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舞英歌的文化

英歌舞分前后棚,前棚36人,每人手执长约1尺4寸,直径4厘米的彩色木棒,配合锣鼓点、海螺号和吆喝声,两棒相击翻转,边走边舞。后棚72人,扮成各式杂耍艺人,敲打锣鼓伴唱,有首数的还加上扮涂戏,或加进武术表演。其队列变化有长蛇挺进、双龙出海、四虎并驱、粉蝶采花、孔雀开屏等共18套式;棒法有左敲、右敲、上敲、下敲、胯下敲、背后敲等;脸蔽橘谱有文面、武面之分;节奏有快板、中板、慢板之别。特别潮阳英者并首歌舞熔戏剧、舞蹈、武术于一炉,表演独具魅力,它以刚劲、雄浑、粗犷、奔放的舞姿,构成了磅礴、威武、强壮、豪迈的气势,给人以力与美的震撼。

跳英歌舞历来被视为吉祥的化身,人们认为跳英歌舞是"好彩头"。

潮汕英歌的创始人由来?

相传明嘉靖年间,有一个潮阳人叫陈大器,他是由东道监察御史,他从山东带来“英歌”,但未能查到历史文献的相关记载。

但据主修《潮州府志》的清顺治潮州知府吴颖的《潮州风俗考》中载:“农者春时数十辈插秧田中,命一人挝鼓,每鼓一巡群歌竞作,连日不绝,名曰‘秧歌’。”秧歌的“秧”的潮州读音与“英”字颇相近,由于在民间辗转流传,久而久之,便可能转化为“英歌”

220
标签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