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史毕业论
你要的是这个吗?外国文学论文论题
1.重志政落氢换始矿写号正读《美狄亚》
2.重释列那狐形象
3.重评希斯克厉夫(《呼啸山庄》)
4.对《日瓦戈医生》的再认识
5.解读凯尔泰斯·伊姆雷的《无命运的人生》
6.解读君特•格拉斯的《剥洋葱》
7.解读君特•格拉斯的《比目鱼》
8.解读君特•格拉斯的《母鼠》
9.解读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
10.解读埃尔夫丽德·耶利内克的《钢琴教师》
1衣开续片染护含进1.解读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象征内涵
12.解读雷马克的《西线无战事》
13.解读亨利希•伯尔的《莱妮和他们》
14.希腊神话中的女神形象
15.简论契诃夫笔下的女性世界
16.屠格涅夫笔下的农民形象
17.狄更斯小说中的儿童形象
18.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的父亲形象
19.君特·格拉斯小说中的诗歌
21.J.D.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主人公霍尔顿·考尔菲德的形象分360问答析
22.探析《钦差大臣》的狂欢化
23.从《小癞子条既落尼者刻者置》看流浪汉小说结构模式
24.论《断头台》的复调性(艾特玛托夫论害帝似菜无香也评染)
25.分析杜拉斯的《情人》的叙事技巧
26.如何理解困扰当代西方的“荒诞”引段答反观?
27.关于西方现代派文学中人的异化问题
28.从悲剧《禁闭》看萨特的哲学思想
29.论萨特的《局外人》的现代意识
30.奈保尔的“殖民地文学”反映了被殖民者怎样复杂的思想?
31.论杨卡夫卡对现代派文学创作的贡献。
32.《钢琴教师》中主人公埃里卡的自残说明了什么?
33.解读迪伦马特的《老妇还乡》的现实意义。
34.谈谈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哲学启示。
35.论君特•格拉斯小说的忏悔情结
36.关于勒·克甲测北虽莱齐奥
①勒·克莱齐奥与中国
除元林叶协掉扬妈诗晶月②勒·克莱齐奥创作中的乌托邦情结
③勒·克莱用轮特烧齐奥创作的文化解读
降华财省北观王剧④勒·克莱齐奥作品的叙事艺术
38.布克奖、俄语布克奖
月规置感欢就联尼39.果戈理与中国(果戈理诞辰一百周年)
40.从拉斯柯尔尼科夫的犯罪心理结构看潜意识的作用41.中世纪文学与基督教的关系42.堂吉诃德与哈姆雷特形象比较研究。43.试论巴尔扎克的世界观与创作方法的矛盾。44.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中的宗教问题研究。
45.卡夫卡小说中的异化主题
46.莎士比亚喜剧中的女性形象
47.论《俄狄浦斯王》的冲突艺术美
48.《亨利四世》中的福斯塔夫形象
49.《傲慢限细开规组职与偏见》的戏剧叙述
50.《呼啸山庄》的叙述技巧与结构艺术
51.劳伦斯小说艺术的现代倾向
52.从《愤怒的葡萄》看斯坦倍克与基督教文化
53.论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中的孤独意识
54.茨威格小说人物精神世界探幽
55.卡夫卡及其作基充品中的荒诞意识
56.论福怕实田快帮克纳短篇小说的乡土情结
57.萨特存在主义“境遇剧”与自由
58.艾特玛托夫小说径破苏渐中的神话模式
60.沉默缩口与爆发的魅力——试论苔丝悲剧修破核船级句论界互中的性格因素
61.从海丝特的悲剧看《红字》对清教思想的批判
62.中西文学中的人文精神
63.探析“雷雨”的审美内涵–奥斯特洛夫斯基《大雷雨》与曹禺《雷雨》之比较
64.希腊神话与中国神话比较研究
65.东西方戏剧“弃妇”形象比较研究
66.西方文学与宗教神话原型
67.中国近代戏剧形式与外来文化
68.中国的武侠小说与西方骑士文学比较研究
69.《雷雨》与《娜拉》比较研究
70.《雷雨》中的宗教文化色彩
71.繁漪和伯莎比较研究
72安娜和娜拉比较研究
73.由简•爱、娜拉和安娜的命运看女性意识的觉醒
74《鲁滨逊漂流记》的基督教色彩
75.西方宗教文化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
76.中西长篇小说的结构差异比较研究
77.梁启超文学创作中的外来文化因素
78.黄遵宪诗文创作中的外来影响
79.徐志摩诗歌中的英国形象
80.朱生豪译品中的英国形象
81.英国浪漫文学思潮对中国现代诗歌的影响
82.屠格涅夫和沈从文文学创作中的自然人文景观比较研究
83.林黛玉与简爱形象比较
84.复仇母题研究—《哈姆雷特》、《基督山伯爵》、《呼啸山庄》、《赵氏孤儿》等相关作品比较研究
85.陈白露与茶花女悲剧比较
86.鲁迅与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心理描写比较
87.拜伦的《该隐》与鲁迅的《狂人日记》比较
88.追求个性解放的女性—-安娜与繁漪比较研究
89.安娜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比较研究
90.阿Q与堂吉诃德比较研究
91.郝思嘉与王熙凤比较研究
92.《俄狄浦斯王》与《雷雨》艺术魅力比较
93.郁达夫的“零余人”与西方文学的“多余人”比较
94.中西爱情诗比较研究
95.中西文学中的“负心汉”形象比较
96.中西“风尘女子”形象比较
97.屠格涅夫对沈从文文学创作的影响
98.中西文学中的“异化”母题比较研究
99.中西文学中的“死亡结局”对比研究
100.余华的《活着》与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中的老人形象比较研究
101.屠格涅夫对中国文学作家的影响
102.尼采对鲁迅文学创作的影响
103.中西十四行诗比较研究
104.“恋母情结”母题在中西文学作品中的对比研究
急!急!急!谈谈象征型文学与现实型文学、理想型文学的区别并举例说明。
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和逼真性。
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表现性和虚幻性。
象征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暗示性和朦胧性。
区别:
首先,它们总体的侧重点不同。现实型文学侧重于写实,要求立足于客观实在,力求把生活的实在面目描画出来,是对生活的再现和复制,没有添加生活本来没有的棱角。它着重的是逼真再现,如同拍照,拍出来的作品是最真实的、没有经过化妆或其他手段美化处理的、最朴素的生活照。例谨掘如法国作家小仲马的<<茶花女>>就是一部典型的现实型作品。他从现实中取材,从妇女、婚姻等问题中寻找创作的灵感,《茶花女》就是根据他亲身经历所写的一部力作。理想型文学则侧重于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重在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理想型文学并不旨在写实,而是要求超越现实,突出表现性,具有明显的理想主义色彩。打个比方来说,这种类型的作品就如同化了浓妆的艺术照,经过了各种美化加工,不再是生活原原本本的面目祥棚核,而是通过处理添加了许多生活原本没有的“脂粉水粉”“妆扮”过从而不再旨在复制“对象”的原形而旨在表现“对象”的个性思想的作品。例如《格林童话》和《哈姆雷特》等作品就是属于理想型的。还有罗曼·罗兰的长篇巨著《约翰·克利斯朵夫》,它不是一部小说,应当说:不止是一部小说,而是人类一部伟大的史诗。它所描绘歌咏的不是人类在物质方面而是在精神方面所经历的艰险,不是征服外界而是征服内界的战迹。它是千万生灵的一面镜子,是古今中外英雄圣哲的一部历险记,是贝多芬式的一阕大交响乐。它具有明显的理想主义色彩。而作者也于1915年,得到瑞典文学院授予的诺贝尔文学奖,以表彰“他文学作品中高尚的理想主义和他在描写各种不同人物时所具有的同情和对真理的热爱”。再说象征类型文学,它的侧重点就更“另类了”!象征类型文学作品侧重于寄寓某种意念、意蕴。继续上面的比喻来说,这种类型的文学作品就如同是和昌抽象派画作,而不是照片。因为,它一方面见出它自己的特性,另一方面显出个别事物的更深广的普遍意义而不只是展示这些个事物本身。它通过暗示使人的想象延伸开去,由此及彼,扩展开来。象征主义文学作品在诗歌创作中体现最明显。艾略特的《荒原》是象征主义诗歌的开山之作,它象征着世界没有水,因而干枯了,趋于毁灭。它是现代诗的一个里程碑。
其次,从人物塑造方面比较,三种类型的文学也有区别。现实型文学力求提示人物性格形成的客观原因。现实型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因此也多是生活中平凡普通的人物,不是超时空的、理想化的,而是存在于特定时代社会的具体环境中的。人物性格具有非常具体、确定的社会内容。社会环境对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起到极大的作用。比如<<茶花女>>中的主角,就取自生活原型,她的悲剧命运根源于当时特的时代背景和她所处的生活环境。而理想型文学中则多见各种变形的、奇幻的形象,常有虚幻离奇的神仙妖怪和超尘脱俗的英雄豪杰。比如<<安徒生童话>>里的各种拟人化的动物和虚构的精灵之类的角色,就具有明显的理想化色彩。在文学意象的塑造中,象征型文学为了暗示某种深远、普遍的哲理、意蕴和主观情思,对客体形象进行加工处理,使其成为变形化、拟人化的假定性意象。这种文学意象已超载了自身的具体、个别的现实属性,不确指生活中的某一真实事物,而是概括性、虚拟性很强的假定事物。例如北岛的诗<<迷途>>:沿着鸽子的哨音/我寻找你/高高的森林挡住了天空/小路上/一棵迷途的蒲公英//把我引向蓝灰色的湖泊/在微微摇晃的倒影中/我找到了你/那深不可测的眼睛/里面的象征意义可以这样理解:1、“哨音”象征天使般的召唤;2、“森林”象征遮挡日光的障碍因素;3、“蒲公英”象征共同追求的同伴;4、“湖泊”象征追寻的归宿;5、“你”和“眼睛”双重象征着理想的化身。
再次,从作者的情感评价的角度看,三种类型的文学也有所不同。现实型文学的主观情感态度融会在客观再现之中,渗透在情节、场面、人物的描绘刻画中。作家不直接在作品中表露自己对的主观倾向,而是把自己感受过的现实生活再现在作品中,呈现给读者,让读者自己去体验和感受,而不是直告之。张爱玲喜描写各色“坏女人”,她的小说人物多是病态女子,她写来并没有明确流露出自己对这些人物的喜恶,但是真把作品读懂了的人们却不难发现作者对这些人物的观感。理想型文学则像极大地突出文学的抒情表现功能,常常以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出来,而不像现实型文学那样不动声色。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对主人公保尔的炽热感情就流露得很明显。至于象征型文学,它则偏于以间接方式去暗示客观规律和主观感受。这种作品中有作者的观念,但这种观念必须依赖各种象征意象,曲折地、独特地表现出来,并需要读者通过直觉与情感进一步加以理解。它不直接描述思想和情感,也不通过与具体意象明显的比较去限定思想和情感,而是暗示这些思想和情感是什么,运用未加解释的象征使读者在头脑中重新创造它们。例如李金发的《弃妇》,它可谓我国象征主义诗歌的开山之作。米勾勒出一个愤世、厌世、隔世的“弃妇形象,不仅仅写了“弃妇”的悲情,而且是作者的自况,亦庶几可以说是当时青年中惶惑、颓废甚至遁世心态的折射。这就是象征型文学作品的特色之处。
举例已放在区别内,以具体文章、人物为介绍,简述了一下,希望对你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