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步老龙的历史

据《旧唐书.杜亚传》中说:「江南风俗,春有竞渡之戏,方舟前进,以急趋疾进者为胜。」中唐时期的张建树有首《竞渡歌》曰:「鼓声三下红旗升,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千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相望木如瞬。」描绘了江南龙舟竞渡画图。而留存至今的「盐步老龙」是全国最长寿的龙舟,其历史可追溯到明朝宣德七年,至今已有580年。
「盐步老龙」的传承人邵巨熙(熙叔)谦虚地表示,他并不是什么传人、后人,他只是一个 「盐步老龙」的追随者,基于对老龙的热爱,他这三、四十年来都一直对「盐步老龙」的活动热心参与,对老龙的历史和故事都了如指掌,因此,熙叔被很多人称之为「盐步老龙」的传承人。
熙叔说,「盐步老龙」全长掘纤36.8米(不包括龙头、龙尾),重约四吨,座位68个。它表现在资格老、姿态老和形态老三大特点。资格老指的是数百年来,老龙在珠三角河道上一直是众多龙舟的长者,每年除了受广州市荔湾区的泮塘小龙的探访尊重外,还有不少龙舟慕名拜访;而姿态老指的是,「盐步老龙」100多年来没有参与过传统的龙舟竞渡比赛,每逢龙舟竞渡,它都只作游龙表演;形态老是指老龙颔长白须,在珠三角众多龙舟中,长须的不多,长白须的更是绝无仅有。
作为珠三角赛龙夺锦的明星,几百年来发生在盐步老龙身上的故事引人入胜,而它与广州荔湾泮塘小龙在470年前曾经结下一段「父子情」则更是佳话。
据悉,明朝万历年间,有一年端午珠江龙舟赛,已经100多岁的盐步龙舟和泮塘五约龙舟进入决赛,在决赛当天,临近终点,盐步老龙眼看夺标在即,不料泮塘五约的龙舟站龙头的人一个鱼跃扑下水去夺了锦旗,随后以冠军名义领了奖品烧猪。泮塘龙舟队回家乡时,泮塘父老得知详情,觉得夺标应是盐步老龙,便派人把烧猪送回盐步,盐步人不肯收下。最后,一位老人出来说:「这样吧,盐步老龙有须,泮塘的没须,一个做契爷,一个做契仔。」
此后,每年的端午节,盐步老龙就会到广州荔湾探望「契仔」泮塘龙舟,而端午翌日,小龙就会到盐步探望老龙。根据传统,泮塘龙舟陪伴老龙来回巡游的时候,泮塘龙舟的龙头必定比老龙龙头稍微落后,以示老龙地位尊崇。
在「盐步老龙」的典故中,以慈禧太后对老龙的封赐最为传奇,据李散数传说,慈禧太后得知赛龙结谊之事,便赐盐步龙舟为「盐步哪首老龙」之称,并赐12支「雉鸡尾」、一面「百足旗」为标志;赐泮塘九支「雉鸡尾」。从此,「盐步老龙」就成为长者,在龙舟竞赛中不参加任何赛事,只作游龙表演,让人们尽情欣赏「老龙」的英姿。而泮塘龙船到盐步也只是助兴,不参与龙船竞赛。
邵巨熙又说,慈禧太后赏赐「五京奎」的传说一直都是口耳相传,并无文字数据的记录,即使是他们最为骄傲的慈禧太后御赐「盐步老龙」、金钱和12支雉鸡尾,也没有文字记录。
历经500多年历史,「盐步老龙」也是历尽沧桑。据悉,1937年的五月初五,盐步老龙前往广州泮塘,回程在鹤洞水道,遇拖轮在旁行驶,龙船经受不住波浪而沉没,九人遇难。
1956年的五月初五晚,「盐步老龙」为广州市端午节龙舟竞渡活动助兴,应邀在广州文化公园中心台前表演《陆地龙船》。
1966年「文化大革命」初期,盐步公社有干部带领「五类分子」对老龙实行「破四旧」,龙涌生产队社员把老龙从「闸口」转移到别的地方,老龙才逃过劫难。其后,龙涌生产队有一个党员因画龙船,被认为是「顶风作案」而被关押三天,从此以后,划龙舟活动就停止了。
1980年,停止了多年活动的「盐步老龙」再次启程赴广州泮塘,恢复昔日两地相互往来的联系。老龙年经日久,更是老态龙钟,漏水严重,泮塘乡亲见状,要捐赠木料重造一艘新船。经商议,结果在盐步船厂用泮塘捐赠的木料造一只新船,原「老龙」送番禺船厂修理,从此以后,盐步新、旧老龙两条船同时出现在龙舟竞渡活动中,但「盐步老龙」现在仅作游龙表演,不参加竞渡。

龙船

《龙船调》以《种瓜调》为基础,积累了当地劳动人民长期的生活经验和智慧,字里行间透露出浓浓的生活气息,经过反复推敲锤炼,词义更加精炼,旋律更是极其流畅、优美动人,集中而风情万种地表现了土家么妹儿的娇羞、妩媚,秀才的酸腐、挑逗以及驼背艄公的幽默、野性,从而完成群小药常措校凯了从形式到内容的重大飞跃。

280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