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意大利,人們
B解析:
本題考查中心理解。文段在結構上屬于分—總結構。把很判全略文段第一句引入一個話題,第二句360問答是舉例部分,最後一句話是文段的主旨句,強調的是意大利文藝複興時期對現代的影響,符合文段主要意思的答案隻有B項。A、C兩項文段中并未提及,D項并非論述重點。
故正确答案爲B。
【文段出處】《文藝複興的序幕:12—14世紀意大利城市的教育與文化》
波提切利,凡高,米開朗基羅 畫家
凡高簡介
"他的一生是人所經曆的最爲艱難困苦又成就輝煌的一生…"
37歲的凡高在絕望中開槍自殺…
到了今天,凡高已成爲被人頂禮膜拜的偉大藝術家,一個異類,一個藝術史上永恒的天才和苦行僧… —– [凡高藝術館]
十九世紀偉大的藝術巨匠文森特·凡·高 (本站簡稱凡高) 1853年3月30日出生在荷蘭南部纖山尊得特一個牧師家庭。他父親叫西奧多盧·凡·高是當地牧師。母親叫安娜·科尼莉亞,4年後,凡高的弟弟提奧出生,他是凡高一生中最大的也是最堅定逗舉的支持者與崇拜者。
小時候的凡高不愛學習,但他很有語言天賦。他會說英語,德語,法語,還會用它們寫信。再加上後來學習宗教時學的拉丁語和希臘語,還有母語荷蘭語,他總共會六種語言。這說明凡高是一個很聰明的人,他不是個瘋子!這一點必須澄清!請見《"瘋子"是不可以用來形容他的》一文。
1861年凡高進入小學讀書。1869年,16歲的凡高在畫商文森特伯伯(與凡高同名,簡稱文森特伯伯的介紹下,進入巴黎古比爾公司(當時歐洲最大的畫廊)的海牙分店工作。這家店是文森特伯伯一手創建的。現在的經理是年輕的特斯蒂格先生。店裏出售繪畫作品和名畫複制品。凡高在那兒當店員。後因工作出色被轉到倫敦分店工作。凡高質樸,真誠,熱情的性格,使别人山豎碧都很喜歡他,他的前途似乎也是一片光明,因爲他的伯伯是當時歐洲最大的畫商之一,而他被認爲是這位著名畫商的理想繼承人。
凡高在這段日子裏通過工作,學習了大量的藝術知識,也讀了大量的文學作品(凡高一生都很愛讀書,從他的信中就可以看出),這使他在很年輕的時候就有了很高的藝術鑒賞力,這也爲他日後成爲一位傑出的藝術家打下了基礎。他最喜歡的畫家是米勒,倫勃朗,布雷頓等人。
1871年,父親被調往海爾沃特。
1872年夏天,凡高回到海爾沃特看望雙親,與在外地上學的弟弟提奧見面。8月,提奧前往海牙,凡高與弟弟度過了一段愉快而難忘的日子。提奧走後,他們開始了長達一生的書信來往。這650多封凡高寫給提奧的書信,是我們了解凡高的最重要的資料。(請見本站凡高書信集)
1873年,提奧開始在古比爾公司布魯塞爾分店工作,與凡高成了同行。
1874年,凡高在倫敦向房東的女兒求婚失敗,受到了第一次巨大打擊。心灰意冷的他對工作失去了熱情,顧客和同事都對他很有看法。終在1876年初,凡高被古比爾公司解雇。
凡高通過報紙上的招聘廣告,求得了一份老師的工作。1876年4月,他來到英國的海邊城鎮拉姆斯蓋特 ,在斯托克斯先生辦的學校當沒有薪水的見習教師。7月,學校遷往艾勒沃斯,但試用期過後凡高仍沒有領到工資。他開始另謀出路。這時,他有幸結識了當地的瓊斯牧師,并在牧師所辦的學校任助理教師,後來做起了助理牧師,甚至凡高有了自己的第一次傳教。這正是他夢寐以求的,因爲在倫敦失戀後,就已經投身了宗教,并成了一名“宗教狂熱分子”。
12月,凡高回家過聖誕節。此後再沒有返回英國。具體原因不詳。
1877年,又是在文森特伯伯的幫助之下,凡高到多德雷赫特一家書店當店員。但因爲他全身心地投入了宗教,怠慢了工作,4個月後再次失去了工作。
1877年5月,經父親同意,他來到阿姆斯特丹,住在當時是荷蘭海軍司令的約翰伯伯家準備神學院的入學考試。凡高的舅舅是一位德高望重的牧師,給他找來了最好的老師。但因爲急于從事實際工作和痛恨晦澀的拉丁文和希臘文,他放棄了繼續學習。
1878年7月,又進入布魯塞爾傳教士學校學習,但還是沒有取得畢業任命書。
同年12月,他毅然前往比利時博裏那日礦區從事牧師工作。那是一個如地獄一般的地方,礦工們過着非人的生活,經常有瓦斯爆炸事故。爲了給礦工們最大幫助,凡高與礦工們吃住在一樣的破房子裏,并把自己全部的食物和物品送給他們,後因工作過于“熱情”,形象過于“醜陋”,教會認爲他損壞了牧師的形象,把他解雇了。但凡高的行爲得到了礦工們的尊重,有些人把他看作一位聖人。
再一次被解雇後的凡高并沒有馬上離開,而是繼續義務從事傳教和救助工作。這時,他打算從事藝術了!
1880年10月,在朋友的推薦下,前往布魯塞爾邊學習邊創作。
1881年4月,凡高返回父母居住的埃頓。他開始了繪畫的學習和創作,而他的家人和親戚已開始對他失望(其實一直都很失望)。可是此時,凡高深埋心底的對藝術的熱情才剛剛開始燃燒。
在埃頓期間,他愛上了剛剛喪夫的表姐凱(就是曾幫助過凡高的牧師舅舅的女兒 ),他和凱很談得來,但當他提出要和她結婚時,又一次被拒絕了!凱逃回了阿姆斯特丹。癡情的凡高到凱雙親的住處找她,但凱的父親拒絕了凡高的請求,凡高将一隻手放到點燃的蠟燭上,故意讓火燒自己,凱的父親最後不得不吹滅了蠟燭……凡高還是離開了。
又一次遭到打擊的凡高來到海牙,他得到了已經很有名氣的畫家親戚安東·莫夫(又譯成毛威)的幫助,凡高在莫夫的指點下,繪畫技法進步很快。他還得到了海牙古比爾分店經理特斯蒂格的支持。但後來因爲種種原因,比如凡高曾拒絕莫夫的建議:畫石膏像。不過比較合理的說法是,因爲凡高與*女西恩交往,才最終與莫夫和特斯蒂格絕交。他的生活又陷入了困境。他隻能*弟弟提奧每月寄來的錢維持生活,而這種*弟弟養活的生活一直持續到凡高自殺。
1882年2月,凡高結識了*女西恩并同她同居。出于對其悲慘生活的同情,凡高決定和西恩一起過平靜的生活。所有人都反對他們的結合,甚至是提奧。他們最終還是分手了。
9月中旬,與西恩分手後的凡高,離開海牙前往荷蘭北部的德倫特,開始了幾個月的流浪與創作。
1883年底已30歲的凡高來到父母在紐南的新家。
1885年3月26日,凡高的父親去世。當年凡高完成了他的一幅著名作品(所謂著名是後來人的評價,當時的凡高根本無人知曉)《吃土豆的人》。這個時期的凡高受到荷蘭畫派,倫勃朗等畫家的影響,畫面深沉,厚實,有極強的鄉土氣息。而喜歡畫農民一方面是出于對勞動者的尊敬和崇尚,也是受了他的精神導師—-米勒的影響。
1885年11月,凡高到安特衛普一邊創作一邊學習。他開始推崇盧本斯,還接觸了日本浮世繪。
1886年2月,凡高突然前往巴黎與弟弟提奧同住。提奧在當時已是小有名氣的畫商了,他十分推崇印象派和新印象派畫家。在弟弟的介紹下,凡高結識了保羅·高更、埃米爾·貝爾納、圖盧茲-勞特累克、卡米爾·畢沙羅、修拉等畫家。還結識了經營繪畫用品的唐基。這一時期的凡高深受印象派繪畫的影響,畫面變得明亮、清新,并運用了如點彩法等的一些印象派技法。同時,他也開始了著名的自畫像的創作。
1888年初,35歲的凡高厭倦了巴黎的城市生活,來到法國南部小城阿爾尋找它向往的燦爛的陽光和無垠的農田。他租下了"黃房子",準備建立“畫家之家”(又稱“南方畫室”)。他的創作真正進入了高潮。《向日葵》《夜間咖啡座-室外》《夜間咖啡座-室内》《收獲景象》《海濱漁船》就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品。但他依然隻能*提奧的資助生活。
在阿爾期間,凡高認識了郵遞員魯林,善良的魯林可能是凡高在阿爾唯一的朋友。凡高還爲他們一家畫了很多肖像畫。
10月,高更來到阿爾與凡高同住,這是凡高夢寐以求的。他爲了裝飾高更的屋子,打算畫一打(12幅)的向日葵,可惜沒有完成。他對高更的感情很複雜。他很尊重高更,但他們因性格上的差異和藝術上的分歧經常争吵。後來凡高因過度勞累,而變得時常精神失常。在一次與高更争吵後,他失去理智,企圖“刺殺”高更,高更跑開後,凡高回到“黃房子”,割下了右耳的一部分獻給了一個當地*女…這就是著名的“割耳事件”。高更走了,凡高想建立“畫家之家”的宏偉計劃就此終結。他也陷入了精神疾病的泥潭。
1889年4月,提奧結婚了。
5月,凡高懷着複雜的心情來到聖雷米的修道院接受精神病治療(凡高得的應該是癫痫病,有人研究得到的結論認爲:凡高得這種病有遺傳因素,因爲他們家族有這種病史)。
他每隔一段時間就發一次病,但平時他極爲清醒(癫痫病人在不發病時就像常人一樣),還創作了大量作品。這時的凡高已完全超越了印象派,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成爲用心靈作畫的大師!
凡高認爲:繪畫不能僅僅滿足于模仿事物的外部形象…而應當在憑感覺與真實地描繪自然的同時,表達藝術家的主觀見解和情感,使作品具有個性和獨特的風格。
可以說,用繪畫表達藝術家的主觀感受是此後一些畫派,甚至整個現代藝術的主題。可在當時,凡高和高更等人根本不被理解,所以凡高一生隻賣出過一幅油畫,他近十年的藝術創作都是在提奧的資助下進行的。《星月夜》是聖雷米時期最著名的作品,也可以說是他所有作品中最著名的一幅。
1890年5月,凡高前往巴黎,與弟弟提奧和他的妻子,及他們剛出生一年多的兒子見面(凡高的侄子也叫文森特·凡·高,後來成爲出色的工程師,荷蘭阿姆斯特丹凡高美術館就是在他的奔走下建立的。)
5月21日,凡高搬到巴黎附近的奧維爾接受加歇醫生的治療。一切都很順利。但《麥田與烏鴉》這一著名作品被認爲預示了凡高的死亡。
米開朗基羅和他的畫:
米開朗基羅·博納羅蒂(475-1564年)作爲文藝複興的巨匠,以他超越時空的宏偉大作,在生前和後世都造成了無與論比的巨大影響。他和達芬奇一樣多才多藝,兼雕刻家、畫家、建築家和詩人于一身。他得天獨厚活到89歲,度過了70餘年的藝術生涯,他經曆人生坎坷和世态炎涼,使他一生所留下的作品都帶有戲劇般的效果、磅礴的氣勢和人類的悲壯。
《 大衛》大理石雕刻,高410cm,1501-1504年作,現藏于佛羅倫薩·藝術學院美術館
《聖經》中說,在大衛還是個牧羊少年的時候,以色列人經常和非利士交戰。一天,兩軍剛剛擺開陣勢,忽然,非利士營中沖出一員大将。他頭戴銅盔,身批铠甲,虎背熊腰,身高七尺……這人就是迦特人歌利亞。見此情景,以色列營中無一敢出來迎戰。一連40天,歌利亞罵陣不止。
大衛有三個哥哥在以色列王掃羅的軍中當兵,一日,大衛給他三位兄長送飯,恰逢歌利亞罵陣,大衛聽到這狂言笑罵氣得渾身發抖。見到兄長和以色列王掃羅,他堅決要求出去迎戰,大衛沒有帶盔披甲,沒有帶兵器刀槍,他仍然穿着平日的牧羊服,拿着牧羊時的打狼棍和彈石器,又順便撿了5個石子來到了陣前。歌利亞看到隻是一個牧羊的孩子,根本沒有把他放在眼裏。就在歌利亞拿着鋼刀惡狠狠地直沖過來,将要接近大衛的一瞬間,大衛使勁一拉早已準備好的彈石器,石子正中歌利亞的腦門兒。這位迦特巨人一頭栽到在地再也爬不起來了。非利士被這意想不到的結果驚呆了,頓時,營中大亂,以色列人乘勝追殺,非利士人落荒而逃……
米開朗基羅創作這尊雕像時,還不到30歲,但他的藝術風格已趨于成熟。過去的藝術家們多半表現大衛割下敵人的巨頭,已經取得勝利的情景。米開朗基羅表現的卻是:大衛左手上舉,握住搭在肩上的”甩石帶”,右手下垂,似将握拳。頭部微俯,怒目裂眦地直視前方,處于迎接戰鬥的狀态。從藝術效果來看,這種矛盾高潮到來之前的狀态更富有吸引力。從思想效果上說,雕像充分體現了一種頑強、堅定和正義的精神氣質。米開朗基羅把大衛作爲保衛共和制城市的一名青年戰士的典型來塑造,這反映了他的政治思想。在藝術技巧上,藝術家以解剖學爲基礎,對人體結構和全身的筋肉都表現得極爲合理極爲自然,同時對手的關節和大腿加上誇張加長,手和腳稍大,這對一個少年來說是正常的。面部表情也非常逼真,他雙眉緊鎖,目光炯炯,全神貫注,顯示出壓倒一切敵人的威武姿态。這件作品成爲後世藝術家學習雕塑的楷模,是雕塑史上最傑出的作品之一。
《夜》與《晝》、《晨》、《暮》,大理石雕像,爲美第奇家族的陵墓所作,米開朗基羅創作于公元1520-1534年,現位于羅馬。
佛羅倫薩巨頭美第奇家族的陵墓位于聖洛倫佐教堂的一座小禮拜堂内,斷斷續續地前後施工長達15年之久。米開朗基羅爲這座陵墓制作了幾尊著名的雕像,成爲他創作盛期最後階段的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是位于尼摩爾公爵朱利亞諾·美第奇陵墓前的一對男女人體雕像《晝》與《夜》和烏爾比諾公爵洛倫佐·美第奇陵墓前的一對男女人體雕像《暮》與《晨》,這是脫胎于古代河神的四件象征性雕刻。
《晝》似乎是一個未完成的男性人體雕像,他好象剛剛從睡夢中被驚醒醒,右手在背後支撐着身體,眼睛圓睜着,正越過自己的肩頭向前方凝視着;《夜》是一個身材優美的女性,但身體的肌肉松弛而無力,她右手抱着頭,正在深深地沉睡着,腳下的貓頭鷹象征着黑夜的降臨,枕後的面具則象征着惡夢纏身,她似乎已經精疲力盡,隻有在夢境中才能得到安甯;《暮》被表現成爲一個強壯的中年男子,他松弛的肌肉無力地下垂着,上了年紀的臉上沉浸在平靜的反醒中,或許是由于苦悶而在發呆;《晨》的形象是處女的化身,她豐滿而結實,全身煥發出青春的活力和光輝,似乎正從昏睡中掙紮着蘇醒過來,但沒有歡樂,隻有身體和精神上的痛苦。這四個人物形象都被賦予了特殊的寓意,具有強烈的不穩定感,他們輾轉反側,似乎是爲世事所擾,顯得憂心忡忡,既象征着光陰的流逝,也代表着受時辰支配的生與死的命運。
美第奇家族陵墓和其雕塑作品是紀念碑式的傑作,同時也是米開朗基羅藝術生涯中重要的轉折點。尤其是這四件雕像所表達出的不安、緊張以及帶有辛酸的屈從,正是作者心靈深處真實寫照。米開朗基羅面對處于動蕩之中的意大利現實社會,人文主義的理想破滅了,他的思想開始變得深沉和苦悶,作品中留下的隻有對祖國命運的擔憂和對人類美好未來的感傷。這些雕塑作品表示意大利文藝複興的黃金時代已經過去了,并成爲後來“樣式主義”美術作品的先驅。
雕塑大師米開朗基羅簡介
米開朗基羅·博那羅蒂(Michelangelo Bounaroti, 1475-1564),意大利文藝複興時期偉大的繪畫家、雕塑家和建築師,文藝複興時期雕塑藝術最高峰的代表。1475年3月6日生于佛羅倫薩附近的卡普萊斯,父親是奎奇市和卡普萊斯市的自治市長。他13 歲進入佛羅倫薩畫家基爾蘭達約(Ghirlandaio)的工作室,後轉入聖馬可修道院的美第奇學院作學徒。1496年,米開朗基羅來到羅馬,創作了第一批代表作《酒神巴庫斯》和《哀悼基督》等。1501年,他回到佛羅倫薩,用了四年時間完成了舉世聞名的《大衛》。1505年在羅馬,他奉教皇尤裏烏斯二世之命負責建造教皇的陵墓,1506年停工後回到佛羅倫薩。1508年,他又奉命回到羅馬,用了四年零五個月的時間完成了著名的西斯廷教堂天頂壁畫。1513年,教皇陵墓恢複施工,米開朗基羅創作了著名的《摩西》、《被縛的奴隸》和《垂死的奴隸》。1519-1534年,他在佛羅倫薩創作了他生平最偉大的作品——聖洛倫佐教堂裏的美第奇家族陵墓群雕。1536年,米開朗基羅回到羅馬西斯廷教堂,用了近六年的時間創作了偉大的教堂壁畫《末日審判》。之後他一直生活在羅馬,從事雕刻、建築和少量的繪畫工作,直到1564年2月18日逝世于自己的工作室中。米開朗基羅代表了歐洲文藝複興時期雕塑藝術的最高峰,他創作的人物雕像雄偉健壯,氣魄宏大,充滿了無窮的力量。他的大量作品顯示了寫實基礎上非同尋常的理想加工,成爲整個時代的典型象征。他的藝術創作受到很深的人文主義思想和宗教改革運動的影響,常常以現實主義的手法和浪漫主義的幻想,表現當時市民階層的愛國主義和爲自由而鬥争的精神面貌。米開朗基羅的藝術不同于達·芬奇的充滿科學的精神和哲理的思考,而是在藝術作品中傾注了自己滿腔悲劇性的激情。這種悲劇性是以宏偉壯麗的形式表現出來的,他所塑造的英雄既是理想的象征又是現實的反應。這些都使他的藝術創作成爲西方美術史上一座難以逾越的高峰。
傳世作品介紹: 《大衛》,雲石雕像,像高2.5米,連基座高5.5米,米開朗基羅創作于公元1501-1504年,現收藏于佛羅倫薩美術學院。米開朗基羅生活在意大利社會動蕩的年代,颠沛流離的生活使他對所生活的時代産生了懷疑。痛苦失望之餘,他在藝術創作中傾注着自己的思想,同時也在尋找着自己的理想,并創造了一系列如巨人般體格雄偉、堅強勇猛的英雄形象。《大衛》就是這種思想最傑出的代表。大衛是聖經中的少年英雄,曾經殺死侵略猶太人的非利士巨人哥利亞,保衛了祖國的城市和人民。米開朗基羅沒有沿用前人表現大衛戰勝敵人後将敵人頭顱踩在腳下的場景,而是選擇了大衛迎接戰鬥時的狀态。在這件作品中,大衛是一個肌肉發達,體格勻稱的青年壯士形象。他充滿自信地站立着,英姿飒爽,左手拿石塊,右手下垂,頭向左側轉動着,面容英俊,炯炯有神的雙眼凝視着遠方,仿佛正在向地平線的遠處搜索着敵人,随時準備投入一場新的戰鬥。大衛體格雄偉健美,神态勇敢堅強,身體、臉部和肌肉緊張而飽滿,體現着外在的和内在的全部理想化的男性美。這位少年英雄怒目直視着前方,表情中充滿了全神貫注的緊張情緒和堅強的意志,身體中積蓄的偉大力量似乎随時可以爆發出來。與前人表現戰鬥結束後情景的習慣不同,米開朗基羅在這裏塑造的是人物産生激情之前的瞬間,使作品在藝術上顯得更加具有感染力。他的姿态似乎有些象是在休息,但軀體姿态表現出某種緊張的情緒,使人有強烈的“靜中有動”的感覺。雕像是用整塊的石料雕刻而成,爲使雕像在基座上顯得更加雄偉壯觀,藝術家有意放大了人物的頭部和兩個胳膊,使的大衛在觀衆的視角中顯得愈加挺拔有力,充滿了巨人感。這尊雕像被認爲是西方美術史上最值得誇耀的男性人體雕像之一。不僅如此,《大衛》是文藝複興人文主義思想的具體體現,它對人體的贊美,表面上看是對古希臘藝術的“複興”,實質上表示着人們已從黑暗的中世紀桎梏中解脫出來,充分認識到了人在改造世界中的巨大力量。米開朗基羅在雕刻過程中注入了巨大的熱情,塑造出來的不僅僅是一尊雕像,而是思想解放運動在藝術上得到表達的象征。作爲一個時代雕塑藝術作品的最高境界,《大衛》将永遠在藝術史中放射着不盡的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