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主义文学和新古典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及其作品,(新古典和古典的区别)
古典主义是17世纪欧洲的主要文学思潮。它形成和繁荣于法国,随后扩展升乡画功速到欧洲其他国家。 古典主义文学思来自潮是新兴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在政治上妥协的产物。16世纪,由于这两大阶级的冲突而爆发了长达36年的宗苏记教战争,最后亨利四世成为国王就是这两大阶级妥协首们垂数约细的结果。亨利四世为了安定局面,改奉天主教,1598年颁布的南特敕令质校护美毫列永接永规定天主教是国教。同时,新建立的波旁王朝在17世纪上半叶一直奉行重商主义政策,促进了工商业发展。
代表作家:
弗朗索讲审区石了瓦
古典主义文学以法国成就最大。弗朗索瓦·德·马莱布是古典主360问答义文学的开创者,他要求找缺愿呀著常何光武起族语言准确、明晰、和谐、庄重。他反对七星诗社丰富语言的方法,不主张王民编斯书极运用古字、复合字斤财、技术用语等等,要让语言"纯波洁"化。其次,在诗歌创作上,他也反对七星诗社所主张的跨行、元音重复。他用施道认孔科足尔席进语韵严格,规定了诗节的长短,表达倾向于冷漠,认为诗歌要说理。他的创作少而精,《劝慰杜佩里埃先生》以劝告失去女儿的友人要节哀为内何概社生音浓测烟每错容,说理透彻而委婉,富有理性精神,格律严整,体现了他的诗歌主革别月张。
皮埃尔·高乃依
(1606-1684)是古典主义悲剧的创始人。《熙德》(1636)根据西班牙作家卡斯亲也治心特罗的喜剧《熙德的青年时代》速识提写成,描写男女主人公在荣誉、义务与爱情的冲突中所作出的抉择,表现理性终于战胜了情欲。这是古典主义第一部典范作品和奠基作。剧本写出了男女主人公面对履行为父报仇(施曼娜的父亲因嫉妒罗德里克的父亲当上太子师傅,打了对方一记耳光)的义务而产生的内心冲突,罗德里克此时有一段精彩的内心独白:"要成全爱情就得牺牲我的荣誉,要替父亲报仇,就得放弃我的爱人,一方面是高尚而严厉杆的责任,一方面是可爱而专横的爱情!复仇会引起她的怨恨和副纸广领至降夜保略愤怒,不复仇会引起她的蔑视。复仇会使我失去我最甜蜜的希望,不复仇又会她安宪则许提报群农脚使我不配爱她。"他对去味沉某分附曲县攻象个人幸福的追求尽管强烈,最后还是向封建荣誉屈服了。关键时刻他为国立功,击退摩尔人的入侵。于是国王出面裁决,一对有情人终成眷属。国王是现实生活中阶级矛盾调停人的象征。高乃依写过30多个剧本,较重要的还有《贺拉斯》(1640)、《西拿》(1642)、《波里厄克特》(1643)。他的风格最突出之点是庄严崇高,这也是古典主义所追求的理想美。他的剧本题材和内容崇高庄严,他主张悲剧要写"著名的、非同寻常的、严峻的情节",即指往昔史实或传说中有名的插曲,要写有关君王、统帅、圣人、英雄的故事,情节要激动人心,"其猛烈程度能与责任和血亲的法则相对抗",它牵涉到"重大的国家利益,较之爱情更为崇高壮伟的激情"。根据这些原则写成的剧本,风格必然崇高庄严。他的语言也显示了这种特点。人物道白雄辩有力,充满激情,严谨周密,像格言一样铿锵有声,甚至到了夸张的程度。
让·拉辛
古典主义悲剧的第二个代表是让·拉辛(1639-1699)。他创作的《安德洛玛克》(1667)以女主人公为保全儿子生命所作的努力,展示了为满足情欲而置国家利益和义务于不顾的人物,谴责了贵族阶级的情欲横流。特洛伊英雄赫克托耳的妻子安德洛玛克在城邦被攻陷后,成了希腊爱庇尔王庇吕斯的女奴。庇吕斯爱上了她,以处死她的儿子为要挟,迫使她屈服,并居然拖延与斯巴达公主的婚期。公主指使自己的追求者希腊使节杀死庇吕斯,又因后悔而自杀。剧中的国王为了满足情欲不顾民族利益,公主为了泄恨超越报复界限,希腊使节为了迎合意中人的愿望而违拗使命,甚至成了弑君凶手,他们都缺乏理性。唯有安德洛玛克一心要保存复仇根苗,机智勇敢,富有高度理性。《费得尔》(1677)的女主人公身为王后,却爱上了国王前妻之子,她发现王子另有所爱后,便加害于他,最后悔恨交加而自杀。她也是一个滥施情欲、缺乏理性的人物。拉辛的后期作品有《爱丝苔尔》(1689)、《阿塔莉》(1691)。拉辛善于刻画女性心理和思想发展过程:安德洛玛克先是想洁身自爱,随后感到不能两全其美,便企图牺牲自己,保存儿子,假装允诺与国王结婚;费得尔对自己的感情开始时守口如瓶,一旦时机成熟,竟脱口而出,被拒绝后又感到羞愧,待到国王返回,则迫不及待将责任推诿于人,最后王子遇难,自知有责,终于坦白。人物心理发展过程写得细针密缕。拉辛将"三一律"运用到出神入化的地步,把古典主义悲剧艺术发展到高峰。他的剧本没有多余的场面和插曲,更重要的是,剧本一开始,矛盾就已发展到一触即发的田地。《安德洛玛克》选取各种矛盾尖锐冲突的时刻拉开帷幕,略去了矛盾的发展过程。《费得尔》在女主人公吐露真情时开场,以前的故事不必赘述。这样,总矛盾一下子爆发,在一天之内酿成悲剧便顺理成章。另外,拉辛沿袭古希腊悲剧的命运观念,认为命运像恶魔一样主宰着人物的行动,悲剧美由此而产生,所以他的剧本总是描绘导致悲剧的必然过程,不像高乃依的剧本,需要给人物制造一些障碍,因此拉辛的剧本更具悲剧性。
英国新古典主义时期是指介于1660年英国斯图亚特王朝复辟与以华滋华斯和科勒律治1798年合作出版的《抒情歌谣集》为创始标志的浪漫主义时期之间的英国文学时代。
新古典主义风格是源于第一手的观察和复制仿古作品。庞贝古城的重新发掘和挖掘,掀起一股遗失已久的古典思潮,它并激发18世纪欧洲的想像力及对古典风格的强烈崇拜。新古典主义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建筑、雕刻、音乐、文学几个领域中。
主要作家:
约翰。班扬
亚历山大。蒲伯
丹尼尔。笛福
乔纳森。斯威夫特
亨利。菲尔丁
塞缪尔。约翰逊
理查德。比。谢立丹
托马斯。格雷
谁是最后一位伟大的新古典主义启蒙者,在18世纪晚期
是塞缪尔·约翰逊(Samuel Johnson)(1709-1784)是英国18世纪最后一位新古典主义启蒙文学家、学者、语言学家、传记家、评论家、又是著名的词典编撰家。
新古典主义时期,或从王朝复辟到十八世纪下半叶,英国诗歌的古典风格得以兴盛,并在德莱顿、蒲泊及词典编纂家塞缪尔·约翰逊的时代达到巅峰。英国著名的启蒙主义文学家有约翰·德莱顿、亚历山盯颂大,蒲柏、约瑟夫·艾迪森与理查·斯蒂尔(这两位是现代散文的先驱〉、乔纳森·挪威夫特、丹尼尔·笛福、理查·B·谢立丹、亨利·费尔丁和塞缪尔·约翰逊。
诗歌的灵性、形式及艺术风格得到重视。嘲弄式英雄史诗、骑士抒情诗、讽喻诗及讽刺短诗是当时流行的形式。除了形式与措辞上的优雅,新古典主义诗歌还富有严肃及真诚的语调和不断的说教。
塞缪尔·约翰逊,英国作家、文学评论家和诗人。1728年进入牛津大学学习。因家贫而中途辍学。1737年开始为《绅士杂志》撰写文章。以后自编周刊《漫步者》(1750~1752)。经九年的奋斗,终于编成《英语大辞典》(1755)。约翰逊从此扬名。1764年协助雷诺兹成立文学俱乐部,参加者有鲍斯韦尔、哥尔德斯密斯、伯克等人,对当时的文化发展起了推动作用。一生重要作品有长诗《伦敦》(1738)、《人类欲望的虚幻》(1749)、《阿比西尼亚王子》(1759)等。还编注了《莎士比亚集》(1765)。
约翰逊是英国18世纪中叶以后的文坛领袖。1762年,国王乔治三世给了他每年300镑的津贴。
约翰逊的《英文辞典》在当时开创了英文词典学的新阶段。在此之前,英国只有冷僻的难词或新词语的汇编。约翰逊从大量文学著作中搜集素材,选出例词例句。他涉猎极广,他的条目中提到富兰克林的电学发明,引用了大量名作名句,这在当时是词典学的创举。此外他还注意日常用词的解释,并对当时的英文拼法起了规范作用。在1828年美国韦氏大词典问世前,它是最具权威的英文词典,并受到法国和意大利学者的赞赏。
约翰逊主编的《莎士比亚集》,有校勘、注释和评论,其中校勘最弱。约翰逊认为戏剧基于想象,各幕之间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变异是应该允许的。他认为三一律之中,只有行动的一致性是重要的,空间的一致性和时间的一致性是虚妄的。莎士比亚不受这一规则的束缚,正是伟大之处。约翰逊在这一点上继承了18世纪早期英国文艺评论家的见解,但他把这一理论说得更为透彻。另一方面,约翰逊也反对盲目崇拜莎士比亚。
《诗人传》起自17世纪诗人考利、弥尔顿等,至同时代诗人为止,在现代版本中共52人,每传自二千字至五、六万字,长短不等。叙诗人家世,教育,生平纪年,作品,掌故轶事,并加以评论;也写文学风格,国事民生,党派纷争,因此可以看作英国伊丽莎白时代结束至18世纪后半叶100年间的文学史和社会实录。
约翰逊在评论诗人时,重格律,重词令典雅,重有益于社会的伦理内容。在《考利传》里,约翰逊对于这位17世纪诗人的作品和诗人多恩的作品的风格作了详细分析,他引了两人几十段诗,指出他们常用隐晦的哲学概念和夸张的比喻,因此名之为“玄学诗派”。他从古典主义文学观出发,不喜欢这一类诗的晦涩、荒诞、不雅。而在20世纪20年代,这一派诗风盛行于英国文坛,“玄奥”的诗作成为一时风尚。但约翰逊写《考利传》时,不因为不喜欢这类诗而略凯旦郑而不提,反而详细论述这一诗派,并说明其特点,表明了一个评论家的见识和气度。
约翰逊在作品里,坚决抵制渐渐兴起的浪漫主义运动。他的作品风格沉重冗长、拉丁语句式随处可见,以至于人们把那种华而不实并且带有新古典主义色彩的写作风格称为“约翰逊式文风”。
塞缪尔·约翰逊(Samuel Johnson)稳居英国300年间最受欢迎的文人宝座之首,从未动摇。1984年12月13日塞缪尔·约翰逊逝世200周年纪念时, 《泰晤士报》说约翰逊比其他任何人都更有资格做“英国的主保圣人”,因为“迟或语言乃是英国人的主要荣耀”,而约翰逊的才学和工作是促使英语成为“世界语言”的重要因素之一。说约翰逊是英国“国宝”,毫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