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侖加
作品别名:拿破侖一世加冕大典作者: 雅克-路易·大衛 作品尺寸:高: 610 厘米. 寬: 931 厘米.作品年代:1808- 1822
名畫欣賞《拿破侖一世加冕大典》
《拿破侖一世加冕大典》這幅畫長近10米,高6米多,相當于兩層樓的高度了。畫裏有近150号人,每一個人,都被畫得栩栩如生。在這幅畫裏,大到氣勢恢宏的聖母院殿堂,小到人物披風上的絨毛,可以說是無一處不精緻。順着畫家給出的光線,你的目光首先就會被畫面中心的拿破侖所吸引,他高舉着皇冠,正要爲皇後約瑟芬加冕,這兩個人,都穿着極其華麗的衣服,在陽光下熠熠生輝。一般人站在這幅60平方米的畫作面前,都會感到非常的震撼。但我想說:它終究隻能算是一幅小畫,而我還要帶你去看一看它背後的那幅曆史“大畫卷”。在那幅大畫裏,拿破侖不是永恒的英雄,他頭上的皇冠也戴不了多久。那麽,這“小畫”和“大畫”之間的區别,到底在哪兒呢?“還原”拿破侖的巅峰時刻法國大革命開始于1789年,從那以後,整個國家就一直處于劇烈的震蕩之中,一直到1870年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成立,法國社會才逐漸地穩定下來。這中間經曆了長達80年的混亂,而拿破侖就是在這期間登場的。這幅《拿破侖一世加冕大典》所描繪的,就是他脫下軍服,披上加冕長袍,戴上皇冠的那一刻。在那一刻,拿破侖達到了權力的巅峰。 拿破侖的宮廷畫家、新古典主義畫派的聖手雅克·路易·大衛是怎樣去描繪這個時刻的: 這幅畫,在尺寸上,是盧浮宮第二大的畫作。大衛把畫畫那麽大,是想往裏面放下150來号人,他們都是當天來參加加冕禮的人,有各個國家的貴族、大使,還有拿破侖的親人。 這幅畫真的是新古典主義畫派裏的珍品。要知道這個畫派,最大的特點就是寫實,而大衛将這一點,可以說是做到了極緻。 畫裏的每一個人,臉上的表情都一清二楚。同時,大衛還仔細描繪了巴黎聖母院的内部裝飾,他特意在背景裏,加上了綠色的帷幕,讓加冕禮又多了一絲宮廷式的戲劇感。 在整幅畫裏,大衛所描繪的最爲經典的人物,就是拿破侖。在這裏,注意拿破侖身上的細節。大衛所呈現的,是拿破侖的側面,他頭上戴着黃金與鑽石打造的桂冠,身上穿着金色鑲邊的白色天鵝絨上衣,外面還披着一件紅色的披風,上面繡着老鷹的圖案。 桂冠和老鷹這兩個符号,在古羅馬時期,就是帝王的象征。 大衛這樣去描繪拿破侖,難道隻是爲了在藝術上複古嗎?這樣說,的确也沒錯,因爲新古典主義畫派除了寫實,另外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複古。 但大衛這樣畫的真正意圖,在我看來,還是因爲拿破侖對古羅馬的熱愛,他一直希望能在法國這片土地上,建造一個像古羅馬一樣偉大的帝國。這一點,你從他在巴黎所建的大量的仿古羅馬的建築上,就能看得出來,比方說“凱旋門”。 虛構出來的曆史場景大衛作爲拿破侖的宮廷畫家,對老闆的心思,自然是了如指掌。爲了美化拿破侖的帝王形象,凸顯他的至高權力,大衛甚至不惜作假,所以在這幅畫裏,有好幾處都是虛構的: 這第一個虛構點,就是拿破侖的加冕場景。 一般皇帝加冕,都是乖乖地跪在教皇面前,等他爲自己戴上皇冠。但拿破侖倒好,他是直接走到祭壇前,拿起皇冠,自己戴上了,這就相當于拿破侖自己爲自己加冕了。 大衛原本畫了這個場景的草圖,但後來又删掉了,估計是怕畫出來輿論壓力吃不消。 後來大衛所畫的,也就是留存下來的這幅畫,是已經加冕完的拿破侖,正特别威風地爲皇後約瑟芬加冕。不得不說,大衛真是個老滑頭,這樣一來,就能完美地避開拿破侖爲自己加冕的尴尬一幕了。 大衛所呈現的,是拿破侖的側面,他頭上戴着黃金與鑽石打造的桂冠,身上穿着金色鑲邊的白色天鵝絨上衣,外面還披着一件紅色的披風,上面繡着老鷹的圖案。 注意啊,桂冠和老鷹這兩個符号,在古羅馬時期,就是帝王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