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主义时期的划分及其音乐特征是
浪漫主义在艺术上的兴起,最早见于十八世纪的文学作品中,这些作品将一切个人的感房客通可规宗情、趣味和才能表现得淋漓尽致。在音乐方面,浪漫主义作曲家强烈地表现出自己的癖好,这与受形式支配的古典主义格格不入。古典主义音乐象线条一样鲜明;而浪漫主义音乐则偏重于色彩和感情矛可,并含有许多主观、空想的因素。
然而,这只是原则上的区别,要想在不同的创作风格之间,譬如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之间,按照那些讲究条理的音乐史家的愿望划一道泾渭分明的界线,从来不是那么容易的。简单360问答地下定义行不通,这些定义总是因为忽视了很多非常重要的因素而过于简单化。
例如,假使断言古典主义音乐是客观的,浪漫主义音乐是主观的,那么岂不是说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在某种程度上像电脑一样,从不创作反映自己个人感情的作品了?这显然是非常荒谬的。同样地,如果说浪漫主义作曲家“摆脱”了传统形式的原则,那么这实际上就是否定了他们在继续使用这些形式,甚至在未必可能的场合下使用古典形式。
例如威尔第就用赋格曲式结束他的喜歌剧诉变《法尔斯塔夫》。另外还需明确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种风格曾经共存了一段时期,重要的浪漫主马面布云系致棉气转烧厂义歌剧作曲家、德国理想主义者韦伯就先贝多芬一年逝世,舒伯特的死也仅比贝条及苦底多芬晚一年。可是,在这两种乐派之间实际上又存在导着我们很容易把握的区别,这些区别大多是源于非音乐的原因。到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维概讲超这来切跑吸握因在社会上的地位已有实拉根本的改变,他们已不再是一个城市、宫廷或教堂的雇员。
贝多芬也只是赢得了某种程女赶杀事血律底练划四示度上的真正独立,因为不管那些贵人们多么慷慨地又既置培单转讲心让他自行其是,他的大部分生计仍维系于贵族的庇护。而现在,理论上说作曲家完全是他自己的主人,实际上也就是大众的仆人。
为了满足大众的需要,各种各样的音乐会社团和音乐节网络迅速地发展起来。如果一个作曲家,比如门德尔松,能为这个众多的占统治地饭阶七医吃雨属消位的中等阶层提供他们所喜闻乐听的音乐,他就是成功的;反之,如果他忽视时代的审美观,只为自己或他理想中的后代创作,那么他在公众的心目中就必然是个“怪里怪气”的孤僻艺术家。这一类作曲家常以为他们是出类拔萃的杰出人物,是未来图编顶艺术的预言者。
“艺术家”一词的使用不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整个十九世纪的作曲家都这样看待自己。他们这样称谓自己很有陈汽引持径报因理由,因为一旦摆脱了私人的庇护,投身到社会中去,他们便开始和文学作家等富于创造精神的同行有了接触。
事实上,韦伯、舒曼、柏辽兹除了作曲还写过一些有关音乐的书,而瓦格纳不仅自己写剧本,还写出了许多关于音乐、戏剧和哲学的著作和论文,真难以想整程粒未热末手钱象他何以还有时间创作出那么多的乐曲来。这新的一代作曲家海最绿原这抗对弥漫在社会上的各种新思想有着浓厚的兴趣,不管是科学的、民族的、还是艺术的。最重要的是,他们对文学的陶醉到了如物痴如狂的程度。他们的前辈仅满足于用器乐表达纯粹的音乐思想,浪漫主义音乐家则致力于让音乐在表达的广度上与语言并驾齐驱。
当然,给歌词谱曲一直是作曲家们的实践之一,可是当时流行的是用器乐表达或描绘一种特定的场面,甚至讲述一个故事。这起始于贝多芬的同代人韦伯,后来又被李斯特、理查德·施特劳斯发展为描述性的交响诗。
十九世纪上半叶,自然的、乡村的浪漫主义文学扩是至严第斤境居温境将转变为幻想的、比生活更加广阔的浪漫主义文学,分别以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1813年)和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1847年)为代表。这两部英国小说有天壤之别,这种区别在沃尔特·佩特(W·Pater)给浪漫主义下的定义中可以得到概括,他认为浪漫主义是“给美添上了怪诞的色彩”。
因此,毫不奇怪,浪漫主义音乐在很大程度上同样表现了一种奇异的超自然的东西,如柏辽兹在他1830年所作的《幻想交响曲》中所表现的那样。作曲家们很快就对周围的大自然发生了新的兴趣,这种自然已经不是贝多芬《田园》中的那种简单的自然,而是大写的“自然”,一种因为他们超脱于芸芸众生才与他们有着特殊联系的力量。不管是文学还是音乐,浪漫主义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十分强调单个的人,而不是那种作为社会的一分子、被仔细地划入某个阶层而根本无法摆脱其束缚的人。
因此,对独立个性的重视使作曲家们有意识地追求个人的特点,有时成了自我主义。这样,他们离那些因为循规蹈矩而压抑了自己部分创造才能的古典主义作曲家就越来越远了。
想用寥寥数语概括浪漫主义音乐的特点,其结果非常容易使读者误以为浪漫主义作曲家都是放浪形骸之徒。虽然他们中间有人确有行为出轨的时候,但是总地来说,他们有足够的自控能力使自由不致逾越界限。他们当中大多数人仍继续运用传统的交响曲、奏鸣曲、四重奏等形式,虽然在这些形式里出现了与莫扎特不同、会使他的审美观受到侵害的新东西需要记住的是,审美的好恶总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因此这一代认为“过分”的行为在下一代眼里却是规范,昨天的“顽皮的孩子”,逐渐长成为今日受尊重的“老伯伯”。[注:法国诗人戈蒂耶早年参加浪漫主义运动时被称为“顽皮的孩子”、“老伯伯”则是英国人对曾经担任首相的政治家格莱斯的尊称]。浪漫主义运动内部也一直存在两个不同的流派,一个是以柏辽兹、李斯特、瓦格纳为代表的激进派,另一个是以门德尔松、勃拉姆斯、布鲁克纳为代表的保守派。研究早期浪漫主义可以说明分裂是怎样产生的,也可以把那些重要性在管弦乐曲的作曲家(门德尔松、柏辽兹)和那些重要性在其他方面的作曲家(如歌曲方面的舒伯特、歌曲与钢琴曲方面的舒曼、歌剧方面的韦伯)区别开来。
英国音乐的发展历史是怎样的
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时期——现代音乐时期——霍尔斯特行星组曲(火星 金星 水星 木星 土星 天王星 海王星)
14世纪 文艺复兴
15世纪 牧歌——弥撒曲——经文歌——杜飞〈1400~1474〉
16世纪 拜德尔〈1543~1623〉 吉本斯〈1585~1625〉 泰利斯〈1585~1625〉
17世纪 巴洛克时期
歌剧
普塞尔〈1658~1695〉
韩德尔〈1685~1759〉
18世纪 古典时期——浪漫时期——清唱剧——〈神剧〉
19世纪 国民乐派——现代乐派
艾尔加〈1857~1934〉
戴流士〈1862~1934〉
佛汉威廉士〈1872~1958〉
霍尔斯特〈1874~1934〉
20世纪
班杰明—布瑞端〈1913~1976〉
英国音乐的历史虽然也像其他国家一样,反映国家的经济,社会,宗教生活,却有些倾向是特别属於英国的.经久不变的因素之一是保守主义,这种态度即使在讲求试验的时期仍保存古老的传统.当强大的外来影响力来临时,英国的保守传统仍坚强把外来的风格与曲式改变成适合本土的表达方式而后可.
英国民间的合唱传统甚早,民谣很盛.大英博物馆中有一篇手抄本的「夏天来了」(Summer is icumen in),据说是十三世纪写成的,是现存最早的多声部音乐(六部合唱卡农).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音乐史上,有几位重要人物,如拜德尔,杜飞,泰利斯等,主要作品都是一些经文歌,宗教歌曲或搜手声乐作品.接下来的普赛尔(Henry Purcell 1659~1695)则是英国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作曲家,不过在他死后,英国音乐便一直走下坡,直到韩德尔的出现,才又重振英国乐坛,成为巴洛克后期唯一可以和巴哈分庭抗礼的音乐家.
二十世纪之交,英世孝嫌国现代音乐开始复兴.从1880年到1966年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代表人物是艾尔加(Edward Elgar 1857~1934)他的作品带有丰富的英国本土情感,曲风抒情.第二时期是国民乐派时期,代表作曲家有戴流士(Deilus1862~1934),佛汉威廉士,霍尔斯特等,著名的乐曲如佛汉威廉士的《绿袖子幻想曲》,霍尔斯特的《行星组曲》等.第三时期最出众的音乐家是班杰明—布瑞顿(Benjamin Britten 1913 ~ 1976),布瑞顿的歌剧被认为是继普赛尔之后唯一具国际声望的,他的其他重要作品有《为青少年的管弦乐入门》,《简易交响曲》.等等.
一,文艺复兴时期
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涌现出一批杰出作曲家,如泰利斯(1505-1585),拜尔德(1543-1623),吉本斯(1585-1625)等.文艺复兴末期,伊莉莎白一世时(1558-1603),英国国势鼎盛.文艺上有莎士比亚,思想上有弗朗西斯.培根.音乐上,牧歌(madrigal)作者(如Weelkes, Morley, Gibbons)与弥撒曲(mass)作者(如Byrd, Tarverner)都很有名.泰利斯(Thomas Tallis, 1505-85)的经文歌(Motet) Spem in alium有四十声部.
二,巴洛克时期
到了16世纪后期,英国宗教界出现了一股清教主义运动潮流(清教主义者认为应当清除英国国教中的天主教残余影响而得名).清教思潮反对人文主义思想,排斥尘世的娱乐,认为音乐舞蹈等艺术是有罪的.17世纪前半期,清教徒在政治上逐渐得势.他们多代表新兴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成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骨干.宗教,政治的纷争,清教主义的兴起使得18世纪前半期的英国音乐呈现出近乎空白的局面.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主要由清教徒组成的政府取消了宗教仪式上的音乐,封闭了所有的歌剧院,英国的音乐界沉默了.
1658年斯图亚特王朝在英国复辟.这一历史的倒退却成了英国音乐得以发展的转机.17世纪后期英国最重要的音乐家是普赛尔(Henry Purcell,1659-95).普赛尔一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宗教音乐,歌曲,话剧配乐,最重要的贡献是晚年的歌剧,带有明显的英国市民趣味和民族特色,他的歌剧Dido and Aeneas,如今还偶而演出.普赛尔去世后,英国歌剧发展再度陷於停顿,意大利正歌剧充斥英国剧院.1714年,韩德尔定居英国,为沉闷的英国歌剧界带来了活力.他的正歌慎皮剧《里纳尔多》等在英国大受欢迎.
18世纪二十年代末,传统的意大利正歌剧因为其沉闷的脚本,空洞的内容和雷同的剧情不能适应市民阶层的口味,逐渐失去了市场.这时一部针砭时弊的《乞丐的歌剧》(约翰·盖伊词,佩普什曲)在伦敦上演,它取材於日常生活,采用通俗幽默的对白和流行的曲调,赢得了市民的广泛好评.剧中对以韩德尔为代表的意大利正歌剧作了无情的讽刺,使意大利歌剧在英国受到了沉重打击,韩德尔经营的歌剧院最后因亏损而关闭.这时韩德尔把精力转向了清唱剧的创作.清唱剧(oratorio)是一种大型宗教性声乐形式,内容多取材於圣经,所谓"清唱"是指没有舞台动作和服装布景的变换.韩德尔把这种形式推向了顶峰.他的《所罗门》,《以色列人在埃及》,《参孙》都大获成功,1641年他的《弥赛亚》成了这一体裁的巅峰之作,其中的《哈里路亚》堪与巴赫的《b小调弥撒》倂称为巴罗克声乐艺术的最高成就. 韩德尔逝世后,英国每年为纪念他都要举行清唱剧专场演出.但在他之后,英国乐坛再也没出现堪称伟大的音乐大师.
三,现代音乐时期
英国一直有很多高水准的听众,也有第一流的演出团体,至今伦敦仍然是西洋音乐的重镇.但普塞尔之后二百年,忽然没有了国际知名的英国作曲家.十八世纪伦敦音乐几乎是德国人韩德尔的天下,十九世纪则由德国的交响曲与意大利的歌剧分享.廿世纪初,世界级的英国作曲家才开始大量涌现.
艾尔加&戴流士
第一个「英国的骄傲」是艾尔加(Edward Elgar, 1857-1934).他的「威风堂皇进行」因为在毕业典礼上常奏,成了耳熟能详的名曲.他的曲风受德国影响很大.比较「英国味」的是他的弦乐小品——以弦乐表现合唱式的和音,是廿世纪英国的音乐特产之一;与他同时的戴流士(Frederick Delius, 1862-1934)则受到法国印象派的影响.
国民乐派时期
1898年,成立了「英国民歌协会」,很多年轻的音乐家随后加入.其中有两人:佛汉威廉士与霍尔斯特(874 – 1934),在这里发现了英国民谣的丰富.此后他们又研究伊莉莎白时代的古乐,创造了很特出的英国风格.霍尔斯特的管弦组曲「行星系」是极受欢迎的大众名曲.
佛汉威廉士则成就更高.作品既多,品质也精,或许是廿世纪英国作曲家的代表人物.他的九首交响曲,很受推崇.弦乐「塔里斯幻想曲」是他公认的杰作之一,最富彬彬有礼的英国味.
班杰明—布瑞顿
稍后一代的班杰明—布瑞顿(1913-76)是天才型的作曲家.1945年,他的歌剧「彼得格兰姆斯」(Peter Grimmes)使英国人觉得终於普塞尔有了后继者.二次战后,他的「战争镇魂曲」成了和平的象徵.他的作品众多,以声乐的居多.
更近的英国作曲家中,塔维纳(1944)颇有名.他信奉东正教,作品中几乎都有宗教意涵,而且技法很大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