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皿应该怎么保存呢?
空气培养皿的放置方法及时间如下:
空气培养皿的放置方法:
在做空气培养前1小时,关闭芹伏御室内门窗,打开层流,减务相爱息减少室内人员走动,使空气静止。在采样时禁止有人走动,采样结束后,盖好玻璃培养皿烟特入方们失聚,填写培养单,贴好标记,即用包布包裹后送细菌室培养。
空气培养皿的放置时间:
空气培养皿按三类环境嫌岩空气培养选标准,开皿后暴露5调语边数级钟士最思信分钟,按标准空气培厅耐养规范计算最后结果,培养48小时读数即可。
空气培养皿:
1、空气培养皿是一种用于微生物或细胞培厅耐养的实验室精雷买生快器皿,由一个平面圆盘状的底和一个盖组成,一般用玻璃或塑料制成。
2、培养皿材质基本上分为两类,主要为塑料和玻璃的,玻璃的可以用于植物材料、微生物培养和动物细胞的贴壁培养袁之火处节般减质示也可能用到。
3、塑料的大部分为一次性使用的,适合实验室接种、划线、芹伏御分离细菌的操作,用于植物材料的培养。
4、空气培养皿使用前经过清洁消毒,培养皿清洁与否对工作影响较大,可影响培养基的酸碱度,若有某些化学药品的存在,会抑制细菌生长。
什么是空山水
《空山水》是西班牙“中国宫——建筑中国2013”展出的野城作品,如下图所示:
“中国宫——建筑中国2013”近期在西班牙古城塞戈维亚金塔纳宫美让首术馆开幕,展览为期三个月。中国建筑师野城的装置作品“空山水”在本次展览展出,这也是唯一一件被金塔纳宫美术馆永久收藏的伏锋参展作品,同期展出的还有王澍、刘家琨、马岩松、马清运、库哈斯等中外建筑师的最新作品。
2013年9月下旬,题为“中国宫——建筑中国2013”的中国当代建筑展在西班牙古城塞戈维亚开幕。展览地点是改造成美术馆的西班牙古老贵族的宅邸金塔纳宫(PalacioQuintanar)。野城的大型室外装置“空山水”在美术馆富有禅意的白石子庭院内展出。“空山水”是本次展览中一件具有代表性的跨界装置艺术作品,组成作品的上万个玻璃培养皿在庭院露天放置,从清晨到午后,从白天到夜晚,状态都不一样:早晨的玻璃培养皿里有露水;上午天光不太强,玻璃很通透;到了中午太阳直射,装置完全在阳光下,反光很强烈,与周围干燥的环境形成对比,感觉很清凉;傍晚斜阳被房子阻挡后,玻璃反射天光,逆光看去就像搁浅海滩的巨大生物的鳞片,层次很丰富;进入夜晚整个玻璃山脉自发光,从半黑到全黑也有各种渐变效果。装置围绕庭院中的一棵大树发散开来,靠近大树的玻璃山还有落叶漂浮在上面。每当有风刮进院子,玻璃培养皿会发出风铃般的清脆细微的声响。
由于建筑师的习惯,野城一向喜欢根据展览现场的状况来布展。塞戈维亚的“空山水”也就不同于今年6月野城在上海喜马拉雅美术馆展出的另一版本的“空山水”。喜玛拉雅美术馆的“空山水”是在室内展出,展厅中间有根巨大的方柱,对一般的装置作品会比较干扰。但“空山水”这个作品就像“气”,遇山环山,遇水顺水,野城索性用玻璃培养皿把柱子底部全部包裹起来,方柱被吃掉了,坦厅数被消解在玻璃的通透和模糊之中,作品也完全融入了这个空间。这件作品引起了“中国宫——建筑中国2013”策展人方振宁的注意,在他的邀请下,野城的“空山水”成为“中国宫——建筑中国2013”中把东方意境带入西班牙古城的一件室外大型装置作品。
塞哥维亚的“空山水”完全在室外搭建,比喜玛拉雅美术馆难度大很多,但野城觉得室外更有意思:以天空和古城的建筑为幕,以大地为展台。这个由土黄色围墙围合的院子很有东方韵味,其中有一棵树龄两百多年的大树,黑色的树干从白色的石子中长出。野城这次也是用同样的策略,以玻璃山之气把大树环绕,以大树为起始,整个玻璃山脉像四周弥散开来。但这次的围合不像在美术馆内那么紧密,那是为了消解方柱的实体。他不希望把树围死,而是希望在树下制造一点宫崎骏电影或者阿凡达那种发光丛林的奇幻之境。
由于在室外展出,考虑到夜晚的观看,这次的空山水是自发光的。每当夜幕降临,微弱的光线从每座山体中弥散开来,以光线来营造一个整体的东方意境。“空山水”通透的玻璃质感和周围的城堡和古建形成对比,给炎热的西班牙院落带来一股清凉,在白天,玻璃的反射映出了天空、云、树、老建筑、白石滩的各种色泽。在夜晚,像一道发光的冰河,来自宇宙中的发光生物体,这种纯粹的单一性和老城厚重丰富的质感形成戏剧性的互动,可以说这是一个非常梦幻的场景。
空山水作品简介
材料:玻璃培养皿,霓虹灯,有机玻璃等
尺寸:21x12x1.2m(可根据场地调整)
装置由10000个玻璃培养皿堆砌成延绵起伏的玻璃山。整体的山水氛围消解了培养皿作为标准化工业产品的功能和属性,并将一种东方气韵注入其中。大量聚集的玻璃培养皿可看做山水之“气”的有形显现。这些透明之物的“聚散离合”有机而灵活,可以根据场地的状况任意调整形态,以柔克刚,在障碍物周围弥散开来。宛如环绕山峦的云雾之气,遮蔽住山脚。
玻璃山从白石子的院子中长出,在阳光下犹如结晶的流体。每座玻璃山之下都埋有Neon灯,在夜间发出柔和的白光。整个山脉在黑夜中显得更加空灵,光线透过玻璃培养皿的多层折射弥散开来,如电如雾,产生出一种介于人造与自然之间的奇幻之感。
这个作品并不试图构筑一个具象的山水实体,而是从藏传佛教立体坛城和日本枯山水的观念出发,以一种极少主义的暗喻和山水意象的立体化呈现,营造出一种异化的山水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