标准的分歧”,“在年轻的革新者看来,个人在社会中应该有一种更高的地位,……当社会、阶级、时代逐渐不再成为个人的统治力量的时候,在诗歌中所谓个人的情感、个人的悲欢、个人的心灵世界便自然会提高其存在的价值。社会战胜野蛮,使人性复归,自然会导致艺术中的人性复归”,进而概括了这批“朦胧诗”的三个美学原则,即“不屑于作时代精神的传声筒”,“不屑于表现自我情感世界以外的丰功伟绩”,“回避写那些我们习惯了的人物的经历、英勇的斗争和忘我的劳动场赴。”而本身就是新诗潮阵营一员徐敬亚在其论文中大胆地以“现代倾向”和“现代主义文学”的字眼概括了新诗潮的性质。这三篇“崛起”的文章,对“朦胧诗潮”的文学史意义、美学原则及其特征、内涵进行了全面的阐述。简单地对其作一概括就是:由客体的真实趋向主体的真实,由被动的反映,倾向主动的创造。但源帆腊在另一方面,在“朦胧诗”的成熟形态中,“五四”新文学传统的内在机制明显地起作用,蒙太奇、隐喻、反讽等手法为知识分子的集体经验提供了个人化、风格化的聚焦点;令人耳目一新的意象和意象的审美张力则构成意识冲突戏剧性的对象化,这既是个体的又是集体经验的审美表达。如北岛的“墓志铭”和江河的“纪念碑”等著名意象5 ,本身都隐含了一个集体形象,揭示出诗人与这一代人的轿亏共生关系。在这个意义上,他们是以独特而相对成熟的姿态参与了七八十年代之交的“伤痕文学”思潮。在这股“朦胧诗潮”中,舒婷是其中的代表诗人之一。她的诗忧伤而不悲观、真挚而又沉郁,既有苦难中对理想的追寻,又有对于人的自我价值的思考,信念、理想、社会的正义性、强烈的个人理性精神都通过“我”这一抒情形象表现出来。
“朦胧诗”虽然在形式上显现为与西方现代主义某种相似,但在经验内容的历史上却仍是“五四”意识的回归。前者与外来文学思潮和作品有关,但不管是在新诗潮的地下时期还是公开时期,这种相似不能理解为单向度的模仿学习,而是他们在外来思潮中辨认了出自身经验的世界性因素,因为事实上“它的发生不是在中外文化交流的繁盛时期,恰恰是在我国文艺道路最狭隘之间,在闭关锁国的年头。新倾向的主要力量–一批青年,在文化生活及其贫乏的境地里,甚至在中国的土地上总共没有几册外国诗集流传的情况下,零星地,然而却是不约而同地写着相近的诗”6. 由于受当时社会政治、文化环境的制约,这一场有关“朦胧诗”的争论最后以浓厚的政治意味而结束,不过随着时间的延续,这一新的“朦胧诗潮”已在文学史上确立了不雹滑能忽视的位置,它们的美学追求已为文学史和广大读者所认同,异端已经化为传统,构成了文革后文学中非常重要的美学文本。

还可参考:
以及《中国当代文学史(洪子诚著)》第二十章 新诗潮

急求外国文学史的名词解释异化、象征主义、含泪的微笑、自然主义、意象派、复调小说、象征

异化:

象征主义文学对朦胧诗派的影响是

“异化”本是一个哲学术语,指主体在一定的发展阶段,分裂出它的对360问答立面,变成外在的异己的力量。人类生活在自然界和社会中,无论是群体或个体都会碰到不可战胜的自然力或社会力的压迫,于是实人们会通过幻想把自己异化为一种能战胜自然力边石衡块特调界巴象现愿的物,或异化为能摆脱人世间的苦难的物。这种幻想的产物乎丰阶群仅哪岩,具有浓郁的传奇色彩,为人们所喜爱。文学作品中有了“异化”现象,读起来诡谲怪异,产生奇特的艺术魅力。代表作为卡夫卡的《变形记》。

象征主义:
护毛力维张从浪漫主义中分离出来的一种文学思潮和派别,也是现代主义文学产生最早、影响最大、波及面最广的一个文学流派。在西欧的文学史上,19世纪后期的象征主义称前期象征主义,以与20世纪的象征主义相区别。象征主义重视借助外在具体事物表达内心感受,注重联想、暗示、讲究诗歌的神秘性、音乐性以及“交感”手法。爱伦·坡和波德莱尔是象征主义的先驱,前期代表诗人主要有马拉美、魏尔伦、兰波,后期则为瓦雷里、里尔克、叶芝、艾略特等

含泪的微笑:
果戈里文学创作将喜剧性因素和悲剧性因素糅合在一起学月,以夸张、幽默甚至荒诞的艺术血似复外聚毛婷直袁住方法表现了深刻的悲剧内涵,让读者在笑声中哭泣,在诙谐中沉郁,别林斯基把他的艺术风格命名为“含泪的微笑”,所员己度离世这种艺术风格对契创参资烈甲段维作诃夫、欧亨利等后世作家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既械在“含泪的微笑”主要指欧亨利小说的创作风格,是作品喜剧形式和悲剧内涵的有机结合."微笑"是其喜剧形式.诙谐的语言,轻松的叙述,巧妙的情节.幽默讽打历采设映末本百格步李刺甚至玩世不恭的语调秋充静,夸张,嘲讽,双关等手法的运用,都让读者忍俊不禁;“含泪”是其悲剧内涵,著助此服欧亨利小说轻松的文字背后是内心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作品多揭示现实的检亚啊危友念改万困不合理,表现小人物在残酷的社会中承受心灵的创伤,寄寓他们深深的同情。

自然主义:
十九世纪六特染从曾十年代, 一个新的文学流派――自然主义在法国诞生。它的思想基础来自于泰纳。 特点:1)自然主义和现实主义一样,强调客观地联问飞队继及仅反映现实,但自然主义的描摹自然岁突千他机化革司的主张实际上是随便观察到的庸俗的自然、多属偶然现象,反对现实通过典型概括的手法反映现实。2).要求文学家成为科学家,应按照严格方法进行研究和创作。这种以生物学分析代替社会分析的方法抹煞了人受社会制约这一基本事实。3).自然主义者认为,既然作家完成的是科学家的职能,他就应该做到绝对的冷静和客观,而不应流露个人感情和给予评价。代表人物有左拉、莫泊桑等。

意象派:
意象派(Imagists)是1909年至1917列厚刘树矛年间一些英美诗人发起并付诸实践的文学运动,它是当时盛行于西方世界的象征主义文学运动的一个分支。其宗旨是要求诗人以鲜明、准确、含蓄和高度凝炼的意象生动及形象地展现事物,并将诗人瞬息间的思想感情溶化在诗行中。它反对发表议论及感叹。意象派的产生最初是对当时诗坛文风的一种反拨,代表人物有休姆、庞德、艾米和叶赛宁等。

复调小说:
复调小说是前苏联学者巴赫金创设的概念。"复调"也叫"多声部",本为音乐术语。巴赫金借用这一术语来概括托斯妥耶夫斯基小说的诗学特征,用来区别"那种基本上属于独白型(单旋律)的已经定型的欧洲小说模式"。与主人公的意志统一于作者意识的单声部小说不同,托斯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属于个人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对话性,"有着众多的各自独立而不相融合的声音和意识,由具有充分价值的不同声音组成真正的复调"。"众多的地位平等的意识连同它们各自的世界,结合在某个统一的事件之中,而互相间不发生融合“。

象征:
艺术创作的基本艺术手法之一。指借助于某一具体事物的外在特征,寄寓艺术家某种深邃的思想,或表达某种富有特殊意义的事理的艺术手法。象征的本体意义和象征意义之间本没有必然的联系,但通过艺术家对本体事物特征的突出描绘,会使艺术欣赏者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从而领悟到艺术家所要表达的含义。另外,根据传统习惯和一定的社会习俗,选择人们熟知的象征物作为本体,也可表达一种特定的意蕴。

310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