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资料

自然界的大海
1、简介
大海是生命之源
大海(seas and oceans; the ocean; the sea )即海洋。其实海与洋还是有些差别的。 海和洋的区分:
广阔的海洋,从蔚蓝到碧绿,美丽而又壮观。海洋,海洋。人们总是这样说,但好多人却不知道,海和洋不完全是一回事,它们彼此之间是不相同的。那么,它们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关系呢?
洋,是海洋的中心部分,是海洋的主体。世界大洋的总面积,约占海洋面积的89%。大洋的水深,一般在3000米以上,最深处可达1万多米。大洋离陆地遥远,不受陆地的影响。它的水份和盐度的变化不大。每个大洋都有自己独特的洋流和潮汐系统。大洋的水色蔚蓝,透明度很大,水中的杂质很少。世界共有4个,即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
海,在洋的边缘,是大洋的附属部分。海的面积约占海洋的11%,海的水深比较浅,平均深度从几米到二三千米。海临近大陆,受大陆、河流、气候和季节的影响,海水的温度、盐度、颜色和透明度,都受陆地影响,有明显的变化。夏季,海水变暖,冬季水温降低;有的海域,海水还要结冰。在大河入海的地方,或多雨的季节,海水会变淡。由于受陆地影响,河流夹带着泥沙入海,近岸海水混浊不清,海水的透明度差。海没有自己独立的潮汐与海流。海可以分为边缘海、内陆海和地中海。边缘海既是海洋的边缘,又是临近大陆前沿;这类海与大洋联系广泛,一般由一群海岛把它与大洋分开。我国的东海、南海就是太平洋的边缘海。内陆海,即位于大陆内部的海,如欧洲的波罗的海等。地中海是几个大陆之间的海,水深一般比内陆海深些。世界主要的海接近50个。太平洋最多,大西洋次之,印度洋和北冰洋差不多。
2、海洋的形成
海洋是怎样形成的?海水是从哪里来的?
对这个问题目前科学还不能基卜作出最后的答案,这是因为,它们与另一个具有普遍性的、同样未彻底解决的太阳系起源问题相联系着。
现在的研究证明,大约在50亿年前,从太阳星云中分离出一些大大小小的星云团块。它们一边绕太阳旋转,一边自转。在运动过程中,互相碰撞,有些团块彼此结合,由小变大,逐渐成为原始的地球。星云团块碰撞过程中,在引力作用下急剧收缩,加之内部放射性元素蜕变,使原始地球不断受到加热增温;当内搏碧穗部温度达到足够高时,地内的物质包括铁、镍等开始熔解。在重力作用下,重的下沉并趋向地心集中,形成地核;轻者上浮,形成地壳和地幔。在高温下,内部的水分汽化与气体一起冲出来,飞升入空中。但是由于地心的引力,它们不会跑掉,只在地球周围,成为气水合一的圈层。
位于地表的一层地壳,在冷却凝结过程中,不断地受到地球内部剧烈运动的冲击和挤压,因而变得褶皱不平,有时还会被挤破,形成地震与火山爆发,喷出岩浆与热气。开始,这种情况发生频繁,后来渐渐变少,慢慢稳定下来。这种轻重物质分化,产生大动荡、大改组的过程,大概是在45亿年前完成了。
地壳经过冷却定形之后,地球就像个久放而风干了的苹果,表面皱纹密布,凹凸不平。高山、平原、河床、海盆,各种地形一应俱全了。
在很长的一个时期内,天空中水气与大气共存于一体;浓云密布。天昏地暗,随着地壳逐渐冷却,大气的温度也慢慢地降低,水气以尘埃与火山灰为凝结核,变成水滴,越积越多。由于冷却不均,空气对流剧烈,形成雷电狂风,暴雨浊流,雨越下越大,一直下了很久很久。滔滔的洪水,通过千川万壑,汇集成巨大的水体,这就是原始的海洋。
原始的海洋,海水不是咸的,而是带酸性、又是缺氧的。水分不断蒸慧槐发,反复地形云致雨,重又落回地面,把陆地和海底岩石中的盐分溶解,不断地汇集于海水中。经过亿万年的积累融合,才变成了大体匀的咸水。同时,由于大气中当时没有氧气,也没有臭氧层,紫外线可以直达地面,靠海水的保护,生物首先在海洋里诞生。大约在38亿年前,即在海洋里产生了有机物,先有低等的单细胞生物。在6亿年前的古生代,有了海藻类,在阳光下进行光合作用,产生了氧气,慢慢积累的结果,形成了臭氧层。此时,生物才开始登上陆地。
总之,经过水量和盐分的逐渐增加,及地质历史上的沧桑巨变,原始海洋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海洋。
3、海洋—21世纪的药库
主题词或关键词: 海洋科学
据有关医学专家预测,人类将在21世纪制服癌症。那么,人类靠的是何种灵丹妙药?近年来,科学家们研究后发现,海洋将成为21世纪的药库。
海参是一种含有高蛋白的名贵海味。然而,你可能没有想到,有几种海参会从肛门释放出一种毒素,这种毒素具有抑制肿瘤的作用。
牡蛎——这种小小的贝类,十分鲜美可口,不过,它更大的价值却是由于含有一种抗生素。这种抗生素具有抗肿瘤作用。
目前,一些制药业的研究人员正在进行从海藻和微小海洋生物提取有毒化合物的实验,以作为医治某些疾病的有效手段。初步实验表明,从某种海绵状生物中提取的有毒物质,有抑制癌细胞发展的作用。从灌肠鱼体内提取的某种物质有助于治疗糖尿病,美国一位海洋问题专家形象地说:“海洋生物犹如一个可提供有关健康问题解决办法的咨询中心。”
在考虑从海洋中采药的时候,医学专家们十分重视对珊瑚的开发和利用。实验表明,从珊瑚礁中提取的有毒物质,和某种海绵状生物中提取的毒物一样,也具有抑制癌细胞发展的作用;而从珊瑚礁中提取的其他物质对关节炎和气喘病可起到减轻炎症作用。有一种产于夏威夷的珊瑚,它含有剧毒,可用于制成治疗白血病、高血压及某些癌症的特效药。中国南海一种软珊瑚的提纯物,具有降血压、抗心率失常及解痉等作用。
鲨鱼是一种古老的海洋性鱼类,在全世界分布较广,共有250多种。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国际上许多科学家对鲨鱼身体各部分的药理、化学、生物化学及应用等方面进行了悉心的研究,特别是对鲨鱼体内抗肿瘤活性物质的研究更加引人注目。据有关资料报道,美国生物学家对鲨鱼进行了几十年的调查研究后,发现鲨鱼几乎不患任何病变,更极少得癌症,似乎对癌症有天然的免疫力。有些科学家将一些病原菌和癌细胞接种于鲨鱼体内,也不能使它们致病。看来,在鲨鱼体内有某种特殊的防护性化学物质。
中国的有关专家对鲨鱼的研究,几乎与国际上同步。1985年,上海水产学院和上海肿瘤研究所的专家们,首次发现鲨鱼血清在体外对人类红血球性白血病肿瘤细胞具有杀伤作用。这一科研成果为人类从海洋生物资源中寻找抗肿瘤药物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5、海洋——矿产资源的聚宝盆
主题词或关键词: 海洋科学
海洋是矿产资源的聚宝盆。经过20世纪70年代“国际10年海洋勘探阶段”,人类进一步加深了对海洋矿产资源的种类、分布和储量的认识。
(1)油气田
人类经济、生活的现代化,对石油的需求日益增多。在当代,石油在能源中发挥第一位的作用。但是,由于比较容易开采的陆地上的一些大油田,有的业已告罄,有的濒于枯竭。为此,近20~30年来,世界上不少国家正在花大力气来发展海洋石油工业。
探测结果表明,世界石油资源储量为10,000亿吨,可开采量约3000亿吨,其中海底储量为1300亿吨。
中国有浅海大陆架近200万平方千米。通过海底油田地质调查,先后发现了渤海、南黄海、东海、珠江口、北部湾、莺歌海以及台湾浅滩等7个大型盆地。其中东海海底蕴藏量之丰富,堪与欧洲的北海油田相媲美。
东海平湖油气田是中国东海发现的第一个中型油气田,位于上海东南420千米处。它是以天然气为主的中型油气田,深2000~3000米。据有关专家估计,天然气储量为260亿立方米,凝析油474万吨,轻质原油874万吨。
(2)稀锰结核
锰结核是一种海底稀有金属矿源。它是1973年由英国海洋调查船首先在大西洋发现的。但是世界上对锰结核正式有组织的调查,始于1958年。调查表明,锰结核广泛分布于4000~5000米的深海底部。它们是未来可利用的最大的金属矿资源。令人感兴趣的是,锰结核是一种生矿物。它每年约以1000万吨的速率不断地增长着,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矿产。
世界上各大洋锰结核的总储藏量约为3万亿吨,其中包括锰4000亿吨,铜88亿吨,镍164亿吨,钴48亿吨,分别为陆地储藏量的几十倍乃至几千倍。以当今的消费水平估算,这些锰可供全世界用33,000年,镍用253,000年,钴用21,500年,铜用980年。
目前,随着锰结核勘探调查比较深入,技术比较成熟,预计到21世纪,可以进入商业性开发阶段,正式形成深海采矿业。
(3)海底热液矿藏
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海洋调查船在红海首先发现了深海热液矿藏。而后,一些国家又陆续在其他大洋中发现了三十多处这种矿藏。
热液矿藏又称“重金属泥”,是由海脊(海底山)裂缝中喷出的高温熔岩,经海水冲洗、析出、堆积而成的,并能像植物一样,以每周几厘米的速度飞快地增长。它含有金、铜、锌等几十种稀贵金属,而且金、锌等金属品位非常高,所以又有“海底金银库”之称。饶有趣味的是,重金属五彩缤纷,有黑、白、黄、蓝、红等各种颜色。
在当今技术条件下,虽然海底热液矿藏还不能立即进行开采,但是,它却是一种具有潜在力的海底资源宝库。一旦能够进行工业性开采,那么,它将同海底石油、深海锰结核和海底砂矿一起,成为21世纪海底四大矿种之一。
(4)可燃冰
进入21世纪,各种能源的数量逐渐减少。科学家们开始寻找新的能源。而可燃冰是科学家们在海洋里发现的一种新能源。它位于海洋深处,样子像冰,可燃烧,可用作各种交通工具的能源,具有巨大的潜在价值。目前,中国、美国等国家都制定了相应的计划,准备开采与使用可燃冰。
6、海洋——未来的粮仓
主题词或关键词: 海洋科学
有些读者可能会想,在海洋中不能长粮食,怎么能成为未来的粮仓呢?
是的,海洋里不能种水稻和小麦,但是,海洋中的鱼和贝类却能够为人类提供滋味鲜美、营养丰富的蛋白食物。
大家知道,蛋白质是构成生物体的最重要的物质,它是生命的基础。现在人类消耗的蛋白质中,由海洋提供的不过5%~10%。令人焦虑的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海洋捕鱼量一直徘徊不前,有不少品种已经呈现枯竭现象。用一句民间的话来说,现在人类把黄鱼的孙子都吃得差不多了。要使海洋成为名副其实的粮仓,鱼鲜产量至少要比现在增加十倍才行。美国某海洋饲养场的实验表明,大幅度地提高鱼产量是完全可能的。
在自然界中,存在着数不清的食物链。在海洋中,有了海藻就有贝类,有了贝类就有小鱼乃至大鱼……海洋的总面积比陆地要大一倍多,世界上屈指可数的渔场,大抵都在近海。这是因为,藻生长需要阳光和硅、磷等化合物,这些条件只有接近陆地的近海才具备。现在研制出了一种在1公顷上的海水上繁殖的一种藻类,它可以制造20多吨的蛋白质。海洋调查表明,在1000米以下的深海水中,硅、磷等含量十分丰富,只是它们浮不到温暖的表面层。因此,只有少数范围不大的海域,那儿由于自然力的作用,深海水自动上升到表面层,从而使这些海域海藻丛生,鱼群密集,成为不可多得的渔场。
海洋学家们从这些海域受到了启发,他们利用回升流的原理,在那些光照强烈的海区,用人工方法把深海水抽到表面层,而后在那儿培植海藻,再用海藻饲养贝类,并把加工后的贝类饲养龙虾。令人惊喜的是这一系列试验都取得了成功。
有关专家乐观地指出,海洋粮仓的潜力是很大的。目前,产量最高的陆地农作物每公顷的年产量折合成蛋白质计算,只有0.71吨。而科学试验同样面积的海水饲养产量最高可达27.8吨,具有商业竞争能力的产量也有16.7吨。
当然,从科学实验到实际生产将会面临许许多多困难。其中最主要的是从1000米以下的深海中抽水需要相当数量的电力。这么庞大的电力从何而来?显然,在当今条件下,这些能源需要量还无法满足。
不过,科学家们还是找到了窍门:他们准备利用热带和亚热带海域表面层和深海的水温差来发电。这就是所谓的海水温差发电。这就是说,设计的海洋饲养场将和海水温差发电站联合在一起。
据有关科学家计算,由于热带和亚热带海域光照强烈,在这一海区,可供发电的温水多达6250万亿立方米。如果人们每次用1%的温水发电,再抽同样数量的深海水用于冷却,将这一电力用于饲养,每年可得各类海鲜7.5亿吨。它相当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人类消耗的鱼、肉总量的4倍。
通过这些简单的计算,不难看出,海洋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是完全可行的。
西方观点
海洋ocean
大海sea
【摘 自】大英百科全书
【中文词条】海洋
【外文词条】ocean
知识分类:地理篇>海洋
连绵不绝的盐水水域,分布於地表的巨大盆地中。面积约362,000,000平方公里(140,000,000平方哩),近地球表面积的71%。全球海洋一般被分为数个大洋和面积较小的海。三个主要的大洋为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北冰洋被看作是大西洋延伸出去的一部分),大部分以陆地和海底地形线为界。三大洋在环绕南极大陆的水域即南极海(又称南部海〔Southern Ocean〕)大片相连。传统上,南极海也被分为三部分,分别隶属三大洋。将南极海的相应部分包含在内,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分别占地球海水总面积的46%、24%和20%。重要的边缘海多分布於北半球,它们部分为大陆或岛弧包围。最大的是北冰洋及其近海、亚洲的地中海(介於澳大利亚与东南亚之间)、加勒比海及其附近水域、地中海(欧洲)、白令海、鄂霍次克海、黄海、东海和日本海。
海洋平均深度约为3.7公里(2.3哩)。从一般深100~00公尺(330~660呎)的大陆棚坡折开始,大陆坡一路降为广阔的深海平原。约有75%的海床深度在3~6公里间,只有约1%的深度更深。最深的水域分布在较窄的海沟中,其中大部分与太平洋岛弧有关,目前已知最深的是马里亚纳海沟(Mariana Trench)的11,034公尺。
海床表面多半为疏松沉积物所覆盖,其下为固结沉积物和地壳火成岩。虽然海床大部分地区相当平坦,但也有许多类似山脉的地形,如海山。所谓的洋中脊就是一个主要地貌,其主干与支脉延伸至各大洋。海脊的山峰高于深海海床2~3公里,其火山活动区域是形成新的海底玄武岩地壳的地点,在海底扩张运动上扮演关键的角色(参阅板块构造学〔plate tectonics〕)。近来对太平洋海脊的研究发现,在形成新地壳的活跃地区,海水会在玄武岩间循环流动,并在高温下起反应而发生剧烈变化。经过这些热水交互作用的溶液会穿过地壳中的气孔回到海洋,在某些气孔测得的温度最高达350℃(660℉)。
若以地质年表的标准来看,相较於深海中水分子的平均寿命从数百至大约1,000年不等,海洋中的一般水循环可说十分迅速。在洋面,风压摩擦上层海水制造出洋流。主要风力系统决定主要洋流最初的流向,但流向也会受到地球自转和地形的影响而改变。北大西洋热带及温带地区顺时针方向的回旋就是一例,其包含加入湾流(墨西哥湾流)的强西边界流。其他地区也有类似的回旋洋流生成。在主要海洋的东大陆边缘附近,表层的海水通常会被驱离海岸,而被来自中等深度、较寒冷而养分较丰富的海水所取代。这些海水向上涌出的海岸地区往往生态丰富而盛行渔业。风生海流(Wind-driven circulation)在不同深度上对海洋都有影响,但大部分中等深度和所有最深海域的海水特性均取决於热盐环流(Thermohaline circulation)。热盐环流肇始於海水在高纬度地区因冷却致使密度变大而下沉,一直下沉到某个水密度相同的深度为止,才开始横向流动,如此便形成少量温度和盐度独特的水体;这些水体的混合产生性状各异的水团(Water Mass),充塞在海洋不同区域的特定深度中。大部分不受表层环流影响的水流都成片地由南向北或由北向南运动,但也有明显的例外,如地中海生成的海水就出现在部? 壑今必`度的大西洋地区。
海洋的许多重要特征皆由海水的温度和盐度决定,此外再加上压力,便决定了海水的密度。海水的热量主要来自其表面吸收的太阳能,而表面的水温会随纬度不同而有明显的差异。但表面温度的分布却明显受到表层洋流的热传导以及诸如涌升流(Upwelling)等其他区域性特征之影响。广阔海洋的温度从不到-1℃直到28℃(30~82℉)不等。在热带及温带纬度地区,大洋海水的温度在温跃层(位於海水充分混合、深达100公尺左右的表层之下)下降得最为明显。深於1公里后的水温变化缓慢,趋向一般在2℃以下的底层水温。以总量来看,约有50%的大洋水温介於1.3~3.8℃间。海水表层的盐度——即海水中所含溶盐的比率——各不相同,主要视当地海水的蒸发流失量和降雨量之间的对比而定。大洋的平均盐度为34.7。有大河注入大量淡水或大量冰山融化的地区,海水盐度会略低;蒸发水量极高的地区,盐的浓度就会高一点。
海水含有各式各样溶解的无机物、气体和有机物。除了以上溶解成分,它还含有悬浮微粒物质(如浮游生物)。除了水之外,最丰富的无机成分依序为氯化物、钠、硫酸盐、镁、钙、钾和重碳酸盐等。这些主要成分不像许多微量物质,其浓度各不相同但几乎和盐度成固定比例。大洋海水呈微碱性,pH值接近8。地球化学家认为,尽管物质不断进出增减,至少过去6亿年来,海水的主要组成特征多少维持一致。
海洋似乎是在地球史的初期形成的。在地球温度升高、分成3个主要地带(地核、地幔、地壳)时,火山作用将大量水蒸气连同其他过剩的挥发性物质一起从地球内部释放出来,并带往熔岩的表面。水蒸气形成热云溢出熔岩,随后凝结成足够的水量而形成海洋。
[编辑本段]交响音画《大海》
此曲作于1905年三月,初演于1905年十月。该曲是德彪西最大的一部交响音乐作品,由三个不同内容的乐章组成,但每个乐章之间又有内在的联系,集中起来构成一部完整的作品。它表现了“大海”的景色及其富有动态的性格,并通过整个乐队的不同音区,极为强烈地表现出“大海”中各种画面的色彩。乐曲在时间和空间上给人以完整的“海”的印象和对海的幻想。新颖的和声、短小的旋律、丰富的音色、自由的发展,这些印象派的手法,都生动地刻画出了一幅幅大海的生动画面。 关于本曲,曾有这样一段逸话: 二十世纪初,在巴黎的一家旅馆里住着一位有病的绅士,他准备到海滨去疗养。旅馆旁边有一个管弦乐队练习厅,乐队队员每天按时来练习演奏同一首乐曲。那位绅士听惯了,到时候他就躺在床上,静听着乐曲的演奏。听着,听着,他仿佛自己来到了海边,看到了波光闪烁的海面,看到了海涛击岸、浪花飞溅的动人海景。 过了几天,他动身到海滨去了。到了那里,面对着广阔的大海,他反而觉得不够味了。他住在海边的别墅里,却想念着在巴黎旅馆中所听到的用音乐表现出的海的画面。他在海滨住了几天便急匆匆赶回巴黎,打听了一番,才知道乐队队员每天演奏的是德彪西交响组曲《大海》。而当这首交响组曲公演时,这位绅士带着病去欣赏了。演奏结束,他赞叹道:“哦!这才是大海!” 整个乐曲由三幅用音乐绘画的素描组成: 第一幅:、《海上的黎明到中午》这一部分顺序描写了大海的潮水声。夜幕缓慢地揭开,一丝光亮映照在海面上。一轮红日渐渐升起,天空由紫色变为了青色,逐渐地增加了光辉,一幅开阔的大海黎明景色被生动地描绘出来。 第二幅:《波浪的游戏》音乐生动地描绘了白色的浪花拍击海岸时的情景。 导入部描写了可爱的小波浪来回动荡的音响。在音乐的继续发展中,英国管奏出可爱的第一个主要动机,给人以幽闲的感觉。 第三幅:《风和海的对话》这一部分开始时,定音鼓的震音刻画出远方激动、飘浮着的雷声。之后,音乐描写了海风吹到海面,引起阵阵骚乱的潮声,犹如风和海的对话。这部作品不仅描绘出了一幅引人入胜的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同时也表现出作者对大自然景物的歌颂和赞美。
德彪西就像画家一样,尝试以音乐捕捉事物的印象或情绪,把某个念头的正确本质凝塑下来。德彪西所创立的这种音乐,就是被后人称为“印象主义”的音乐。德彪西形成的这种被称为“印象主义”的音乐风格,对欧美各国的音乐产生了很深远的影响。
[编辑本段]流行歌曲《大海》
演唱:张雨生
曲:陈大力 陈秀男 词:陈大力
从那遥远海边 慢慢消失的你
张 雨 生《大 海》简 谱《大海》简谱本来模糊的脸 竟然慢慢清晰
想要说些什么 又不知从何说起
只有把它放在心底
茫然走在海边 看那潮来潮去
徒劳无功 想把每朵浪花记清
想要说声爱你 却被吹散在风里
猛然回头你在哪里
如果大海能够唤回曾经的爱
就让我用一生等待
如果深情往事你已不再留恋
就让它随风飘远
如果大海能够带走我的哀愁
就像带走每条河流
所有受过的伤
所有流过的泪
我的爱
请全部带走
专 辑:大海
歌 手:张雨生
语 言:国语
日 期:1992年
唱片公司:台湾飞碟唱片
[01]心底的中国
[03]宁可让我苦
[04]挣扎
[05]多梦的岁月
[06]我是一棵秋天的树
[07]Don't Wanna Say Goodbye
[08]爱上你的一切
[09]大海
[10]不管不管
[编辑本段]外国诗歌《大海》
亚历山大·基兰
世界上,最宏大的是海,最有耐心的也是海。海,象一只驯良的大象,把地球不足道的人驮在宽阔的背上,而浩瀚渊深的、绿绿苍苍的海水,却在吞噬大地上的一切灾难。如果说海是狡诈的,那可不正确,因为它从来不许诺什么。它那颗巨大的心,——在苦难深重的世界上,这是唯一健康的心,——既没有什么奢望,也没有任何留恋,总在平静而自由地跳动。
人们在海浪上航行的时候,大海唱着它那古老的歌儿。许多人根本不懂得这些歌儿,不过,对于听到这种歌声的人来说,感觉是各不相同的,因为大海对每一个迎面相逢的人,用的是各种特殊的语言。
对于正在捕捉螃蟹的赤足孩子,绿波闪闪的大海露出一副笑脸;在轮船前面,大海涌起蓝色的狂涛,把清凉的、咸味的飞沫抛上甲板;在海岸边,浓浊的灰色的巨浪碰得粉碎;人们困乏的眼睛久久地望着岸旁灰白色的碎浪时,长条的浪花却象灿烂的彩虹,正在冲刷平坦的沙滩。在惊涛拍岸的隆隆声中,有一种神秘的意味,每一个人都想着自己的心事,肯定地点一点头,似乎认为海是他的朋友——这位朋友什么都知道,什么都记得。
然而谁也不明白,对于海边的居民来说,海究竟是什么,——他们从来没有谈到过这一点,尽管在海的面前过了一辈子。海既是他们的人类社会,也是他们的顾问;海既是他们的朋友,又是他们的敌人;海既是他们的劳动场所,又是他们的坟墓。因此,他们都是沉默寡言的。海的态度起了变化,他们的神色也跟着变化,——时而平静,时而惊慌,时而执拗。
可是,让这样一个海滨居民迁到山里或者异常美妙的峡谷里,给他最好的食物和十分柔软的卧铺——他是不肯尝这种食物,也不愿睡这种卧铺的。他会不由自主地从一座山岗攀上另一座山岗,直到很远很远的地平线上露出一种熟悉的、蓝色的东西。那时候,他的心会愉快地跳动起来,他会盯住远处一条亮闪闪的蓝色带子,直到这条带子扩大成为碧蓝的海面。
但是,他一句话也不说……
大海,本名崔海 1954年生,海南琼海人,笔名大海。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湛江新地版画协会秘书长、工艺美术师。湛江电视台经济部副主任。近年来有多幅作品被选送日本、奥地利、美国等国家和香港地区参展。代表作有《椰乡记忆》、《一日之计在于晨》、《春韵》、《渔歌》、《锯船板》、《晨》、《暮》、《银滩》、《海魂》、《大海一家》等,其中《大海一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1988年获人民出版社《版画世界》颁发的鲁迅艺术奖章。

老人与海细节描写赏析《老人与海》

《老人与海》中的细节描写

他跪下来,用鱼钩在船梢下找到了那条金枪鱼,小心不让它碰着那几卷钓索,把它钩到自己身边来。他又用左肩挎住了钓索,把左手和胳臂撑在座板上,从鱼钩上取下金枪鱼,再把鱼钩放回原处。他把一膝压在鱼身上,从它的脖颈竖割到尾部,割下一条条深红色的鱼肉。这些肉条的断面是楔形的,他从脊骨边开始割,直割到肚子边,他割下了六条,把它们摊在船头的木板上,在裤360问答子上擦擦刀子,拎起鱼尾巴,把骨头扔在海里。

回到船梢后,他转身用左手撑住钓丝在肩膀上的压力,右手从刀鞘里抽出刀。现在星星亮了,借着月光,他清楚看到了那条海豚,他把刀口从它的头上 *** 去,把它从船梢里拖出来。他一只脚踩在海豚身上,从 *** 口一刀剖到下唇的尖端。然后放下刀子,用右手掏出肠肚,掏干净,再把鱼鳃全部去掉。他觉得鱼胃在手里沉甸甸,滑溜溜的。剖开鱼胃,里面有两条又新鲜又坚衣实的飞鱼。他把它们并排放着,把肠肚和鱼鳃从船梢扔到水里。那些东西沉下去以后,力下泛起一缕缕的磷光。星光下的业四敌系项海豚显得冰冷,颜色灰白。老满州补老拉低凯人用右脚踩住鱼头,把鱼身上两侧的皮都剥掉,再把鱼身两边的肉从头到尾地割下来。

它们游过来了,与鲭鲨不一样,则是采用了另一种方式游来级。一条鲨鱼转了一个身,就钻到船底下看不见了。它正拉扯那条大鱼,老人觉得船在晃动。另一条鲨鱼用它裂缝似的黄眼睛盯着老人,飞快地游来,张卷调远评命生着半圆形的大嘴朝大鱼被咬过的部分咬去。在它那褐色的头顶和后颈上,在脑子和脊髓相连的地方,清清楚楚现出了一条纹路,老人征祖松沉耐就用绑在桨上的刀子朝那交点刺进去,又 *** ,再扎进它的猫似的黄眼睛里。鲨鱼放开了它咬的大鱼,滑到水里去,临死的时候,还吞告随品余延话养盾南重着它咬下的鱼肉。

由于另一条鲨鱼正吞食着大鱼,船不停地晃荡,老人松开了帆脚绳,让船横过来,使鲨鱼从船底下露出来。一见鲨鱼,他就站在船边弯着身子用桨去扎它的肉,鲨鱼皮很结实,刀子很难戳

进去。这一下,他的肩膀和双手震得疼痛难忍。鲨鱼又露出头来,当它把鼻子靠近大鱼身上时,基稳叶更好奏又朝同一个位置扎威去。它依旧咬住鱼不松口。于是老人再从它的左眼扎进去,但是首断如能权它还是缠住

死鱼不跑要践下元限游似虽孔放。

“还不够狠吗?”老人说学整着又把刀子扎进它的脊骨和脑子中间去。这一次他截断了鲨鱼的软骨。老虽程负人又把桨倒过来,把刀子铰了又铰,鲨鱼嘴巴一松滑进水社足既亚史传袁边中。这时他说:“去月冲见手席粮全!去吧。星鲨。

滑到一英里深的水里去。去找你的朋友吧,也许会看见你妈妈呢!”

关于老人与海细节

文中复类手住季帝的 *** 即老人与鲨鱼搏斗的惊心动魄的场面。老人为保护捕获的马林鱼,一次次击退了鲨鱼的侵犯。可是尽管他打败了鲨鱼,他的马林鱼却仅剩一副空骨架。这时候老人说了这样的句话:

“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被打败的,””人尽可以被毁灭,但却不能被打败”

这句话表现着一种尊严和生命努力争取的本能

当故事结尾老人带着那副空骨架回到小镇,大家都为他欢呼,视他为英雄。

因为真正的胜利,不在于赢得多少收获,而是不畏艰险、不肯轻易屈服的精神以及为它拼搏的过程。

海明威赞扬的是人类的一种英雄气概,他说“这本书描写一个人的能耐可以达到什么程度,描写人的灵魂的尊严。”

名家笔下的精彩情节这篇作文怎样写

小学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口语交际

名著赏析会(二):名家笔下的精彩情节

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感受到作品主人公的勤劳、智慧、欢乐、苦恼、困惑,以及作家笔下生动而曲折的情节。本次口语交际,就以“名家笔下的精彩情节”为话题,继续开一次名著赏析会。

夏洛蒂.勃朗特《简.爱》

我的安息本来也许是够幸福的,可惜让一颗悲伤的心破坏了,她泣诉着自己张开的伤口、流血的心扉,这折断的心弦;他为罗切斯特先生的和他的灭亡而颤抖,因为

痛惜而为他恸哭;它带着无休止的渴望召唤他,尽管它像断了双翅的小鸟那样无能为力,却仍旧抖动着断翅,徒劳的找寻着他。

我的体会:

这段将人物的心理写了出来,把人物脆弱的心灵和动作都刻画的惟妙惟肖,将他们的特点都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让我懂了生命一去不复返,要好好地珍惜生命,保护好身体,不让脆弱的灵魂受到伤害。

王佳琪

海明威《老人与海》

彩片段:等孩子回来的时候,老人在椅子上熟睡着,太阳已经下去了。孩子从床上捡起一条旧军毯,铺在椅背上,盖住了老人的双肩。这两个肩膀挺怪,人非常老迈

了,肩膀却依然很强健,脖子也依然很壮实,而且当老人睡着了,脑袋向前耷拉着的时候,皱纹也不大明显了。他的衬衫上不知打了多少次补丁,弄得象他那张帆一

样,这些补丁被阳光晒得褪成了许多深浅不同的颜色。老人的头非常苍老,眼睛闭上了,脸上就一点生气也没有。报纸摊在他膝盖上,在晚风中,靠他一条胳臂压着

才没被吹走。他光着脚。 我的收获:

读了这篇文章,我认为这段文章写的很美,形象的对人物进行了刻画,细节描写非常细腻,我要把这种写作方法带到我的作文中去。

王蕊心

《海底两万里》

精彩片段:

第十四章 一封邀请书:在太阳的早射下,浓雾渐渐消散了。一轮红日从东方的天际涌出。海面被阳光照射像燃着了的火药。发出一片红光。云彩撒在高空,染上深浅不同的色彩,无数的“猫舌头”预告今天整天都要刮风。

我的体会收获:

作者用精炼而又简洁的语言形象生动的写出了清晨海上日出的景象,使我一下就有身临其境的感受,虽然我没有去过大海边,也没有见过海上日出,但通过作者的精彩描写我已深深的体会到了。

杨运海

《邦斯舅舅》 (法)巴尔扎克

精彩片段:

张怪模怪样的脸,扁扁的,像只笋瓜,加上两只灰灰的眼睛,上方又不长眉毛,只有红红的两道,平添了几分凄楚;居于脸部正中的是一只堂吉诃德式的鼻子,就像

是漂来的一块冰川巨石,突立在平原上。塞万提斯恐怕也已经注意到,这只鼻子表现出一种现身伟业的禀性,可最终却落得个一场空。

我的体会收获:

这段话生动形象的描写了邦斯舅舅的外貌,还用比喻的方法带来了几丝幽默,我们应该学习这种描写人物外貌的方法,以便把人物外貌描写的更加具体。

贺羽涵

《窗边的小豆豆》

精彩片段:

《窗边的小豆豆》是日本作家黑柳彻子写

的自己上小学时的亲身经历。在这篇文章里,小林校长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个时候,小豆豆感到生平第一次遇到了自己真正喜欢的人!因为,从小豆豆出生

后直到现在,还从来没有一个人这么长时间地听她说话呢。而且,这么长的时间里,校长先生一次也没有打哈欠,一次也没有露出不耐烦的样子。他也像小豆豆那

样,向前探着身体,专注地听着。”“先生整整听小豆豆说了四个小时的话。”

我的感受:

一般说……>>

高中语文必修3《老人与海》如何讲既能理解内容?又能激发学生兴趣?

1.课文简说。

课文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十多年前,老人在湖畔偶遇一群北方飞到昆明越冬的红嘴鸥。从此,老人与海鸥结下了不解之缘。每逢冬季来临,海鸥便成群结队地来到翠湖之畔,老人也像赶赴约会似的,每天到翠湖之畔去喂海鸥,风雨无阻。他视海鸥为儿女,给它们起名字,喂饼干,照顾伤病的海鸥。久而久之,海鸥与老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然而有一天,老人去世了。海鸥们在老人的遗像前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后又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儿女”,不忍离开自己的亲人。

课文结构清楚,可分为两大部分,前半部分通过老人喂海鸥、呼唤海鸥的名字、与海鸥亲切地说话等事例表现了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后一部分则通过老人死后,海鸥在老人遗像前翻飞、盘旋、肃立、鸣叫等悲壮画面,展示了海鸥对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课文语言朴实,平凡中包含深情,令读过的人无不为人与动物这样真挚的感情而动容。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认识到,动物是有灵性的,它们是我们亲密的朋友。我们对它们所付出的任何一分感情,都能得到它们加倍的回报。在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真挚感情的同时,学习如何把这种感情真实、具体地表达出来,并进行语言积累。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练习以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抓住描写老人神态、动作和语言以及描写海鸥动作的重点语句,体会蕴含其中的深厚感情,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他背已经驼了,穿一身褪色的过时布衣,背一个褪色的蓝布包,连装鸟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朋友告诉我,这位老人每天步行二十余里,从城郊赶到翠湖,只为了给海鸥送餐,跟海鸥相伴。

这是一个十分简朴的老人,可就是这样一个勤俭的老人,却用自己不多的退休工资给海鸥买食物,天天步行二十余里去喂海鸥。是什么给了老人这么大的动力?无疑,是老人对海鸥那种无私的爱。这里用不多的文字,向读者呈现了一个爱海鸥的老人形象。

②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地放在湖边的围栏上,退开一步,撮起嘴向鸥群呼唤。立刻便有一群海鸥应声而来,几下就扫得干干净净。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

这是老人喂海鸥的一个细节描写。老人的动作是那么的娴熟,与海鸥之间的配合是那么默契、那么和谐!“扫”字把鸥群吃食的样子描绘得生动鲜活。海鸥有节奏地翻飞着雪白的翅膀,那场面,像一幅灵动的画,更像一首美妙的歌。

③在海鸥的鸣叫声里,老人抑扬顿挫地唱着什么。侧耳细听,原来是亲昵得变了调的地方话——“独脚”“灰头”“红嘴”“老沙”“公主”……

多么朴实的名字!然而透过这一个个朴实的名字,我们看到的是老人对海鸥的亲昵,对海鸥的爱。老人亲昵而自然地呼唤着一只只海鸥,就像在呼唤着自己的儿女。也许老人并不会唱歌,可一声声对海鸥的呼唤,不就是一首首动听的歌曲吗?

④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一群海鸥突然飞来,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叫声和姿势与平时大不一样,像是发生了什么大事。

这是谁也意想不到的事情。海鸥一开始“突然飞来”时,也许以为是老人又来给它们喂食了,许多天没来的老人终于又来了,于是它们没等老人呼唤它们的名字就迫不及待地“突然飞来”。然而它们很快就发现不对,于是它们围着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它们一定是发现十多年来天天与它们朝夕相处的老人今天与往常不一样了。它们用声声鸣叫呼唤老人。

⑤过了一会儿,海鸥纷纷落地,竟在老人遗像前后站成了两行。它们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白翼天使。

海鸥也像人一样,它们有着人一样的情感。急速翻飞后,海鸥们“纷纷落地”,“竟在老人遗像前后站成了两行”,它们是那么地严肃和安静,也许它们知道老人再也不会来了,于是它们默默地“肃立”,好像在为老人守灵。这样的场面,相信无论谁都会为之动容。

⑥它们大声鸣叫着,翅膀扑得那样近,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漩涡中脱出身来。

当老人的遗像被我们收起时,海鸥们的举动又是那么地让人吃惊,所有的海鸥都大声鸣叫着朝遗像扑过来,飞动的翅膀形成了一个白色的漩涡,使我们几乎无法脱身。海鸥们是那么舍不得离开老人,它们在用自己特殊的方式表达对老人的留恋。

(2)对词语的理解。

褪色:布匹、衣服等的颜色逐渐变淡。文中指老人的衣服因穿的时间久而颜色变淡。

撮:吮吸。

抑扬顿挫:声音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

歇落:文中指海鸥停在老人的帽子上休息。

滇池:滇池位于昆明城西南,又叫昆明湖,古称滇南泽,是云南省面积最大的高原湖泊,也是全国第六大淡水湖。

守灵:守在灵床或灵位的旁边。

漩涡:流体旋转时形成的螺旋形。

二、教学目标

1.学习8个生字。正确读写并理解“塑料、饼干、节奏、乐谱、吉祥、企盼、急速、抑扬顿挫、相依相随”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老人与海鸥之间深厚的感情。

3.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句子的意思,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

三、教学建议

1.本组教材的主题是人与动物和谐相处。本课是这一组教材的首篇课文,导入时可从单元的导语入手:和人一样,动物也有自己的爱憎、自己的情怀。在这个单元,我们将走进动物丰富的情感世界,去感受它们与人之间真挚的情感。由此带领学生走进文本。

2.初读课文时,着重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的思路。可以先让学生谈自己的初步感受,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的脉络。本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深厚感情,了解作者是如何表达的。教学时可以采用以下的思路:

首先,学习第一部分,找一找文中老人爱海鸥的句子,细细地品读,深入地讨论、交流。让学生在老人看似平常的举动和谈吐中,感受老人对海鸥的一片真情:老人每天步行二十余里,“只为了给海鸥送餐,跟海鸥相伴”;老人喂海鸥的动作是那么娴熟,海鸥与老人之间又是那么默契,老人一声呼唤,海鸥“应声而来”,在老人边走边放的节奏中“起起落落”;老人给海鸥取了名字,“亲昵”地叫着它们的名字,边喂食边聊天;“太阳偏西”,海鸥即将飞离,老人眼里满是“企盼”;十多年了,“老人每天必来”……老人视海鸥为儿女,对海鸥一片深情。要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的感悟和理解,让学生真切地体会老人对海鸥的情感。

在学生充分感受老人对海鸥的情感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读、悟课文的第二部分,体会海鸥对老人的情义。海鸥对老人的情义重点体现在老人去世以后。教学时要结合课后习题2,让学生默读课文,说说安放老人遗像的地方发生了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重点抓住课文第15~17自然段中描写海鸥在老人的遗像前“翻飞盘旋”“连声鸣叫”“肃立不动”“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等句子,引导学生朗读感悟,从海鸥的动作中体会海鸥对老人的深厚情义。说明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落实课后习题2。

课文共六处用了省略号,作用也有所不同,阅读时应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仔细体会。第4自然段的省略号表示列举的省略;第11自然段有两处使用了省略号,表示话未说完;而第15、16自然段的两处省略号,则表示语意未尽;最后一处省略号用在17与18自然段之间,单列一段,也表达了未尽的语意。

3.朗读指导。在引导学生交流体会的同时,要相机指导学生读好有关的句子和段落。课文中有些句子,尤其是描写海鸥的句子写得非常生动传神,又十分感人。教学时要将朗读和体会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情感,在朗读中体会作者是怎样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写生动的。在阅读的同时,还要让学生积累这些句子。

4.在字词教学中要提醒学生注意一些生字的读音和字形,如,“塑”读sù,不要错读成shuò;“饼”读bǐng,不要读成bǐn;“营”是后鼻音。另外一些生字的字形也要提醒学生注意,如,“抑”的中间不要加点或撇,“吉”的上半部分是“士”;写字指导时要强调“塑”三部分靠拢。

5.这篇课文语言明白晓畅,学生容易理解。为了加深学生的认识和体会,教师也可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如,结合选读课文《军犬黑子》进行对比阅读教学,深化学生对本单元主题的认识:人类爱护动物,动物会回报以爱;但假如人类欺骗了动物,他也就得不到动物的信任了。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老人身前天天给海鸥送食,和海鸥相依相随,以及老人死后海鸥为老人送行的感人场面。

标签:作文经典 上一篇:电视塔桅杆是什么意思 桅杆是什么意思 下一篇:物以稀为贵的近义词 物以稀为贵相近的句子

210
标签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