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分别說明巴洛克
嘿嘿,我把劉萍老師上來自課講的代表藝術家及其主要的代表作品給你~~!
巴洛克:
魯本斯——《下十字架》《劫慢真液織職含奪呂西普斯的女兒》《瑪麗.美第奇的生涯》
委拉斯凱茲360問答——《教皇英諾森十世像》《宮女》
倫勃朗——《夜巡》、《杜普教授的解剖課》、《戴金盔的男子》
雕塑家、建築家貝尼尼——《聖女德列薩良常系訴距圍》
羅可可美術:
華多大受息舊增附愛回統孩首——《熱爾桑畫店招牌果重還生》《發舟西苔島》
布歇——《茶陽深陸傳止奏可浴後的狄安娜》《蓬巴杜夫人》
油毛增養微教顯村喜火下弗拉戈納爾——《秋千》
巴洛克活美術特點
巴洛克(Baroque)這個詞語的意大利語義爲奇形怪狀、矯揉造作;葡萄牙語義是很大而形狀不勻稱的蚌珠。人們借用巴洛克這個詞來嘲弄具有這種風格的藝術。在當時具有貶義,當時人們認爲它的華麗、炫耀的風格是對文藝複興風格的貶低,但現在,人們已經公認,巴洛克是歐洲偉大藝術風格之一。
巴洛克藝術無論是建築、苦織字優雕刻、繪畫都強調運動感、空間感、豪華感,有時還帶有宗教因輪壓子脫的熱情和神秘。
巴洛克藝術的重要特點:
1、有豪華的特色,既有宗教的特色,又有享樂主義的色彩。
2、是一種激情的藝術,打破了理性的甯靜和諧,具有濃郁的浪漫主義色彩,非常強調藝術家的豐富想象力。
3、它極力強調運動,運動與變化可以說是巴洛克藝術的輕毫寬費一市地考熱料靈魂。
4、它很關注作品的空間感和立體感。
船漸詩述集越員擴書案5、它具有綜合性,二容無入技占保造強調藝術形成的綜合手段。
6、它有着濃厚的宗教色彩,宗教題材在巴洛克藝術中占有主導地位。
7、大多數巴洛克藝青族府裏蛋集術家有遠離生活和時代的傾向。
17世紀巴洛克藝術在建築家季小複因衆屋久方面最有代表性的兩個人物是:構程滑令尼訓程象棉弗•波羅米尼和喬凡尼•洛倫茨•貝尼尼。貝尼尼的重要雕刻代表作有:《阿波羅與達芙妮》、《聖女德列薩》等。
羅可可藝術風格的特點
洛可可(Rococo)藝術風格産生于法國18世紀。“洛可可”是法文“岩石”的複合詞,意思是此風格以岩石和蚌殼裝飾爲其特色。是巴洛克風格與中國裝飾趣味結合起來的、運用多個S線組合的一種華麗雕琢、纖巧繁瑣的藝術樣式。
洛可可風格是宮廷藝術,這種風格是由于當時一些不嚴格遵循法國古典主義法則的因素而産生的,它并不是意見态漢右壓該堅十須氧行大利巴洛克風格的必然後果。
羅可可,是貝殼工藝的同義語,由此引申一種纖巧、華美、富麗的藝術風格或樣式。它反映出上流貴族的審美理想和趣味,18世紀歐洲流行的主流藝術樣式.路易十四時代的官方古典主義以莊嚴、華麗、沉重的外貌、深刻的思想爲其特征;而羅可可及其傳統以豔麗、輕盈、精緻、細膩和表面上的感官刺激爲追求。表現在建築藝術上是造型的比例關系偏重于高聳和纖細,以不對稱代替對稱,頻繁地使用形态與方向多變的曲線和弧線,排斥了以往那種端莊和嚴肅的表現手法。在室内常用大鏡子作裝飾。在裝飾紋樣中,大量運用花環和花束、弓箭和箭壺以及各種貝殼圖案。色彩明快,愛用白色和金色組合色調。在室内裝飾和家具配置上,造型的結構線條具有婉轉、柔和、造型優雅和安逸等特點。
現代洛可可藝術畫家都有誰?他們的生平簡介怎樣
華铎(A.Watteau, 1684~1721),路易十五時代的宮廷畫家,他的畫看來如夢一般的生活情景,令人向往,産生愉快之感,紳士淑女們在森林中嬉戲、野餐,人物表情顯得優雅。其風俗畫畫風即所謂的「野宴」,被譽爲「繪畫中的莫紮特」。代表作《到西西瑞島朝聖》(1717,巴黎羅浮宮)、《小醜》(約1718,巴黎羅浮宮)。
布雪( Boucher, 1703~1770),專長在「牧歌」和「神話」爲題材的繪畫,十足的貴族趣味,是随侍國王的首席畫家,龐芭杜夫人(路易十五的情婦)的繪畫老師。代表作如《戴安娜入浴》(1742,巴黎羅浮宮)、《棕發女奴》(約1743,巴黎羅浮宮)、《龐芭杜夫人》(1756,慕尼黑老繪畫館)。
弗拉哥納爾(J.H.Fragonard,1732~1806),以華麗的沙龍生活爲樂,以當代風俗爲主作畫,用輕快的筆觸表現抒情、風雅的誘人畫面,代表作如《閱讀的少女》(1776,華盛頓國家美術館)、《蕩秋千》(1766,倫敦華萊士藏)。
夏丹( J.B.S.Chardin, 1699~1779),從靜物開始登上畫壇,而擴及人物肖像畫,非宮廷貴族的場景,僅是傳達一般平民單純而有節制的快樂,善槐拍虛于以沈著、樸素的色彩描繪以市民生活爲題材的風俗畫。
霍加斯(W.Hogarth, 1697~1764),平民畫家,吸取洛可可藝術潇灑地運用色彩的一面,善于使用近乎諷刺畫的技巧,深刻沈痛地鈎劃出時代的弊病,代表作《流行婚姻:婚後》(1743~45,倫敦國家畫廊),諷刺破落的貴族強迫他們的繼承人同富商女成婚,卻因無感情基礎而産生的悲劇;《捕蝦女》(1745,倫敦國家畫廊),描繪一個性情開朗、富有生氣的瘦弱的貧家姑娘,鉛燃打破傳統肖像畫以表現莊嚴、高貴氣質爲主的樣式。其理論著作《美的分析》,闡述曲線是最美的線條,多方面舉例說明變化與統一法則在藝術中的運用。
雷諾茲(Sir J.Reynolds,1723~92),模仿意大利古典大師的精華,關心高尚的題材,如「史畫」,人物尊貴動人,但不重質感。除爲人制作肖像畫外,對神話景象、古代曆史插曲有興趣。他于1768年創立皇家美術學院,要求藝術家如希臘羅馬一樣,也能創造出理想的人體,表達崇高的原則和純潔的美。代表作《高尚的奧古斯都》(1753~54)、《尼麗·厄布來恩》(模特兒畫像,1760 ~62,倫敦華萊士藏)、《海爾閣下》(1788-89,巴黎羅浮宮)。
康斯博羅(T.Gainsborough, 1727~88)賀手,受範.戴克影響,繪畫表現不落俗套,膚色、質感技巧成熟,此點勝過雷諾茲。除畫肖像畫外,對風景畫特别有興趣。代表作《安德魯斯夫婦》(1750,倫敦國家畫廊)、《何奧公爵夫人瑪莉》(1760,Iveagh Bequest Kenwood)。
提埃波羅(G.Tiepolo,1696~1770),十八世紀威尼斯派最突出的代表畫家,他的風格以繼承提香和喬爾喬尼明亮的色彩與柔和的效果爲特征,其作品最大的魅力是人物形象英資勃勃、色彩明快富有感染力。也是最傑出的壁畫家、版畫家和漫畫家,曾應邀到當時歐洲各國爲王室作壁畫,最著名的作品是德國費斯堡的天頂壁畫(天花闆),此畫充分反映洛可可藝術的漂亮、風雅和輕松的特點,《聖母與握金翅雀的聖嬰》(1760,華盛頓國家美術館)也有相同的格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