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音乐之都看建筑,感受凝固的旋律

提到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多数人会首先想到音乐,在那个古典音乐发展的黄金时期,那些不朽的作曲家、演奏家和其他艺人都把维也纳当作是世界的中心,他们在这座辉煌的城市中生活、创作和表演,留下了无数作品和传说,让永不停歇的旋律永远回荡在这座“音乐之都”的大街小巷。其实,维也纳的迷人之处并不仅仅在于音乐,艺术是相通的,在古典音乐的熏陶下,其他艺术形式也得以在这座城市中绽放。人们常说建筑是凝固的 历史 ,而在维也纳,建筑则是凝固的旋律,这里的每一座建筑,都像是一页乐谱,用优雅的方式讲诉着关于这座城市的故事。

维也纳有着光辉的 历史 ,神圣罗马帝国、奥地利帝国和奥匈帝国都曾将首都设立于此,欧洲地理中心的位置又使得这座城市成为不同文化的交融点。漫步维也纳街头,街道两侧满是不同颜色和不同风格的精美建筑,在欣赏这些庞大而精美的艺术品的同时,仿佛有动听的音乐从砖石和窗棱的缝隙中流出。

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对于这座城市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不仅由于这座建筑位于以环城大道为轮廓的老城区的中轴线上,更因为这座歌剧院中的表演一直以来都代表着全世界古典音乐的最高水平。

这座高水平的歌剧院建成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建筑风格较为混搭,整体造型对称、方正,大气磅礴,遍布外立面的圆拱造型让人想起罗马风格,而细节处的装饰与浮雕以及绿色的屋顶又弥漫着巴洛克式的浮华。莫扎特的《唐·璜(Don Giovanni)》是维也纳歌剧院上演的第一个剧目,而在这之后,也只有世界顶级水平的歌剧,才能获得再次演出的资格。

位于维也纳市区核心位置的圣斯蒂芬大教堂一直以来都被称为“维也纳的心脏”。圣斯蒂芬大教堂见证了维也纳不同时期的 历史 ,而其中的每一段 历史 ,也都在这座教堂上留下了印记。

圣斯蒂芬大教堂最初建设于公元十二世纪,是一座罗马风格的建筑,这一时期的的结构仅留下了大门和周边的墙壁;哈布斯堡王朝统治时期又对升旦教堂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教堂南侧高耸而精美的哥特风高塔就是这一阶段的作品,北侧大门方向的两座塔建成时间较晚,从外形上看具有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建筑的特点;十八世纪,教堂整体又进行了一次大的扩建和翻新,在教堂的外壁和屋顶上增加了很多巴洛克风格的奢华装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这座教堂在战争中遭到了严重的损坏,经过现代工匠的修复,最后才得以以如今的面貌展现在世人眼前。

整座教堂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并非布满哈布斯堡王朝徽记的屋顶或是内部空间富丽堂皇的装饰,而是教堂南侧雄浑而精致的高塔。这座高塔高达136米,在全世界的教堂建筑中排名第三,整座高塔上密布着哥特风的装饰与雕塑,美丽中又透着一丝诡异,完美地诠释了哥特艺术风格的特点。

圣斯蒂芬大教堂顶部对外开放,游客可以购票乘坐电梯登上北侧钟楼旁的观景台,一览音乐之都的美好轮廓。

哈布斯堡王朝在维告磨也纳留下了众多遗产,而美景宫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美景宫并非皇宫,而是神圣罗马帝国军事统帅——欧根亲王的夏季宅邸。欧根亲王被誉为欧洲世上最杰出的军事将领之一,他为哈布斯堡王朝立下了赫赫战功,所以他的宅邸也丝毫不比皇宫逊色。

美景宫分为上美景宫和下美景宫两部分,两者都是富丽堂皇的巴洛克式宫殿建筑,两座宫殿建筑之间则是一片宽阔而精致的花园,下美景宫被欧根亲王用作自己日常的居所,而上美景宫则是他宴请宾客的接待场地。美景宫外表庄严大气,内部则异常奢华,每一间大厅,都进行了极为华贵精致的装修,从壁画到家具再到吊灯,无不体现了哈布斯堡王朝统治者的经济实力和生活情趣。

上下美景宫如今都已被改造成奥地利国家美术博物馆,上美景宫主要陈列十九、二十世纪的艺术作品,下美景宫主要展出中世纪、巴洛克艺术作品,这其中最有名的应该要数古斯塔夫·克里姆特的名作《吻》。

坐落在维也纳环城大道外侧的艺术史博物馆是世界第四大艺术博物馆,也是艺术爱好者们心中的圣地,与美景宫不同,艺术史博物馆从一开始就被设计为专业的展馆。十九世纪,维也纳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城市改造,收藏了大量珍贵艺术品的哈布斯堡王朝决定建设一座宏伟奢华的博物馆以收藏陈列自己的藏品。

从设计到竣工,维也纳艺术博物馆的建造共耗时近三十年,这座建筑本身也是一件高水平的艺术珍品,这座建筑总体呈现出文艺复兴时期风袜笑斗格,中央有一个高大的意大利式拱顶,内部装潢极为华丽,每一寸墙壁和天花板上,都布满了壁画与雕刻。

艺术史博物馆内收藏了各种形式、各个时代,以及来自世界各地的珍贵艺术品,从古埃及的雕塑,到中国古代钱币,再到文艺复兴时期的油画,你几乎可以在这里欣赏和了解到关于艺术的一切。

维也纳市政厅是维也纳的管理中枢,同时也是举办公共活动的场所,市长办公室与市议会都设置于市政厅大楼内。市政厅是一座建于十九世纪的新哥特式建筑,也就是具有哥特艺术特点的近代建筑,其外观特点非常鲜明,五座哥特风的高塔一字排开,位于中间的一座最高,有98米。

市政厅的平面布局由多个方框组成,方框中间则是宽敞的天井,这样的设计使得楼内的每一个房间都能得到良好的采光与通风。虽然市政厅是一座近代建筑,却将哥特艺术审美发挥到了极致,整个建筑的每一个细节,都散发着来自中世纪的精致与华丽。

作为城市的权力核心,市政厅并没有将市民和游客拒之门外,你可以在回廊中漫步,在天井中仰望,但请不要打扰到在这里工作的人们。

维也纳的天际线上,除圣斯蒂芬大教堂的南塔外,最引人注目的应该就要数还愿教堂的白色双塔了。还愿教堂,从这个名字就能得知,这座建筑的背后,一定隐藏着一段故事。1853年2月18日,奥地利帝国皇帝弗兰茨·约瑟夫一世在维也纳城墙散步时遭到刺杀,然而刺客手中的利器被皇帝礼服坚硬的衣领阻挡,未能造成致命伤,皇帝因此幸免于难。弗兰茨·约瑟夫一世的弟弟斐迪南·马克西米利安为了感谢上帝的护佑,决定号召民众捐款,在刺杀现场修建一座教堂,1879年,还愿教堂正式建成。

还愿教堂的外墙由白色砂岩构成,与一般教堂相比,显得更加纤细、精致,让人联想到象牙雕成的精美艺术品。不过,浅色的外墙也给教堂带来了更大的维护负担,因为白色砂岩很容易受到空气成分的侵蚀而变色,城市管理者们会定期对外墙进行清洗。

还​愿教堂是一座纯粹的哥特式教堂,由内而外无不贯彻着哥特式美学。教堂内部并没有太多复杂华丽的装饰与雕刻,束柱与拱券如同肋骨一般锋利的线条勾勒出了高大的空间轮廓。阳光透过彩色玻璃射入,绘出光影斑驳的画面,空旷的教堂中,时间仿佛停止了流动。

卡尔教堂是一座结合了文艺复兴与巴洛克两种风格的建筑。这座教堂的平面布局为等臂希腊十字,有着希腊柯林斯式立柱支撑的正门和由帆拱支撑的意大利式拱顶,从总体结构上来看,十分像是一座缩小版的圣彼得大教堂,从细节来看,这座教堂外部布满了巴洛克式的精美装饰。

​教堂​内部空间则更加偏向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风格,雄浑的大理石立柱,彩色壁画,栩栩如生的人物浮雕,都能看到圣彼得大教堂的影子。在合适的季节和时间,阳光会从祭坛上方的镂空天窗射入,整个空间都会弥漫着金色的光辉。

​卡尔教堂的背后也有一段 历史 故事,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卡尔六世在位时,维也纳爆发了鼠疫,皇帝在祈祷时说,如果鼠疫的蔓延能够停止,他就修建一座教堂,当疫情结束后,卡尔六世兑现了自己的承诺。

二战末期,为了从纳粹手中解放维也纳,进入战略反攻的苏联军队与德军在维也纳展开了激烈的战斗,一万七千名苏军官兵为这座城市献出了生命。战争结束后,奥地利和苏联两国共同在维也纳黑山广场建立了纪念碑。

这座纪念碑由立柱和弧形两部分构成,立柱的顶端是一名挎着波波沙冲锋枪,手持旗帜和苏联国徽的士兵,而弧形部分则是苏联纪念碑建筑中常见的柱廊结构,整个纪念碑呈现出斯大林时期的苏联式现代古典主义建筑风格。

时光飞逝,如今苏联已不在,而英雄将被永远铭记。

二战结束后,在东西方两大阵营的利益妥协下,奥地利成为了永久中立国,在这个背景下,维也纳成为了联合国的四个官方驻地之一,除此之外,还有不少国际组织都将维也纳作为机构常驻地,包括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和国际原子能机构等。

为方便众多国际组织的办公运作,维也纳在多瑙河畔建立了一座新城——维也纳国际中心。与古典风格的维也纳旧城不同,国际中心的设计风格非常现代化,整齐而线条简练的公寓楼,玻璃幕墙的大厦,蜿蜒层叠的立交桥,让人忘记自己身在维也纳。

虽然风格相差甚远,这座新城同样能够体现出维也纳的审美,在现代艺术与设计的舞台上,维也纳人同样是最顶尖的选手。

维也纳的每一座建筑都值得造访者仔细地观察和凝听,不同的人,也会从其中解读出不同的旋律。用欣赏音乐的心态和方式来 探索 这座城市的大街小巷,会让你有更多的收获。

200
标签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