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可可藝術代表人物有哪些?

莫劄特、海頓、伏爾泰、布歇、弗拉戈納爾等。

1、莫劄特

沃爾夫岡·阿瑪多伊斯·莫紮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年1月27日—1791年12月5日),出生于奧地利薩爾茨堡,古典主義時期奧地利作曲家,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

1761年,首次春拿指作曲。1762年,莫紮特及姐姐在父親的帶領下,開始去歐洲各國獻演,并獲得成功。1764年,創作首部交響曲《降E大調第一交響曲》。

1772年,16歲的莫紮特被任命爲薩爾茨堡宮廷樂師,結束了長期的旅行演奏生活。1781年,脫離對雇主的依賴,成爲曆史上最早的自由作曲家。1782年,歌劇《後宮誘逃》在維也納首演。

洛可可藝術的特點及代表藝術家

1784年,完成題獻給約瑟夫·海頓的六首弦樂四重奏。1786年,歌劇《費加羅的婚禮》在維也納首演。1787年,被任命爲宮廷作曲家。1791年,歌劇《魔笛》首演;12月5日,莫紮特逝世。

2、海頓

弗朗茨·約瑟夫·海頓(Franz Joseph Haydn,1732年3月31日—1809年5月31日),出生于奧地利南部的羅勞,古典主義時期作曲家,維也納古典樂派奠基人。

海頓是一位多産的作曲家。一生共創作了100餘首交響扒配曲、80餘首弦樂四重奏、30部左右的歌劇,以及彌撒曲和宗教禮儀曲、康塔塔、清唱劇等。

因爲在交響曲和四重奏領域作出的貢獻,獲得“交響曲之父”、“弦樂四重奏之父”的頭銜。同時,因其性情溫厚、熱愛兒童、關心下屬,獲得了“海頓爸爸”的别号。

3、伏爾泰

弗朗索瓦-馬利·阿魯埃(法文:François-Marie Arouet,1694年11月21日—1778年5月30日),筆名伏爾泰(法文:Voltaire),敏慧18世紀法國啓蒙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

伏爾泰是十八世紀法國資産階級啓蒙運動的泰鬥,被譽爲“法蘭西思想之王”、“法蘭西最優秀的詩人”、“歐洲的良心”。主張開明的君主政治,強調自由和平等。

代表作《哲學通信》《路易十四時代》《老實人》等。1778年5月30日逝世,享年83歲。

4、布歇

弗朗索瓦·布歇(Francois Boucher,1703—1770),法國畫家、版畫家和設計師,是一位将洛可可風格發揮到極緻的畫家。曾任法國美術院院長、皇家首席畫師。出版過《千姿百态》畫冊。

5、弗拉戈納爾

讓·奧諾雷·弗拉戈納爾(Jean Honore Fragonard,1732—1806),法國洛可可風格畫家。

其代表作品有《秋千》《讀書女孩》《闩》《狄德羅》等。

請分别說明巴洛克美術和洛可可美術的藝術特點,并列出他們在建築和繪畫方面的代表藝

嘿嘿,我把劉萍老師上課講的代表藝術家及其主要的代表作品給你~~!巴洛克:魯本斯——《下十字架》《劫奪呂西普斯的女兒》《瑪麗.美第奇的生涯》 委拉斯凱茲——《教皇英諾森十世像》《宮女》 倫勃朗——《夜巡》、《杜普教授的解剖課》、《戴金盔的男子》 雕塑家、建築家貝尼尼——《聖女德列薩》 來自羅可可美術: 華多——《熱爾桑畫店招牌》《發舟西苔島》 布歇——《浴後的狄安娜》《蓬巴杜夫人》 弗拉戈納爾——《秋千》 巴洛克美術特點 巴洛克(Baroque)這标克個詞語的意大利語義爲奇形怪狀、矯揉造作;葡萄牙語義是很大而形狀不勻稱的蚌珠。人們借用巴洛克這個詞來嘲弄具有這種風格的藝術。在當時具有貶義,當時人們認爲它的360問答華麗、炫耀的風格是對文藝複興風格的貶低弦界,但現在,人們已經公認,巴洛克是歐洲偉大藝術風格之一。 巴洛克藝術無論象件鍾是建築、雕刻、繪畫友先林甯初解着減阿都強調運動感、空間感、豪華感,有時還帶有宗教的熱情和神秘。 巴洛克藝手決金害地條解迅術的重要特點: 1、有豪州據唱一供華的特色,既有宗教的特色,又有享樂主義的色彩。 2、是一種激情的藝術,打破了理性的甯靜和諧,具有濃郁的浪漫主義色彩,非常強調藝術家的豐富想象力。 3、它極力強調運動,運動與變化可以說是巴洛克藝術的靈魂。 4、它很關注作品的空間感和立體感。 5、它具有綜合性,強調藝術形成的綜合手段。 6、它有着濃厚的宗教色彩,宗教題材在巴洛克藝術中占教課有主導地位。 7、大多數巴洛克藝術家有遠離生活和時代的傾向。 17世紀巴洛克藝術在建見勝侵據口各部志運築方面最有代表性的兩個人物是:弗波羅米尼和喬凡尼洛倫茨貝尼尼。貝尼尼的重要雕刻代表歲酒劇備民放要具民作有:《阿波羅與達芙妮》、《聖女德列薩》等。 羅可可藝術風格的特點 洛可可(Rococo)藝術風格産生于法國18世紀。“形相斯配完深治執洛可可”是法文“岩石”的複合詞,意思是此風格以岩石和蚌殼裝飾爲其特色。是巴洛克風格與中國裝飾趣味結合起來的、運用多個S線組合的一種華麗雕琢、纖巧繁瑣的藝術樣式。 洛可可風格是宮廷藝術,這種風格是由于當時一些不嚴格遵循法國古典主義法則的因素而産生的,它并不是意大利巴洛克風格的必然後果。 羅可可,是貝殼工藝的同史自遊義語,由此引申一種纖巧、華美、富麗的藝術風格或樣式。它反映出上流貴頂植号族的審美理想和趣衣嗎族改有局處防千損輸味,18世紀歐洲流行的主流藝術樣式.路易十四時代犯由濃各的官方古典主義以莊嚴、華麗、沉重的外貌、深刻的思想爲其特征;而羅可可及其傳統以豔麗、輕盈、精緻、細膩和表面上的感官刺激爲追求。表現在建築藝術上是造型的比例關系偏重于高聳和纖細,以不對稱代替對稱,頻繁地使用形态與方向多變的曲線和弧線,排斥了以往那種端莊和嚴肅的表現手法。在室内常用大鏡子作裝飾。在裝飾紋樣中,大量運用花環和花束、弓箭和箭壺以及各種貝殼圖案。色彩明快,愛用白色和金色組合色調。在室内裝飾和家具配置上,造型的結構線條具有婉轉、柔和、造型優雅和安逸等特點。

400
标簽
顯示驗證碼
沒有賬号?注冊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