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流水赏析50字?
史书《吕氏春秋》最早记有古琴曲《高山流水》,引出俞伯牙弹琴觅知音,与钟子期最终结为知心朋友的感人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的晋国人俞伯牙很会弹琴,他在汉阳江口初次遇到钟子期时,见钟子期是个樵夫,不相信钟子期会识谱弹琴,于是对钟子期提出许多有关器乐的专门问题来考他。钟子期对答如流,如数家珍。但是伯牙还有怀疑,于是紧拨琴弦,弹奏一曲,想考考钟子期。
伯牙刚刚弹完琴,钟子期就赞叹道:“美哉洋洋乎,大人之意,在高山也。”伯牙又徐奏一曲,子期又赞道:“美哉汤汤乎,志在流水。”伯牙大惊,推琴而起,连连施礼告罪说:“失敬!失敬!石中有美玉之藏,若以貌取人,岂不负了天下贤士?”并主动提出与钟子期结为异姓兄弟,相约第二年中秋再到此地相会。
到了第二年,余伯牙如约赴会,等了很久,还不见钟子期,后来才知钟子期已于几个月前因病去世,余伯牙顿时“五内崩裂,泪如泉涌,傍山崖跌倒,昏绝于地”。大哭之后,余伯牙在钟子期坟前抚琴吊唁。哀曲奏毕,余伯牙想,从此再无知音,琴瑟又对谁弹?于是便用力一摔,将琴砸得粉碎,这就是历史上广为流传的“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
后人有诗赞叹道:“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俞伯牙和钟子期都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人,但俞伯牙是晋国的大夫,钟子期却是楚国的樵夫,两人虽然国别不同,地位悬殊,却都精通音律,酷爱琴艺,堪称古代的两位音乐家。
两人萍水相逢,即由于“知音”而结交为“契友”。
这段故事,这段琴曲流芳百世,被人传颂着,给人以深深的启迪。筝曲《高山流水》如今也有河南、浙江、山东流传的三种异曲同名的乐曲,都属以上三大流派中的代表作。
这三首乐曲,虽相差万千,但还是有其共性的,首先是从板体上承袭了传统的老六板、老八板的变体,取材于民间乐曲、戏曲、板头曲,最重要的也是通过弹奏而从中悟出《高山流水》以琴声寻知音、觅知音,传播人世间真情友爱的真谛。
白雪石的作品赏析
雪石先生山水中的漓江系列山水,应该说是最能集中代表画家在传统山水画革新方面突出的艺术成就的。综观其漓江山水,无论其宽拆是雄浑浓重,或是秀润空灵,抑或是疏淡迷朦,无论是绝句式抒情小景,或是全景式长卷巨制,雪石先生皆能以其娴熟老辣的笔墨功夫运用浓、淡、干、湿、泼、破等不同墨趣、勾皴点染的不同笔情,恰到好处地挥写漓江晴、云、雨、雾中山光水影迷离的微妙变化。
形象的剪裁、章法的处置,繁简、疏密、虚实、主次的艺术处理,皆极其讲究而又能自然稳健毫无斧凿之痕。勾、皴、擦、点苍老沉雄的笔道,墨色渲染的丰富层次,所塑造的漓江水色天光、奇峰倒影、竹林农舍、烟雨渔筏、芭蕉新篁,构成了层次丰富空间深远发人遐想的迷人画卷。这些无不是画家在师法自然的基础上,据其个人的艺术理想和审美体验所宣泄的其“胸中”的漓江山水,所谓“山川于予遇而迹化”此之谓也。
“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历史口碑内涵、“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千古名句的意韵皆融于画家心灵和审美创造仔巧袜中。
清新明丽、雅静恬淡、朗润旷远是白雪石漓江山水的总体韵味,就其每幅个体看来又似长短韵律各异的优美乐章,有似《高山流水》的玄远流念激畅;有似《平湖秋月》般舒缓宁静;有似《春江花月夜》的灿烂幽远…… 总之,雪石先生漓江山水使人有耳目一新。心灵净化一尘不染之感。“画如其人”斯之谓也,这正是画家心灵的写照。颓唐、消沉、狂傲地宣泄,或装腔作势地扭曲艺术心态,从来与白先生无缘。
白雪石先生以其对艺术理想的真诚,执著追求创新,勇于突破陈旧语言陈式,在现代的中国民族绘画的创造与出新方面,雪石先生的确是以其毕生的艺术实践,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走出了一条成功的足以启人心智的艺术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