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诗词赏析好书
人间词话
《唐诗小札》
《宋词小札》
唐诗鉴赏辞典
《杜诗镜铨》
1.《诗的八堂课》:中国人的世界是舌尖上的世界,中国人的诗也是舌尖上的诗 —— 中国人与生俱来地能够品味诗的味道。
中酒在中秋,
杯中有湛湛古典。
夜月如梦游,
流光流水呀流年。
——《中秋》
通往学诗入门与诗学进阶的八堂课:
(1)博弈:写诗就是下棋?
下棋是理性上的竞争,奕棋型的诗人必须是精算师,要耐心地从众多的可能性中追求最佳。比如卞之琳。
(2)滋味:诗歌也许能给我们这个时代元素的甜,本来的美。
(3)声文:语音与某种特定的心情、特定的物性挂钩,这是公开的秘密。
(4)肌理:诗是活的有机体,可以全方位地感知,从滋味到味觉,到声音的听觉,再到肌理的触觉。
(5)玄思:“哲理诗”文本基本上跟包装纸一样,一打开就有一个干干净净的哲理放在里面。
(6)情色:硕人其颀,衣锦褧衣……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7)乡愁:哲学是一种乡愁,是一种无论身在何处都想回家的冲动。
(8)死亡:死亡是接近巅峰时刻的生命,“得到生命的飞扬的极致的大欢喜。”
2.《谈艺录》:中国第一部集传统诗话之大成的书,也是第一部广采西方人文、社科新学来诠评中国古典诗学诗艺的书。
理之在诗,如水中盐,蜜中花,体匿性存,无痕有味,现相无相,立说无说。
《谈艺录》出而诗话亡。
—— 钱学专家陆文虎
唐诗以丰情神韵擅长,宋诗以筋骨思理见胜。
—— 钱钟书 《谈艺录》
近130种诗话,500余种西方论著:佛学、精神分析学、结构主义、文化人类学、新批评和较新起的流派如超现实主义、接受美学、解构主义等等。
十个文艺理论方面的问题:艺术创作的模写自然与润饰自然、妙悟与神韵、理趣、于山水中见性情、“以故为新,以俗为雅”、文章布置的“行布”、比兴风骚、曲喻、心手物相应、词与意的离合。
突破“中体西用”的文化、思维模式 :站在中西文化、中西诗学的交汇点上来探讨普天下共有的“诗眼”、“文心”。这种“打通”式的研究使得《谈艺录》成为中国诗话史上难以逾越的顶峰。
3.《冠英说诗》:收录了十余篇余冠英先生的文章,或考据,或分析,或讲解,或品读,有短有长,其主旨皆离不开一个“诗”字。
五十丝弦记逝年,庄生晓梦已如烟。诗人比兴容多义,无事纷纭议郑笺。
—— 余冠英
有舂容大章,也有残丛小语:袭野
“博”有“大”义,雅也有“大”义,《世说新语》有“雅量”一门,雅量即是大量。“博”与“雅”相连成词是常见的,多识广闻谓之“博雅”,如《楚辞章句》谓淮南王“博雅好古”。
对于人品而言,像黄宪那样“汪汪若千顷波”方不愧“雅流”。对于诗文而言,有这样汪汪千顷的气象,也没有不雅的。
本书末尾加入了作者生前发表的小篇幅文章和古体诗作品。
4.《诗言志辨 经典常谈》:研究《诗经》和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经典之作。
诗原是应试的玩意儿,诗又是供给乐工歌妓唱了去伺候宫廷及贵人的玩意儿。天下事物穷则变,变则通,诗也是如此。
因为这本书(《经典常谈》)的引导,去接触古书,就像预先看熟了地图跟地理志,虽然到的是个新地方,却能头头是道。
—— 叶圣陶
《诗言志辨》:从“诗言志”的意念为中心。
研究言志、诗教、比兴、正变四条诗论的史的发展。
《经典常谈》:白话文通俗流畅的典范,让古文更为亲近、熟悉。
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等十三篇。
5. 《词谱律析》(全两册) :从格式到风格解读词谱之美,谱书专著中的全新体例尝试。
精选最为常用、最具特色之135调。
究词律词谱之变,体会词语之美。
既是一部常用调谱书,又是其律理论析。
料今宵、梦到西园。浑未辨、黄柑荐酒,更传青韭堆盘。……
问何人、会解连环?生怕见、花开花落,朝来塞雁先还。
—— 辛弃疾词轮禅行
看龙蛇、飞落蛮笺。人误许、诗情将略,一时才气超然。……
对孤芳、分付他谁。空自倚、清香未减,风流不在人知。
—— 晁冲之词
——豆句在声律上往往给人一种激越、昂扬的感觉,即如一首歌曲唱到结尾前,要将声调挑起,推向高潮。这两个豆句之后,用一个六言句作结,便起到这种作用。
附解:仄韵格汉宫春
此调还有“仄韵腊哗格”,如康与之《汉宫春·慈宁殿元夕被旨作》。此词句读,包括豆句等,皆与张先平韵体词完全相同,只是将字尾改作仄韵。
延伸阅读:诗词格律详解系列
《诗律详解》《词律综述》
6.《李清照诗词选》:近半个世纪研究“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的“集成”之作。
乌江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一代词宗”夏承焘说“易安心事岳王知”,乃是指李清照与爱国名将岳飞有着同样的江山社稷之虑。
本书更贴近李清照的种种内心隐秘,从而绎出李易安的诸种“心事”——在作者四十年间有关李清照的十余种撰著中,陆续考证出其幼年失恃、党争株连、婕妤之叹,以及终生无嗣的庄姜之悲等等十余桩“心事”,提出了多种新人耳目的独到见解。
延伸阅读:
(1)古代诗词典藏本(袁行霈主编)
“古代诗词典藏本”丛书以“阐释经典本身也要成为经典”为追求,由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国学研究院院长、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著名古典文学研究专家袁行霈先生担任主编,众多国内一流古典文学研究专家担任副主编、编委。
目前已出:
《诗经选》《王维诗选》《李白诗选》《白居易诗选》《晚唐五代词选》《柳永词选》
(2)国学经典学生读本·今注今译系列
《诗经译注》(精编本)《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宋词三百首》(精编本)《元曲三百首》(精编本) 《千家诗·神童诗·名贤集·增广贤文》
7.《唐诗综论》:中国的文化就是以诗歌传统为中心的文化,因此才真正成为诗的国度。
盛唐气象是饱满的,蓬勃的,正因其在生活的每个角落都是充沛的,它夸大到“白发三千丈”不觉得夸大,细小到“一片冰心在玉壶”不觉细小。正如一朵小小的蒲公英,也耀眼的说明了整个春天的世界。
—— 林庚
在新诗当中,林庚的分量或者比任何人都要重些。
—— 现代诗人废名
《唐诗综论》分三组:唐诗高潮、唐诗远音和谈诗稿。
后两组文章所谈诗篇和诗人,唐之前溯源《诗经》及屈原,唐之后涉及宋代词赋和苏轼,以此经之纬之,纵横交错,从而更凸显唐诗的立体形象。本书虽是文章的组合,却有专著的效果。
延伸阅读:
《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古诗考索》:全面考察唐代行卷之风的由来、具体内容以及对唐代文学发展的影响。
《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李长之》:(前书)史记学发展史上第一部以章节体全面评介司马迁及《史记》的专著。
8.《从诗到曲》(全两册):中国大陆首次将台湾老辈诗词曲研究家郑骞先生的重要学术著作结集推出,意义重大。“从诗到曲,一代宗师”。
词是翩翩佳公子,曲则多少有点恶少气味;
词所表现的是中国文化的阴柔美,曲所表现的则是中国文化衰落时期一般文人对于现实的反应。
在台湾现代学术史上,郑骞是有着首创之功的第一代学人,有学人称其为“台湾学界第一位就散曲加以概要说明介绍的学者”。
《从诗到曲》说明词曲与中华文化之关系,探讨的是词曲的前途问题。以《景午丛编》与《龙渊述学》为基础选编。
郑骞的散曲学以“考据”与“文学”为两大支柱,诗人意识在其散曲学中最为独特和突出。
郑骞的“诗人论曲”的研究路径在散曲研究中显得十分特殊和孤寂,但是也可为散曲文学的探求激荡出不同的思索。
9.《词史》:我国第一部通代词史,一代词学大家刘毓盘先生的代表作。
20世纪20年代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史的四部权威性著作:刘毓盘《词史》、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黄季刚《文心雕龙札记》、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
《词史》是中国词学史上的第一部通代词史,它既是第一部,又是有继承和有创见的。
—— 刘扬忠
共11章9万余字,综述词自唐、五代、两宋、金元下及明清千余年间萌芽、鼎盛、复兴之演变梗概,较为完整地概述了词史的状貌与演变轨迹,为词体文学通史的研究建立起初步的构架,其中颇多独到见解。
10. 《中国古今民歌选译》:从起源来说,民歌是民族文学的源头,也是翻译文学的源头。
中国民歌是一个值得珍藏的文学宝藏。
翻译要从用词开始,体现原始语言的“拙”。
当然,也是为了方便国外的亲们理解 中国文化“诗乐舞合一”之美。
精选约百首中国古今民歌,并进行翻译。
书中精选的民歌按照不同的类别分为散曲、牌曲,组曲和集曲四类,从内容上涵盖劳动歌、爱情诗、仪式歌、时政歌等,从地域上基本覆盖了整个中国。
所选民歌每一首基本都是该类别的代表之作。
弹
歌
断竹,
续竹;
飞土,
逐肉。
Cut the Bamboo,
Cut the bamboo;
Make a bow.
Shoot the mud ball;
Drive off the beasts.
据说这是中国最早的而且是最简单的一首民歌,两言,分两节,标题疑为后人所加。主题有三解:其一,表示守灵;其二,表示狩猎;其三,表示奏乐。大意是:把竹子截断,用弦续上两端, 制成弹弓,发射泥制的弹丸,驱赶或击射鸟兽,这里取前两意。
延伸阅读:
《曹植诗歌英译》
《英译唐诗名作选》
11.《休闲元曲鉴赏辞典》:所选近400首作品,读后既可窥元曲全貌,收到“一脔全鼎”之效。
元曲四大悲剧:
《窦娥冤》关汉卿
《梧桐雨》白朴
《汉宫秋》马致远
《赵氏孤儿》纪君祥
元曲四大爱情剧:
《拜月亭》关汉卿
《西厢记》王实甫
《墙头马上》白朴
《倩女离魂》郑光祖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休闲元曲鉴赏辞典》一是将每类按作家生年先后顺序排列,无名氏附后。二是着重鉴赏作品的思想内容,尤其注意发掘作品的意境及主人公的思想情绪,借以引起今人的共鸣。三是适当地援引一些其他意境相同的诗词与之对照。四是鉴赏文字简明扼要,不做过多考证。
延伸阅读:古典文学休闲鉴赏系列
《休闲唐诗鉴赏辞典》《休闲古文鉴赏辞典》《休闲宋词鉴赏辞典》
12.《唐宋词举要》:“中国好书”入围图书,中山大学中文系指定教材。
62位词人的219首词,一部汇聚才、胆、识、力的唐宋词选本。
尝读高步瀛氏名著《唐宋诗举要》、《唐宋文举要》,每叹其取材浩博而裁断精审,而惜其独无词也。此编虽非集注,然于裁断,特加意焉。
唐五代之词本事多湮没无闻,余因转考其词心词境;两宋之词则备考之资多,歧说亦最为纷纭,余之释读遂多商榷疑义者,此或略得高氏“举要”之义,因颜斯编曰唐宋词举要。匪敢妄攀前贤,亦略表私慕之意云尔。
古
古诗词鉴赏之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又叫表达技巧、艺术手法,是指诗歌的章法和技巧。
1、用典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来自深诗词中的意境,促360问答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因丝配逐早。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众温友纸他势者急这首词除了回顾作者43年前南下经历一层外,全是用事。“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火任千吸帝混加充雄气概。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围系复中原的决心。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
“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是虚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是坚宽从既雷承素密实写。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什玉磁卫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又如:李商隐《锦瑟》“庄生晓梦迷蝴蝶洲油京反乱阿写按举,望帝春心啼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连用了蜀帝化鸟,庄周化蝶,鲛人珠泪,蓝田烟玉四个典故,以隐喻手法从不同侧面写一生不幸。理想追求如同幻影,人生旅途遗恨重重,像杜鹃一样总在悲鸣,像明珠一样时时流泪。四个典故,构成了一个绵邈微婉的意境,寄寓了诗人浓重的悲慨,抒民了诗人的郁愤。
常见的用典意思
投笔:弃文从武 鸡黍:专指招待客人的饭菜 长城:守边的将士
红豆:象征爱情或相思 楼兰:边境之敌 瑟瑟:原为绿色宝石的名称,后来借指绿色
折腰:屈身事人 杜康:酒 化尼余元袁还心上判因架碧:刚直忠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
黍离: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鸿雁,雁书,雁足,鱼雁:书信,音讯
桑榆:指日落时余光所照之处,后指垂老之年 尺素:书信
商女:即歌女,后以此为最它层材不顾国家存亡而醉生梦死的典故 青而念吃普下效甲兴洋下会鸾,青鸟:传递书信的官越金讲丰陈人
鹧鸪:衬托处境的艰难或心情的惆怅 双鲤,鲤鱼,鲤素:书信
杜鹃:渲染哀怨悲凄的气氛或思归的心情 五柳:隐者
东篱,采菊:辞官归死据重状装力隐后的田园生活或闲雅的情致 鸿鹄:人有远大志向
雕虫:微不足道的技能,多指文字技巧 三径:隐士居住的地方
风骚:优秀再映的文学作品或文采 劳歌,渭城,阳关:送别时唱的歌曲
长亭,南浦,柳岸:送别地 夕阳:离别时的心情或暮年老年
牧童:淡泊,田园生活 烟波:离别后漂泊无依 吴钩:席夫破井片营志李样球武器或有勇武豪情
明月:乡愁 青神浓击错久万纸越文云:高的地位 孤雁,落帆,断鸿简附内吗生父孩管面速架:孤独游子
青紫:高官显爵 丁香:愁心或情结 青梅竹马:男女小时天真无邪一起玩耍
蝉鸣:悲秋 青天:清官 落花:伤春
落叶:秋天 黄昏日暮:死亡迫近的忧惧或苍茫的历史意味
飞蓬,孤蓬,归蓬:孤寂的游子 西楼,望江楼:送别地或悠悠愁绪
梅子:含有风情意味(梅子成熟:少女怀春)(梅雨:悠悠愁绪)
2、联想
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运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一改杨柳抒离情的象征义。
3、想象
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的《望洞庭》)
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4、衬托或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正衬和反衬两种。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苏轼《念奴娇 • 赤壁怀古》) 这首词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写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亿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杜甫《月夜》) 颈联写妻子的美丽,反衬诗人惆怅痛苦的心情。
又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动衬静是反衬。
练习:杜甫《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是如何应用衬托手法的?
以乐景衬哀情。
5、渲染: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首联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秋江景物的特点。
又如:杜甫的《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首诗是作者初至成都游诸葛亮武侯祠所作,抒写诗人对诸葛亮崇敬赞佩之情。前二联写武侯祠的景色,以古柏森森、碧草茂密、黄鹂空啼等景色渲染寂静、肃穆的气氛,表现作者对先贤深沉的缅怀。
练习:分析刘禹锡《乌衣巷》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气氛。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答:诗前两句渲染了寂寥、惨淡的气氛。野草野花在一向旅繁忙的朱雀桥畔滋长蔓延,足见景象衰败;而乌衣巷不仅映衬在败落凄凉的古桥背景下,还呈现在斜阳的残照中。这为后文作了充分的环境烘托。
6、象征:用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也就是借助于特定具体的事物,寄寓某种精神品质或抽象整理。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李德裕《登崖州城作》)
这两句描写青山环绕,层峦叠嶂,自己所处的郡城正在严密封锁,重重阻隔之中。象征了自己被政敌迫害的景况,书写思归不得的忧伤。
象征是诗歌惯用手法,主要作用是用物象征人的品德节操。如:以“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素朴;以“菊”象征高洁、傲霜斗雪的坚强,被称为“隐逸之花”;以“兰芷”象征名贵、孤芳、清高;以“牡丹”象征富丽;等等。屈原用“兰芷”象征自己的芳香、不与世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陆游以“梅花”象征自己的孤高与劲节(《卜算子•咏梅》);等等。
练习:阅读下面一首回答问题
寻陆鸿渐不遇(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析】“篱边菊”象征陆鸿渐具有高洁的节操。
7、对比对照: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
前三句描写昔日繁荣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冷落凄凉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其中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
8、抑扬: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高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又如:李商隐《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诗的前两句从正面着笔,丝毫不露贬意,仿佛热烈颂扬文帝求贤若渴,虚怀若谷,和对贾生的赞叹。可是读了后面两句,才恍然大悟,原来郑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夜半虚席”,不是为了寻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的本原问题!这究竟是什么样的求贤,对贤者又究竟意味着什么啊!讽刺辛辣,感慨深沉,非抑扬不能达到此效果。
9、照应: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答。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
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这里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
10、动静: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沙头宿鸟联拳静,船尾跳鱼拔剌鸣。 (杜甫《漫成一首》)
第四句鱼跳的“动”更衬托出前三句景物的“静”。
11、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白居易《杨柳枝词》。 白诗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王昌龄《从军行》)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诗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势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练习:看看以下几首诗哪里是正面描写,哪里是侧面描写。
(1)、日暮堂前花蕊娇,争拈小笔上床描。绣成安向春园里,引得黄莺下柳条。
前两句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写物写人,绣屏风安到花园里,足以乱真,连黄莺都上当了。黄莺入画这一侧面描写,丰富了诗歌形象,平添了动人的情趣。
(2)汉乐府的《陌上桑》“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12、直抒胸臆
即景抒怀,表达诗人面对自然景象所产生的富有哲理性的思想。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直接抒发在这样的环境里产生的情怀,天然的形势、阔大的气象与诗人在这景象面前产生的富有哲理的思想融合在一起。
13、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或缘情布景
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面不着一字,全然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发感情。是否情景交融,是判断古典诗歌有无意境的标志,而是否有意境,又是判断石英诗歌是否为上秤之作的标志。
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的身影越来越远,最后完全消失,滚滚的江水有如对友人的不断思念。
又如:刘长卿《自夏口到鹦鹉洲望岳阳寄元中丞》“汀洲无浪复无烟,楚客相思益渺然。汉口夕阳斜渡鸟,洞庭秋水远连天。孤城背岭寒吹角,独树临江夜泊船。贾谊上书忧汉室,长沙谪去古今怜。
从诗题看,作者这时船行于夏口至鹦鹉洲,尚未到长沙。第一联写由夏口到鹦鹉洲所见景色并即景抒情;第二联写夕望,诗人眺望汉口,夕阳余辉反映,由近而远,联想到友人元中丞的住地没庭湖畔的景象;三联转写眼前景物,眺望隔江的汉阳城,背靠龟,秋风飒飒,角声呜咽。此诗主要借描写旅途景色抒发自己被贬谪的凄苦情怀,同是对和自己一样遭贬的元中丞表示同情与慰藉。本诗写景抒情浑然交融,作者借秋江、夕阳、孤舟、独树、孤城、夜色,突出表现旅途的凄凉,寄寓自己的悲愤。后二句以贾谊喻元中丞,也是自喻,说明二人都和贾谊一样不幸。
练习:分析以下一首诗的表现手法
〔双调〕清江引.秋怀 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答:诗人紧紧把握题意,用西风、北雁、红叶、黄花、芭蕉、雨声,点染成一幅萧瑟的秋景。又因“西风”的到来而联想到“归期”的未卜;因“芭蕉雨声”而烘托出自己的功名未就、辗转反侧的愁思。句句是写景,句句又是抒情,情和景高度的统一起来。
14、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是作者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个人胸怀心志的一种艺术手法,又叫感物抒怀。托物言志诗,又叫写物诗。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永丰西园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白居易《杨柳枝词》) 托物言志,写柳树独出荒园无人观赏,抒发人才被埋没的感概。
又如:宋萧秦《霜天晓角.梅》“千霜万雪,受尽寒磨折。赖是生来瘦硬,浑不怕,角吹彻。清影也别,知心惟有月。元没春风情性,如何共,海棠说。”梅的“硬”“清”,坚劲不拔,一尘不染,实为诗人自己写照。
托物寓意,就是将思想隐含在个体的外物之中。实际上,“志”和“意”往往是一回事,都可理解为思想感情、理想愿望、见解主张等等。诗歌鉴赏方面的文章,使用“托物言志”的说法多。托物寓意的“意”更隐含些。
如:苏轼《待月台》:“月与高人本有期,挂檐低户映娥眉。只从昨夜十分明,渐觉冰轮出海迟。”后两句诗写出了因满招损的自然规律。满月给人间曾带来无限美景和喜悦之情,然而满即缺之始。诗人久久伫立,眺望远海,等待着迟迟升起的一轮冰月,心中不免泛起淡淡的愁绪。称月为“冰轮”,表现了月的光洁、纯净,同时也略带清寒之意。此时诗人那官场失势的往事,大概正随着海上徐徐升起的明月而浮现在犹如海波一样动荡不宁的思绪之中了。读这样的托物寓意的诗,是需要对诗人的身世、经历乃至创作风格有相当的了解的,否则很难把握其隐含之意。